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隔药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隔药灸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艾条温和灸法(以下称单纯艾灸法)进行干预,每个月经周期施灸7次,连续3个月经周期。观察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腹部疼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隔药灸组与单纯艾灸组治疗前后腹部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隔药灸组疗效优于单纯艾灸组(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隔药灸组和单纯艾灸组有效率分别为95%、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周期性针灸疗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频率及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3月期间治疗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针疗组接受周期性针灸疗法,对照组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用痛经症状CMSS(The Cox Menstrual Symptom Scale,CMSS)量表评估痛经症状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针疗组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88. 89%(40/45)明显高于对照组68. 89%(3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对照组VAS评分显著高于针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痛经症状严重程度及频率得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对照组痛经症状严重程度及频率得分显著高于针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针疗组不良反应率2. 22%,对照组不良反应率15. 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周期性针灸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中医证候消失,降低痛经症状发生评率,缓解痛经症状及疼痛严重程度,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施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方法 :以雷火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80例,随机分为艾灸AM组、艾灸PM组各40例。AM组治疗时间为8:00-11:00,PM组治疗时间为13:00-16:00,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分析疗效。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经期PFG_(2α)检测及痛经症状评分。结果 :AM组患者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2.50%、92.50%,明显高于PM组患者27.50%、82.50%(P0.05)。结论 :上午施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十七椎穴点穴后施以艾灸,观察其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证属寒凝血瘀型的30例患者,采用十七椎穴点穴后施以艾灸观察其止痛效果。结果十七椎穴点穴后施以艾灸对于寒凝血瘀型痛经VAS评分改善较显著。结论十七椎穴点穴后施以艾灸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止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止痛效果。方法:将62例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或寒凝血瘀证)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于经期第1天疼痛最为明显时针刺十七椎、三阴交、次髎、地机等穴,每日1次,连针3次,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于治疗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0 mm时给予阿司匹林泡腾片,0.5 g/片,1片/次。3个疗程结束后连续随访3个月经周期,对两组病例筛选期、治疗期及随访期的Mc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及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①针刺组治疗期及随访期的SF-MPQ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CMSS总频率及严重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②针刺组筛选期、治疗期及随访期的SF-MPQ评分依次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P〈0.01),CMSS总频率及严重程度分值均具有明显差异(P〈0.01,P〈0.05);对照组筛选期、治疗期及随访期的SF-MPQ评分、CMSS总频率及严重程度评分依次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十七椎、三阴交、次髎、地机等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经汤口服联合自制温宫贴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妇产科门诊就诊,确诊为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1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72例),分别接受温经汤口服联合自制温宫贴穴位贴敷治疗和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疼痛缓解程度;检测血清疼痛介质水平及计算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痛经持续时间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痛经持续时间以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降低(P 0.05)。两组治疗后血前列腺素F_(2α)(PGF_(2α))、催产素(O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明显降低,β-内啡肽(β-EP)明显升高(P 0.05);治疗组治疗后前列腺素(PGE_2)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温经汤联合自制温宫贴穴位贴敷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调节血清疼痛介质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隔药灸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焦虑和抑郁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分为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两部分。收集100例非原发性痛经和1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自评焦虑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自评抑郁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基于回顾性研究结果,招募3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取穴神阙、关元,给予隔药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SAS、SDS评分和痛经视觉模拟评分(dysmenorrhea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的变化情况。【结果】(1)原发性痛经组与非原发性痛经组在月经期间测试SAS、SDS评分显示,原发性痛经组患者SAS和SDS评分均明显高于非原发性痛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隔药灸治疗后,30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组患者的SAS、SDS以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经隔药灸治疗后,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组患者的SAS、SDS以及VAS评分均明显改善,与非原发性痛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灸能改善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焦虑、抑郁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汤剂治疗,全部患者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治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治疗后痛经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配合中药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雷火灸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疗效、镇痛效应及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筛选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患者,依据纳、排标准,最终入组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予西药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两组即时(治疗后30 min)、近期(治疗3个月后)和远期(随访6个月)的镇痛效应,观察两组患者疗程前后寒凝血瘀中医证候积分和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即时、近期和远期时的痛经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在同一时刻点组间比较,两组即时痛经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期和远期痛经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子宫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和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A/B值)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但在同一时刻点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近期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远期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7.62%、78.57%)(P0.05)。结论针刺联合雷火灸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调畅气血之功效,与常规西药一样,具有良好的即时镇痛效应,但近期和远期镇痛效应优于布洛芬缓释胶囊,且针刺联合雷火灸可消除或减轻痛经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改善子宫血液循环,从根本上消除痛经患者寒凝血瘀的致病因素,显著提升远期疗效,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于行气活血法应用低能量体外冲击波联合“三元气血针法”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试验组34例。