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评介参苓白术散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IBS-D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9)与观察组(n=58)。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治疗,2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统计治疗前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脑肠肽指标及直肠敏感性指标的变化;比较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 10%)高于对照组的(76. 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腹痛、腹胀、腹泻评分及总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2组血清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及P物质(SP)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肛管静息压、直肠感知阈值、腹痛阈值、排便阈值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 08%,1. 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IBS-D可有效缓解患者腹胀、腹痛及腹泻等临床症状,降低血清脑肠肽水平,改善其直肠功能,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精灸与常规针刺疗法分别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及对各脑肠肽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接受诊疗的IBS-D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匹维溴铵+常规针刺疗法)和观察组(匹维溴铵+精灸疗法)各46例。运用自制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评估并比较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检测并比较两组脑肠肽5-羟色胺(5-HT)、P物质(PSP)、血管活性肠肽(VIP)与神经肽Y(NPY)指标水平;比较两组直肠敏感性指标,包括排便阈值、腹痛阈值、直肠感知阈值及肛肠静息压;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第6周、第3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便性状、大便频次、排便不尽感、有无黏液便、腹部不适评分及各症候积分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5-HT、SP及VI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NP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排便阈值、腹痛阈值、直肠感知阈值及肛肠静息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10例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单纯给予匹维溴铵片治疗;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大便稀溏、腹痛及排便次数)积分、血液指标[胆囊收缩素(CCK)、酪神经肽(NPY)及P物质(SP)]及直肠敏感性(直肠感知阈值、腹痛阈值及排便阈值)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45%,对照组总有效率76.9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大便稀溏、腹痛、大便次数积分及总积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下降水平较对照组治疗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血浆CCK、NPY及SP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CCK、SP水平降低(P0.05),NPY水平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CCK、SP水平降低和NPY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治疗后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直肠感知阈值、腹痛阈值及排便阈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增加(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增加水平较对照组治疗后更明显(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CCK、SP水平,提高NPY水平,减少胃肠蠕动,降低直肠平滑肌的兴奋性,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肠道运动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予参苓白术散合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予匹维溴铵片治疗。2组均治疗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腹痛、腹胀、腹泻积分,评定2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 44%(34/36),对照组为72. 22%(26/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腹痛、腹胀、腹泻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参苓白术散合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孟浩  何宁  张庆伟 《新中医》2017,49(10):139-141
目的:观察三伏天脐疗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脾肾阳虚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治疗组于三伏天给予温肾止泻方脐疗加匹维溴铵片口服,对照组单纯给予匹维溴铵片口服。评估2组治疗效果,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腹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62.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腹痛、腹胀、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腹痛、腹胀、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4项症状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伏天脐疗联合匹维溴铵片治疗脾肾阳虚型IBS-D,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匹维溴铵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中散外敷与特定电磁波谱(TDP)热疗,并配合参苓白术散口服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 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脾胃虚弱型IBS-D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煎服参苓白术散加味,2次/d,2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中散外敷并联合TDP治疗,1次/d,2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6%,对照组为7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半年后随访复发率观察组为13.6%,对照组为50.0%,对照组复发率高于治疗组(P0. 05)。结论:中药外敷热疗法配合参苓白术散内服治疗脾胃虚弱腹泻型IBS-D疗效优于常规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较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匹维溴铵和单纯匹维溴铵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4月廊坊市人民医院诊治的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血糖控制平稳状态下,对照组给予匹维溴铵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水平变化,并对2组中治疗有效者随访2个月,统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28/30),对照组为73.3%(22/3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IgG、IgM、IgA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4.2%(4/28),对照组为40.9%(9/2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脾胃虚弱型糖尿病性腹泻较单纯匹维溴铵治疗疗效更突出,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且可提高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申丸治疗腹泻型脾虚证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脑肠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IBS-D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匹维溴铵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通申丸治疗。治疗4周后评估疗效,并观察血清脑肠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 00%,高于对照组的68. 00%(P0. 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5-HT、VI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PY水平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通申丸治疗腹泻型脾虚证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调节血清脑肠肽类物质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匹维溴铵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本院2016年10月~2018年4月收治的64例腹泻型IBS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32人,单用参苓白术颗粒治疗;观察组:共32人,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匹维溴铵治疗,所有患者均规范治疗3周。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生化指标的变化;停药后1月随访观察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据此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4. 1%)比对照组(83. 8%)高,腹痛、腹泻症状的缓解效果更显著,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BC计数、ALT、AST、Cr、BUN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论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匹维溴铵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时能更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明显缓解患者腹痛腹泻等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该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肝脾肾同调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80例IBS-D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西药治疗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口服健脾调肝温肾方,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疗程为4周。