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临床康复》2010,(46):8567-8567
4.自体骨膜包裹肌腱复合松质骨匀浆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体内成骨重建月骨 孟钊(河北省儿童医院骨外科,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31) 基金资助: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01384B)。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用自体骨膜包裹肌腱复合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dHBMP-2)植入物替代月骨治疗Kienbock’s病的可行性。方法:选新西兰白兔45只,按每组15只随机分为骨膜组、rhBMP-2复合体组和对照组。将3种植人物分别植入兔膝关节腔内,术后1,3,6,12和16周时取材,组织学观察骨形成并测量骨密度值(BMD)。结果:rHBMP-2组骨和软骨形成比骨膜组明显;对照组呈玻璃样变性,无骨形成。标本BMD值经统计学分析,骨膜组、rhBMP-2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在骨膜和rhBMP-2诱导因子作用下rhBMP-2复合体组骨形成较强,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量骨和软骨,可用作月骨替代物。  相似文献   

3.
周军杰  俞光荣  曹成福  纪斌  王臻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50-52,I0003
目的:通过观察可注射硫酸钙植入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临床预后,探讨该手术适应证及其优点。 方法:选取2001-06/2006-0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骨科收治。的29例累及距下关节的严重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切口采用跟骨外侧“L”切口。分别切开皮肤、深筋膜,注意防止损伤腓肠外侧皮神经。采取跟骨外侧手术入路,对跟骨骨折移位行撬拨复位后植入可注射硫酸钙骨替代物,再予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 结果:29例累及距下关节的严重跟骨关节内粉碎性骨折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①术后患者足部疼痛、足行走功能、足跟部畸形矫正评估结果:29例患者中,优15例。良11例,差3例,优良率达89.7%。②手术前后相关指标测量结果的比较:与术前比较,术后Boehler角、Gissane角、跟骨轴长、丘部跟骨高度、跟骨水平长度及结节部高度均明显增加(P〈0.05),跟骨宽度明显减小(P〈0.05)。③累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手术前后X线片对比:术前跟骨粉碎性骨折,骨折累及距下关节面,跟骨短缩、增宽畸形;术中对距下关节面进行撬拨复位,关节面近似平整,采用可注射硫酸钙骨替代物植入充填,随后采用可塑性跟骨钛合金钢板内固定,术后3个月跟骨长度、宽度以及丘部高度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可注射硫酸钙植入+内固定术是治疗累及距下关节跟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恢复后足外形及功能,缓解后足疼痛,促进跟骨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4.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简称纳米人工骨)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后,局部和全身的反应、植入后的骨修复时间,评估纳米人工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3-03/2004—06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缺损患者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10-83岁。其中骨折后骨缺损22例.经骨折切开复位适宜的内固定,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骨折后骨不连4例,将骨折端瘢痕及硬化骨清除,打通髓腔后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骨瘤样病损3例,病灶刮除后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上述病例术中材料植入量0.4-3.0g。连续12个月的临床观察随访,行X射线摄片检查。 结果:29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除1例胫骨骨折术后失访,其余28例连续12个月复诊随访。