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大、小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和c-Kit驱动基因突变,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76例胃小GISTs和124例胃大GISTs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征;双向直接测序法检测cKit基因9、11、13和17外显子的突变差异。结果胃小GISTs与胃大GISTs相比,其发病年龄较高,男性略多于女性。胃大GISTs组织形态学表现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和混合细胞亚型,而小GISTs多数为梭形细胞亚型,仅2例为混合细胞亚型,无上皮样细胞亚型。胃大CISTs间质较易出现黏液样变性(32.26%,40/124);胃小GISTs常发生营养不良性钙化(78.95%,60/76)。对胃大、小GISTs各50例行双向直接测序,分别有26例和21例出现c-Kit基因11外显子突变(52%vs 42%),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检测到c-Kit基因9、13、17外显子突变。结论c-Kit基因突变可能仅是胃GISTs的驱动基因,而非控制生长的关键基因,胃小GISTs可能是大GISTs的前驱病变。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经研究证实,大多数肿瘤存在KIT/PDGFRA基因的激活突变。其中,约85%的儿童GIST和10%~15%的成人GIST无KIT/PDGFRA基因突变,其被定义为野生型GIST。该文现对野生型GIST常见突变类型的分子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腹腔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来自于Cajal间质细胞或其前体细胞。大多数GISTs有c-kit癌基因的突变,c-kit(CD117)阳性被认为是诊断GIST的金标准,也是格列为治疗GIST的必要条件。近来研究发现PDGFRA基因突变作为另一个癌变机制可见于部分缺乏c-kit突变的GIST中,然而,PDGFRA免疫组化检测在GIST诊断中的价值还未见报道。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9例GISTs和20例其它腹腔内间叶性肿瘤中PDGFRA的表达,同时进行了CD117免疫组化染色和PDGFRA和c-kit基因的突变分析。39例GISTs中,胃24例、小肠10例、大…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其中胃是最常发生的部位。尽管KIT蛋白的表达或c-kit基因突变被证明是诊断GIST的特征性标记,并在其病理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仍有一部分GIST不表达KIT或c-kit野生型。近来研究发现PDGFRA活化突变在大多数KIT阴性的GIST中被检测到,并发现PDGFRA突变的GIST形态学特征不同于c-kit突变的GIST。为了证实这种发现,作者检测了60例胃GIST中c-kit和PDGFRA的突变状态。60例胃GIST中,男27例,女33例,年龄12~92岁,平均63.8岁,其中仅有1例发生于21岁前。52例有肿瘤大小的记录,直…  相似文献   

5.
大多数散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具有c-kit基因或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的突变,最常发生于胃,其次是小肠、肛门直肠等。通常单发,偶见多发。部分多发性GIST与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有关。NF1可伴发多种病变,GIST被认为是最常见的与NF1相关的胃肠道肿瘤,NF1患者发生GIST的危险性明显提高,多项研究证实:NF1伴发的GIST与散发性GIST在临床病理、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状态等方面均有不同,是一种独特的肿瘤,表现为多中心发生、好发于小肠,瘤细胞呈梭形,缺乏KIT及PDGFRA突变,不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产生应答,大多数临床经过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185例GIST标本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c-Kit基因突变中,外显子11突变最常见,以缺失突变、点突变及混合突变为主,并见3例双外显子突变。外显子9在小肠GIST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胃GIST,且均为A502-Y503串联重复突变,提示小肠GIST有独特的基因型。PDGFRA在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GIST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梭形细胞型GIST。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的中高危GIST易出现术后复发转移,且复发转移患者中发生二次突变率较高,表现为c-Kit基因外显子13、14、17或18点突变,以13号外显子V654A最为常见。CD117和DOG1的表达与基因突变之间无相关性,不能作为预测疾病基因突变的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核分裂象、Ki-67增殖指数、危险程度分级、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GIST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靶向药物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预后。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和外显子9突变的GIST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c-Kit基因9号外显子在小肠GIST中突变率较高,PDGFRA基因在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GIST中突变率较高。