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李洪明  刘林  袁抒 《四川医学》2011,32(8):1229-1231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常见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对26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胰头癌17例,壶腹部癌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1例,胆囊空肠吻合术8例,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3例。结果本组胰头癌与壶腹癌手术切除率分别为11.76%(2/17)与22.22%(2/9),总手术切除率为15.4%(4/26),切除患者均顺利恢复出院。术后并发症:胰瘘,胆瘘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无腹腔感染,无肝功能衰竭,无肝肾综合征,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胸水,肺部感染各有2例。结论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方式中,以根治术的效果最好,而在不能行根治术的患者中,姑息性手术以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疗效最佳,并且胆管癌的预后优于胰头癌。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了用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及胰头部肿瘤36例,手术死亡率2.8%,手术并发症胰瘘发生率19.4%,胆瘘11%,出血5.5%。随访结果,乏特氏壶腹癌5年生存率46.1%;10年生存率33.3%;胰头癌5年生存率14.3%。对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徐锋  赵心明  闫东  姚雪松  李槐  周纯武 《当代医学》2010,16(17):298-30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壶腹周围癌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6例壶腹周围癌的CT表现。结果发现胆道梗阻65例,位于胰上段20例,胰腺段18例,壶腹段27例。梗阻面管腔形态分为截断型30例,漏斗型或鸟嘴型20例,鼠尾型15例。"双管征"出现60例,其中胰胆管相交19例,胰胆管分离25例,梗阻近端胰管未扩张16例。CT明确检出肿物63例,CT表现为异常10例,CT未发现病变3例。检出的63例病灶全部有不同程度的强化,根据来源不同,强化方式有所区别。手术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9例。结论 CT可以准确检出壶腹周围癌所致胆道梗阻。沿着梗阻段结合增强扫描,CT可检出肿瘤。多期增强扫描对于鉴别肿瘤起源有帮助。多层螺旋CT在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上有实用价值,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综合应用各种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MR I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诊断肝内外恶性胆管阻塞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5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治疗证实的胆管恶性肿瘤病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MR I检查采用T1W I和T2W I常规序列,所有病例均做MRCP扫描。结果:15例患者MR I均表现为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阻塞性扩张。阻塞性病变中,胆管腺癌9例,肝细胞癌4例,转移瘤2例。阻塞部位在肝门部7例,胰腺部2例,壶腹部及十二指肠乳头部6例。所有病例均经临床病理证实。结论:MR I与MRCP结合能显示胆管阻塞性扩张及阻塞部位,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壶腹部胆管癌的直接肿块征像较少,以间接阻塞征像为主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头及壶腹周围癌广泛淋巴结清扫可行性和意义,并提出行广泛淋巴结清扫的指征。方法: 对2000年10月~2003年10月的16例胰头及壶腹周围癌进行广泛淋巴结清扫术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6例中有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7.5%。胰头癌与壶腹周围癌、肿块大小和胰头肿瘤部位间发生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不同(P=0.588~P=0.511)。行广泛淋巴结清扫术病例中无手术死亡,手术并发症也是胰十二指肠切除常见并发症。结论: 胰头及壶腹周围癌肿瘤大于3 cm以上,无论是位于胰头还是壶腹部癌均应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同时行胰头周围广泛淋巴结清扫,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胰胆管十二指肠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进一步提高螺旋CT诊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方法连接区癌18例,包括胰头癌10例(其中6例位于胰钩突),胆总管下端癌4例,vater氏壶腹癌4例;另外3例胰头区炎症,作为对照。所有病例均经病检证实。结果连接区癌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增大变形、密度不均,胆总管壁不规则增厚或下端软组织结节,十二指肠内侧壁结节;胰头癌、vater氏壶腹癌、胆总管下端癌的密度变化与肿瘤的病理相关;大部分病例有胰胆管扩张,胰胆管是否扩张与肿瘤的大小及生长位置有关。胰头区炎症亦表现为胰头增大、胰胆管扩张,但增大的胰头密度均匀,明显均匀强化,周围结构模糊,胰体多肿大,胆管积气,此点可与肿瘤鉴别。结论螺旋CT对胰胆管十二指肠连接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对连接区早期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在壶腹周围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①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 (MRCP)在壶腹周围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②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5 4例壶腹周围癌病人MRCP图像 ,测量胆总管及胰管的直径、胰胆管汇合角度 ,并与 10例无胆管和胰腺疾病者 (对照组 )进行对比。