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观察对象为我院收治的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70例患者,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70例不良反应患者中,二重感染11例,占15.71%;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5例,占21.43%;消化系统不良反应l7例,占24.29%;肾功能损害患者6例,占8.57%;过敏反应患者13例,占18.57%;其他8例,占11.43%。结论虽然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在临床治疗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也应重视其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要做好预防工作,做好宣传教育、用药指导,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它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临床情况.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收治的患者,将240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分为2组,120例/组.一组患者单一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它药物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临床表现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同第一代相比更高(P<0.05),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其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所占比例最大.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它药物比单一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更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且不良反应的出现还和头孢菌素类药物类型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方法:从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受的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抽取50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不良反应类型以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与选药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应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主要为变态反应,其次是胃肠道反应和血液系统反应;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第一代(P0.05),且静脉滴注途径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口服途径(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不同药物选择和不同给药途径均会引起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掌握此类药物不同种类的禁忌症和适应症,以降低临床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马成洁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271-5272
目的分析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患者不良反应的原因,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我院2011年7月-2012年2月期间收集的各个科室出现的50例由于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报告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资料记录回访患者,了解相关情况并详细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症状,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发生变态反应的有24例,占48.0%,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占18.0%,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占14.0%,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各占8.0%,其它占4.0%。其中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最多,占54.0%。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在疾病的防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同样对于其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临床上应密切监测和关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患者不良反应的特点,合理应用头孢类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及预防,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100例应用头孢菌素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种类和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和整理,并通过患者具体情况和查找资料等方法对于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患者57例,占57%,女性患者43例,占43%,年龄<18岁患者8例,18-50岁患者53例,>50岁患者39例,患者通过静脉给药72例,肌肉注射18例,口服给药10例,不良反应的发生以静脉给药发生率较高,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共有46例,消化系统反应17例,神经系统反应11例,循环系统反应10例,血液系统反应6例,10例患者表现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反应,其中以过敏反应最为多见.结论:临床上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需要严格掌握禁忌症,合理用药,用药期间需要做好预防措施,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天津某三级医院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天津某三级医院院内接受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治疗情况,并随机选择400例患者医嘱进行研究,观察患者的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结果 本次临床研究中,常使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抗菌药物多为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而给予患者抗菌药物的主要给药方法常为注射以及口服给药,注射给药的处方数量为388例,所占比例为97.00%。而口服给药的处方数量则为12例,所占比例为3.00%。针对本次研究的400例患者进行调查发现,2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6.75%。而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过敏反应以及消化系统等,其中消化系统的发生人数为15例,所占比例为55.56%,其次则为过敏反应,其发生人数为9例,所占比例为33.33%。结论 该院应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处于合理范围,但仍需严格掌握该药物的药理作用,进而保障临床用药的作用及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应用头孢菌素药物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头孢菌素药物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4年4月入住牡丹江某医院,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所有患者不良反应症状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及泌尿系统,其中头孢哌酮引发不良反应45例,占41.7%;头孢他啶引发不良反应13例,占12.0%;头孢曲松引发不良反应18例,占16.7%;头孢噻肟引发不良反应32例,占29.6%。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广泛,不良反应较少,但不同个体症状不同,因此要充分了解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降低风险,提升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旨在探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3月-2016年10月我职业技术学院收集的108例抗生素相关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病理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析汇总所有患者因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主要病发部位.结果:通过观察汇总得出108例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57例,达全部的52.3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发生不良反应的过敏部位有皮肤(如荨麻疹)、神经系统(如血管神经水肿)、消化系统(如恶心呕吐等)、皮肤附件等相关部位,所涉及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对人体敏感度最高的为头孢哌酮,占不良反应发生比例中的22.37%.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得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主要影响人体的皮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皮肤附件等部位,以头孢哌酮所占比例最高,所以相关人员在临床用药时要注意分析药物的药理特性,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适时根据具体情况给药,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过敏反应,对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临床效果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西药和中成药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使用药合理性得到提高。方法:统计本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这一期间西药和中成药联合使用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对其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结果: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过敏、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以及毒性反应。在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110例患者中,77例患者为药物配伍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占70%;17例因用药途径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占15.45%;其他16例,占14.55%。