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Jie Y  Pan ZQ  Chen Y  Zhang WH  Xu L  Wu YY  Peng H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2):150-155
目的探讨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亚单位(SEB)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供体为30只Fisher344和4只Lewis大鼠,受体为64只Lewis大鼠。将实验受体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个治疗组和1个对照组,每组12只;同时设4只Lewis大鼠行同种同体移植。治疗组术前分别用02ml不同浓度的SEB(25、50、75、100μg/kg)腹腔注射诱导免疫耐受。对照组用02ml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缝线法诱导受体角膜新生血管,然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观察记录植片的存活状况并对受体全身免疫状态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流式细胞分析和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检测。结果对照组大鼠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为(730±067)d,SEB治疗组(25、50、75、100μg/kg)植片存活时间分别为(643±127)d、(1070±250)d、(1250±141)d、(883±19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检测显示SEB治疗组大鼠角膜植片中淋巴细胞的浸润以及外周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此外,SEB治疗组中受体淋巴细胞对供体抗原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2浓度降低而IL10浓度升高,其中以SEB75μg/kg组作用最明显。结论在一定剂量范围内,SEB可以诱导大鼠免疫耐受形成,减少局部和全身淋巴细胞数量,并有效防治高危角膜移植免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研究高危角膜移植中产生免疫耐受和发生排斥反应的受体大鼠淋巴细胞的差异基因。方法供体和受体分别为Fisher344和Lewis大鼠。受体大鼠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术前腹腔注射0·2ml SEB(75μg/kg),每次间隔4d,共3次。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缝线法建立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研究受体植片存活时间、免疫状态和淋巴细胞差异基因。结果对照组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7·30±0·67)d,治疗组为(12·50±1·41)d,(P<0·05)。治疗组淋巴细胞对ConA和供体淋巴细胞抗原的增生反应明显降低,DTH反应强度也明显降低。基因芯片显示两组淋巴细胞存在23个差异基因,与神经系统、肿瘤生长以及编码酶类有关。结论SEB可诱导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相关淋巴细胞差异基因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谭小波  潘志强  陈钰  接英  张文华  武宇影 《眼科》2007,16(3):169-174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和树突状细胞(DCs)在细菌性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B亚单位(SEB)诱导的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抑制中的作用,比较SEB与糖皮质激素作用的差异。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Fisher 344和Lewis纯系大鼠。方法供受体分别为纯系大鼠Fisher 344和Lewis,SEB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腹腔注射0.2ml SEB(75μg/ml)和生理盐水0.2ml,1次/4日,共3次;地塞米松组术后第1天开始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0.1ml(1mg/ml),1次,日,共2周。缝线法诱导受体角膜新生血管,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观察植片的存活状况,液相芯片技术检测术前及术后第10、30天房水和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角膜植片细胞因子及DCs表达情况。主要指标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房水、外周血、角膜植片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与对照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MST)比较,SEB组的MST延长3.8天(P=0.00),地塞米松组MST延长7.1天(P=0.01),SEB组和地塞米松组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液相芯片检测显示,SEB组房水中IL-1β含量较对照组减少,IFN-γ、IL-4,IL-6含量明显升高,外周血仅可检出IFN-γ、IL-6两种细胞因子,变化趋势同房水中改变。免疫组化显示SEB组植片中IL-2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而IFN-γ、IL-4、IL-6明显升高,植片中DCs表达接近对照组,但表型不同,对照组以成熟DCs为主,SEB组以未成熟DCs为主。结论SEB在防治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方面与糖皮质激素无差异,但作用机制不同。SEB通过影响眼部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免疫反应,诱导免疫抑制,DCs也可能参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徐健  接英  陈钰  潘志强 《眼科》2009,18(5):351-355
目的检测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体外活化的小鼠淋巴细胞的免疫耐受功能,探讨该细胞对小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14只BALB/C小鼠作为供体,28只C57BL/J小鼠作为受体。方法无菌取C57BL/J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制备成5×10^6/ml的混悬液,分别与SEB和刀豆蛋白A(ConA)体外共培养,MTF法测定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测定SEB和ConA体外活化的淋巴细胞在第0、6天时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3+NK1.1+NKT细胞百分比。以BALB/c小鼠为供体,C57BL,J小鼠为受体,建立小鼠高危角膜移植动物模型,术后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并分别结膜下注射0.05ml培养6天的SEB活化的淋巴细胞悬液(浓度1×10^+个细胞/m1)及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观察记录植片的存活状况,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主要指标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SEB、ConA与淋巴细胞共培养前OD570cm值均为0.15±0.01(n=6),共培养后第3天为0.25±0.07和0.59±0.06,第6天为0.43±0.07和0.35±0.05。SEB组培养后的淋巴细胞中CD3^+NK1.1+NKT细胞由0天时的(1.21±0.19)%升高到(5.67±0.25)%,CD4^+CD25+调节性T细胞由(0.37±0.06)%升高到(0.98±0.12)%。活化淋巴细胞结膜下注射后小鼠角膜植片平均存活(28.60±3.75)天,而生理盐水组为(22.13±4.91)天,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HE染色显示对照组植片中度水肿,角膜基质纤维板层结构排列紊乱,有炎性细胞浸润,植片中可见新生血管。而实验组植片仅轻度增厚,基质板层纤维排列规则,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长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组小鼠角膜植片中CD4^+和C  相似文献   

5.