③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胰头癌和壶腹部癌病人胆总管均明显扩张 (F =33.11,q =10 .77、10 .6 3,P <0 .0 1) ,但后二者扩张程度差异无显著性 (q =0 .33,P >0 .0 5 )。胰头癌组的胰管扩张倍数与胆管扩张倍数之比大于壶腹部癌组 (t=8.6 7,P <0 .0 1)。胰头癌组的胰胆管汇合角为 (5 8.5 7± 31.91)° ,而壶腹部癌组仅为 (9.0 0± 2 .77)°,差异有显著性 (F =4 3.79,q =12 .0 5 ,P <0 .0 1)。④结论 胰胆管汇合角和胰胆管扩张倍数之比可作为鉴别胰头癌与壶腹部癌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新方法:经皮肝穿刺胆道射频消融内支架置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经临床筛选2例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例,胰头癌1例。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肿瘤射频消融,然后置入相匹配的金属内支架。结果 2例患者均完成手术,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其中一例CA-199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结论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射频消融内支架置入术率先在国内开展,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新的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的介入治疗方式,射频消融能减少操作时肿瘤的出血,进一步阻止肿瘤的局部增长,从而延长内支架的通畅期和患者的存活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超声对肝外胆管梗阻的病因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对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病因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6—2007年收治并手术的91例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分析,总结不同病因引起肝外胆管梗阻的超声影像特点,从而提高超声诊断率。结果91例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患者的超声病因诊断总符合率89.0%(81/91),其中胆管结石符合率94.7%(54/57),胰腺炎符合率66.7%(2/3),胆管炎符合率66.7%(2/3),胰头癌符合率84.6%(11/13),壶腹部癌符合率81.8%(9/11),胆管癌符合率75%(3/4)。误诊10例(10.9%),分别为胆管结石3例,胰腺炎与胆管炎各1例,胰头癌与壶腹部癌各2例,胆管癌1例。结论超声对肝外胆管梗阻的病因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高,具有较高的病因诊断价值,可作为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头部慢性团块型胰腺炎的临床诊断方法与治疗策略。方法:分析2002年5月~2008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8例确诊为胰头部慢性团块型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CT、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与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的影像表现,结合治疗效果进行讨论。结果:影像学所见,全部病例的CT影像发现胰头部的低密度肿块;5例患者的ERCP发现胆道明显扩张,3例患者的主胰管扩张,2例十二指肠第二段存在炎性狭窄,活检病理报告为慢性炎症;全部病例MRCP的T1相胰头部肿块为低密度,而T2相则表现为轻度高密度表现。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3例行胆肠吻合术,2例行内镜逆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EST)+支架术,随访1~5年,均生存。结论:CT、ERCP与MRCP影像的联合判读是临床诊断慢性团块型胰腺炎的较准确的方法,并为之与胰头癌的鉴别提供帮助。临床上,对于胰头部慢性团块型胰腺炎的治疗应当针对其不同病期所出现的合并症而选择恰当的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合并125I粒子治疗不能切除的胰头癌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7年9月~2011年9月,22例合并黄疸不能切除的胰头癌患者,16例行十二指肠镜ER CP胆道支架植入,6例行B超引导的PTCD及经PTC通道胆道支架植入术,支架植入均在X光透视下进行;18例在CT引导下行胰头癌穿刺植入125I粒子,4例在B超引导下行粒子植入。125I粒子活度0.6 mCi,数目:9~57粒。术后检测胆红素、肿瘤相关标记物等;随访观察患者生存状况和生存时间。结果总胆红素和ALT较术前显著下降(均P<0.05)。CA19-9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肿瘤完全缓解2例(9.09%),部分缓解10例(45.47%),无变化8例(36.36%),恶化2例(9.09%),总有效12例(54.55%)。临床受益反应明显。全组中位生存期为9.5个月,其中Ⅱ和Ⅲ期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3.4个月。并发症有腹腔少量出血(2例)、轻度胰漏(2例)、轻中度发热(3例)和穿刺部位疼痛,均经非手术治疗消失或好转。结论胆道支架合并125I粒子是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胰头癌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Patients with Gardner's syndrome are increasingly found to have polyps on routin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and their risk of developing periampullary carcinoma is between 3-12%. We report a 45 year old man with Gardner's syndrome who presented with periampullary carcinoma 5 years after colectomy.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massed another 21 cases of periampullary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Gardner's syndrome.  相似文献   

13.
