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自主研发的电子可控性皮质撞击仪(eCCI)对幼年期大鼠构成不同程度的颅脑创伤(TBI),探索出不同程度颅脑损伤的对应参数设置及外伤后皮层脑电(ECo G)痫样改变的初步特征。方法:3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轻、中、重损伤组共3组,假手术组1组。分别采用不同打击深度打击大鼠顶叶皮质区域;假手术组操作同损伤组,但不进行皮质打击。所有实验动物分别于致伤前1 d,致伤后1、3、5、7 d行改良后啮齿类动物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法(NSS-R)观察大鼠致伤后行为学改变。伤后2 d取脑组织行HE染色、尼氏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观察TBI后脑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致伤后30 d植入皮层记录电极采集并分析大鼠皮层的脑电情况。结果:大鼠损伤程度与打击深度相关,打击深度1 mm模拟轻度颅脑创伤,打击深度3 mm模拟中度颅脑创伤,打击深度5 mm模拟重度颅脑创伤,与假手术组相比,损伤组TBI后1 d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及损伤组间差异比较有显著性(P 0. 05),脑皮质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中度损伤组术后30 d,可观察到皮层痫样放电。结论:应用自主研发的eCCI撞击仪成功建立可控性大鼠TBI模型。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我们对人类癫痫发作的机制还知之甚少,然而,普遍公认癫痫发作与神经元的异常同步放电密切相关。我们对匹罗卡品诱发的痫样放电大鼠皮层和海马脑电信号采用似然同步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从无痫样放电向连续性痫样放电转换时,左皮层—左海马(LC-LH)、右皮层—右海马(RC-RH)、左皮层—右皮层(LC-RC)、左海马—右海马(LH-RH)间的同步性显著增强(P<0.05);从连续性痫样放电向周期性痫样放电转换时,LC-LH、LH-RH间的同步性显著降低(P<0.01)。提示似然同步可以用于评估痫样放电中脑电信号同步的动力学特性并有助于理解其起源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癫痫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78例术中采用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病灶切除前对致痫灶区行皮层电极描记,记录有无痼样放电和范围,对痫灶部位进一步精确定位。采用联合手术方法进行病灶切除,之后再次或多次描记,以判断痼样放电有无减少或消失,对有痫样放电的皮层再次进行软膜下横切术。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78例患者,术前均在预定的致痫灶局部记录到棘波、棘慢波、尖波和尖慢波;致痢灶切除后即时监测结果显示其中有7例痫样放电完全消失,56例痫样放电明显减少、背景波幅降低,15例在病灶周围仍散在有明显痫样放电,经再次处理后减少,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7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至4年,多数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精神状态改善。其中发作消失51例(65%),发作明显减少(75%以上)16例(21%),发作减少(50%以上)7例(9%),发作无变化4例(5%)。总有效率为95%。结论:在癫痫外科手术中运用颅内电极进行脑电监测,能进一步明确致痂灶部位、监测异常波出现的范围及异常程度,指导手术中正确切除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仙台病毒Tianjin株缺损干扰颗粒( defective interfering particles ,DI颗粒)体内外诱导大鼠脑胶质瘤细胞C6凋亡的作用。方法将不同滴度仙台病毒Tianjin株DI颗粒分别与大鼠脑胶质瘤细胞C6作用不同时间,以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完整病毒作为阳性对照,通过DNA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TUNEL染色、AnnexinⅤ-FITC/PI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等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建立大鼠皮下胶质瘤模型,通过测量肿瘤大小观察DI颗粒抑瘤作用,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变化,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C6细胞在体外经DI颗粒诱导后, DNA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呈阶梯状;流式细胞仪及TUNEL检测显示,DI颗粒组与完整病毒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且呈时间-剂量依赖型。动物实验结果显示,DI颗粒和完整病毒均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肿瘤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DI颗粒组和完整病毒组瘤结节内瘤细胞较少;TUNEL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显示DI颗粒组和完整病毒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以上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仙台病毒Tianjin株DI颗粒在体内外均能引起大鼠脑胶质瘤C6细胞凋亡,且呈时间-剂量依赖型,提示DI颗粒有辅助治疗脑胶质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大鼠C6/SD脑胶质瘤模型分不同剂量单次全脑放疗后,观察大鼠生存状态及生存期改变,为胶质瘤模型施行综合治疗提供动物实验基础.方法 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照射荷瘤鼠组和5、10、15、20 Gy4个荷瘤鼠照射组,采用立体定向法在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建立大鼠C6胶质瘤模型,于建模后第17天行相应剂...  相似文献   

6.
