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治疗银屑病方剂的组方用药配伍规律,为银屑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筛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数据库收录治疗银屑病方剂,采用频次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方剂的组方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327首治疗银屑病方剂,涉及中药240味,出现频数最高的单味药为生地黄(204次);聚类数目为9类时较好,常用药物有生地黄、赤芍、甘草、牡丹皮、当归、土茯苓、丹参、白鲜皮、紫草、白花蛇舌草等;关联分析显示,当归配伍川芎、生地黄配伍水牛角、桃仁配伍红花为已知常用药对。结论:治疗银屑病处方多以清热、凉血、解毒、滋阴、活血化瘀法为主,而生地黄→板蓝根、生地黄→白茅根以及藤类药、虫类药的使用值得进行进一步讨论,进而为中医方剂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大黄-柴胡药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采用Excel、 GraphPad Prism软件分析相关方剂基本信息,IBM SPSS Modeler、VOSviewer、Cytoscape软件对配伍中药性能、功效、关联规则、方剂主治等进行数据挖掘,并从高频的方剂、高频归经、药物用量及比例3个维度考察组方用药规律。结果 共得到646首方剂,甘草、黄芩、赤芍、当归、栀子等99味中药的配伍频次≥20次,性味以寒性,苦、辛、甘味为主,大多归肺、肝、胃经,功效以清热、解表、补虚为主,主治应用包括虚劳、目赤肿痛、骨蒸、黄疸等。黄芩-栀子-赤芍-甘草关联度最高,是组方核心药物。归肺经中药以柴胡主药,配伍甘草、黄芩等;归肝经中药以大黄、柴胡为主药,配伍赤芍、当归、鳖甲等;归胃经中药以大黄为主药,配伍甘草、枳壳、黄连等。大黄、柴胡用量均主要在3~15 g范围内,比例以1∶1最多,相关方剂组成以黄芩、栀子、赤芍等中药为主,主要治疗目赤肿痛、闭经等。相关方剂在防治肝系疾病方面的应用最多。结论 本研究阐明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大黄-柴胡药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可为科学指导其临床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古今肺痈方的组方用药特点。方法:收集并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和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等数据库所收录的古今治肺痈方剂,采用SPSS Modeler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Statist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纳入古方127首、现代文献方剂234首,共361首方剂、300味药;古今方核心药物均有甘草、桔梗、薏苡仁、贝母、瓜蒌、桑白皮、杏仁、陈皮等清肺化痰、排脓解毒药;古方多用人参、天冬、当归等扶正祛邪,现代文献中多用鱼腥草、金银花、蒲公英等药清热解毒。关联规则结果显示,常用的2药组合有甘草-桔梗、薏苡仁-冬瓜子、金银花-连翘等药对,常用的3药组合有薏苡仁-冬瓜子-桃仁、黄芩-鱼腥草-桔梗等药组;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主要形成“桃仁、冬瓜子、薏苡仁、芦根、黄芩、鱼腥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茯苓、陈皮、半夏、瓜蒌、知母、桑白皮”“甘草、桔梗、贝母”“黄芪、当归”等组合。结论:以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等方法挖掘出核心药物与药物组合,为临床治疗肺痈提供了用药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黄疸方剂的用药规律及核心配伍组合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筛选治疗黄疸的方剂,录入数据库,进行频数、聚类和关联分析,探究方剂的配伍组方规律;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EN-TCM)等进行网络药理分析;采用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检索黄疸相关疾病靶点,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获得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黄疸相关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中医方剂大辞典》共收录治疗黄疸的方剂270首,涉及中药224味;排名前10位的高频药物由高到低依次是甘草、白术、茵陈、茯苓、栀子、陈皮、大黄、黄芩、人参、泽泻;主要使用的中药类别是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治疗黄疸的核心配伍组合是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采用BATMAN-TCM数据库分析发现,白术、茯苓、猪苓及泽泻有16个共同作用靶点,其中AR、ESR1、ANXA1、FGFR2、MED1、PGR、TNFSF11、TRIM24、TRPM8、VDR等靶点和黄疸相关疾病密...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方剂数据库,通过网络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探究芍药-甘草药对的配伍应用规律。方法:从中医方剂数据库中检索含芍药、甘草的方剂共7484首,统计方剂中芍药和甘草的用药量、配伍比例、配伍药物、制法用法与方剂功效、科属间的联系,采用Cytoscape 3.7.0、SPSS Modeler等工具对其关系进行挖掘分析并用网络关联图呈现。