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组检查15~16岁的正常男女青年学生126人, 平均SCE值为12.9±76.37/细胞。0.28/染色体; 对照组检查了同年龄组的男女青年学生124人, 平均SCE值为11.05±6.4/细胞, 0.24/染色体。两组SCE值具有统计学差异, 考虑可能与慢性小剂量长期内外照射机体内产生过氧阴离子基团(O2-)或辐射后细胞体产生其它辐射产物, 致使DNA损伤、染色体断裂, SCE增加及调查组居民体内226Ra, 228Th和发锰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等有关。对照组SCE本底值较高则可能是细胞培养过程中受到较长肘同的自然光照, BrdU光分解增多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定25例成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测定结果:未用抗痨药物病人10例与健康人20例无差异(P>0.05);用抗痨药物病人18例次明显高于健康人及未用药病人(P<0.01)。提示用药病人存在DNA损伤与修复缺陷。对5例未用药病人作体外INH诱发试验,结果是INH可以引起SCE频率明显升高(P<0.01);其中3例在抗痨治疗后测定SCE频率较用药前升高(P<0.05),可以推断INH可以引起SCE频率升高。建议在抗痨治疗时定期检测SCE频率。 相似文献
3.
前言 姐妹染色体互换(SEC)的分析已经主要地用于研究化学产品的诱变作用。就物理因素而论,放射、电磁场和超声感应SEC的能力,已经在体内和体外作过测定(Stella等,1984,Mutat Res.138,75)。据我们所知,至今对低频、高强度和整个人体振动(1 Hz~80 Hz)的效应的研究还没有涉及SEC的分析。已知整个人体噪声振动是一种可引起自身稳定的失衡(Naka- 相似文献
4.
本文比较观察了1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与40例健康人的SCE频率变化,并对原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与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了比较,部分病人作了治疗前后比较。证实了再生障碍性贫血SC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氯霉素对SCE影响显著。4例治疗有效病例中3例见SCE明显减低。表明SCE频率检测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是利用细胞遗传学方法从分子遗传学水平上研究DNA损伤和修复,是检测物理、化学、病毒等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的细胞遗传学效应的一种新技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SCE分析已广泛应用作一种快速检测环境诱变对机体细胞DNA损伤与突变的研究,并用于肿瘤病因学的基础研究、高效低毒药物的筛选和对某些疾病的早期诊断。SCE分析法具有敏感、简单、快速等优点,可检出绝大多数毫微克的致突变物,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四氧化二氮(N2O4)对小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变化的影响。方法ICR小鼠,体重20~25 g,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5只。染毒模型制作方法:将动物置于军事医学科学院提供的120 L染毒柜中,使用100μl微量注射器定量抽取液态N2O4,注入120 L染毒柜中。染毒柜内备微型电扇,以保证推进剂充分蒸发及均匀分布,维持染毒柜内N2O4浓度为70 g/m3,染毒时间15 min。SCE标本制备:小鼠饲养3个月后,将小鼠用乙醚麻醉,埋入5-溴脱氧尿核苷药片,24 h处死小鼠,于活杀之前腹腔按3μg/g体重注射秋水仙素液,制备骨髓的染色体标本。采用荧光+吉姆萨染剂分染法处理标本。SCE记数方法:先在中倍镜(20×)下选M2期细胞,再用油镜观察互换次数,凡在中间互换的记为2次;在末端互换记为1次。每只小鼠记数30个M2期细胞,结果以互换次数/细胞表示。与对照组小鼠比较SCE频率。结果N2O4染毒组的SCE频率(2.58)明显高于对照组(1.80)。结论结果提示N2O4中毒对DNA有一定的损伤作用,并影响遗传物质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9.
10.
低剂量受照人员远期辐射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作者报道了 5 3名受到一次性γ射线外照射或裂变产物内污染人员和照后 2 2~ 31年随访结果。试图通过对这组剂量较准确 ,又有长期随访资料的人群直接观察的资料以了解低剂量辐射对人群健康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程度。一、观察对象和剂量本组人员曾分别于 1981、1983、1985、1987、1992年进行过医学随访[1] ,本次报道为 1997年 (第 6次 )随访结果。随访对象 5 3人 ,占应随访人数的 6 3 3% ,在一次事故中 ,有 2 9例受到一次性γ射线外照射 ,另 2 4人受到核裂变产物13 7Cs内污染。按受照时间分为 3组 :Ⅰ组 15人 196 6年受照 ,Ⅱ组 14人 19…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安氟醚麻醉前后对人淋巴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染色体畸变(CA)、微核(MN)的影响,与普鲁卡因静脉麻醉对照,结果表明,麻醉前和麻醉后SCE、CA、MN改变无意义,P>0.05,表明安氟醚对人类染色体无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过量受照人员照后22~31年细胞遗传学随访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玉书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20(2):106-107
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可察觉早期的辐射损伤,并用作“生物剂量测定方法”估算辐射剂量,同时也是评价远后效应的重要指标。微核测定法,不仅可以用作生物剂量估算,而且在远后效应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为过量受照人员照后22~31年细胞遗传学随访结果。一、材料和方法1人员受照情况和分组:本次观察过量受照人员53例,其中29例为一次性外照射,按受照时间分为Ⅰ和Ⅱ组。Ⅰ组15例事故发生在1966年,Ⅱ组14例发生在1975年。第Ⅲ组也为一次外照射,因故未能进行随访。其余24例为裂变产物的内污染,发生在1971~1972年,列为第Ⅳ组。一次性… 相似文献
13.