①患者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植入后X射线摄片观察结果:术后1~3个月材料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3-6个月材料植入区内有明显的新骨长入,骨修复材料与骨组织融合成一体,密度接近正常骨组织,达到骨性连接,骨缺损己基本修复。6~12个月植骨塑形改建。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28例复诊随访时,全身无发热反应,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植入部位的局部无不良反应。其中2例骨折患者术后2个半月因外伤或过早负重,致内固定钢板折断再骨折,予重薪手术复位固定。 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安全的新型骨缺损填充材料;纳米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3-6个月可形成骨性连接.6~12个月骨结构塑形改建,且局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背景:以往的骨修复材料都优先考虑生物材料对骨缺损的骨传导作用,而含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的骨修复材料(骨优导)修复骨缺损的作用机制为骨诱导(诱导成骨)作用。目的:采用两种动物模型观察骨修复材料(骨优导)的体内成骨活性。设计:分组对比,多角度评估观察实验。材料:rhBMP-2和载体材料制备的骨修复材料(骨优导)由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提供。方法:①小鼠肌袋异位成骨实验:ICR小鼠72只随机分为rhBMP-2材料5,10,20,40,80,160,250μg组、空白对照组和假手术组9组,后腿外侧肌肉间隙陷窝分别植入相应剂量的骨优导或空白材料,或做假手术。②犬桡骨骨缺损修复实验:30只犬随机分为rhBMP-2材料1,2,4mg组、空白对照组、造模组5组,制备桡骨2cm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相应剂量的骨优导或空白材料,造模组不处理。主要观察指标:①小鼠植入材料当天和植入后21d拍X射线片观察,21d后取材,测定新骨的湿重,干重,灰份含量、钙含量。②犬植入后当天、植入后1,2,3个月拍X射线片观察,并对骨愈合情况进行量化后评分。结果:植入骨修复材料(骨优导)的小鼠在植入后21d解剖发现植入部位有大量新骨形成,而新骨的干重、湿重、灰分含量、钙含量都和植入的rhBMP-2剂量成线形正比。在犬桡骨骨缺损模型中观察到植入骨优导后1个月,植入区域有明显的新骨形成,植入3个月后愈合良好,两个对照组均未能愈合。量化评分显示rhBMP-2可加速骨缺损修复。结论:骨修复材料(骨优导)有较强的诱导成骨活性和修复骨缺损作用,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酒精储存同种异体骨的有效保存期。方法无菌采取同种异体骨浸入95%酒精中1-2周后,制成骨块或骨条,分置于75%酒精容器内储存。受体30例,分成A(8例)、B(14例)、C(8例)3组,分别植入储存1个月、3-6个月、〉6个月的酒精储骨。储骨植入前常规病检、观察骨轮廓外形,术后受区摄X线片、^99m℃-MDP核素扫描,并观察临床反应。结果凡储存〉6个月储骨外形轮廓变得不完整、细胞坏死或崩解,受区X线骨量少或无,核素扫描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储存1个月或3-6个月的储骨,外形仍然完整,受区X线骨量较多或中等,受区核素扫描大多显影清晰,显放射性浓聚。3组均无明显不良临床反应。结论酒精储存的异体骨保存期1个月或3-6个月者移植有效。〉6个月者无生物活性、移植后难以建立血运。  相似文献   

7.
个体化预制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颅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波  朱家梁  赵希敏  马延斌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2):110-111,i004
目的:个体化预制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应用于不同部位颅骨缺损患者的颅骨修复和重建。方法:纳入2003-01/2004-06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宝钢医院32例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利用计算机三维重建和计算机数控成型技术,将个体化设计成型的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植入脑外伤后颅骨缺损患者的颅骨缺损部位进行重建和修复,并随访6个月,参与者知情同意。结果:32例患者均完成6个月随访,随访率100%。术后6个月随访时颅骨缺损修复后外形效果满意。cT复查显示修复材料位置良好,形态正常,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所有病例都没有发生排异现象。结论:医用树脂和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个体化修复颅骨缺损,术后成型效果较好,术后未发生排异反应。  相似文献   

8.