结果:芍药常用量为31.25 g(1114次)、15.53 g(799次),甘草常用剂量为15.53 g(1043次)、31.25 g(873次);芍药-甘草常用配伍为1∶1,占总数的37.06%;芍药-甘草常用配伍药为当归、川芎、人参、茯苓、地黄,占总数的16.63%;常用制法用法为水煎、生用内服、酒煎、外用、水酒共煎、膏煎、醋煎;方剂功效以止痛、补虚、解毒、祛风、消肿、明目为主;科属以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为主。且用药量、配伍比例和制法用法与功效、科属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研究结果为芍药-甘草药对用于中医临床遣药组方及现代中药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药典》)中成药治疗便秘的组方规律,为临床更好地治疗便秘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梳理《药典》"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中"功能与主治"出现"便秘"及相关病症(如便难、大便干结、排出不畅等)的所有中成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整理挖掘。结果:筛选出方剂共56首,涉及中药160味,使用频次前10位分别是大黄,黄芩,甘草,栀子,枳实,黄连,槟榔,陈皮,木香,山楂;出现频次最多的药对及组合为:黄芩-大黄,黄连-大黄;演化得到3味药的核心组合10个,聚类得到新处方5首。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药典》中治疗便秘的中成药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其作用以清热润肠、顺气导滞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当归芍药散"辛润"的理论价值,探究该方中辛温药物当归、川芎在辛润法中的组方规律。方法:纳入《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当归、川芎"辛润"相关方剂,使用R语言,R-studio软件,进行数据透视,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提取、分析相关方剂的药物频次、药物组合、以及核心药组的关联用药情况。结果:纳入川芎"辛润"方剂共91首,得到22个核心组合及19条关联规则,其中15条规则置信度为1,"白芍=当归","川芎,白芍=当归","茯苓=当归","川芎,茯苓=当归"4条规则的提升度大于1;纳入当归"辛润"方剂共284首,得到25个核心组合及19条规则,置信度均为1。高频次药物主要有理血药、补气药、清热药、祛风药、理气药;核心用药组合有"川芎-当归"(74%),"川芎-甘草"(55%),"川芎-白芍"(48%),"当归-甘草"(46%),"当归-白芍"(42%),"当归-地黄"(36%);高支持度核心药组关联用药常见当归、川芎、芍药、甘草相关配伍。结论:"辛润"治燥方剂当中,当归、川芎重点与补益肝肾、疏肝理血药物同用,常配伍补气健脾、祛风解表药物,体现出"辛润"流津布液治燥法的组方规律;核心用药规律与当归芍药散的配伍特点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探讨敦煌遗书及古医籍中与升麻汤同名方用药配伍规律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检索搜集清代以前古医籍中出现的同名升麻汤方剂,采用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结果:将筛选出的108首方剂涉及中药122味进行分析,确定方剂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关联规则及核心组合,最终重组7首新处方。结论:1敦煌遗书及古代医籍中同名升麻汤组方主要核心药为升麻、甘草、黄芩、大黄、栀子和白芍等。2《敦煌古医方》升麻汤由5味核心药升麻、甘草、黄芩、大黄、白芍加当归、枳实组成。3《敦煌古医方》和《千金翼方》中升麻汤药物组合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内服方,分析其处方特色和用药规律。方法:以《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中记载的内服方作为研究对象,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及名词规范建立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5.0等软件进行中药使用及性味归经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内服方178首,单味药72首;2~4味药组成的方剂分别有21、8、11首;涉及中药共216味,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高频中药达17味;中药药性以寒凉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多,归经以脾胃经最多;经关联分析后得关联图链接共10条,如“大黄-黄芩”“甘草-肉桂”“大黄-甘草”等;经Apriori算法得出药对关联规则8个,如“大黄、甘草→黄芩”“石膏→黄芩”“黄芩→大黄”等;因子分析结果得到公因子6个,体现了清热解毒、宣肺平喘等代表治法;聚类分析结果得到6种聚类组合,涉及麻杏甘石汤、增液承气汤等方剂。结论:《备急千金要方·少小婴孺方》的用药规律体现了孙思邈治疗儿科各种疾病时善用大黄攻补兼施,善用小方灵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用清热类中成药组方规律。方法:收录《新编国家中成药》中清热类中成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甘草、黄芩、冰片、金银花、大黄、连翘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甘草、黄芩""甘草、桔梗""连翘、金银花"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牛黄->冰片""桔梗->甘草""朱砂->冰片""栀子->黄芩"等。结论:处方用药中除常见的清热类中药外,尚包括具有清热作用的部分开窍药、安神药、泻下药及其他类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配伍规律。