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依据《内经》生病起于过用理论的提出 ,从把握事物致病与非致病的双重性 ,摄生防病理论立足于合理性 ,遣方用药以平为期的审慎性等方面 ,讨论了生病起于过用理论的深刻内涵 ,认为对于今日之临床仍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素问·经脉别论>中提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过用"本指超越常度,在该段文字中指因五脏过劳而致病.但从整个<黄帝内经>这本书来看,"过用"是"生病"最常见的病因,是人体致病的普遍规律.而"生病起于过用"作为发病学中的一句名言,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本文就此作初步的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生病起于过用”出自于《素问&#183;经脉别论》。过:指超过、异常;用:应理解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即常度。“生病起于过用”提出的过用致病论是中医发病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着普遍的适用范围,对中医养生和临床治疗都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现笔者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生病起于过用"理论提出了疾病起于饮食、气候、劳倦、情志等过用的观点,揭示了内在或外界各种因素都有致病与非致病的二重特点,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发病学的重要思想。"生病起于过用"不仅对中医病因观的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也对现代病因学研究有着现实价值。基于藏象理论,分别从五志、五味、五劳及脏腑生理特性等角度来归纳总结"过用"对五脏的损害,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临床中防病与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病起于过用”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过度因素的致病特点、倡导摄生防病的合理法则和提出遣方用药的适度施用,对于当今之临床研究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生病起于过用"这一观点源于《素问·经脉别论》,本文首先通过《内经》对"病起于过用"这一观点的认识,再通过现代人生活中有关"过用"的实例论举,重点突出"过用致病"这一观点,最后根据这一观点论述养生防病的方法,认为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防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生病起于过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薇  杨剑 《中医研究》2001,14(5):3-4
《素问·经脉别论第二十一》中提出“故春秋冬夏 ,四时阴阳 ,生病起于过用 ,此为常也”。“过用”本指超越常度 ,在该段文字中指因五脏过劳而致病。从整个《黄帝内经》来看 ,“过用”是“生病”最常见的病因 ,是人体致病的普遍规律。而“生病起于过用”作为发病学中的一句名言 ,至今仍具有普遍意义 ,本文就此做一点初步的探讨分析。1 思想文化渊源《黄帝内经》受先秦儒家的影响较大 ,“中庸”———中和的思想是儒家提出的。“中”指不偏不倚 ,无过之无不及的平衡状态。这种思想方法成为后世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重要方法论。它不仅在政治…  相似文献   

8.
“生病起于过用”,语出《素问·经脉别论》,论曰 :“故春秋冬夏 ,四时阴阳 ,生病起于过用 ,此为常也。”所谓生病起于过用 ,是指凡超过人体适应限度 ,包括四时天气、七情变化、饮食、劳倦等 ,使脏腑气血损伤者 ,皆为之。“生病起于过用”不但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理论 ,对中医的养生学、治疗学等也有重要意义 ,试分述如下。1 发病学方面疾病的发生 ,从总的方面来说 ,无非是阴阳气血的平衡失调 ,正如张景岳言 :“五脏受气 ,强弱各有常度 ,若勉强过用 ,必损其真 ,则病之所由起也。”“过用”包括了各种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长期、过度或突然的…  相似文献   

9.
魏光成  解滢禾  赵勇  魏有刚 《河北中医》2022,(12):2087-2090
结合文献对“脾瘅”和“生病起于过用”的相关阐述,探索“生病起于过用”与“脾瘅”的关系。通过对《内经》及其他相关文献中“瘅”的描述,揭示了“脾瘅”往往具有虚的基础,兼具热象或痰湿的病理特点,将其与“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相联系,认为“脾瘅”的发病机制在于脾之相对过用,或脾脏本虚而受肥甘之困,或脾本不虚而因困致虚。  相似文献   