背景:纳米胶原基骨是与天然骨松质结构相似的一种人工合成仿生骨,在促进新骨形成同时可降解吸收。目的:评价纳米胶原基骨修复牙周骨缺损及根尖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①选择根尖周骨缺损患者50例,完成根尖搔刮治疗后,其中18例植入纳米胶原基骨(实验组),14例植入瑞福人工骨(对照组),18例未植入任何材料(空白对照组)。②选择牙周病骨缺损呈垂直吸收慢性牙周炎患者23例,实验组17例行牙周翻瓣植入纳米胶原基骨,对照组6例牙周翻瓣植入瑞福人工骨。结果与结论:①根尖周骨缺损: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骨性愈合及骨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②慢性牙周炎:治疗后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牙周袋深度、附着丧失、牙龈出血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组角形吸收或垂直吸收处均有骨高度增加伴新附着形成。表明纳米胶原基骨可加快缺损部位正常骨组织结构的重建,促进骨缺损早期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移植骨能否血管化是移植成活的关键。目的:验证生物衍生骨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化工程骨修复兔桡骨-骨膜缺损的血管化进程。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的动物对照实验,2007-01/2008-01在南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5只,双侧桡骨制备成中段1.5cm的桡骨-骨膜缺损。方法:经脱脂、脱蛋白、部分脱钙和冻干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后制备生物衍生骨支架材料。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制备组织工程骨支架材料。按随机数字表法,20只兔右侧桡骨为实验组植入组织工程骨,左侧为对照组植入单纯生物衍生骨,不做内外固定;另5只兔双侧造成骨缺损后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组。主要观察指标:植入后2,4,8,12周观察组织工程骨、生物衍生骨与断端的愈合情况;组织学观察骨组织中血管形成情况,并进行血管面积图像分析。结果:25只兔无脱落。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植入后8周两断端已融合为一体;植入后12周,已经塑型,外观接近正常。对照组各时间点愈合程度不如实验组。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植入后4周均有大量血管生成,植入后8周,实验组修复区的血管网较对照组开始排列规律;植入后12周,实验组血管已达成熟阶段,血管排列方向比对照组均匀、有序,形态结构接近正常皮质骨的血管形态。血管面积图像法测定的血管面积结果表明,植入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面积低于正常骨组织,植入后4,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管面积高于正常骨组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植入后4周实验组血管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生物衍生骨复合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加快骨修复后的血管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王玮  章莹  吴文 《中国临床康复》2008,12(7):1201-1204
目的:研究证明,骨唾液酸蛋白可能与骨形成和骨改建有关。实验拟评价骨唾液酸蛋白在大鼠体内的成骨活性并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相对比。 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4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8周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β-磷酸三钙组,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②实验方法:应用重组人骨唾液酸蛋白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分别与β-磷酸三钙复合并植入直径8mm的大鼠颅骨骨缺损内。其中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植入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β-磷酸三钙只植入β-磷酸三钙,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③实验评估:术后8周取出标本,行大体、X射线、组织学观察及各种植入物的碱性磷酸酶活性。 结果:纳入大鼠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各组植入物未完全吸收,周围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①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和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在大鼠颅骨骨缺损内形成新骨,与宿主骨相连接。但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的成骨量、新骨密度、骨组织成熟程度均较骨形态发生蛋白低。