王昌松  周文浩  龚光 《吉林医学》2010,31(20):3196-319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30例患者,经过常规的Whipple术式治疗,发生并发症8例,其中胆肠吻合口狭窄1例,胰漏4例,胆漏3例,发生率为26.7%,住院时间为(14.9±5.3)d;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组30例患者,胰腺空肠吻合口狭窄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住院时间为(8.4±3.0)d;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经统计学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更为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国人胰胆系罕见、少见疾病与其他胰胆疾病的关系,提高胰胆系疾病的检出率。方法:分析1984年5月-2001年1月间成功行逆行胰胆管造影1061例,其中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胰胆管合流异常、乳头旁憩室等胰胆系罕少疾病160例。结果:胰胆系罕少疾病占15%(160/1061), 单病种的检出占0.09%-6.22%。胰胆系罕少疾病中约60%合并其他胰胆疾病。结论:胰胆系罕少疾病同时合并其他胰胆疾病的发病率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胆囊癌12例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忠嘉  张长淮 《北京医学》1994,16(5):273-276
作者总结了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经CT及其他影像诊断的结果。讨论了有关检查方法、鉴别诊断和CT分型问题。CT回顾性诊断正确率为75%。胆囊癌CT表现为胆囊被肿瘤取代、囊内结节或囊壁不均匀增厚。CT并能发现邻近肝内病灶、胆道梗阻、肝门、胰头区淋巴结转移及肝十二指肠韧带浸润。胆囊癌首选方法是B超、CT,可疑病例配合ERC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胰腺癌患者的CT表现,分别对胰腺癌和正常胰腺胰腺期、门脉期密度进行比较。结果28例病变位于胰腺头部,7例位于胰腺体部,6例位于胰腺尾部,3例为弥漫性胰腺癌。胆管扩张24例,胰管扩张25例,肝内转移12例,淋巴结转移35例。44例病例中有36例行双期增强扫描,表现胰腺期胰腺癌与正常胰腺密度差别最大。结论CT扫描可以明确胰腺癌的存在以及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胰腺期扫描对识别胰腺癌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序列技术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赘料与方法对35例结石、胰头癌、胆管癌、壶腹癌及炎性狭窄等梗阻性黄疸病人进行术前MR检查,结合手术,回顾性评价MR多序列技术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结果(1)定位诊断:对结石梗阻部位显示率为100%,对其他梗阻部位显示正确率为78%;(2)定性诊断:术前诊断结石正确率为100%,恶性占位正确率为89%。结论MR多序列技术对梗阻性黄疸疾病定位诊断准确,联合运用MR多序列技术对恶性占位定性诊断特异性较高,对肿瘤部位诊断结合其他辅助诊断方法会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种MRI检查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胰腺癌109例,经常规胰腺扫描序列(FLASH 2d和3d T1WI、倾斜横断面FS-T1WI、TSE-T2WI)、MRCP、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对胰腺癌、胰胆管扩张、周围血管侵犯及小胰腺癌诊断价值。结果:常规MRI序列对胰腺癌确诊99例(90.8%);MRCP可清晰、准确显示胆总管和胰管扩张,胰头癌"双管征"显示66例(97.1%);动态增强扫描对评价胰腺癌周围血管浸润、肝转移有较高价值。本组小胰腺癌24例(22.0%),其中手术切除21例(87.5%)。结论:联合应用多种MRI检查技术可提高胰腺癌的诊断准确性;直径小于3.0 cm的小胰腺癌无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有利于提高手术切除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年代胰头癌外科治疗情况,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58~2003年在我院外科接受治疗的346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58~1976、1977~1987、1988~1998及1999~2003年胰头癌切除率分别为26.6%(21/79)、26.7%(16/60)、20.2%(22/109)及22.4%(20/98),总切除率为22.8%(79/346),未能切除病例多采用胆囊十二指肠吻合术解除胆道梗阻.1958~1976、1977~1987、1988~1998及1999~2003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2.3%(9/21)、37.5%(6/16)、27.3%(6/22)及10.0%(2/20).1958~1976年手术死亡率为19.0%(4/21),原因为胰瘘(2例)、肝肾功能衰竭(1例)和胆道感染(1例);1977~1987年手术死亡率为12.5%(2/16),原因为胰瘘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各1例);1988~1998年手术死亡率为4.5%(1/22),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1999~2003年2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958~1976年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3及5年存活率分别为55.5%、23.1%及11.0%,1977~1987年分别为56.3%、25.0%及12.5%,1988~1998年分别为59.1%、27.2%及13.6%.结论由于围手术期治疗和监护技术的进步,手术技术操作的成熟,胰头癌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但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与常规超声和胃肠水对比超声互相作比较,探讨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对壶腹周围病变的检出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均行常规超声?GI-US和D-CEUS检查的67例壶腹周围病灶患者共69个病灶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40 个为恶性病灶,包括十二指肠乳头癌19 个,胆总管下段癌9 个,胰头钩突癌6 个,壶腹癌6 个;29个为良性病灶,包括28个胆总管下段结石和1个十二指肠绒毛管状腺瘤?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活检或胆道镜直视证实?比较以上3种超声检查方法对壶腹周围病灶的检出率和病灶清晰显示率?【结果】 常规超声?胃肠水对比超声和双重对比超声造影的检出率分别为59.42%?95.65%?98.55%,清晰显示率分别为17.39%?60.87%和84.06%?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在病灶检出率和清晰显示率均优于常规超声(P < 0.001),双重对比超声造影与胃肠水对比超声相比较,检出病灶能力相当(P = 0.619),但病灶清晰显示率则前者优于后者(P = 0.006)?【结论】 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可提高壶腹周围病变的检出诊断能力及清晰显示病灶的边界,可作为壶腹周围梗阻性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