结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对西药和中成药的使用禁忌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对联合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有效的避免,提高西药和中成药联合使用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义乌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患者106例头孢菌素致不良反应病例,对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头孢菌素药物种类和发生原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年龄偏大或偏小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较多,主要发生在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表现以全身性变态反应最多,主要原因为患者个体差异、年龄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用药期间饮酒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结论:使用头孢菌素时应严格掌握其药理特性,结合患者个人情况,合理用药,并与患者充分沟通,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试验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对策。方法:患者根据自身病症类型使用不同种类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统计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例数,同时记录应急治疗方法。结果:患者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发生变态反应的有42例(占32.31%),发生肠胃道反应的有37例(占28.46%),发生肾毒性反应的有21例(占16.15%),发生肝毒性反应的有17例(占13.08%),发生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有9例(占6.92%),发生血液系统反应的有4例(占3.08%)。结论:临床中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必须根据患者具体病症斟酌用药种类及数量,尽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即应停止用药,给予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西药和中成药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使用药合理性得到提高。方法:统计本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这一期间西药和中成药联合使用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对其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结果: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过敏、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以及毒性反应。在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110例患者中,77例患者为药物配伍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占70%;17例因用药途径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占15.45%;其他16例,占14.55%。结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对西药和中成药的使用禁忌进行全面的了解,从而对联合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有效的避免,提高西药和中成药联合使用的应用价值,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应用对策.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不良反应及原因.结果:静脉滴注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高于口服后产生的不良反应高;患者应用第2代、第3代头孢菌素后的不良反应,显著高于第1代.结论: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时,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用药,如果发生疑似不良反应发生,要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并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提供借鉴和帮助。方法收集鹤岗鹤矿医院2016年1-12月期间上报的18例因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而致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总结。结果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所致不良反应的性别分布较为均匀,各年龄段均有分布,10岁以下儿童占比最高;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涉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种类共有5种;不良反应累及器官主要为皮肤、消化系统,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反应;转归方面,18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在及时停药后均明显好转,未出现任何后遗症。结论临床在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应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以促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合理使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巩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肖建锋 《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282-5283
目的探讨临床头孢类菌素不合理应用的原因,为加强临床头孢类菌素等抗菌类药物使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0月间因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而出现不良反应的病历或处方资料。结果 1468例样本有152例为头孢菌素药物不合理使用所在,占全部样本的10.3%。在不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表现形式上,抑菌药与杀菌药配伍使用占13%,无感染指征使用头孢菌素占37%;挑选对原菌不敏感的头孢菌素药物21%;给药剂量不合理13%;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9%;药物毒性增加5%;对毒副作用不了解2%。结论重点加强对医师和药剂师等关于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增加使用抗菌药物后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监测,以避免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总结其临床特征与发生特点,为今后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发生的526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中患者的年龄分布、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与系统、严重程度分级及转归情形。结果患者因使用抗菌药物而引起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占57.60%;在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中,以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占31.94%和27.57%;引起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滴注和口服,分别占46.01%和31.18%;主要发生于20~39岁的人群,占54.94%,90.00%以上属于轻中度不良反应,且经过停药及治疗干预后效果良好。结论临床中使用抗菌药物应视患者实际情况而定,对其潜在的不良反应要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并对其预防对策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4年2月——2016年4月72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做详细记录与统计。结果:本组过敏反应45例,消化道反应13例,泌尿系统反应9例,神经系统反应5例,其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72例不良反应病例中,使用头孢呋新17例,头孢噻肟31例,头孢哌酮19例,头孢唑喃5例。结论:过敏反应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且二代、三代类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科学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掌握其使用禁忌症,能够显著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应用后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应用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60例,总结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结果:总结分析发现,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应用后出现二重感染8例(13.33%)、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3例(21.67%)、肾功能损害7例(11.67%)、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7例(28.33),过敏反应10例(16.67%)、其他5例(8.33%),联合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用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应用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多,临床应重视并积极预防,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1月-2019年4月收治的治疗时应用头孢菌素类联合多种西药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回顾分析用药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诱因,给予对症处理方案。结果(1)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分类情况:110例患者中第1代头孢菌素类20例,占18.18%;第2代头孢菌素类21例,占19.09%;第3代头孢菌素类64例,占58.18%,其他5例,占4.55%;(2)不良反应发生率,消化系统为20.91%,血液系统4.55%,神经系统2.73%,循环系统15.45%,呼吸系统19.09%,过敏反应37.27%,其中过敏反应所占比例最高;(3)调整用药后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联合多种西药的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与过敏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调整用药后单纯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种西药联合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治疗期间会发生多项不良反应,以自身适应证为基点合理用药能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头孢菌素类药品不良反应类型与优化用药方案。方法:筛选2015年01月至2018年05月本院出现的不良反应病例共80例,均曾应用头孢菌素类药品,观察其不良反应类型,并总结科学性用药方法。结果:所选病例中,头孢菌素类药品所致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涉及恶心呕吐、过敏反应以及变态反应等;诱发因素涉及过敏体质、药后饮酒以及药物因素等;有29例(36.25%)患者出现全身性的反应,19例(23.75%)患者出现消化系统反应,16例(20.00%)患者心血管组织受损,(P<0.05)。结论:临床上头孢菌素类药品应用范围较广,且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因此需及早找出各种诱发因素,再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