10.
李大伟 《光明中医》2008,23(2):135-137
《内经》“生病起于过用”是发病学的重要理论,它是一种以整体观念为基础,辩证法思想为指导的疾病观,揭示事物致病与非致病的二重特点,其对临床治疗疾病与养生具有指导意义。疾病的发生是情志、饮食、劳逸及气候异常等方面“失度”或“过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是介于躁狂抑郁性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两者之间的一种混合性重性精神病,根据本家族对此病独特的病因病理认识及辨证论治经验,就此病临床上常见的心性、肝性两大类病理属性之致病之因、病机转换与证候演变,以及临床表现、治则方药、针灸方法等做了论述;同时,还就防止心、肝之气虚、实转换,以杜绝其交替发作,以及善后防复提出了其家之见解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2年12月脂肪性肝病的患者9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医治疗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肯定,明显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情志因素与妇科疾病的相关性,分别从情志因素的致病特点与妇科疾病的关系,情志因素对妇科疾病的发展、治疗及预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强调情志因素对妇科疾病的致病性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降纤酶和东菱克栓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降纤酶和东菱克栓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用脑梗死患者 85例 ,其中应用降纤酶治疗 5 2例 ,东菱克栓酶治疗 3 3例。结果 :两组疗效分别为 90 .5 %和 93 .9% ,两组疗效相比无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结论 :两组疗效相当 ,且疗效与病程无相关性 ,故对病程较长者亦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徐鑫  张国骏  李爽 《天津中医药》2009,26(4):308-309
太阳病在临床中十分常见,而中风、伤寒两证则是太阳病中最基本的两个证型,所以明确两证的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故从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起病经过、发病时间,以及患者的素体状况等几个方面来对两证进行鉴别分析,冀有裨于临床工作者辨证论治之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冠心病证候要素、证候特征及证候病机演变规律-陆床专家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方法向305名临床一线心血管病医生发放“冠心病临床一线专家调查问卷”对冠心病四诊资料进行分期描述,并分别对量表的各模块及总量表进行信度及效度检验。结果Cronbach’sα系数:各个模块在0.9593~0.9725之间均大于0.8,整个问卷的Cronbach’sα系数值为O.9903。分半信度:各个模块在0.8918~0.9225之间,总量表的分半信度Cronbach’s α系数值为0.9207。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各个模块分别提取4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均在50%以上,采用方差最大旋转后的结果与理论构想一致。结论该调查问卷能够全面反映冠心病患者症状和体征,可以利用其进行冠心病的证候研究。  相似文献   

17.
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帕金森病便秘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帕金森病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以增液承气汤加减及麻仁丸治疗,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4%,对照组为60.00%(P〈0.01)。结论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帕金森病便秘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西医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采用中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痊愈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及炎性细胞因子IL-2、IL-10和TNF—α水平。结果:经过治疗,A组和B组患者临床痊愈率分别为88.00%和68.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IL-2、TNF—α和IL-10水平分别为(4.89±0.43)μg/L、(1.21±0.28)μg/L和(73.29±6.59)ng/L,B组分别为(4.01±0.38)μg/L、(1.57±0.31)μg/L和(64.28±7.26)ng/L,A组患者IL-2和IL-10水平显著高于B组,而TNF-α水平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可提高临床效果,降低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病证结合及其临床科研设计思路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病证结合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切入点。病、证均有广义和狭义概念,相互关系因纵横联系既单一又复杂。临床诊疗应根据病、证、症的主次、轻重、缓急,以病为主,病证结合;或以证为主,证病结合;或以症为主,症病或症证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或中医证候研究,依据目标适应证选择病证结合、证病结合、症病(或证)结合模式,科研设计、分析总结应注意因广义或狭义病证关系所致多种混杂因素的均衡,分析总结应注意排除上述混杂因素导致的各种偏倚。分析症、证、病及其各种观察指标的相关性,有助于探讨药物或治疗方法的临床特点,阐明中医证候与西医检测指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病因病机及其各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相关性。方法:收集整理并归纳、总结古今中外关于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理论研究、冠心病的病理机制及危险因素研究以及胸痹心痛各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相关性的研究资料。结果:胸痹心痛相当于西医的冠心病,系因胸阳不振,阴寒痰浊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以胸闷及发作性心胸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病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生与炎症反应、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胱抑素-C、热休克蛋白60、冠心病易感基因、脂联素等密切相关。关于胸痹心痛各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相关性研究方面,学者们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可喜进展,但观点并不统一。结论:胸痹心痛各证型与临床检测指标相关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