γδT细胞作为T细胞的一个特殊亚群,主要分布在粘膜和上皮组织,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近年来研究发现γδT细胞通过调节免疫反应,在机体抗感染免疫、抗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疾病以及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γδT细胞的生物学特点以及其在角膜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大鼠角膜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i J  Pan ZQ  Jie Y  Liu LM  Wang L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12):1114-1118
目的 探讨超抗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诱导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耐受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眼局部及全身的表达情况.方法 本实验采用对照设计,以13只SD大鼠作为供体,26只Wistar大鼠作为受体建立高危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所有受体大鼠抽签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SEB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SEB(75 μg/kg体重),1次/4 d,共3次,末次注射后1 d行右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观察大鼠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分析CD4+CD25+T细胞在大鼠角膜植片和虹膜的表达,使用流式细胞学方法分析外周血中的CD4+CD25+T细胞百分数.结果 对照组大鼠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11.63±2.83)d,SEB组为(14.13±0.99)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发生排斥的角膜植片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炎性细胞数量与排斥反应程度呈正相关性.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查可见术前两组角膜组织均不表达CD4+CD25+T细胞,而术后20 d两组均有表达.虹膜铺片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检查术前对照组未见CD4+CD25+T细胞表达,而SEB组(首次注射SEB后第10天)虹膜片可见CD4+CD25+T细胞表达,术后第20天两组大鼠虹膜铺片均可见CD4+CD25+T细胞表达,并且SEB组阳性细胞数更多.流式细胞学方法分析显示手术前后、对照组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的百分数无变化,而SEB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超抗原SEB诱导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角膜移植免疫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参与的复杂的免疫反应过程.CD4^+T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因子诱导下,表达不同的转录因子,分化成为功能及表型不同的Th1,Th2,Th17细胞和CD4^+CD25^+Tr.CD4^+T细胞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在角膜移植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角膜移植免疫是由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参与的复杂的免疫反应过程.CD4+T细胞在不同的细胞因子诱导下,表达不同的转录因子,分化成为功能及表型不同的Th1,Th2,Th17细胞和CD4+CD25+Tr.CD4+T细胞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在角膜移植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供体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DC)对大鼠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探讨imDC抑制排斥反应的机理.方法 以60只SD大鼠为受体,30只Wistar大鼠为供体,碱烧伤建立同种异体高危角膜移植模型.受体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mDC组、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re dendritic cell,mDC)组,每组20只;对照组:术前7d经尾静脉注射PBS液0.1 mL;imDC组:术前7d经尾静脉注射体外培养的供体骨髓来源的imDC 1×106个;mDC组:术前7d经尾静脉注射体外培养的供体骨髓来源的mDC1×106个.术后每天裂隙灯观察各组角膜植片存活情况并评分;于术后3d、7d、14 d每组随机处死4只大鼠,取角膜植片行HE染色,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各组大鼠脾脏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转录因子Foxp3编码的Scurfin蛋白的表达.结果 imDC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19.6±1.1)d,较对照组的(9.5±0.9)d和mDC组的(7.0±1.6)d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术后3d、7d、14 d imDC组Foxp3编码的Scurfin蛋白的表达(相对吸光度值分别为2.21±0.76、2.31±0.68、2.24±0.18)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对吸光度值分别为1.41±0.12、1.47±0.25、1.68±0.09)和mDC组(相对吸光度值分别为1.43±0.14、1.58±0.41、1.46±0.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应用体外培养的供体来源的imDC可以抑制大鼠同种异体高危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而诱导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是其降低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ere dendritic cell,imDC)诱导辅助型T细胞偏移在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本研究imDC来源于小骨骨髓,受体选择SD大鼠48只,供体选择Wistar大鼠30只,采取碱烧伤的方式建立同种异体高危角膜移植模型.