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青蒿素类药物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是具有过氧化基团结构的倍半萜内酯化舍物。青蒿素类药物主要包括双氢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等及其衍生物。青蒿素类药物不但有很好的抗疟作用,同时还能通过延长细胞周期、促使肿瘤细胞内自由基的产生及氧化应激、改变致癌基因以及多重耐药抗性等药理作用机制来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青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在1971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结构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它是我国在世界上首次研制成功的一种抗疟新药。在青蒿素的基础上,经过结构改造,又得到蒿甲醚、蒿乙醚、青蒿琥酯等衍生物。青蒿素类药物以其能快速有效地杀灭各种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和低毒性而成为抗疟首选药。国内外有大量论文报导该类化合物的化学、药学、药理和临床研究结果。本文对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机制、联合用药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用于临床的青蒿素衍生物包括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和蒿乙醚等。上海药物研究所在青蒿素基础上研发出了SM735、SM905、SM934等青蒿素衍生物,这些衍生物同样具有低毒、高生物利用度和潜在的免疫抑制效应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除具有良好的抗疟作用外,也具有明显的抗炎、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可通过抑制致病性T细胞的活化、抑制B细胞的活化和抗体的产生、增加调节性T细胞表达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从而改善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还可通过调节哺乳动物免疫T细胞从而调节肿瘤免疫、诱导细胞凋亡等机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在乳腺癌和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发挥抗癌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仍在探索青蒿素衍生物的未知生物活性。在本综述中,我们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免疫调节机制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干扰肿瘤浸润和转移、调节肿瘤信号通路等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讨论,以期为青蒿素类药物的推广应用及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明  刘洪江  崔向军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2):1508-1512
青蒿素是从中草药青蒿中分离出的一种倍半萜内酯类抗疟药物。近年来,在不同疾病条件下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药物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非疟疾疾病中具有显著疗效。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总结了青蒿素类药物在非疟疾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相信随着药物合成技术和临床药理学的进步,青蒿素类药物会在非疟疾疾病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抑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叶和花蕾中分离获得的一种倍半萜内酯过氧化物,其衍生物包括: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等。目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作为高效低毒的抗疟药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近年来不断有研究证实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作用,并从不同方面提示出其抑瘤活性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青蒿素高产的黄花蒿植株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方法结合青蒿素量的测定,应用RAPD技术对10个产地黄花蒿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RAPD多态位点为53.6%,证明在黄花蒿野生群体中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UPGMA分析表明:在黄花蒿中可能至少存在具有遗传分化的4个分支,黄花蒿遗传分化与青蒿素量的变化及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黄花蒿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这些遗传分化是黄花蒿种质资源筛选的关键,是青蒿素“高量育种”和生物技术开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蒿素类化合物除抗疟作用外,在治疗艾滋病和肿瘤等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青蒿素类药物制剂普遍存在溶解度差、首过效应高、生物利用度低、给药频繁、疟原虫复燃率高等缺点,因此,采用制药新技术,研发青蒿素类药物新制剂以克服传统制剂的不足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对青蒿素类药物制剂的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和相关专利技术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国内研发机构和相关企业对于青蒿素类药物制剂的后期开发、专利保护策略以及知识产权布局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青蒿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蒿素类药物是目前疗效最迅速的抗疟药物。在当前的抗疟药物市场,青蒿素类抗疟新药以其高效、速效、低毒等优点脱颖而出。青蒿素类药物是有发展前途的药物。本文对其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青蒿素类药物的药学研究青蒿素类药物的药学研究,包括药理学、药动学、药效学和毒理学的研究。研究认为,青蒿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其它抗疟药物完全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抗疟活性机制;药动学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最佳给药途径和给药剂量还未确定;药效学研究已清楚地显示,青蒿素类药物速效优点,但其高复燃率的缺点还需改善[1];毒理学的研究表明,青蒿素类药物是低毒安全的,毒性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和心脏毒性[2],其它副作用尚未被发现。1.1药理学青蒿素类药物发挥药理作用可分为两步:①活性:青蒿素被疟原虫体内的铁催化,其结构中的过氧桥裂解,产生自由基[3]。②烷基化:第一步所产生的自由基与疟原虫蛋白发生络合,形成共价键,使疟原虫蛋白失去功能,从而死亡。1.2药动学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动物及人体内都具有吸收快、分布广、排泄快的特点。3H-青蒿素(每只鼠剂量为74Bq.2mg-1)给小鼠1g。0.5小时后药物即可分布到各组织,其中以肠、肝、肾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皮肤病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及其衍生物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重视。新近研究发现除抗疟效果外,青蒿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抑菌、抗组织纤维化增生以及免疫抑制/调节等多种效用,加之其为中草药,疗效好,无不良反应,在皮肤病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药物开发前景和应用价值。该文就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皮肤科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青蒿素是目前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主要来自于中药黄花蒿。由于自然资源有限,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栽培方法来获得高产量的青蒿素。对自青蒿素大量应用以来的获得高产量青蒿素的生物技术研究进行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包括育苗栽培多次收割法、组织培养法、转基因克隆法。  相似文献   

11.