②颅骨缺损植入物中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和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β-磷酸三钙组及空白对照组俨〈0.01),而骨形态发生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比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复合物组高(P〈0.05)。 结论:骨唾液酸蛋白在骨缺损环境中具有成骨效应,与骨形态发生蛋白对比,骨唾液酸蛋白成骨效应较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β磷酸三钙复合体内植入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以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联合神经束的成骨效果,分析组织工程骨神经化与成骨的关系。 方法:实验于2003—12/2005—03在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选取健康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32只,取2只兔作为骨缺损空白组,剩余30只兔随机分为5组:组织工程骨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6只/组。①除骨缺损空白组外,其余5组兔均采用速眠新、氯胺酮和阿托品复合液肌肉注射麻醉制备组织工程骨。②各组兔均建立股骨1.5cm长骨缺损模型。从兔左后肢股骨前外侧纵切口,沿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锐性分开进入,不切开骨膜,采用钢板和螺钉内固定。于钢板第2、3孔之间,以线锯锯断股骨一侧,用直尺测量股骨1.5cm长,标记好另一端截骨线,线锯截断,切除该段对应的骨膜,造成标准的1.5cm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③组织工程骨的神经支配重建:组织工程骨组于骨缺损处只嵌入β磷酸三钙+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感觉神经束植入组将隐神经游离足够的长度,锐性切断后将隐神经束植入β磷酸三钙+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解剖出由股神经发出的支配股内侧肌的肌支,游离一段长度后切断,将此神经束植入β磷酸三钙+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并加以固定;血管束植入组将股动脉游离所需长度后不切断血管,直接将血管束顺行植入β磷酸三钙+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将隐神经和股神经肌支联合植入β磷酸三钙+经诱导分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物的侧槽内并加以固定。骨缺损空白组仅制作标准的股骨1.5cm段缺性骨与骨膜缺损,然后钢板内固定,骨缺损内不植入任何材料。④术后4,8,12周组织工程骨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各处死2只兔,观察组织工程骨的表面变化、内痂形成、骨缺损修复情况及周围组织反应。摄股骨正位X线片,用放射影像学评分和X线阻射影分析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骨缺损空白组于术后12、18周各处死1只,摄片观察骨缺损愈合情况。 结果:实验选取兔32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细胞培养过程中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刚接种的骨髓中体积较大的单个核细胞呈球形,悬浮于培养液中。传代培养后3-4h开始贴壁,并逐渐向梭形细胞、多角型细胞转化,5~7d后细胞融合成单层,以后细胞可重叠生长,不发生细胞间的接触抑制现象,最后形成矿化结节。②术后各组大体观察结果:术后12周,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材料大部分为骨痂所包裹,感觉神经束植入组骨缺损区为骨痂包裹,血管束植入组材料见骨缺损区为骨痂连接,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骨缺损处为骨痂所充填,骨缺损空白组见骨缺损区有少量比较薄的骨痂,靠近两截骨端,骨缺损区为软组织包裹。③术后各组X线片观察结果:术后4,8,12周,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骨缺损区阻射影、材料吸收变化、截骨端愈合情况大体类似,但各组的成骨量与骨痂塑形均较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出现早且截骨端愈合快。④术后各组植入修复骨缺损的放射影像学评分结果:与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比较,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术后4,8,12周骨缺损区影像学评分均明显升高(P均〈0.05),但此3组之间基本相似(P〉0.05)。⑤术后各组植入骨缺损阻射密度测量值的比较:与组织工程骨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比较,感觉神经束植入组、血管束植入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术后4,8,12周骨缺损阻射密度相对值均明显升高(P均〈0.05),但此3组之间基本相似(P〉0.05)。 结论:在组织工程骨中分别植入感觉神经束、血管束、感觉神经联合运动神经束后,可显著提高组织工程骨的成骨效果,但在组织工程骨中植入运动神经未明显增加组织工程骨的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2.
