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马齿苋合剂治疗急性湿疹湿热证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IL-18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湿疹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6例以氯雷他定分散片治疗,治疗组46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马齿苋合剂,2组均8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瘙痒、皮损面积、皮损形态评分、综合积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变化,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瘙痒、皮损面积评分及综合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IL-18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7.8%,对照组80.4%,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马齿苋合剂对急性湿疹湿热证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能降低血清中IL-18含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黄河中心医院收治的小儿湿疹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应用肤轻松软膏治疗,观察组应用复方紫草油治疗。分析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以及机体免疫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 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 0%。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干扰素-γ(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证候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轻微不良反应在调整用药后缓解,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复方紫草油治疗小儿湿疹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胡一梅  艾儒棣  朱晓燕  郭静 《中医杂志》2012,53(18):1592-1593
目的 探讨新鲜马齿苋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急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新鲜马齿苋榨汁液和3%硼酸洗液湿敷,均治疗7天,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局部皮损与瘙痒等症状、体征的积分情况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85%,对照组总有效率6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渗出、浸润、红斑、瘙痒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丘疹、浸润、皮损面积、渗出和瘙痒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丘疹、渗出和瘙痒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马齿苋鲜草湿敷治疗急性湿疹具有良好疗效,优于3%硼酸洗液.  相似文献   

4.
祛湿散治疗湿热型肛周湿疹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祛湿散治疗湿热型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使用祛湿散治疗,对照组使用哌瑞松乳膏治疗,均治疗2周。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损形态、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损形态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临床症状积分降低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66%,对照组为83.33%,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祛湿散外用能改善瘙痒症状及皮损表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5.
彭蕾蕾 《河南中医》2016,(5):850-85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西替利嗪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湿疹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瘙痒程度、皮损面积、皮损形态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6.67%,治疗组有效率为9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瘙痒程度评分、皮损面积评分、皮损表现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瘙痒程度、皮损面积及皮损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益气健胃化痰方联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炎性反应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榆林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健胃化痰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的疗效,治疗前后Hp阳性情况、主要症状积分、免疫功能和炎性反应递质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 45%)高于对照组(71. 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后Hp阳性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Hp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后胃脘胀满、胃脘疼痛、食后饱胀积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胃脘胀满、胃脘疼痛、食后饱胀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后CD3+、CD4+和CD4+/CD8+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和CD4+/CD8+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IL-1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IL-6、IL-17和TGF-β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益气健胃化痰方联合兰索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可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及减轻细胞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辅助治疗脓毒症对患者炎症细胞亚群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乌司他丁辅助治疗,同时选取38例健康志愿者做健康组,比较3组炎症细胞亚群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健康组与脓毒症组辅助性T细胞及杀伤性T细胞所含比例,GM-CSF、IFN-γ、IL-4、TNF-α以及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脓毒症组NK细胞、IL-6和IL-8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均0. 05); IL-10水平明显低于健康组(P 0. 05);治疗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NK细胞、IL-6、IL-8、IL-10水平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各检测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 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 05);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 05),观察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乌司他丁辅助治疗脓毒症患者可有效降低NK细胞水平,调节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积极发挥免疫调节作用,促进预后恢复,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祛风除痒汤治疗原发性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76例原发性肛门瘙痒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祛风除痒汤坐浴治疗,对照组采用高锰酸钾粉坐浴治疗,2组均以7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肛门瘙痒及皮损积分变化,检测治疗后患者血浆β-内啡肽、亮氨酸脑啡肽的浓度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 96%,对照组为76. 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治疗后肛门瘙痒及皮损面积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治疗后β-内啡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亮氨酸脑啡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祛风除痒汤治疗原发性肛门瘙痒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浆β-内啡肽的浓度、减轻中枢性致痒有关。  相似文献   

