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对于急性传染病的病机学认识,一般均从邪气性质与传入途径的关系、邪气性质与临床表现及疾病定位的关系、邪入深浅与正气强弱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关于邪气性质与传入途径的关系问题关于邪气的性质,《内经》主要是以阴阳进行分类,即《内经》中所谓的“阳邪”和“阴邪”。《素问·调经论》谓:“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  相似文献   

2.
《内经》对咳嗽已有较深刻认识,《素问.咳论》所云“皮毛者,肺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形寒饮冷伤肺为咳。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及“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两篇,从表里寒热虚实例述咳嗽病证,既体现咳嗽病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也说明凡邪气如痰饮、热邪、燥邪、风邪等伤肺即可致咳,所列诸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喜用。  相似文献   

3.
1 清热泻火法本法适用于胃火上攻的胃脘痛。胃热之形成 ,可因风暑温燥等邪气侵入胃腑而化热 ;或因劳倦内伤 ,七情过激而化热 ,即所谓“阳气者 ,烦劳则张” ,“五志化火”。不仅脾胃本身阴阳偏盛偏衰可致胃热证 ,而且其他脏腑之热亦可传入胃 ,导致胃热证。由于邪热郁结中焦 ,使气机郁滞 ,胃失通降之性 ,则出现胃脘痛证。是如《伤寒论》第 15 4条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具有泻热、消痞、和胃作用 ,主治脾胃痞热证。曾治患者何某 ,男 ,2 9岁 ,1998年 6月 2 0日就诊。主诉 :上腹部疼痛 1个月 …  相似文献   

4.
咳嗽与喘证临床颇为多见,其致病原因较为复杂。《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对于喘证,张景岳认为:“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而咳喘日久,则又多为虚实挟杂之证,非唯治疗之难,而审察之尤不易也。  相似文献   

5.
庞德湘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2):909-910
失眠在中医学属“不寐”范畴,亦称“不得眠”、“不得卧”。《素问·逆调论》中云:“胃不和则卧不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中亦有“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张景岳阐述了不寐的病因:“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多虚”。连建伟教授在临床上治疗失眠症,有独到的经验,临床颇多验案,现特选数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10 1条曰 :“伤寒中风 ,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具。”汪苓友曰 :“柴胡证者 ,谓邪入少阳 ,在半表半里之间也。但见一证 ,谓或口苦 ,或咽干目眩 ,或耳聋无闻 ,或胁下硬满 ,或呕不能食 ,往来寒热等便宜与柴胡证。故曰 :呕而发热者 ,小柴胡汤主之 ,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注解伤寒论》成无己曰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为柴胡证。即未作里实 ,医便以药下之 ,若柴胡证仍在者 ,虽下之不为逆 ,可复与柴胡汤和解之。”徐大椿在《伤寒约编》中曰 :“柴胡为枢机之剂 ,凡邪气不全在表 ,未全入里者 ,皆可用 ,故证不必悉具 ,而方亦有…  相似文献   

7.
同病异治在针灸临床上的应用,《内经》中已有记载。《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同一颈痈病,由于病机的不同,因而治疗上也就不同。属于邪气结于经脉而留之不散者,当用针以消散邪气;属于气盛血聚于皮肤者,当用砭石刺之以泻其恶血。明·喻嘉言说得好,“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认症”强调先认症,后施治。由是可知,同一疾病,可以出现不同的证,证的异同,是进行治疗的依据。因此针灸在临床上治病,先应重证,随证制宜,庶不致拘执有偏。  相似文献   

8.
问与答     
谈谈你对胸痛多是本虚标实之证的认识。请求答疑者:肖南答:标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本”是对“标”而言的。如从正邪双方来说,正气是本,邪气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胸痛之本多是心肺正虚,胸阳不振,其标多指  相似文献   

9.
和法是中医临证八法之一,具有调和、和解、缓和等作用,可使气血调顺而病邪自去。和法原为治疗伤寒在半表半里之证而设,《医学心悟·论和法》曰:“夫伤寒之邪,在表为寒,在里为热,在半表半里,则为寒热交界之所。然有偏于表者则寒多,偏于里者则热多,而用药须与之相称,庶阴阳和平而邪气顿解。”  相似文献   

10.
浅析《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雪梅  王儒平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2964-2964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有声无痰为之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内经》对咳嗽的论述颇详,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所致,又  相似文献   

11.
医海珠玉     
无虚者,急在邪气,去之不速,留则生变也;纯虚者,急在正气,培之不早,临期无济也。《医学举要》若病发而无正虚之象,必是邪气为患。邪气犯人,必由浅而深,由轻而重。趁其初入,邪气未张,病势未盛,辨明证  相似文献   