珊瑚颗粒即刻植入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大小与其完全修复所需要时间成正比,并认为骨缺损大于1mm者,应争取植骨,以利于新骨生长和种植体的早期固位。目的:比较珊瑚颗粒和羟基磷灰石颗粒在即刻种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分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材料:羟基磷灰石涂层种植体,羟基磷灰石颗粒,珊瑚颗粒,成年杂种犬3只。方法:实验于2002—08/2003-04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完成。麻醉下将3只犬股骨钻6个孔(每侧股骨3个孔),造成骨缺损。在所有近心端一组种植体周的骨缺损中植入珊瑚颗粒(珊瑚颗粒组),在所有远心端的一组种植体周的骨缺损中植入羟基磷灰石颗粒(羟基磷灰石颗粒组),中间一组种植体周的骨缺损中不植入任何材料(空白对照组)。术后2,3,4个月麻醉状态各处死犬1只,取犬种植区骨段各组材料标本进行X射线检查及扫描电镜观察。主要观察指标:犬种植区骨段各组材料X射线检查及各组标本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结果:①种植区骨段各组材料X射线检查结果:4个月,珊瑚颗粒组和羟基磷灰石颗粒组种植体与骨组织紧密结合。空白对照组尚有部分骨组织缺损。②种植区骨段各组标本扫描电镜观察结果:4个月,珊瑚颗粒组新生骨组织完全成熟,珊瑚颗粒残留少许。羟基磷灰石颗粒组新生骨组织完全成熟,羟基磷灰石颗粒仍大量存在,颗粒无明显吸收。空白对照组,种植体颈部存在部分空隙。结论:即刻种植体周骨缺损〉1mm以上应植入植骨材料。作为植骨材料,珊瑚颗粒较羟基磷灰石颗粒有更好的骨引导活性,能降解吸收为骨组织替代,而羟基磷灰石颗粒不能吸收,影响骨改建。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月骨缺血性坏死III、IV期患者,需行月骨切除,而如何选用适宜的替代物填充月骨摘除后所留的间隙,成为治疗此病的关键.目的:评价骨膜包绕松质骨粒及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复合体在体内成骨成软骨能力,探索重建月骨治疗月骨缺血性坏死的可行性.方法:将日本大耳白兔分为3组:分别于兔膝关节髌上囊置入骨膜包绕松质骨粒及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复合体,骨膜包绕松质骨粒,骨膜包绕肌腱.术后2,4,8,12,16,24周取标本进行大体、放射学、光镜及电镜检查,并对复合体CT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 复合体组复合体2周即有新生骨出现,8周形成外周为完整骨包壳中心为骨髓细胞的类圆形骨性团块,24周复合体无退变吸收,骨膜包绕松质骨粒组复合体4周有新生骨与软骨形成,8周形成较成熟骨小梁,24周形成骨性团块;骨膜包绕肌腱组复合体24周内无骨团块形成.术后复合体组,骨膜包绕松质骨粒组与骨膜包绕肌腱组复合体CT值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骨膜包绕松质骨粒及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复合体组复合体成骨时间早、成骨完全,并具有适宜的可塑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修复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自体微小颗粒骨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成骨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将30只新西兰白兔两侧桡骨干中段造成1.5cm长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21只,空白对照组9只。其中实验组左侧植入颗粒骨+骨形态发生蛋白,右侧植入颗粒骨;空白对照组双侧植入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12周实验组各取7只、空白对照组各取3只对兔桡骨植入物进行大体形态、放射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12周进行生物力学试验。结果:纳入免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兔桡骨植入物大体、X射线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两种方法均可以修复节段性骨缺损,但左侧无论从成骨时间及成骨效果上都要优于右侧,空白对照组无骨愈合现象。②兔桡骨植入物生物力学测试结果:证明实验组左侧在最大应力方面要优于右侧[(101.03&;#177;12.49),(7371&;#177;9.75)N,P〈0.051;在弹性模量上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体微小颗粒骨可较好的修复骨缺损,但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后在成骨时间和成骨质量上更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自体、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介入功能训练改善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价。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11/2002—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因前交叉韧带断裂而接受关节镜下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的患者18例,其中9例采用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自体组),9例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异体组)。两组患者术后进行系统性功能康复锻炼:①术后第1天起进行胭绳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自体取材者2周后,异体取材者3周后进行直腿抬高、胭绳肌抗阻收缩训练。②被动和主动活动度训练,以患者能忍受为限:1周内完全伸直,自体取材者1周后练习屈膝,3周内达90&;#176;~100&;#176;。