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ylori或HP)是全球范围内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全世界有50%以上的人口感染本菌,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更高,我国在80%左右。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调查表明,H.pylori除了是消化性溃疡的最主要病因外,也是胃腺癌和胃淋巴组织相关淋巴瘤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由该菌引起的炎症可导致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最终演变为胃腺癌,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其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胃癌是人类发生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致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第二。我国在上个世纪进行的两次全国普查表明,其死亡率在我国居第一位。胃癌多发于50岁以上,日本、韩国、哥伦比亚和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在胃恶性肿瘤中,腺癌约占85%~95%。尽管胃腺癌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但与H.pylori的长期定植、遗传因子和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形成的分子学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幽门螺杆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已被WHO/IARC列为I类致癌原。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可引起许多生理病变过程的改变:胃内微环境的改变,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突变,细胞信号转导的改变及细胞增殖周期的失衡等,这均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形成的分子学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胃癌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y lori)的关系近年来研究较多 ,多数资料表明早期胃癌与Hpylori感染有关 ,并且已有成功地运用Hpylori制成胃癌动物模型的报道[1] 。但是Hpylori致胃粘膜细胞增殖及胃癌形成的分子学机制仍不清楚 ,本文对近几年来此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一、DNA损伤和癌基因激活癌基因是染色体上存在的基因片段 ,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关闭状态不表达 ,但在某些因子作用下可被激活而表现为肿瘤形成。抑癌基因是与癌基因相对应的一些能抑制肿瘤生长的基因。在肿瘤的…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Fas/FasL表达的影响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及其不同毒力株(cagA阳性与cagA阴性株)感染对胃黏膜上皮细胞Fas/FasL表达的影响,进而探讨胃癌的发生机制。方法:胃镜下取胃窦黏膜标本,将研究对象按病理结果分为黏膜萎缩组,黏膜萎缩伴轻度不典型增生组,黏膜萎缩伴中度不典型增生组,胃腺癌组,黏膜大致正常组为对照组,再根据Hp感染情况为分Hp阳性组与阴性组,并将Hp阳性组进一步成cagA阳性组及阴性组,共9组80例。以快速尿素酶试验,PCR及组织学第三种方法检测Hp,用PCR方法对Hp进行分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as、FasL等表达情况。结果Hp感染率为60.0%,cagA阳性率为90.47%,非腺癌病人Hp阳性组Fas/FasL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腺癌组Fas/FasL表达明显高于大致正常组及黏膜萎缩,黏膜萎缩伴轻度不典型增生,黏萎缩伴中度不典型增生组(P<0.01)。cagA阳性组Fas/FasL表达与cagA阴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早期即黏 萎缩阶段已出现Fas、FasL等的表达增加,随细胞凋亡的增加,黏膜上皮细胞萎缩加重,细胞DNA不稳定性增加,并出现不典型增生加重, Fas、FasL的表达随之增强,一旦肿瘤细胞形成,Fas/FasL表达进一步增加,形成局部免疫豁免区,导致肿瘤的浸润生长。cagA阳性的菌株在促成肿瘤的发生过程中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形成的分子学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已被WHO/IARC列为Ⅰ类致癌原。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可引起许多生理病理过程的改变:胃内微环境的改变,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突变,细胞信号转导的改变及细胞增殖周期的失衡等,这均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增加胃上皮细胞的凋亡,与肠型和弥散型胃癌的发生均相关。流行病学和基础实验研究结果表明,Hp感染在胃致癌作用中占有重要角色。Hp感染通过各种分子机制导致胃上皮细胞凋亡,通过刺激细胞增殖和(或)胃粘膜的萎缩作用促进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大量研究表明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人胃癌发生有关。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是细胞内信号的重要传递者 ,但MAPK是否参与了Hp感染致胃癌的过程尚不清楚。我们检测胃癌及癌前病变中MAPK的表达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 ,探讨MAPK在Hp感染致胃癌发生中的作用。一、材料和方法1.病例及分组 :12 0例标本随机选自我院行胃癌切除术及行胃镜检查的患者 ,4周内服用过抗Hp药物及抗生素者剔除。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组 4 4例 ,不典型增生组 12例 ,胃癌组 37例 ,以大致正常胃黏膜或慢性浅表性胃炎 2 4例作为对照组。上述标本均经 10 …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从慢性胃炎到胃癌的感染过程中,由于宿主无法根除感染,其引发的氧化应激是脱氧核糖核酸损伤和肿瘤转化的主要原因.病原体和宿主因素都会导致氧化应激的产生,包括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以及人体自身免疫的过程.幽门螺杆菌有触发这种破坏性反应的同时削弱宿主杀死细菌的能力.这种持续状态伴随着炎症和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分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微需氧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呈S形或弧形弯曲的细菌,它可以持续性、特异性地自然定植于人胃黏膜或食管的胃黏膜化生区,大量研究表明,Hp是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的独立致病因子,它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早在1994年就已经将Hp列为人类第一类致癌因子。但是Hp确切的致癌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现将Hp致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和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胃癌的发病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诱发胃癌最重要的单一危险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WHO)已将其列为人类胃癌的Ⅰ类致癌原。  相似文献   