除趋势涨落分析(Detrended fluctuation analysis,DFA)是一种较新的非稳态时间序列长时程暂态相关(Long-range temporal correlation,LRTC)结构特征分析方法,人们已将它初步应用于正常脑电信号和疾病脑电信号的相关性分析之中,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我们用DFA方法分析了匹罗卡品痫样放电大鼠模型的不同脑区和不同脑功能状态下脑电演化行为的参数--标度指数,结果表明:癫痫大鼠从无痫样放电到连续痫样放电再到周期痫样放电的过程转变中,4个脑区(左皮层、右皮层,左海马、右海马)的标度因子分别从约0.97到0.82再到0.94变化,配对样本T检验表明,同一脑区不同脑功能状态间的标度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这三种脑功能状态的局部神经网络动力学可能不同.对三种不同的脑功能状态,标度因子在不同脑区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弱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对正常及痫样放电大鼠海马CA1区细胞放电及场电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55只(150~250g), SPF级。分对照组45只和青霉素致规则痫样放电组10只。第一组分离其颈部左侧迷走神经,结扎外周端,弱电(10Hz,0.5ms,1.5~5.0V,15~20个/串)刺激迷走神经,每5min刺激1次,共20次。记录右侧海马CA1细胞放电及双侧海马CA1场电。第二组是在第一组的方法中用浸有青霉素钠溶液的明胶海绵(400u~600u∕mm3)置于左侧皮层诱发痫样放电,待稳定30min后进行实验。结果 第一组大鼠双侧场电出现3~6.5Hz 的周期性theta电振荡(38/45,84.4%),伴有theta-on (n=30) 和theta-off(n=5)两种形式细胞放电。第二组大鼠痫样放电尖波电压幅度降低,尖波间隔延长(n=10)。痫样放电尖波间隔出现theta振荡,伴细胞紧张性放电(n=10)。细胞放电的动作电位个数与痫样放电尖波间隔呈正相关(p<0.001 ),与痫样放电尖波电压降无相关性。结论 海马theta振荡可能参与迷走神经刺激术抗癫痫作用,海马 theta-on细胞可能参与抑制癫痫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可重复性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 ,并利用其探讨卡氮芥 -聚乳酸缓释剂 (BCNU -PLA)的抑瘤作用。方法 :30只Wistar大鼠 ,体重为 2 10± 2 0 g ,平分成 3组 ,Ⅰ组为假手术组 ;Ⅱ组为左侧尾状核接种C6胶质瘤细胞组 ;Ⅲ组为局部治疗组 ,接种C6胶质瘤细胞后第 5天植入BCNU -PLA。采用MRI及病理学检查方法 ,观察各组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建立的大鼠C6脑胶质瘤动物模型稳定可靠 ,成瘤率为 10 0 % ,无远隔转移。Ⅰ组大鼠术后生存状态良好 ,无死亡。Ⅱ组大鼠平均生存期为 17.5± 1.6 5d。Ⅲ组平均生存期为 5 7.9± 4 6 .9d ,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鼠脑接种C6胶质瘤细胞 ,能产生可复制的单灶胶质瘤模型。用BCNU -PLA进行局部化疗可有效抑制胶质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胶质瘤C6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对脑胶质瘤大鼠脑组织DR5表达的影响,探讨槲皮素对脑胶质瘤C6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脑胶质瘤C6细胞按照槲皮素浓度分成25、50、75及100μmo l/L 5个处理组和对照组(二甲亚砜),采用MTT比色法检测槲皮素对胶质瘤C6细胞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100μmo l/L处理24h后的细胞和对照组细胞死亡因子受体5(DR5)的蛋白表达。选取雌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槲皮素治疗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C6胶质瘤模型,于接种后17d处死各组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ing法检测肿瘤组织DR5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槲皮素药物浓度增加或作用时间的延长,均能显著增强对C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100μmo l/L槲皮素处理24h后,C6细胞DR5表达显著升高,P0.01。在体研究时发现,槲皮素能够上调脑胶质瘤大鼠脑组织DR5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P0.01。结论槲皮素对C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上调DR5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海马θ振荡参与迷走神经刺激术抗癫痫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弱电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端对正常及痫样放电大鼠海马CA1区细胞放电及场电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55只(150~250 g),SPF级.分对照组45只和青霉素致规则痫样放电组10只.第1组分离其颈部左侧迷走神经,结扎外周端,弱电(10 Hz,0.5 ms,1.5-5.0 V,15-20个/串)刺激迷走神经,每5 min刺激1次,共20次.记录右侧海马CA1细胞放电及双侧海马CA1场电.第2组是在第1组的方法 中用浸有青霉素钠溶液的明胶海绵(400-600 u/mm3)置于左侧皮层诱发痫样放电,待稳定30 min后进行实验.结果 第1组大鼠双侧场电出现3~6.5 Hz的周期性theta电振荡(38/45,84.4%),伴有theta-on(n=30)和theta-off(n=5)两种形式细胞放电.第2组大鼠痫样放电尖波电压幅度降低,尖波间隔延长(n=10).痫样放电尖波间隔出现theta振荡,伴细胞紧张性放电(n=10).细胞放电的动作电位个数与痫样放电尖波间隔旱正相关(P<0.001),与痫样放电尖波电压降无相关性.结论 海马theta振荡可能参与迷走神经刺激术抗癫痫作用,海马theta-on细胞可能参与抑制癫痫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