异体取材者1-3周后练习屈膝,4周内达9驴。(④负重行走:自体取材者1周内借助拐杖和支具帮助部分负重,逐渐完全负重,异体取材者2周后借助拐杖和支具帮助部分负重。④支具保护:自体取材者3-6个月,异体取材者6~10个月。⑤有氧运动:自体取材者3周后恢复低冲撞的有氧训练,6个月后开始恢复于术前水平相当的运动。异体取材者6周后恢复低冲撞的有氧训练,9~12个月后开始恢复于术前水平相当的运动。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锻炼方案和时间。采用门诊随访和上门随访的方法,在术后3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术后3~12个月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1年以上每6个月随访1次。观察手术前后膝关节稳定性,以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轴移试验为量化指标(Lyslaolm评分,100分为正常,80分以上为优,79-70分为良,69-60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膝关节功能以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比较主观满意度(满意3分、比较满意2分、可以接受1分、不满0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中无脱失,在随访中无失访,各有9例患者纳入结果分析。随访27-77个月,平均41个月。①膝关节稳定性:18例患者术后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前和术后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稳定性单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②膝关节功能比较(Lysholm评分):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前:27.6&;#177;17.9,术后:83.6&;#177;10.4),有显著性差异(P=0.000);但自体组和异体组术前和术后比较(术前:29.0&;#177;16.9和26.2&;#177;19.7;术后:85.3&;#177;8.5和81.9&;#177;12.2),均无显著性差异(P=0.659,0.756)。(④患膝关节活动度:18例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但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自体组和异体组术后比较(128.3&;#177;8.30和125.6&;#177;12.40),均无显著性差异(P=0.520,0.785)。④主观满意程度:11例满意,6例比较满意,1例可以接受;自体组和异体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7&;#177;0.5和2.4&;#177;0.7,P=0.537)。结论:自体骨-髌腱-骨及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短期效果相当,恢复了膝关节的稳定性,有利于接受和实施系统的功能训练,重建术后短期膝关节功能和患者主观满意度均较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关促进腱-骨愈合的方法文献报道很多,主要方法就是给腱-骨间隙添加一些刺激物质,以此促进腱骨的愈合。磷酸钙盐作为生物活性材料具有骨传导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骨缺损的替代和填充。而硫酸钙作为人工材料,具有潜在的骨诱导活性。目的:在自体腘绳肌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过程中,观察人工骨材料磷酸钙及硫酸钙促进腱-骨愈合的效应。方法:选用36条雄性成熟比格犬,先行切断双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取同侧后肢趾长屈肌腱作为移植物,采用悬吊式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磷酸钙组于股骨腱骨隧道中注入磷酸钙,硫酸钙组注入硫酸钙,空白组韧带重建结束后不添加任何填充物。分别于重建后1,2,3,4,6个月取材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和生物力学观测。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1,2,3,4个月时,磷酸钙组及硫酸钙组腱骨界面纤维连接明显强于空白组,而磷酸钙组、硫酸钙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6个月时,各组愈合程度相似。生物力学方面,重建后1个月时,磷酸钙组及硫酸钙组腱骨界面的抗拉脱强度均高于空白组(P〈0.05),而磷酸钙组、硫酸钙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磷酸钙及硫酸钙均能促进腱-骨愈合,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背景:椎体内植骨重建椎体前中柱结构及恢复椎体形态被重新认识,选择合适的植骨材料可以促进骨愈合,有利于重新建立长期脊柱的稳定性。目的:探讨3种不同植骨材料经单侧椎弓根植入重建椎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治疗,分别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植入自体骨、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前后采用X射线观察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CT观察伤椎椎体内植骨愈合,选择终末随访CT用Mimics软件计算伤椎骨缺损面积。结果与结论:102例患者均获得24-36个月随访。