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灸法”相当于现代的化脓灸。“灼痛感”与“灸疮”是灸法的基本特点。“发灸疮”的意义在于预测疗效、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且化脓灸具有治疗“大病难病”的特点。促发灸疮的方法有增加灸量、热熨法、外用药、调补法等。尽管化脓灸会产生灼痛感,但相对病情而言,这种“小创伤,大效应”是完全值得的。  相似文献   

2.
小议临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的应用 ,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帛书《经脉》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说 :“针须师乃行 ,其灸则凡人便施。”可见灸法运用之简便和广泛。《医学入门》又说 :“凡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灵枢 官针篇》曰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急救时又有“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现又有“大病必灸”之说。可见灸法与针刺及汤药治…  相似文献   

3.
灸法的核心是灸效,根据疾病情况不同选择足够的刺激量,决定灸法、灸时、穴位、艾炷大小等。古人以灸壮代灸量,“壮”本身含有“烧灼致创”之意,又有“灸疮必发”之说,说明刺激量导致的穴位“疮伤”是灸法取效的关键。通过对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隔物灸、实按灸、温和灸的使用特点、灸量范围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具体阐述灸法的“壮”“疮”与“效”的关系,发现灸法演变的总体趋势是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壮数以及“疮伤”。在研究灸法问题时,我们应当紧扣关键问题,立足于中医学说,顺应时代潮流,强调灸须足量,减“疮伤”增“疗效”,厘清灸法的量效关系,在传承灸法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提高灸法疗效。  相似文献   

4.
化脓灸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随着灸法的不断发展,在灸疗临床上化脓灸的使用逐渐减少,其他灸法应用增多。该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检索相关文献,从化脓灸的优势及局限性入手,分析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影响艾灸疗效的核心因素是灸量与灸位。灸法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疗效不稳定、适用病证有局限等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厘清艾灸的量效关系。笔者通过分析古人施灸理念,阐释用灸方法,认为古人用灸以足量为要;对现代医家关于艾灸壮数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随着艾灸壮数的增加,灸效多随之提升;近现代名家用灸,贵在量足发灸疮。故对于急病、重病、慢病,应该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灸法,使用饱和灸量,结合灸感定灸位,适当发灸疮,提升艾灸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梳理古代医籍,发现葛洪、巢元方、汪机三位医家持“无病勿灸”的观点,分析后认为其反对未病先灸并非是否定灸法的防病保健作用,原因分别为:随病而治的辨证用灸思想;对小儿生理特性的考量,以及对因地制宜原则的把握;对化脓灸滥用的批驳。结合相关文献,得出灸法“治未病”亦有宜忌:灸法防病须明确适应证,灸治已病须辨证,以防传变;灸法“治未病”宜遵循三因制宜的原则;保健灸不宜使用艾炷化脓灸。在临床上,不能忽视灸法的宜忌,以避免灸误、坏证的发生,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灸感是气至病所的一种标志体现,也是影响艾灸疗效的重要前提。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与现代研究,描述灸感的表现形式,分析灸感的影响因素与艾灸不同作用因素、机体不同状态、环境因素等有关。艾灸的不同作用因素主要从艾灸方法、灸量和灸温3个方面进行阐释;机体不同状态包括年龄、邪正盛衰、施灸部位;环境因素主要指四时和地域对灸感的影响。通过分析论述以上3个方面对灸感的影响,以期在临床中更加重视艾灸经络感传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季辉  王玲玲 《中医杂志》2014,(11):905-907
通过对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观察的分析,描述艾灸灸感的产生与表现。提出施灸量与疗效关系密切,灸感为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而灸至局部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时,为最佳灸量效果。  相似文献   

9.
浅谈按摩灸     
艾灸是中医传统的疗法之一,起源于中国北方,《素问·异法方异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按摩,又称推拿,古称跷引、案杌等,《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酒。"指出了经络不通,气血不通,人体中的某个部位就会出现疾患,在治疗上可以用按摩的方法疏通经络气血,达到  相似文献   

10.
化脓灸是中医传统灸法之一,用细艾点燃皮肤刺激穴位,通过经络传导到脏腑,提高免疫力,激发人体的阳气,通经脉,祛邪外出。本文主要通过化脓灸扶阳作用、灸量、灸疮的形成调护及临床应用四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1.
邓筱娟  沙建梅  邵志赤 《河北中医》2007,29(11):1017-1018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我院30年来运用化脓灸配合黑油膏(又名黑药肉,无锡市东杰黑油膏厂生产,批号:20031025)贴敷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2—2005年,我们对236例支气管哮喘化脓灸治疗的患者采用2种方法进行灸疮脓液护理对照比较,发现改进灸疮护理方法后的疗效显著提高,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内科诊疗规范》[1]确定诊断。①反复发作性喘息,以夜间和凌晨为著;②发病与接触环境中变应原或其他致喘因素有关;③发病时两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以呼气期为主;④气流阻塞和临床症状具有可逆性,发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探讨蒙古灸的历史渊源,提出把“蒙古灸”改称“霍尔蒙古灸”才能准确反映历史真实面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梳理周楣声教授“灸感三相”学术思想,阐述其在临床中的指导价值。周楣声教授提出根据灸感感传发生发展特点,将其分为第一时相(定向传导期)、第二时相(作用发挥期)和第三时相(下降中止期与循经再传期),针对各时相不同灸感特点可制定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为灸法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薛宁  王耀帅  王玲玲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54-1055
目的:试图探索影响灸感激发的因素,以期在临床上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提高疗效;方法:对温和灸足三里600穴次进行观察,并将结果与前人观察结果相比照;结果:发现在操作方法固定的前提下对灸感影响因素有:刺激量的蓄积、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个体素质的差异、时间和环境的影响、病理变化的性质、操作者的耐心;结论:合理利用影响灸感的因素可以有效激发患者灸感并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2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吸入治疗,观察组予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后1个月后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观察治疗前后肺大气道功能指标[第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探讨灸感与灸效的关系.方法:选择4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神庭、大椎双点温和灸,每次治疗50分钟,每天1次,连续治疗7天.根据艾灸治疗时有无热敏灸感、出现热敏灸感的次数分为热敏灸感组和无热敏灸感组.分析灸感与灸效关系.结果:艾灸治疗时有无热敏灸感均有疗效,治疗前后比较均...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而明清医家则认为“疮家”有表证应汗。本文拟从社会背景入手阐述分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对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重症颅脑损伤伴胃肠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常规基础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评分及各项营养指标[外周静脉血中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症状缓解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胃肠功能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各项营养指标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胃肠功能评分及各项营养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缓解率为93.3%,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无痛麦粒化脓灸能显著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症状,并能提高其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化脓灸提高"体虚易感"患者免疫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化脓灸对体虚易感患者免疫力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化脓灸组(60例)、常规针刺组(30例),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并于治疗前后作IgA、C3的检测.结果化脓灸组痊愈率(30%)和总有效率(93.2%)高于常规针刺组(20%和76.6%),经统计学处理(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化脓灸组的IgA、C3治疗后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化脓灸能提高体虚易感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减少感冒发作次数,是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乔珍华  李坚  赵峰 《四川中医》2023,(12):55-58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提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本文以现代科学视角分析其具体内涵。与针刺相比,艾灸疗效好,作用机制独特,操作简便,适应症广,不仅能医治疾病,还有预防保健的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今后通过改良艾灸技术、加强理论研究,灸法的应用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同时,探索艾灸针刺联合的高效治疗模式,不失为一个好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