9.
徐进 《新中医》2019,51(7):66-68
目的:观察苦参汤联合艾洛松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肛周湿疹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采用艾洛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苦参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瘙痒症状、肛门渗液和肛周皮损形态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瘙痒症状、肛门渗液和肛周皮损形态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组瘙痒症状、肛门渗液和肛周皮损形态积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2组E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EOS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 0.05),且治疗组EOS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苦参汤联合艾洛松治疗肛周湿疹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且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降低EOS水平,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胶囊治疗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h1/Th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南溪山医院收治的皮炎湿疹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白芍总苷胶囊进行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功能及相关炎性反应指标水平,统计2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 38%、83. 0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Th1、Th2比例及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Th1/Th2比值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血清中IL-2、IL-5、IL-10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 2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 3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白芍总苷胶囊治疗皮炎湿疹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调控外周血中Th1/Th2比值水平,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及炎性反应,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慢性湿疹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接诊的50例湿热型慢性湿疹患者,以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对比2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 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6. 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瘙痒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评分均降低,并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2组患者随访6个月,其中观察组复发率为0,对照组复发率为16. 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湿热型慢性湿疹采用龙胆泻肝汤治疗,能够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并且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从而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水酊剂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亚急性湿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脱落3例),采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治疗,治疗组30例(脱落2例),采用复方苦参水酊剂治疗;疗程总共为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的EASI评分、瘙痒评分、复发情况、不良反应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EASI积分、瘙痒程度及皮损形态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皮损形态积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显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DLQI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水酊剂外用是治疗亚急性湿疹的有效方剂,无严重不良反应,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拟和血除湿汤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自拟和血除湿汤)和西药组(西替利嗪),18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及瘙痒程度进行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NF-γ)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EASI、DLQI及瘙痒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4周后,中药组EASI、DLQI及瘙痒程度评分均明显低于西药组(P 0. 05);中药组总有效率为70%,明显高于西药组的40%(P 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4、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IL-4水平均明显升高,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P 0. 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IL-4水平均下降,IFN-γ水平均升高(P 0. 05);且中药组IL-4水平明显低于西药组,中药组IFN-γ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均P 0. 05)。结论自拟和血除湿汤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IL-4水平、促进IFN-γ分泌以使Th1/Th2细胞分化趋于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查阅中药外治小儿湿疹的相关文献,探析中药外治小儿湿疹的用药特点及规律,研制新的小儿湿疹外用方,并观察新方临床疗效。方法:检索2009年1月至2019年3月有关中药外治小儿湿疹的相关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的中药按照功效分类,进行频次统计,然后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结合临床经验自拟外治新方;随机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疹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脱落5例,对照组采用炉甘石洗剂,治疗组采用自拟新方湿敷,比较治疗第1周、第2周患儿临床症状积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根据文献研究聚类分析形成的湿疹外用新方组成为黄柏、苦参、白鲜皮、金银花、野菊花、马齿苋、甘草;治疗两周后两组患儿皮损面积和瘙痒程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周两组患儿皮损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周治疗组患儿皮损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瘙痒程度治疗第1周、第2周,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湿敷新方能够起到燥湿收敛、祛风止痒的作用,可有效减小小儿湿疹面积,减轻瘙痒程度,临床疗效优于炉甘石洗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全身皮肤瘙痒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本院中医科收治的62例全身皮肤瘙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润燥止痒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 77%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瘙痒程度、瘙痒频率、持续时间、皮损面积、睡眠状况、自觉病情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瘙痒程度、瘙痒频率、持续时间、皮损面积、睡眠状况、自觉病情程度评分均显著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瘙痒程度、瘙痒频率、持续时间、皮损面积、睡眠状况、自觉病情程度评分下降更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复发率为3. 23%(1/31),对照组复发率为19. 35%(6/31),观察组患者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 026,P=0. 04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全身皮肤瘙痒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消疹散联合紫外线光疗、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玫瑰糠疹(PR)疗效。方法:将90例PR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在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紫外线光疗,观察组给予消疹散联合紫外线光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瘙痒消失时间、皮疹消失时间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7 (IL-17)、白细胞介素-22 (IL-22)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88. 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10天后,观察组较对照组皮疹数目、红斑、浸润、鳞屑、瘙痒等积分均降低(P0. 05);观察组瘙痒消失时间、皮疹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5);治疗10天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IL-17、IL-22水平均明显降低(P0. 05)。结论:消疹散联合紫外线光疗、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PR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症状缓解,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显著降低IL-17、IL-2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祛风除湿法治疗慢性湿疹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9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的124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则联合应用中医祛风除湿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严重评分、瘙痒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IgE水平,评估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皮损严重程度评分、瘙痒评分及DLQI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IL-4、IgE、EOS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祛风除湿法治疗慢性湿疹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皮损、瘙痒程度,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肺经风热型痤疮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90例肺经风热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30例。对照1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2组服用枇杷清肺饮加减治疗,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综合疗效、皮损与症状积分、皮疹分级情况、VAS评分。结果:愈显率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93. 34%、73. 33%、50. 00%,治疗组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P 0. 05);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分别为96. 67%、93. 33%、86. 67%,治疗组与对照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治疗组的皮损、症状积分及总积分均高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皮疹分级情况、VAS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P 0. 05)。结论:针药结合能有效治疗轻中度痤疮,改善皮损类型及数量、症状,降低痤疮严重等级,毒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玉屏风颗粒联合湿疹洗液治疗小儿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慢性湿疹患儿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组口服玉屏风颗粒联合外用湿疹洗液,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湿疹处皮损面积、皮肤瘙痒程度积分、中医证候评分与外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免疫球蛋白E(immuno globulin E,IgE)水平,记录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皮损面积、皮肤瘙痒程度积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儿IL-2、IL-6与Ig E水平降低(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湿疹洗液治疗小儿湿疹不良反应小,疗效与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相当。  相似文献   

20.
杨定宪 《河南中医》2020,40(8):1167-1169
目的:观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小儿顽固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小儿顽固性湿疹患儿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患儿给予盐酸西替利嗪糖浆及双歧三联活菌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瘙痒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皮损面积评分和皮损形态评分。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7.77%,观察组有效率为96.2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瘙痒消失时间为6~20(13.25±5.17) h,观察组瘙痒消失时间为4~17(8.87±4.63) h。两组瘙痒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皮损面积评分为(2.26±1.43)分,观察组皮损面积评分为(1.03±0.97)分,观察组皮损面积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皮损形态评分为(1.62±1.03)分,观察组皮损形态评分为(0.90±1.01)分,观察组皮损形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可以改善小儿顽固性湿疹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