12.
邪正象一根红线贯穿于祖国医学“辨证施治”法 则之中。明确认识邪与正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就能正确掌握祖国医学的治疗原则。 邪正的定义 过去,一般认为:“邪”就是外来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邪气;“正”就是内生的,能维持人健康的正气。近来则有学者认为邪气与正气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病原体和抵抗力。究其实际,这两种说法,都欠全面。第一,祖国医学中所说的邪,内容包括很多,不仅限于外来的邪气,如《素问·调经论》“夫邪之生也,得之饮食起居,阴阳喜怒。”《难经·十难》:“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中湿,此之谓五邪。”《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殸禾)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可见古人把  相似文献   

13.
所谓邪,概言之曰:风寒暑湿燥热火,气血痰水毒食虫是也。经云:“邪气盛则实。”泻实攻邪,必然之理,补虚泻实,医所共识。然临证虚实之间,在发病学与治疗学方面,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内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是从发病学方面讲的“两虚相得”理论。但也有邪气过盛而正气不支者而发病,疾病的症侯表现不一定就是虚证。相反,从临证中看,尤其是感受  相似文献   

14.
小柴胡汤治三阳证析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铁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4):244-245
1 三阳证并见治从少阳的机理“三阳证见治从少阳”是张仲景在处理复杂病情时的一个治疗原则。病见三阳证 ,说明邪气较为弥缦 ,既充斥于太阳之表 ,又进入阳明之里 ,中涉及表里之间的少阳枢机。病情也较单纯一经病变表现相对复杂。如《伤寒论》99条所说 :“伤寒四五日 ,身热恶风 ,颈项强 ,胁下满 ,手足温而渴者 ,小柴胡汤主之。”邪在太阳之表 ,侵袭卫阳就可见恶风 (寒 ) ,卫气抗邪则发热 ,邪阻太阳经脉 ,经气不利 ,则有颈项强硬不舒。胁下为少阳经脉之分野 ,胆府居处 ,邪在少阳 ,枢机不利 ,胁下必胀满 ,此证亦为柴胡主证之一。阳明主胃 ,居…  相似文献   

15.
胃石症验案     
胃石症,属中医积证范畴,系正气不足,痰、食、气、血等邪气积聚而成。笔者遵《内经》“坚者削之”、“结者散之”之旨而组方,用消积导滞、行气祛瘀法治疗数例,收效颇佳,举案如下,以见一斑。乔××,男,52岁,近因家事纠纷,暴怒伤肝  相似文献   

16.
正“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无邪者皆虚。”——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不寐》“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  相似文献   

17.
对《内经》虚实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提出虚实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其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是本篇的主要论点。自《内经》之后,对虚实的论述颇有说法,笔者认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为中医之精髓,论治之大法。  “邪气盛则实”是指因邪气盛而导致的一类证候,此时邪虽盛而正气犹能抵抗,是以邪气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因此,实证往往表示正邪相争处于激烈的阶段。丹波元简谓:“邪气之客于人身……已入而精气旺,与邪俱盛则为实,如伤寒胃家实证是也”。导致实证之病因,或为外邪入侵,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致病;或为脏腑功能失调…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第103条云:“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历代医家对本条的解释众说纷纭。如对“有柴胡证”,有的认为是指“邪气在表里之间”(如成无己);有的认为是指“少阳病”(如尤在泾);也有医家认为是指“柴胡正证”(如刘栋);还有医家认为是“言往来寒热”一证(如郑重光)。我认为这些看法是欠完整或欠妥的。因为从《伤寒论》的有关原文来看,“柴胡证”当包括少阳病的主证、阳微结和热入血室。少阳病的主证,是邪入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邪气在表里之间,或主要在表里之间(如101、232、233条),病属热证。阳微结是太阳表证未解,邪热刚入阳明,热结尚浅所致,邪气一半在表(太阳),一半在里(阳明),与少阳病的主证邪气在表里之间或主要在表里之间是不同的。但与少阳病却同属半表半里热证。热入血室,是妇女在  相似文献   

19.
《离合真邪论》作为《素问》第二十七篇,虽不是核心内篇,但其中各有精义。本文从“离合真邪的四个不同阶段”为切入点讨论,以了解真气与邪气的离、合同疾病的关系,从中把握到至关重要的“机”。并从“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无逢其冲而泻之”、“其往不可追”、“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几个代表性语句入手,就其中医针灸的学术思想特点进行探讨。认为《离合真邪论》对中医针灸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显著作用,本篇将各种自然变化与人体经脉气血脉搏相互类比,形象地描述了邪气入侵人体时邪气与真气的各种状态,同时阐明了在诊疗疾病中“机”以及“三部九侯”的的重要性,这些都为后世中医理论,特别是针灸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1主张“司外揣内”的辨证方法《灵枢》虽非一人之作,但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则是惊人的一致,均提倡辨病证要以表知里、“司外揣内”,从病之表象综合分析。所以,当时对医疗技术高明医生的要求是“善审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将脉之六变,即“缓、急、小、大、滑、涩”与每脏之6种病变相合,体现出五脏疾病脉证相合的辨证方法。2辨证强调虚实二端在《灵枢》中,对疾病辨识论述最多、涵盖范围最广的要数对虚实二证的认识。如脏腑虚实、经脉之气有余不足、六气有余不足、四海有余不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