方法以1989年1月至2018年3月在维普、CNKJ、万方医学等数据库中收集的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以中药汤剂治疗偏头痛,且经过临床疗效观察有效的中药复方为研究对象,对其用药进行关联规则,探索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配伍规律。结果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对:对药组合主要包括①川芎、细辛;②川芎、白芷;③川芎、白芍;④川芎、当归;⑤川芎、甘草;⑥川芎、天麻;⑦川芎、柴胡;⑧白芷、细辛等。三药组合主要包括①川芎、细辛、甘草;②川芎、白芷、甘草;③川芎、当归、甘草;④白芷、细辛、甘草等;四药组合主要包括①川芎、细辛、白芷、甘草;②川芎、细辛、白芷、防风;③川芎、当归、白芍、甘草;④川芎、白芷、白芍、甘草等。结论治疗偏头痛的用药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以补气养血为主,祛邪以祛风散邪、活血化瘀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的中医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治疗高脂血症的中医处方,在建立处方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开展研究,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泽泻、山楂、丹参、决明子、茯苓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山楂,泽泻”“山楂,丹参”“丹参,泽泻”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何首乌→山楂”“丹参,何首乌→山楂”“何首乌,泽泻→山楂”等;新处方包括“枳壳,延胡索,瓜蒌皮,青皮”“熟地黄,决明子,山药,何首乌,大黄”等。结论:处方用药多具健脾利湿化痰、活血化瘀清热之功,体现了中医痰瘀同治,标本兼顾的诊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探讨糖尿病的中药处方用药规律。方法:从文献中收集近10余年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并以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据相关度与惩罚度约束,进行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获得治疗糖尿病新处方;根据结果绘制出用药关联规则网络图、新方的核心组合药物网络图。上述操作基于TCMISS V1.1完成。结果:对筛选出的110个处方进行分析,明确了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规律,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6个核心组合和8首新处方。结论:基于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手段,适合中医方剂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和总结。以补益气阴为主并灵活配伍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同时根据不同证型考究药物的配伍组合对提高糖尿病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李济仁教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李济仁教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构建数据库,进而应用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得到药物频次、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和核心组合等,分析李济仁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结果: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筛选出的84首处方进行分析,得到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高频词药物为青风藤、苦参、萆薢等清热利湿药物,黄芪、当归、鸡血藤、大血藤、乳香、没药等补气活血通络药物;全蝎、蜈蚣等搜风通络止痛药物;制川乌、制草乌、桂枝等温经通络止痛药物,同时挖掘出35个核心组合和9首新处方。结论:李济仁教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丰富。他主张风寒湿热之邪在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辨证时,重视"寒、热",以寒热平调、标本兼顾、顾护脾胃为治疗原则,以清络饮为主方,以风寒湿热的偏性、复杂转化为依据,寒热配伍用药,随症加减,使寒药不伤阳气、热药不伤阴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软件分析肩周炎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收集近5年治疗肩周炎文献中的中药处方,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结果:对筛选出的124个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2个核心组合。结论:肩周炎常用的药物以补血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祛风湿散寒药、活血化瘀药为主,治法主要是益气补血、发散风寒、祛风湿散寒、活血化瘀。药物四气的分布以温、平、凉为主,五味的分布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的分布以肝、脾、心、肾为主。川芎、白芍、黄芪、桑枝、秦艽、甘草、当归、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姜黄是临床治疗肩周炎常用的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分析治疗不孕症古方组方用药规律,为应用中医药治疗不孕症提供理论依据,探讨在中医方剂学研究中应用关联规则的可能性。