3组植骨后不同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均较植骨前恢复(P〈0.05);植骨后不同时间点3组间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同种异体骨组植骨后9,12,24个月的Cobb角高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同种异体骨组植骨不同时间点骨愈合率低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骨缺损面积高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表明3种植骨材料经单侧椎弓根重建椎体形态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减少椎体高度、Cobb角丢失和骨缺损面积,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在骨愈合及减少骨缺损方面与自体骨疗效相似,均优于同种异体骨。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月骨摘除术后选择合适的月骨替代物填充遗留的空隙,是维护腕关节生物力学特性和良好功能的关键.目的:探讨自体骨膜包裹肌腱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与松质骨匀浆植入自体关节腔后的成骨和骨化机制,以及作为月骨替代物重建月骨的可行性.方法:按随机数字法将45只新西兰白兔分成3组:骨膜包裹肌腱组、rhBMP-2组、单纯肌腱球对照组.分别以骨膜包绕肌腱团,1 mg rhBMP-2与游离肌腱、肌腱团块置入兔髌上囊.置入后3,6和9周取材,测量定量CT骨密度值,组织切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在光镜下观察rhBMP-2分布.结果与结论:移植物植入后,早期骨膜包裹肌腱组rhBMP-2染色阴性,9周时阳性,之后呈阴性,表明其骨化形成主要是在骨膜成软骨作用基础上的成骨过程,而无rhBMP-2的作用;rhBMP组显示rhBMP-2分布及骨化明显强于骨膜包裹肌腱组,且随时间延长逐渐加强,9周时呈强阳性,主要分布于新生骨细胞簇和新生软骨细胞簇及周围,之后随骨细胞成熟量增多而逐渐减弱.单纯肌腱球对照组玻璃样变,最终呈胶原状rhBMP-2染色始终阴性.各组各时间点定量CT骨密度值经统计学分析,除3周时骨膜包裹肌腱组、单纯肌腱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自体骨膜包裹肌腱复合rhBMP-2及松质骨匀浆植入物在骨rhBMP-2及松质骨匀浆中rhBMP-2的诱导作用下可形成大量骨和软骨,有较强支撑作用,为其用作月骨替代物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用自体骨膜包裹肌腱复合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植入物替代月骨治疗Kienbock's病的可行性。方法:选新西兰白兔45只,按每组15只随机分为骨膜组、rhBMP-2复合体组和对照组。将3种植入物分别植入兔膝关节腔内,术后1,3,6,12和16周时取材,组织学观察骨形成并测量骨密度值(BMD)。结果:rHBMP-2组骨和软骨形成比骨膜组明显;对照组呈玻璃样变性,无骨形成。标本BMD值经统计学分析,骨膜组、rhBMP-2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在骨膜和rhBMP-2诱导因子作用下rhBMP-2复合体组骨形成较强,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大量骨和软骨,可用作月骨替代物。  相似文献   

20.
背景:骨衍生材料中冻干骨异抗原去除不充分,免疫原性强烈:脱蛋白骨和完全脱钙骨基质抗原性较弱,但前者无成骨诱导能力,后者生物力学性能很差,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的:观察以部分脱钙冻干骨材料为支架的组织工程骨移植后兔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移植组织的组织学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对照观察,于2006—06/2007—06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室完成。材料:组织工程骨以兔骨膜来源的成骨细胞为种子细胞,经抗原自消化、部分脱钙、冻干后的异体骨为支架材料于体外构建。方法:将48只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2只。分别用部分脱钙冻干骨、组织工程骨、自体骨、同种异体骨植入兔桡骨1cm节段性缺损处。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4组植入前及植入后1,2,4周移植早期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通过组织学检测观察植入后2,4,8,12周时4种材料的成骨作用。结果:①部分脱钙冻干骨组、组织工程骨组植入后1,2周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较植入前明显升高(P〈0.05)。植入后4周CD4^+T细胞较植入前偏高不显著(P〉0.05)。自体骨组植入后CD4^+和CD8^+T细胞升高不明显(P〉0.05)。同种异体骨组植入后1,2,4周外周血CD4^+和CD8^+T细胞较植入前及其他各组同期均明显增高(P〈0.05)。②组织工程骨组植入后2周与材料孔隙内有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可见骨及软骨混合性新生物形成,周边分布有破骨细胞,部分网架呈蚕食状被破坏吸收。植入后4周,形成的新生骨过渡为编织骨。植入后8周,形成板层骨,部分脱钙冻干骨支架材料已被完全降解、吸收。植入后12周,植入物均已完全被板层样骨所替代,髓腔再通。结论:部分脱钙冻干骨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细胞-材料复合体移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高,但不影响其良好的修复骨缺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