随机将受体SD大鼠分为成熟树突状细胞(matuere dendritic cell,mDC)组、imDC组及对照组,每组均为16只.mDC组和imDC组:术前7d将体外培养的供体骨髓来源的mDC或imDC经尾静脉注射,且细胞悬浮于0.1 mL的体外培养液中;对照组:术前7d将0.1 mL体外培养液经尾静脉注射.术后每天对大鼠角膜植皮进行裂隙灯检查,对各组大鼠角膜植皮存活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分别于术后3d、7d、14 d每组各将入组的4只大鼠处死并取角膜植皮组织进行HE染色,对各组大鼠脾脏CD4+ CD25+调节性T细胞表面的Scurfin蛋白表达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结果 imDC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18.67±2.46)d,均较mDC组(6.78 ±0.56)d、对照组(9.28±1.24)d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imDC组角膜新生血管评分为(4.54±1.02)分,低于mDC组(8.67 ±2.11)分、对照组(14.87±3.2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DC组术后3d、7d、14 d Scurfin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16±0.74、2.35±0.83、2.28±0.76,均高于mDC组(1.42±0.17、1.56±0.42、1.48±0.12)及对照组(1.39±0.21、1.42±0.26、1.69±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imDC可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发生,而诱导CD4+ CD25+调节性T细胞的产生,进而促进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刘颖  接英  潘志强  武宇影 《眼科》2007,16(3):175-178
目的探讨自然杀伤T细胞(NKT)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作用。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8只Fisher344大鼠为供体,16只Lewis大鼠为受体。方法无菌取Lewis大鼠脾脏中淋巴细胞,RPMI1640培养基体外培养三周后,流式细胞仪分选出NKT细胞(浓度5×10~4/ml)。取8只Fisher344大鼠为供体,16只Lewis大鼠为受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将受体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只。治疗组在手术结束时结膜下注射0.1ml上述浓度的NKT细胞,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术后观察记录植片的存活情况,术后第10天,每组2只大鼠取材,行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主要指标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对照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8.00±1.58)天,NKT细胞治疗组为(26.00±1.34)天。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对照组大鼠角膜植片重度水肿,角膜基质纤维板层排列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新生血管长入植片。而治疗组植片仅表现为轻度水肿,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对照组植片中大量CD4 和CD8 淋巴细胞浸润,治疗组中仅见少量CD4 和CD8 淋巴细胞浸润。流式细胞仪检查结果表明在治疗组脾脏中NKT细胞为(3.90±0.32)%,明显高于对照组(1.85±0.21)%;外周血中治疗组NKT细胞为(1.34±0.12)%,对照组为(3.59±0.23)%。结论NKT细胞结膜下注射可延长角膜移植片存活时间,为防治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对角膜移植大鼠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影响。方法将12只Wistar大鼠双眼角膜作为供体角膜植片,24只Lewis大鼠右眼作为受体植床制作大鼠异体角膜移植动物模型,24只Lewis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治疗组造模后尾静脉注射MSC(5×106mL-1)1mL,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PBS。术后4d开始裂隙灯观察。术后10d处死大鼠,应用RT-PCR检测脾脏单个核细胞Foxp3 mRNA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CD4+ CD25+ Foxp3+ Treg占CD4+ T细胞的比例。结果术后10d治疗组临床评分为(4.00±0.6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67±1.37)分(P<0.05)。治疗组大鼠脾脏中CD4+ CD25+ Foxp3+ Treg的比例为(6.25±0.35)%,较对照组(5.45±0.38)%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脾脏单个核细胞Fox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5.65±0.45,与对照组的2.13±0.74相比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可能通过上调CD4+ CD25+ Foxp3+ Treg参与诱导前房相关免疫偏离,有效预防并治疗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角膜移植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CD28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角膜移植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亚群CD2 8分子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于术前1d、术后第1、2、3、4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 5例角膜移植患者外周血中CD2 8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角膜高血管化植床组患者术后外周血T细胞CD2 8分子表达比角膜无血管化植床组患者明显增高,也比术前明显增高(P <0 .0 1) ;6例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均出于高血管化植床组;术后早期外周血T细胞中以CD4 + 细胞为主。