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应用磁共振成象(MRI)观察心肌梗塞各阶段的演变过程,从形态及组织学方面进行评价;并应用 MRI 对左室室壁瘤的诊断及其发生机理加以探讨。对象为65±16.4(30~83)岁的41(男35、女6)例首次透壁性心肌梗塞患者:前壁梗塞25例,下壁梗塞16例;其中37例进行左室造影。根据发病后进行 MRI 检查的时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按 Shell 等酶法测定心肌梗塞范围,缺血心肌再灌注使每克梗塞心肌的累积血清 CPK 释出量增加。本文试析按 Witteveen 等酶法测定心肌梗塞范围是否受再灌注的影响。方法:病例由荷兰校际心脏病研究所提供,胸痛发作4小时内入院且有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典型心电图表现。随机分组,接受链激酶(SK)溶栓治疗或常规治疗。冠脉内滴注 SK 直到肉眼可见的凝块完全消失或 SK 总量达25万单位。417例初发AMI 后存活、未作冠状动脉旁路手术且造影复查图像满意的266例患者定量分析如下。本组内:134例接受 SK 溶栓治疗(SK 组),132例接受常规治疗(Ct)组;116例前壁梗塞,150例下壁或正后壁梗塞。冠脉造影复查,左室(LV)测定参  相似文献   

3.
有关青少年发生心肌梗塞报道较少,而冠脉造影正常的心肌梗塞发病率更低。作者报道3例年龄<20岁青少年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和血管造影学特点。方法:3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年龄均<21岁。心电图改变均提示急性心肌缺血。患者除服用硝酸盐和心痛定外,2例在出现急性心肌缺血症状的3小时内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随后心电图均出现Q波,提示为透壁心肌梗塞。对3例患者在梗塞后1周进行选择性冠脉造影和左室造影。并同时分析其临床和实验结果。结果:患者都存在一种以上的冠心病易患因素。3例冠脉造影结果均正常。心室造影其中1例显示前间壁运动无力、射血分数稍低,余2例基本正常。并对3例患者分别随访3、6、12个月后,心电图仍显示Q波.  相似文献   

4.
无 Q 波(非透壁)或有 Q 波(透壁)初发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后的预后问题已引起关注。作者曾报道无Q 波初发心肌梗塞病人的梗塞范围通常较小,与有Q 波心肌梗塞者相比有较低的住院期死亡率(分别为3%与11%,p=0.007)。本文报道初发梗塞者出院后的预后,指出初发梗塞的某些特征可作为梗塞后存活的预测指标。方法与结果:593例年龄≤75岁不伴持续LBBB、有典型病史、心电图或/和酶学改变的初发心肌梗塞出院患者,其中499例有 Q 波(84.2%),  相似文献   

5.
29例病人用rt-PA(人体复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注射治疗.所有病例均符合下列标准:(1)急性透壁心肌梗塞,2个常规导联出现0.1mv以上的ST段抬高.(2)梗塞性胸痛发生在6小时以内.(3)70岁以下.(4)治疗前冠脉造影完全闭塞.(5)无溶栓禁忌证.  相似文献   

6.
对急性心肌梗塞进行溶栓疗法可望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大剂量尿激酶(UK)的静脉溶栓法(IVCR)与冠状动脉内溶栓法(PTCR)对闭塞冠脉的再通率无差别。前者有快速投药的优点,然因未作冠脉造影,难以判断是否再通。本文总结56例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患者的紧急冠脉造影所见与临床症状、心电图 ST 段及血清肌酸激酶(CK)的变化,探讨判断冠状动脉再通的无创性指标。对象与方法:对象为56例急性穿壁性心肌梗塞早期入院患者(发病3.4±1.5小时),为作 PTCR 进行了紧急冠脉造影。前壁梗塞计31例,下壁梗塞计25例。平均年龄57±9岁。男48例、女8例.溶栓疗  相似文献   

