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世纪中叶后,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传播,中医界的一些开明人士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思潮和“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下,开始了以近代科学解释中医,用近代研究手段研究中医。力求“中西汇通”以发展中医。其研究方法和思路成为近代以来中医进行学科构建与理论规范的直接参照系,即是中医药研究的“近代模式”。也就是说,近代中医学界建立起了一个以西医模式为参照的中医基础学科体系:具有统一的学制、教材、教学计划,对整个中医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以适应教学要求。因此,高等中医教育教科书体系的形成是学科架构的主要标志。我们认为中医基础学科群近代模式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需要从两方面辩证的认识,进而促进中医学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学汇通是近代中医界为沟通中西医学,促进中医生存发展,而致力于改进传统医学的一种思想方式,其对当时中医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中医学校教育兴起,汇通中西的办学思想,借鉴西医学校的办学模式,效仿西学建立现代学科体系,学校课程中西兼容,教材内容融汇中西,建立现代临床实践模式等等。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中医学校中西汇通教育的探究,了解中西医汇通思想对近代中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医师承教育是当今社会中医传承的主要方式,其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优秀人才,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思想传播,是现代中医药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近代以来,人们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以西方医学为体系的思维模式时,中医学教育该如何的发展与传承。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分析了现代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特点,阐述师承教育在现代中医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以期探讨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为主视角,以近代中医名家为研究主体,探讨近代上海名医文化区域特征。近代上海名医多家学渊源,国学功底深厚,以文会友,在期刊阵营中思想活跃;上海为近代中医药期刊创刊的主阵地,名医办刊办学,刊学相辅,使中医教育呈现出师承、家学、院校、函授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发展趋势。生逢乱世的近代上海名医,将中医的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注重扶持民族企业,研发自主品牌,这标志着近代中医民族品牌意识开始觉醒。近代上海名医具有传统中医的特色,深受江南地域文化影响,又注重吸收和借鉴西方医学,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海派特色。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现行的中医本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50年代受前苏联的影响,又沿用了古代和近代中医药教育传统所形成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医名家张山雷以经典为本,师古不拘,在治学临证中创立了独特的学术观点。他博古通今,融汇中西;深研脉诊,察识脉源;选方有道,用药严谨;精于辨证,推陈出新,将理论和实践反复印证,以求得真解。张山雷为近代中医学术的发扬光大及中医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医教育的反废止努力——以课程教材建设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医界在争取中医教育合法化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中医教育的内涵建设,尤其是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中医界通过自身的改进和完善,使之规范化,进而符合近代教育模式。1929年的中医药教材编辑委员会会议,是近代中医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我国中医学课程教材建设已经开始成熟,其对近代乃至现代的中医教育均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广东近代中医药教材是研究广东近代中医学术发展史的基础资料。通过对广东近代中医药教材讲义的初步整理,呈现这一时期中医教育的办学特色以及挖掘近代中医医家的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医药教材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丁甘仁教育思想及形成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军伟 《河南中医》2009,29(6):549-550
丁甘仁开创了近代中医办学校教育的先声,对于中医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通过教育改良寻求自强之路;北洋政府受西学东渐影响,不重视中医教育发展,漏列中医药;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中医教育在危机中艰难发展——清末民初的社会背景对其教育思想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身处社会急剧变革的晚清,陈虬是学界公认的早期维新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近代新式中医教育创始人之一。其医学底蕴深厚,但“师从江苏孟河名医费伯雄一说”仍有待学界进一步考证。其1885年开办的瑞安利济医院(利济医学堂)新旧杂糅,成为传统书院向近代新式学校的过渡,是新式中医学校的雏形;其通过自编教材,构建了新式中医学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样板;其传播西学,将西医学知识纳入中医课程体系;其关注教改,为利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陈虬去世后,利济医学堂于1911年完成了由传统书院向近代新式学校的转型。1885年到1920年的35年年间,利济办学模式的嬗变史是近代中医教育转型发展的历史写照,值得认真梳理与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中医教育的问题,提出新的历史时期中医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引入中西医比较、中医思维学课程。以便学生能在大学期间,对两种医学通过比较有一个全面、多角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中医的思维特点和规律。以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找到方便、有效、能更好地突出中医特色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谷晓红 《中医教育》2009,28(6):27-30
在医疗卫生服务人才队伍中,中医师和西医师都有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的方面,有必要深入思考中西医学知识体系与教育对提升临床医师从业能力的影响,探讨如何建立人民满意的卫生教育体系,为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作出贡献。通过对当前中西医院校医学生接受的中西医学知识体系与教育的初步分析,指出中西医临床医师从业能力的局限性,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从当前实际出发,提出"宽口径、大基础、复合型、应用型,前期同步,后期分化"的办学思路,着重培养中西医结合通科医师与专科医师.按照模块组合、整体优化的原则,设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西医基础理论课程、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专科方向分化课程等5个有机结合的知识模块,构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协同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彰显了我国医学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引起了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新思考.创新发展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不仅是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经过近30年发展,取得了瞩目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切入点难以把握,...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诊断学是联系中医基本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本文就5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医诊断学的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主要观点是:①讲授中医,联系相关的西医知识;②结合临床实际,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化教学;③理论联系实际开发学生思路.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及其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中西医结合专业设置的必要性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得出结论:为了能够发展利国利民的中西医结合事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应该予以设立并发展下去。同时,考虑到当前中西医结合专业在学科建设、专业学制、教材编写、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在学科建设方面,积极推进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的研究;在专业学制方面,提倡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本科教育、逐步停办专科教育;在教材编写方面,立足于为中西医结合人才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而整合重组、重新编写中西医课程教材;在师资建设方面,加紧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  相似文献   

17.
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概况、困惑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50余年的发展演变及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存在的困惑、问题及原因。结合中西医结合发展状况,从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地位、作用,中西医结合专业名称规范及其定位,多层次办学体系的建立,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完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制度,建立一套系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及相应的配套教辅、教参丛书,加强创新性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加强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后期教学与临床实践及开展全国性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改革研究9个方面探讨及展望高等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梅万方 《天津中医药》2011,28(6):516-517
中西医结合医学在中国的发展已经历经大半个世纪了,在此进程中,中国卫生保健事业获益匪浅.它的成功显示了中国较好的医学教育体系,即中医和西医享有同等的合法地位,并能有机地结合.海外的医学教育主流因种种原因尚未采用这种结合式的教育方法.试图探讨中医药教育周际主流化的策略和步骤,为中医药教育竭际主流化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医、西医的学科特点及临床诊疗工作的实际,围绕培养实用型中等中医专业人才,促进中医西医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这一中心,本文从端正中医专业思想、树立中西医结合意识、创新中医诊疗手段、培养病证结合的诊疗技能4个方面对中等中医类专业中西医结合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李宁  夏庆  毛兵 《中医教育》2010,29(1):66-68
总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西医结合学科16年的毕业后教育经验,提出转变既往的"精品、精英、精致"教育目标为"服务社会、创新成长"的培养目标,并针对目标对我们开展的一些毕业后教育改革,如分层教学方法,学生有效成果评估,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技巧及评估成果等作纵览性叙述,并提出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认可的、规范化的中西医结合学科毕业后教育培养制度,提高中西医结合学科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中西医结合学科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