14.
白玉书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6):550-551
众所周知,人类染色体对电离辐射非常敏感,在急性照射时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产额与所受剂量存在密切关系,在慢性小剂量和内照射时染色体畸变率也有明显改变,它出现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或数年,不仅可用于察觉辐射损伤、估算事故受照者的生物剂量,而且还可作为辐射环境评价和辐射远后效应的重要观察指标。微核测定法不仅可以用作生物剂量估算,而且在远后效应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分析了受照人员照后27~36年细胞遗传学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区飞行人员宇宙辐射受照剂量的估算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为了宇宙辐射防护管理,计算飞行人员个人宇宙辐射年均受照有效剂量。方法根据飞行指令数据使用软件CARI6计算飞行航线的宇宙辐射有效剂量和乌鲁木齐地区地面的宇宙辐射有效剂量,由此计算个人年均受照有效剂量。结果乌鲁木齐地区地面个人年均受照有效剂量为0.420mSv·a-1,新疆地区全部航线1997至1999年年均宇宙辐射有效剂量率为2.381μSv·h-1(最大3.640μSv·h-1,最小0.330μSv·h-1),被检测飞行人员年均受照有效剂量为2.193mSv·a-1(最大4.419mSv·a-1,最小0.887mSv·a-1)。结论估算的234个受检飞行人员的年均受照有效剂量均小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建议的限值20mSv·a-1。 相似文献
16.
小剂量效应观察组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85,5(6):386-390
本文报告了45名男性,受到一次全身较均匀的 γ线外照射,剂量为0.10~0.468Gy,照后l~15年的随访结果。45名受照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神衰综合症。30名眼晶体混浊。1名婚后4年来生育。1名其妻自然流产,1名新生几死亡。受照后出生子女共37人,其审智力较差,斜视,白钿胞减少,心律不齐,1岁半尚不能走路、头颅较大者各l例。以上发现尚不能明确其与辐射的关系.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与剂量的相关性已不存在。其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发现自血病或其他癌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一起镅-铍中子源事故和受照人员的医学观察结果。1982年4月,广东某地一名17岁青年将一个120毫居里(444×107Bq)镅-铍中子源带回家,致使10人受到照射和环境污染。外照射剂量最大者121×10-3Gy,尿镅测定最高者达2.8dpm/24小时尿。部分受照者事故后早期有乏力、头晕等症状。事故后1.5年医学观察,一般健康状况、血象、免疫学指标及眼晶体检查。结果表明,照射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淋巴细胞染色体分析,受照组各类染色体型畸变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计算被检测飞行人员个人宇宙辐射年均受照有效剂量。方法根据飞行指令数据使用美国联邦航空署开发的软件CARI 6,计算飞行航线的宇宙辐射有效剂量和乌鲁木齐地区地面的宇宙辐射有效剂量率 ,由运行软件输出数据计算个人年均受照有效剂量。结果乌鲁木齐地区地面个人年均受照有效剂量为 0 .42 0mSv ,新疆航空公司全部航线 1 997~ 1 999年平均宇宙辐射有效剂量率为 2 .381 μSv·h- 1 ( 0 .33~ 3.64μSv·h- 1 )。被检测飞行人员年均受照有效剂量为 2 .1 93mSv·a- 1 ( 0 .887~ 4.41 9mSv·a- 1 )。结论估算的 2 34个受检飞行人员的年均受照有效剂量均小于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P)建议的限值 2 0mSv·a- 1 。 相似文献
19.
黄祥寿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1979,(2)
近年来普遍认为,人类在环境中广泛接触各种化学、放射和其他物理因子,其中某些已知是致变异和致癌的因素。曾提出假说,各种尚未查明的物质进入生物圈,可导致变异率相应增加。所谓变异是指遗传物质DNA组成和排列发生突然的并可遗传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