对照组给予“三元气血针法”针刺治疗,试验组给予低能量体外冲击波联合“三元气血针法”针刺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并随访2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X痛经症状评价量表(CMS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复发情况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7.06%(33/34),对照组为84.85%(28/33),组间比较,试验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VAS评分及CMSS量表的严重程度评分和持续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对中医证候积分、疼痛VAS评分及CMSS量表的严重程度评分和持续时间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患者SF-36量表的一般健康、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方加味温经汤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51例。西药组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中药组给予加味温经汤治疗。分别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开始停药,观察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及停药3个月后,患者的痛经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痛经评分方面: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和停药3个月后,两组的痛经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且中药组下降较西药组显著(P0.05)。临床疗效方面:治疗3个月经周期,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4.1%,西药组为72.5%;停药3个月随访,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2.2%,西药组为62.7%。中药组总有效率均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加味温经汤能较好缓解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疼痛程度,其临床效果具有持久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靳三针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阐释其作用机理。【方法】将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妇科门诊招募的6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靳三针(阴三针、阳三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3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痛经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为63.33%(19/30),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痛经VAS评分及CMSS量表的痛经症状持续时间评分和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疗程结束后3个月随访,观察组的痛经VAS评分及CMSS量表的痛经症状持续时间评分和严重程度评分与治疗后比较均相差不大(P>0.05),而对照组均较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且均重新恢复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育肾活血方对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10月就诊于上海市中医医院的子宫腺肌病继发性痛经血瘀证患者,共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给予育肾活血方颗粒剂,对照组给予屈螺酮炔雌醇片,共治疗3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子宫腺肌病血瘀证中医证候积分、子宫体积,以及血清CA12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痛经严重程度、痛经持续时间均降低(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痛经严重程度减轻(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痛经严重程度、痛经持续时间均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经期下腹固定性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痛经证候要素的组成和组合规律,对证候规范化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对29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其各个证候要素及组合形式,运用现代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原发性痛经的证候要素中气虚占93%,寒凝占91%,是主要证候要素,其他由多到少依次为血瘀、血虚、气滞、肾虚、阳虚、湿阻.证候要素共有31种组合形式,虚实两种证候要素的组合占94.6%,实性证候要素间的组合占5.4%.证候要素的组合形式最多的是脾肾两虚兼寒凝血瘀证.结论 气虚、寒凝是原发性痛经的基本病机;脾肾肝是原发性痛经的病位;寒凝血瘀兼其他证候要素是证候的主要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寒凝血瘀证和瘀热蕴结证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血清相关指标的差异。方法:根据相关标准,纳入内异症患者121例,其中寒凝血瘀证64例、瘀热蕴结证57例。收集两种证型患者的信息,包括:年龄、病程及流产史、月经、痛经、慢性盆腔痛、肛门坠痛、不孕、生活质量等情况,检测并比较两种证型患者的癌抗原(CA)125、CA199、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_1、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前列腺素(PG)E_2水平。结果:①与寒凝血瘀证患者相比,瘀热蕴结证患者的病程明显延长(P0.01)。②在月经异常的患者中,瘀热蕴结证患者的月经情况评分高于寒凝血瘀证(P0.01);寒凝血瘀证的痛经患者比例高于瘀热蕴结证(P0.05),且痛经患者中寒凝血瘀证患者的痛经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均高于瘀热蕴结证患者(P0.05)。③在慢性盆腔痛患者中,瘀热蕴结证患者的评分高于寒凝血瘀证(P0.05);瘀热蕴结证的肛门坠痛患者比例高于寒凝血瘀证(P0.05)。④两种证型患者的不孕、流产史、生活质量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寒凝血瘀证的CA125、TGF-β_1异常患者比例高于瘀热蕴结证(P0.05),且寒凝血瘀证患者的CA125、TGF-β_1水平明显高于瘀热蕴结证患者(P0.05,P0.01);瘀热蕴结证的CA199异常患者比例高于寒凝血瘀证(P0.05);瘀热蕴结证患者的ESR水平高于寒凝血瘀证患者(P0.05)。结论:内异症患者的病程、慢性盆腔痛、月经、肛门坠痛、痛经等因素及血清CA125、CA199、TGF-β_1、ESR等指标在中医寒热辨证中存在差异,故以上相关因素或指标可能成为临床内异症中医宏观寒热辨证的客观化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加味没竭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加味没竭片治疗,对照组采用散利痛进行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痛经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 67%,对照组70. 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疗效以及视觉模拟疼痛(VAS)改善方面效果显著优于由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均显著性改善(P 0. 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1)。治疗后治疗组CA125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散利痛比较,加味没竭片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效果更为显著,且还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降低血清CA125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穴位埋线与传统艾灸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采用穴位埋线和艾灸治疗;对照组15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优于对照组的93.3%。结论穴位埋线配合艾灸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关元、子宫、三阴交、血海、膈俞)埋线疗法,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结果]治疗组治愈29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17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55.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VAS)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温经散寒法(加减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并从治疗角度探讨寒凝血瘀型痛经与血管舒缩功能及生殖激素的关系。方法56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加减温经汤治疗,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观察临床疗效。并设56例正常对照组,测定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0)、内皮素(ET)及雌二醇(E2)的变化。结果近期临床治愈22例(39.3%),有效26例(46.0%),无效8例(14.3%)。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血浆N0、E2含量较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血浆N0、E2含量较治疗前增高(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ET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温经散寒法在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同时,有改善生殖激素、扩张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月经期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刻镇痛效应。方法:将44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治疗组于月经第1天针刺气海、关元、三阴交,留针同时行温针灸,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于月经第1天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1粒,治疗3个月经周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治疗前、治疗后各时间段患者的疼痛强度。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温针灸治疗痛经从施治15 min开始起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从30 min开始起效,温针灸施治后30 min镇痛效果最明显,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60 min镇痛效果最明显,两组治疗后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组疼痛强度明显降低,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86.3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起效快。长期疗效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能代替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