结论 外周血T细胞CD2 8分子表达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关系密切,检测角膜移植患者外周血中的CD2 8分子表达可更早监测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角膜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角膜疾病的常用方式,虽然角膜移植的成功率较其它器官移植高,但是术后排斥仍然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高度依赖于免疫细胞向淋巴组织或炎症部位的定向迁移和归巢,并受粘附分子和趋化因子的调控。调节性T细胞在免疫调节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诱导免疫耐受维持内环境稳定,在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相关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篇综述主要介绍调节性T细胞参与眼部免疫耐受的相关研究,着重阐述调节性T细胞在角膜移植排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文佳  胡竹林 《眼科新进展》2008,28(12):946-949,952
随着组织细胞培养方法的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表明,人类及灵长目动物的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CEC)可以在组织培养的条件下生长并形成单层,其细胞形态与活体人CEC类似,这为采用培养的CEC进行移植以恢复损伤的内皮功能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就有关CEC体外培养、载体选择以及移植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对目前仍需解决的问题和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RelA基因修饰供体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在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穿透性同种异体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将60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分别为对照组(造模前7d尾静脉注射PBS 1 mL)、mDC组(造模前7d尾静脉注射mDC 1 mL,共5×106个细胞)、imDC组(造模前7d尾静脉注射imDC 1 mL,共5×106个细胞)及RelA-DC组(造模前7d尾静脉注射RelA修饰的DC 1 mL,共5×106个细胞).术后每天观察角膜植片免疫排斥反应情况并记录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术后14 d每组随机处死5只受体大鼠取其角膜作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RelA-DC组角膜植片存活时间为(26.2±2.3)d,较对照组(11.4±1.3)d、mDC组(9.3±1.3)d及imDC组(19.4±2.6)d均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DC组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mDC组(均为P<O.05);与mDC组比较,对照组植片的存活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植片组织病理学(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mDC组角膜植片明显增厚、水肿,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以及新生血管;imDC组角膜植片呈不同程度水肿,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轻度紊乱,可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RelA-DC组角膜植片轻度水肿,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几乎没有单核细胞浸润.结论 静脉输注RelA基因修饰的DC能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明显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8.

角膜移植术是角膜盲的有效治疗方式,是角膜盲患者复明的唯一希望。角膜无血管、无淋巴管,被称为免疫赦免器官,因此角膜移植术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他器官移植术,但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仍然是角膜移植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器官移植术后的免疫反应主要是免疫细胞向淋巴组织、炎症部位的定向移动,而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在免疫调节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可以通过调节和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化来诱导免疫耐受,从而减轻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据此,文章对在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中Treg的来源、作用机制以及治疗等多方面做简单综述,同时也探讨了应用冬虫夏草提取物FTY720增强Treg的有效性,以期为后续针对性开展临床应用转化及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生素A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后结膜杯状细胞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模型,随机分3组:A,B,C组为SD-Wistar大鼠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术,SD鼠为受体,Wistar鼠为供体,其中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维生素A)诺沛凝胶滴眼液组,C组为1g/L地塞米松滴眼液组,另设D组为正常眼组。术后不同时间裂隙灯显微镜记录及比较各组角膜移植排斥指数(Rejection Index,RI)。通过结膜组织学切片HE,PAS染色,并运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结膜上皮杯状细胞数量及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观察期间检测结膜杯状细胞发现,A,B,C组杯状细胞数量均少于D组(P<0.01);A,B,C组内部比较,以C组数量为多,其次为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维生素A具有保护角膜移植引起的结膜杯状细胞减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