7.
国内曾报道过 1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我院近年来发现 3例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 1:男 ,5 4岁。 5年前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静脉溶栓后好转。 1997年 6月以陈旧性下壁再梗塞入院。造影结果见图 1、2。内科治疗好转后出院随诊。  例 2 :男 ,5 3岁。 1998年 6月以前间壁、下壁心肌梗塞入院外科手术。造影结果见图 3。  例 3:男 ,6 3岁。 1998年 8月因不稳定性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 ,结果见图4。图 1~ 4 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造影片 图 1右冠状动脉近端扩张 ,造影剂滞留 ,示有螺旋形不规则负性阴影。前降支和回…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作者对小剂量肝素对老年人心肌梗塞急性期凝血和血小板止血作用的研究结果。资料和方法:共选择26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男21例、女5例;年龄55~79岁(平均67±1.2岁)。透壁性心肌梗塞14例,大病灶性心肌梗塞12例;16例位于左室前壁,10例位于左室后侧壁。发生梗塞前有16例出现过不稳定型心绞痛发作,8例出现过紧张性心绞痛发作。出现心律失常23例,心功能不全7例。3例为复发性心肌梗塞。将病人分为两组:1组:12例,于发病后平  相似文献   

9.
<正> 室壁瘤是心肌梗塞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过去主要根据心肌梗塞后ST段持续抬高3~6个月提出臆断,然后经胸部X线平片检查、左室造影确诊。本文总结了我院1988年1月~1989年9月间27例住院的心肌梗塞病人,年龄42~75岁。急性、亚急性和陈旧性梗塞分别为9、2、16例。有8例确诊为室壁瘤,其中急性、亚急性梗塞各1例,陈旧性梗塞6例。梗塞部位为广泛前壁及广泛前壁+高侧壁。10例下壁梗塞者无1例合并室壁瘤。27例中ST段抬高8周以上有9例,仅有4例出现室壁瘤。室壁瘤发生在左室心尖者3例,可见阳性X线(胸部平片)征象;另5例发生在左室前壁者则为阴性。8例室壁瘤患者中有6例合并心力衰竭,且有3例程度较重药物治疗效  相似文献   

10.
右室心肌梗塞的血液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独右室梗塞少于3%,绝大多数合并于左室心肌梗塞,故临床所谓的右室梗塞通常是指后者。尸检资料:左室下壁及(或)正后壁透壁梗塞中50%累及右室壁。临床上,心电图显示下壁及(或)正后壁梗塞同时提示有右室梗塞患者,可以没有心功能受损症  相似文献   

11.
为定量分析心肌梗塞区左室节段性室壁运动的变化,选择经过冠脉造影证实的正常对照组(N)12例,陈旧性心肌梗塞组(OMI)21例,进行2-DE检查。利用计算机定量分析心尖四腔心(Ap4C)和心失二腔心(Ap2C)的左室24个节段的面积缩小率(PAR)。结果表明OMI组左室EF明显低于N组。前壁OMI组室间隔、前壁和心尖的平均PAR较N组明显为低,且还较非梗塞区侧壁和下壁低。OMI组中,18例检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92%。OMI组梗塞范围占左室的25±12%。提示:2-DE对心肌梗塞的部位和范围有极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对325例第一次心肌梗塞恢复后1—6年的随访,运用多种指标,探讨再梗塞,猝死发生的有关因素。病例与结果:男性325例第一次心肌梗塞的病人,年龄均<60(21—59)岁。315例于梗塞后第四周作运动试验,325例作左室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10例因梗塞后胸痛或心衰未作运动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三种冠状动脉综合征(穿壁性心肌梗塞,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心绞痛)的侧枝循环进行分析,以了解这三种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造影联系,明确局部侧枝循环是否对梗塞后的临床症状起有作用,以及明确局部侧枝循环对心绞痛患者亚极量运动试验时是否出现缺血性心电图起有作用。方法:300例在出现典型冠心病症状一年内(平均23周)作过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分为三个临床组:(1)穿壁性心肌梗塞组。73例,其中43例为前壁梗塞,30例为下壁梗塞。(2)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组。63例,其中33例为前壁、30例为下壁心内膜下心肌梗塞;32%患者心肌梗塞时血清酶有诊断意义的升高,68%患者血清酶无明显升高。(3)单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回顾分析1971年至1987年间收治的急性室间隔破裂患者20(男14、女6)例,年龄66.8±7.9(46~79)岁,均经心脏插管检查。在18例中,心肌梗塞症状出现至临床医师闻及收缩期杂音平均6.6(1~22)天。其余2例持续胸痛7天和14天,临床未能确诊心肌梗塞,但手术发现左室后壁表面有纤维化。心电图诊断心肌梗塞部位如下:下壁或下后壁梗塞8例(其中1例兼有右室梗塞),前壁梗塞4例(其中1例兼有右室梗塞),前壁和前侧壁梗塞6例。插管检查前心功能 Killip 分级如下:4级11例,3级6例,2级2例,1级1例。9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冠状动脉痉挛引起梗塞后心绞痛的临床特征。方法:6例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43—72岁(平均56.8±10.7岁).所有病例入院后均用心电图CM5导联持续监测,观察梗塞后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变化.1例作了冠状动脉电影血管造影。出院前均进行活动平板试验,  相似文献   