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的中高危GIST易发生二次突变导致术后复发转移,外显子11缺失突变可作为GIST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外科手术切除胃中危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过程和预后, 为今后临床实践的决策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99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诊断为胃中危GIST病例, 记录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经过和结局。结果 360例胃中危GIST, 男性190例, 女性170例;平均年龄59岁;平均最大径5.9 cm;247例行基因检测(247/360, 68.6%), 其中KIT突变198例(80.2%)、PDGFRA突变26例(10.5%)、KIT/PDGFRA野生型23例(9.3%);按照12项指标的中山方法, 非恶性239例, 恶性121例(低度恶性103例, 中度恶性15例, 高度恶性3例)。获访241例, 55例(22.8%)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0例进展(进展率4.1%), 1例死亡(为PDGFRA突变, 病死率0.4%), 5年无瘤生存率96.0%, 5年总生存率99.6%。此组胃中危GIST中, 有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在总体人群、KIT突变组、PDGFRA突变组、野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中国较大样本的胃肠道问质瘤(GIST)中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的突变状况,为进一步的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165例GIST c-kit基因9、11、13和17号外显子突变以及PDGFRA基因12和18号外显子突变。结果病理组织学诊断的165例GIST病例中有155例(94%)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17阳性。在CD117阳性的GIST中,c-kit基因总突变率为76.1%(118/155):分别为11号外显子67.1%(104/155)、9号外显子7.1%(11/155)、13号外显子1.3%(2/155)和17号外显子0.6%(1/155)。绝大多数为杂合性突变,少数为纯合性突变。11号外显子的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点,其次为3’端的框内串联重复。后者主要以核分裂象少的老年女性胃部病例多见。9号外显子突变代表一类发生在年轻男性体积较大的小肠病变。13号外显子发现一处新的突变点L641P。PDGFRA基因突变见于50%(5/10)CD117阴性病例,均为18号外显子突变,包括常见的D842V点突变和一个框内843-846处IMHD缺失伴有S847T的新突变。PDGFRA基因突变多见于发生在后腹膜/网膜的具有高度侵袭危险性的病例。结论中国GIST病例大多数存在c-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的突变,且在基因突变类型和肿瘤原发部位问有非随机的联系。除了发现几个新的突变形式外,国人的GIST似乎和西方国家有些不同的突变特点。靶向治疗需要基因突变分型的启示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2个斑驳病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为患者及其家系成员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方法 分别采集家系1两例患者(先证者及其父亲)、家系2先证者及3名表型正常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提取外周血DNA和RNA.应用PCR、逆转录PCR及测序等技术,从基因组水平和表达水平对此两家系先证者和患者进行KIT基因诊断,并初步探讨检测到的突变对KIT基因功能的影响.结果 家系l中两例患者KIT基因均存在IVS12+ 2_+7delinsACATCTTTA的杂合突变,该突变在cDNA水平导致KIT基因c.1765-1779del突变,在氨基酸水平导致p.Gly592Ala/del:E12突变,使得KIT基因剪切位点发生改变,即其中一条cDNA第12外显子被跨越、未转录.家系2中先证者KIT基因存在c.2401A>C突变,3位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未见该突变.结论 确诊了两个斑驳病家系的致病原因.家系1患者KIT基因均存在IVS12+ 2_+ 7delinsACATCTTTA的杂合突变,该突变为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未记载的、新的剪切突变;家系2先证者KIT基因存在c.2401A>C突变,结合3位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KIT基因未见c.2401A>C突变,推测该突变为先证者患斑驳病的致病突变可能性大.为此两家系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伴发的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临床及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基因表型的特征.方法 光镜观察1例NF1伴发的EGIST的形态特征,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D117、CD34、PDGFRA、SMA、S-100、DOG-1、desmin及Ki-67在肿瘤组织内的表达,DNA序列分析kit和PDGFRA基因表型.结果 镜下肿瘤细胞为梭形略呈编织状排列,细胞中~重度异型,可见多灶性、凝固性坏死.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细胞CD117和PDGFRA阳性,而CD34、SMA、S-100及desmin均为阴性,Ki-67高表达,增殖指数约20%.DNA序列分析显示kit第9、11、13和17外显子和PDGFRA第12/18外显子均为野生型,未发生突变.患者术后未予以放、化疗,目前身体状况良好.结论 NF1伴发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多为多发性,主要见于小肠,组织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DNA序列分析大多显示kit和PDGFRA均为野生型,危险度偏低.本例肿块位于腹膜后,其细胞增殖活性高,属高度危险性肿瘤,此类病变可能存在其它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