于治疗前后观察并记录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排便急迫感情况并检测直肠敏感性。停药4周后对治愈和显效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4例。腹痛或腹部不适、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排便急迫感记分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症状终点记分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液便的改善治疗后两组间记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综合疗效:符合方案集(PPS):治疗组痊愈率为24.3%(9/37),总有效率为81.1%(30/37);对照组分别为19.4%(7/36),80.6%(29/36);金分析集(FAS):治疗组的痊愈率为22.5%(9/40),总有效率为80.0%(32/40);对照组分别为17.5%(7/40),77.5%(31/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对两组痊愈和显效的病例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12例复发或加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敏感性:治疗后两组直肠感知阈值、排便阈值和疼痛阈值均有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调肝温肾方治疗IBS-D有效,且改善黏液便方面优于匹维溴铵,远期疗效也优于匹维溴铵。其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肠道敏感性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三联疗法加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CE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9例CEG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治疗。对照组39例采用三联疗法治疗,即口服克拉霉素缓释片、雷贝拉唑钠胶囊和甲硝唑片。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三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治愈率为67.5%,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35.9%,总有效率为79.5%,2组临床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三联疗法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CEG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匹维溴胺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型)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各45人,对照组只给予匹维溴铵片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颗粒口服。共6周。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随访6个月发现治疗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用参苓白术颗粒联合匹维溴胺片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对脾虚型泄泻患儿的临床疗效,同时评价其对消化吸收与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9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治的脾虚型泄泻患儿50例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予蒙脱石散及补液盐对症处理,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1剂/日,200 m L煎煮早晚分服温服,2组均连续治疗10 d,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以及免疫水平变化。结果:1)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相仿(P 0. 05),治疗后分值2组均有所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效果明显更优; 3)观察组淋巴转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4) 2组CD4~+、CD4~+/CD8~+比值、Ig G、Ig M均高于治疗前(P 0. 05),CD8~+、Ig A的含量低于治疗前(P 0. 05),其中观察组由于对照组。结论:参苓白术散可有效改善脾虚型泄泻临床症状,可能与其具有改善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联合微生态疗法、锌剂对腹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微生态疗法、锌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疗程7 d。检测症状改善情况、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血清指标(5-HT、NPY、VIP)、免疫功能指标(IgA、IgG、IgM、CD3+、CD4+、CD4+/CD8+)、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更高(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评分、5-HT、VIP降低(P<0.05),NPY、免疫功能指标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联合微生态疗法、锌剂对腹泻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调肝理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调肝理脾中药组和匹维溴铵西药组,分别给予调肝理脾方及匹维溴铵治疗。疗程均为4周,疗程结束后随访3个月,观察症状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及第3个月随访时,2组总症状积分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病例IBS症状积分减少值,调肝理脾组优于匹维溴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调肝理脾组总有效率为92.2%,匹维溴铵组为69.6%,调肝理脾组优于匹维溴铵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排便次数和大便性状等主要症状方面调肝理脾组要优于匹维溴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调肝理脾方随证加减治疗IBS-D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加味藿香正气散联合匹维溴胺与黛立新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方法: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用匹维溴胺和黛立新治疗,治疗组用加味藿香正气散联合匹维溴胺与黛立新治疗,疗程4周,在治疗结束时记录患者症状改善等情况,根据症状评分综合分析2组的疗效。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P〈0.01);但治疗组症状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92.0%,对照组78.8%,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加味藿香正气散联合匹维溴胺与黛立新治疗IBS~D有良好疗效,且无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作用机制. 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参苓白术散组(12g/kg)、柳氮磺吡啶组(0.5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2、4、6一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结合高脂饮食、潮湿环境建立脾虚湿困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每天灌胃1次,14天后各组大鼠进行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检测结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水平.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苓白术散组、柳氮磺吡啶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参苓白术散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低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结肠组织SOD活性显著下降,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及柳氮磺吡啶组SOD活性显著升高、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参苓白术散组在降低MDA水平方面显著优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 结论 参苓白术散能减少脾虚湿困型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提高大鼠结肠组织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可能是其发挥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肝郁脾虚证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脑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自制疏肝健脾汤进行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血清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清P物质(SP)及神经肽Y(NPY)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变化,统计2组临床有效率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5-HT、CGRP、SP、NP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2组临床各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在腹痛、腹泻、腹胀及倦怠乏力方面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2%(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2例(6.25%),对照组复发8例(32.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汤结合西药的综合治疗法显著降低IBS-D患者血清5-HT、CGRP、SP、NPY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复发率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参苓白术散桃花汤合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合桃花汤口服并血竭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将6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用参苓白术散合桃花汤水煎服,配合血竭保留灌肠;对照组33例用柳氮磺胺吡啶口服,配合复方诺氟沙星灌肠液保留灌肠。[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87.9%,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不良反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合桃花汤口服并血竭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西药疗效相近但前者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