方法:检索方剂数据库,建立治疗不孕症古方数据库,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199首治疗不孕症古方中,单味药应用频率最高者为当归(61.3%),最关联药对为当归+川芎(关联度76.1%),5味药最佳组合为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香附。药物归经以归脾经药物排在首位(65.5%)。结论:不孕症治疗当以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香附为基础方调和血气,并配以健脾疏肝之品,关联规则这一现代科学手段应用于中医资料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钟以泽教授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整理钟以泽教授银屑病的门诊处方104张,构建处方数据库,应用相关软件,分析处方中药物的关联性。结果:统计出钟以泽教授治疗银屑病用药中单味药用药≥10次的排名,2味药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排名,3味药联合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排名,以及补阴药、活血祛瘀药的使用及联用情况。结论:2味药及3味药的联用对于组方中加减用药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处方均以清热凉血、清热解毒作为君药的治则,而以补阴、活血祛瘀为臣药的治则,其余为加减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用解毒类中成药组方规律。方法:以收集解毒类中成药处方为基础,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算法,挖掘处方中各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在解毒类中成药处方中,高频次药物有甘草、冰片、金银花、黄芩、连翘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连翘、金银花""连翘、黄芩"等;置信度大于等于0.75的关联规则包括"人工麝香-冰片""珍珠-冰片""牛黄-冰片";并挖掘出40个核心组合以及20首新处方。结论:处方用药中除常见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外,还包括具有凉血祛瘀、醒神开窍类中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软件分析腰椎管狭窄症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收集近5年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文献中的中药处方,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结果:对筛选出的1 00个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6个核心组合.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常用的药物以活血化瘀药、补血药、补阳药、祛风湿散寒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祛湿药为主,治法主要是活血祛瘀、益气补血、补阳、祛风湿散寒.药物四气的分布以温、平、凉为主,五味的分布以甘、辛、苦为主.药物归经的分布以肝、肾、脾为主.当归、川芎、独活、杜仲、地龙、黄芪、赤芍、牛膝、白芍、秦艽、甘草、红花、桃仁、桑寄生是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常用的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20.
童晓岚  兰济乐  张芯  阮叶萍 《陕西中医》2021,(11):1619-162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为痛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e)、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和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文献,构建方药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6 软件统计中药频次、性味归经和功效,并通过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 Apriori 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Statistics 25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232首方剂,涉及303味中药,单个中药使用频率≥20的有40味。核心药物包括薏苡仁、黄柏、土茯苓、苍术、萆薢、甘草、威灵仙、泽泻、牛膝等,常用类型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补虚药为主。中药药性多为温、寒、平,药味多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于脾、肝、心、肺、胃等。聚类分析得到11个核心组方,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功效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3个药对、22个三味药药组、12个四味药药组以及1个五味药药组,其中苍术-黄柏支持度最高,是治疗痛风的基本药对。结论:中医药治疗痛风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把握“风、湿、寒、瘀、热”病机基础上,用药以清热化湿、通络散瘀为主,辅以健脾利湿、补肝益气之药,为临床优化处方、提高疗效及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