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作者介绍了东莞市中医院在建设“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的工作中,坚持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积极探索实践中医“治未病”一站式服务理念的模式.具体表现为服务区域定位明确,形成“治未病”的一站式服务模式,设备、设施配置能满足中医“治未病”工作的需要,建立具有中医养生指导功能的治未病软件管理系统,采用现代化中医辩识仪器,做到四诊的统一化客观化系统化,修订治未病科基本服务和技术操作规范,重视健康宣教,传媒推广“治未病”健康理念,完善服务流程,实行了数字化管理.为中医治未病模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中医辨证的思想下运用中西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为“治未病”研究拓宽了思路。研讨中医古籍,联系临床运用,试从“治未病”核心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角度浅谈中医辨证思想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医“治未病”的理念,福州市中医院高度重视中医“治未病”科普宣传工作,在院内外充分利用各种场所,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对病人、群众进行养生保健、预防为先思想观念的普及教育,提高他们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解,同时为疾病的预防与亚健康的干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本旨是治“未病”,企望消弭疾病于未形,永葆康强至期颐。“治未病”理念集中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忧患意识,其文化内涵主要为强调居安思危,注重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明确提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包含着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的思想。国家多次号召各地区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中医健康服务。本文介绍了“治未病”工程背景、现实指导意义和天津地区实施“治未病”工程的必要性和优势,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理念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具有深刻内涵的理论体系,强调采取主动措施防变于先,使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将“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中,不仅有利于开展高发易发疾病的预防和健康指导,减轻医疗卫生负担,还能够维护和促进健康,进而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文章围绕中医“治未病”理论基本内涵与应用价值、“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问题、“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的发展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随着“健康中国2030”成为国家战略,人们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中医“治未病”理念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这一思想尚未普及,大众对其理解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以致“治未病”理念未能很好地运用于健康管理活动中。因此,笔者就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全民健康”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治未病”就是指事先采取个性化调摄、整体干预等措施,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一理论具有广泛的含义。在护理实践领域中,应用“治未病”理论,引入中医护理理念,对于保障“预防疾病、减轻痛苦、促进健康”这一护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就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亚健康与“治未病”的概念、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述亚健康的概念与范畴及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与范畴的基础上,论述了亚健康与中医“治未病”的关系,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可指导亚健康的临床辨识及干预,开展亚健康的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及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治未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在古代的许多历史时期都备受医家的重视,不仅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运用的探讨,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基石,承前启后,为现代医学发展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医防治疾病思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弥漫 《新中医》2007,39(5):1-3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构成了“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为中医防治疾病基本原则的“治未病”理论,包括了这三方面内容而贯穿于养生保健和预防、治疗、康复疾病的整个过程中,成为确立和采取各种养生保健措施和防治疾病方法的指导原则,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学术理念。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理念的实践工作,是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增强全民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为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农工党中央主办,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承办的“中华名中医论坛”也有报告指出中医“未治病”理论的重要性。祖国医学“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中极为重要的观点之一。未病先防,就是在来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诸如讲卫生和锻炼身体,改善生活居住条件等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保健意识增加,中医"治未病"理念获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作为现代健康管理学理念的核心文化,中医"治未病"理念具有独特的见解与技术,在保健、预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对中医"治未病"理念指导下的健康管理思路,及中医"治未病"理念宣传中护理管理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越来越受到各界重视。鉴于针灸与“治未病”的特殊联系,结合长期在针灸临床工作的体会,笔者认为在针灸“治未病”的理论继承与创新、“治未病”与“亚健康”、“治未病”与环境及“治未病”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值得深入研讨,以利于针灸“治未病”乃至中医“治未病”工作沿着正确轨道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诊断与治未病两者有着密切联系,中医诊断面对的是疾病状态,而治未病则包括未病、欲病和已病、病后等状态。状态辨识孕育于中医诊断,是治未病的关键技术。文章厘清了中医诊断、治未病、状态辨识的关系,概述了以维护健康状态为前提的状态辨识诊断方法,结合实际深入阐述中医诊断与治未病的误区。提出治未病的前提是对健康状态的认识,状态是诊断和健康认知的核心,状态辨识是治未病诊断的方法。从“忽视诊断过程,治未病‘同质化’”“诊断‘以偏概全’,治未病‘以西统中’”“侧重疾病诊断,缺乏健康状态辨识”等3个方面论述了治未病过程的常见误区。  相似文献   

16.
论"三体"战略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健康观念“前移”、防治重心“下移”的方针,凸显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优势和方法优势。在现代社会发展的今天,实施中医“治未病”的“主体、实体、整体”战略,有利于发挥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完善中医“治未病”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通报》2007,6(2):4-4
中医学以“治未病”构建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其科学认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所表现出的优势,让人类看到了希望。“治未病”所表现出的健康学和社会学问题,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主题。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从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渊源、基本含义、主要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和正确理解中医的“治未病”说。中医“治未病”历史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中医院门诊引用“治未病”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成效分析。方法:医院中医门诊自2022年1月构建“治未病”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将2021年收治的46例患者设为实施前,将2022年收治的46例设为实施后,共有21名护理人员参与本次研究。比较实施前后门诊护士的中医“治未病”健康教育管理水平,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对健康教育管理模式满意程度以及门诊治疗时长。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对“治未病”理念落实情况、个体化干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建立“治未病”理念、中医调护知识、中医药食养护知识、中医疗法认知掌握度均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且患者门诊治疗时间短于实施前(P<0.05)。结论:通过在中医门诊实行“治未病”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士中医“治未病”健康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满意度,缩短门诊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中医药》2010,33(2):F0002-F0002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工作的总体要求,医院积极以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方法为核心,通过应用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KY3H健康保障模式”,开展探索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分析当前中医“治未病”存在的问题,设计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社区卫生机构、社区基层组织和社区居民“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的“治未病”社区推进工作“和睦模式”.方法:①分析背景与问题,②模式框架设计,③进行社区实验,④实验效果观察.结果:干预效果明显,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治未病”知晓率提升,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政府主导的“和睦模式”一是凸显了区域推进优势,使“治未病”理念形成了区域覆盖;二是整合了区域资源优势,提升了“治未病”服务水平;三是调动了区域各类组织的积极性,使“治未病”理念和技术服务呈现多元化拓展;四是顺应了区域人群的需求意愿,使中医药服务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和互动;五是体现了区域投入综合效应,使中医药服务的投入产生了绩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