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究推拿手法配合药物(颈椎活血胶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方法将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推拿手法配合颈椎活血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推拿手法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用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经颅多普勒检查,治疗1疗程后统计分析量表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功能量表评分及RVA、LVA、BA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患者间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结合我省陆剑挺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采用推拿手法配合颈椎活血胶囊综合治疗在临床疗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方面能发挥手法与中药治疗相结合的优势,能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活血定眩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活血定眩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口服活血定眩胶囊、西比灵胶囊治疗。采用积分法比较2组主要症状、体征改善的差异,评定总体疗效及安全性,并随访观察6个月后复发情况。结果 2种治疗方法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体征的改善均有显著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4.03﹪(63/67),对照组82.54﹪(52/63),治疗组总体疗效及在缓解症状、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显著变化(P0.05),但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6个月内症状、体征有轻度复发者4例(6.34﹪),对照组18例(34.6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见重度复发者。2组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活血定眩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有效,其远期疗效和受试者依从性优于口服西比灵胶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于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医医院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颈项部夹脊穴,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推拿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TMFV)、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并抽取血液分析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内皮素(ET)值。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和功能积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 67%,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应用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的TMFV、PSV均明显提高,而2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的PI、RI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的NSE和ET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推拿联合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与NSE和ET水平的降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针灸配合推拿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5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各75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基于此行针灸配合推拿辅助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愈疗程。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6. 00%(72/75)较对照组72. 00%(54/75)显著较高,且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愈时间较对照组显著较短,且P 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配合推拿辅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各种症状,且治愈疗程较短,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远近相伍取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远近相伍取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将 14 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 ,每组各 70例。针刺组采用中医辨证取穴结合西医解剖特定点 ,药物组采用口服龙骨颈椎胶囊、西比灵胶囊 ,并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和椎 -基动脉血流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 总有效率针刺组 (10 0 % )明显高于药物组 (6 1.4 3% ,P <0 .0 1) ,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和椎 -基动脉血流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针刺组改善程度较药物组更著 (P<0 .0 5 ) ,远期疗效针刺组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2 )。  相似文献   

6.
李洁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4):105-105,170
目的:探讨活血胶囊的药理作用,分析其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观察组采用活血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然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愈15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74.2%。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现倦怠嗜睡3例,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活血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理想,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椎灵胶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之临床疗效。方法:将3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0例(口服颈椎灵胶囊,每次8粒,每日3次)和对照组100例(口服颈复康颗粒,每次12g,每日2次),比较2组疗效。2组咸以3 0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9%,显效率3 0%,有效率15%,总有效率94%;对照组治愈率22%,显效率25%,有效率18%,总有效率65%。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X2=42.2(P<0.05)。2组均有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体征的作用,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灵胶囊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无副毒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脊柱微调手法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脊柱微调手法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及对颈椎动脉痉挛指数和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的影响。方法:随机对该病门诊及住院确诊患者采用脊柱微调手法为主治疗或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的症状评分、颈椎动脉痉挛指数(RI)、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ADI)进行比较。结果:①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两组治疗后颈椎动脉痉挛指数均明显改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治疗组治疗后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有明显改善,对照组无明显改善,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体征、颈椎动脉痉挛指数和寰枢关节的位移指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通督活血汤联合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疗效和血流动力学影响性,以期提高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CSA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予通督活血汤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均同时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X线检查指标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临床症状量化评分变化并比较。结果:1)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2)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椎体水平位移、椎体角度位移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椎体水平位移、椎体角度位移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3)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TNF-α、ET、NSE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4)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障碍、猝倒、颈椎不适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通督活血汤联合推拿手法能通过改善CSA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颈椎活动范围,促进神经元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将17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观察组(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组)和对照组(颈椎牵引并超短波治疗组),分别治疗两个疗程后,将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椎牵引并超短波与中频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1.
颈椎病4号方配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椎病4号方配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颈椎病4号方配合小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降低程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皮下血肿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结论: 与电针配合推拿治疗相比,颈椎病4号方配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提高生活质量,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2.
童翔  钱挺  辛彦萱 《新中医》2020,52(6):138-140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29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9例;对照组常规给予中医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薄氏腹针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峰值收缩期血流速度(PASV)、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BMFV)]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1.9%,对照组为7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PASV、BMFV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RI、PI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出现针刺轻度不良反应2例,中度不良反应1例,不良反应率为2.01%。结论:薄氏腹针法联合传统中医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有效改善患血流动力学,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风池穴不同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8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3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风池穴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ESCV、颈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椎动脉、基底动脉的Vs、Vm较治疗前明显减慢,且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显著,且短刺法优于平补平泻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口服颈椎复元丹及外用力学平衡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可行性及效果。方法:2011年3月-2013年4月治疗组对1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复元丹结合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对照组160例服用天麻蜜环菌片配合颈椎牵引治疗,10 d为1个疗程,休息1 d后,开始下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治疗后1年主要从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颈椎弓顶距变化、颈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椎基底动脉收缩峰期及舒张末期的血流量、弓顶距的改善、颈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积分的改善明显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有效率96.2%,对照组有效率7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复元丹结合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能改善颈椎的生理曲度,提高椎动脉的顺应性从而增加脑部的血供,重建颈椎生物力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百会穴联合芪葛通络舒颈方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患者疗效及对心率变异性(HRV)与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治疗的60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针刺百会穴联合芪葛通络舒颈方治疗,2组均治疗8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血压、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NPQ颈痛量表评分、HRV参数、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耳鸣、心悸、失眠评分及收缩压(SBP)、舒张压(DBP)、NDI、NPQ颈痛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血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5 min节段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50 ms的个数占总心跳次数的百分比(PNN50)、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MSD)、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速、舒张期血流速均明显增加(P均<0.05),血管阻力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27/30),对照组为70.0%(21/3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百会穴联合芪葛通络舒颈方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所致高血压不仅可明显减轻症状,降低血压,改善颈椎功能,还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6.
何川  徐昌伟  刘伟  徐丽 《光明中医》2012,27(10):2018-2019
目的探讨旋转手法联合防旋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改善的有效性。方法将9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治疗组,共50例,采用旋转手法联合防眩汤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共40例,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2周后对两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为75.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手法联合防旋汤能够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推拿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8例,运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54例,治疗组予推拿罐治疗4次,对照组予针刺治疗10天,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评估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情况及脑供血指标,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1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CV总分均改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LVA、RVA的Vm测值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的Vm测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BA、LVA、RVA的PI、RI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推拿罐干预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改善临床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8.
马铭华 《天津中医药》2013,30(7):404-406
[目的] 颈椎养生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颈椎养生操合按揉理筋拔伸推拿治疗;对照组44例,采用按揉理筋拔伸推拿治疗.观察连续治疗结束后180 d内颈椎养生操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有效率为50.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颈椎养生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远期临床疗效显著,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