11.
幽门螺杆菌毒素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幽门螺杆菌(Hp)的毒素在其致病性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内外的实验证实,Hp毒素能造成细胞的空泡样变而导致细胞损伤,在胃癌及伴有萎缩等癌前病变的病人血清,大多具有中和空泡细胞毒素的活性[1]。现有的研究表明,Hp的毒素是两种在致病性方面密切...  相似文献   

12.
胃癌的发生发展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多种致癌因素多阶段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癌变模式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可能起着先导作用,是胃癌发生的启动因子之一。Forman发现H.pylori感染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高出阴性组3倍,每年有300,000胃癌新病例与H.pylori感染有关,这是已知胃癌病因中危险性最大的。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4.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由于人们对胃癌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治疗越来越重视,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下降趋势,近10年间下降约10%[1]。但胃癌仍为世界上第四大肿瘤,病死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1]。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等均证实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可增加胃癌发病的危险性。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  相似文献   

15.
日益增多的资料提示,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世界卫生织织(WHO)已把其列为胃癌的首要致病因子。长期大规模的随访研究证明,胃癌只发生于有H.pylori感染的胃黏膜,而不发生于无H.pylori感染胃黏膜,动物实验研究亦发现,H.pylori不仅可以增强甲基硝基亚硝基胍的诱癌作用,长期H.pylori感染本身即可诱发出胃窦腺癌。尽管众多研究证明H.pylori感染与胃癌有关,但H.pylori感染引起胃癌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线粒体是迄今发现的人类细胞核外唯一具有自己基因组,且能不依赖nDNA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的细胞器,被称为“人类第25号染色体”。过去认为线粒体只是人体的“能量供应站”,但线粒体的功能远比人们了解的更为复杂。近年,我们对H.pylori致胃黏膜细胞损伤的线粒体途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国内外文献,综合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对我院 1997~ 1998年期间胃镜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 80例胃癌 (胃癌组 ),以及根据性别、年龄、职业配对的 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炎组 )、 8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溃疡组 )患者的 Hp感染情况作对照研究,并对不同部位胃癌的 Hp感染情况作一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胃癌组 80例中男 61例,女 19例。年龄 26~ 83岁,平均 60.4岁;农民 65例,其它职业 15例。胃炎组 80例和溃疡组 80例均经胃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确定,其性别、年龄、职业等均与胃癌配对,有可比性。  2.活检方法:…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人慢性活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的病原体,也与胃腺癌和淋巴瘤的发病有密切关系,WHO已将Hp列为一级致癌原^[1~3]。近年来,已有一些文献报道,Hp感染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重视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幽门螺杆菌(H.pylori,下称Hp)从发现至今已17年。Hp与上胃肠道疾病的关系一直是胃肠病领域中最热门的研究课题,而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则是热点中的重点。世界卫生组织已将Hp列入Ⅰ类致癌因子,因而关于Hp与胃癌的研究也倍受人们关注。从基础到临床,从流行病学到致病机理,包括其分子机制的研究,都已在不断深入。然而,要真正揭示Hp的致癌机理为时尚早,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一、胃癌发生与Hp感染流行的截面研究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胃癌的发生与Hp的流行情况有许多相似之处:①Hp感染率与胃癌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胃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引起胃部疾病已被大量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所证实。为了进一步揭示H.pylori与胃癌的关系,用H.pylori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将有助于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此文对近年来该领域H.Pylori胃癌动物模型的研究作一综述,并介绍几种成功的胃癌动物模型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胃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引起胃部疾病已被大量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所证实。为了进一步揭示H.pylori与胃癌的关系,用H.pylori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将有助于研究胃癌的发病机制。此文对近年来该领域H.pylori胃癌动物模型的研究作一综述,并介绍几种成功的胃癌动物模型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