16.
34~70岁的339(男290、女49)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未经溶栓治疗,并在出院前按照改良的 Naughton 方案完成亚极量活动平板试验。149例发病后3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凡内径缩小≥75%,视为(重要)病变。87例(26%)非 Q 波型心肌梗塞(NQMI)同252例Q波型心肌梗塞(QMI)相比:年龄相近(52.3±0.5对53.8±0.3岁,NS),女性较多(23%对11.5%,P<0.02);前壁梗塞较多(63%对44%,P<0.01)而下壁梗塞较少(37%对56%,P<0.01);运动时间(12.4±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查心肌梗塞病人运动时室间隔(IVS)在右室功能中的作用。对象为平均60(31~76)岁的50(男45、女5)例首次急性Q波型心肌梗塞病人,发病后3周分别在静息和坐位蹬车达峰(直到按年龄的预期最大心率的70%)时进行放射性核素心脏造影。在造影前后一周内行~(201)铊闪烁扫描,据此分成两组。A组25例(22例前壁梗塞,3例下壁梗塞)室间隔内铊的摄取明显减少或缺如,提示室间隔受累。B组25例(2例前壁梗塞,23例下壁梗塞)室间隔内铊的摄取正常。放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经溶栓治疗的急性下壁梗塞患者右室功能障碍的出现率及其对出院后病情和死亡的影响,对心肌梗塞溶性治疗临床试验TIMIⅡ中1110例下壁梗塞患者进行了研究。 方法 溶栓病例选择标准:年龄<76岁,胸部症状提示急性心肌缺血30分钟,相邻2个导联ST段抬高>0.1mV,胸痛开始4小时内就医。下壁梗塞的诊断依据,在3个下壁导  相似文献   

19.
β-阻滞剂对实验性冠状动脉闭塞和急性心肌梗塞的有益作用已被证实.然而,在心肌梗塞后6~24小时内开始使用β-阻滞剂能否预防或减少梗塞的扩展,尚属疑问.本文旨在测定梗塞后24小时内开始给予β-阻滞剂醋丁酰心安对未并发心力衰竭的急性透壁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梗塞范围扩展和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26例急性透壁性前壁心肌梗塞者,随机分成二组:A组12人,年龄29~61岁(平均52岁),仅用肝素治疗,作为对照;B组14人,年龄31~63岁(平均51岁),除肝素外,在起病24小时内用醋丁酰心安(Acebutolol)1毫克/公斤体重滴注,同时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 ,我们在急诊室内对 16例≥ 75岁的 AMI患者实施溶栓治疗 ,未见有出血等并发症 ,且效果优于同期相匹配的非溶栓治疗组。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观察组 16例 ,男 14例 ,女 2例 ;年龄 75~ 82岁。均符合 WHO的 AMI诊断标准 ,其中广泛前壁梗塞 10例 ,前间壁梗塞 6例。另取对照组 2 2例 ,男 18例 ,女 4例 ,为同期未溶栓的 AMI。其中广泛前壁心梗 12例 ,前壁 4例 ,前壁 下壁 4例。两组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 :1发病 4小时以内入院 ;2无糖尿病史 ;3非下壁及心内膜下心肌梗塞 ;4心功能 (Killi P分级 ) 级以上 ;5无溶栓的其它禁忌症。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