肺系病证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且随着环境污染、雾霾、吸烟及人口老龄化,其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病情易反复缠绵,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在现代中医及苗医理论指导下,苗医药在肺系疾病的应用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临床及基础研究均展现了其在防治哮喘、肺痨、肺胀、肺癌等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发掘苗医药防治肺系疾病的优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学经典理论之一,揭示了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相关性,在肺、肠疾病治疗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医学已揭示肺与大肠在组织来源、黏膜免疫上的联系,初步明确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物质基础及可能的调节机制,并将此理论应用于2019冠状病毒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肺肠难治病的治疗,获得可靠疗效。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肺与大肠解剖上的同质性促使了肺-肠黏膜免疫功能的相关性,黏膜免疫及固有淋巴细胞的迁移归巢是肺与大肠共享生理病理的调节机制之一。部分清热解毒类中药和补益类中药通过调节肺-肠黏膜免疫功能治疗肺、肠疾病,成为“肺肠同治”创新药物研发的候选药物。然而,上述两类中药现有免疫调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分泌型IgA、细胞因子等表达水平及固有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的变化上,对与之相关的气道、肠道黏液高分泌、肺及肠道黏膜屏障免疫细胞功能改变、肺-肠黏膜免疫相互作用动态过程及肺-肠局部微生态的干预作用,以及清热解毒、补益功效与其调节肺-肠黏膜免疫作用间的相关性和生物学基础等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试从肺、肠共同拥有的黏膜免疫系统切入,从黏膜固有淋巴细胞归巢角度分析肺肠相关疾病的内在联系,并综述对肺、肠黏膜免疫具有调节作用的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特点和规律,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内涵的深入阐释及相关疾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Severe malaria remains a major cause of mortality in the world. Malaria can mimic many diseases and there is no absolute diagnostic clinical features. High index of suspicion is clu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Previous travel history to endemic area should be elicited in all, and in particular, febrile patients. Management of severe malaria needs potent antimalarial drug and intensive care. Artemisinin derivatives can be of altemative use to quinine. Dexamethasone and mannitol have no beneficial value in the management of cerebral malaria. In pulmonary oedema patients whose hydration assessments are difficult to monitor, central venous pressure evaluation may be useful. Acute renal failure patients may need dialysis until uraemic syndrome subsides or patients can void urine. Most severe malaria patients have thrombocytopenia; however, platelet concentrate transfusion is indicated only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bleeding.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ill be reduced in severe malaria patients with early diagnosis and prompt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4.
林梵  肖军 《医学综述》2012,(22):3733-3736
大部分肺部疾病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其病变的发生与发展是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活性代谢产物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是一种分泌型单链蛋白质,为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之一。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MCP-1在肺损伤、肺血栓、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肿瘤、肺结核等肺部疾病中发挥重大作用。现就其特点、功能及与这些肺部疾病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尤其是微生物组学研究的突破,诞生了“肺-肠”轴这一全新概念,其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不谋而合。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诊疗方案中明确提出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肺、肠道微生物稳态对肺部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某些特定菌属及其代谢产物可参与肺部疾病进程,影响其发生发展;然而,肺、肠道微生物组成极为复杂,其免疫调节、抗炎、抗感染等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文就“肺-肠”轴及肺、肠微生态对肺部疾病影响的研究进展并结合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甘玉英  崔学范 《医学综述》2014,(24):4428-4430
人β防御素2(HBD2)是一类在肺部上皮呈可诱导性表达的抗菌肽。由于其抗菌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HBD2在肺部感染和炎症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参与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故检测肺组织或体液中HBD2的水平对临床上指导肺部疾病的诊疗有积极的作用。该文就HBD2的结构、功能及其作为一个炎性因子在评价肺部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肺移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终末期肺部疾病患者,肺移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总结了近几年肺移植的现状及研究进展,包括受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供肺保存、术后管理及并发症的防治等。  相似文献   

18.
浅析“肺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学对“肺毒”的认识.方法:依据中医学理论体系,研究“肺毒”与病因的相关性、“肺毒”与肺脏生理病理功能的相关性、“肺毒”致病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从整体层面认识并指导肺系病的诊疗.结果:“肺毒”形成病因主要有六淫、内伤、吸烟等;“肺毒”致病特征主要包括伏藏性、依附性、从化性、正损性、顽恶性;治疗方法主要有调气、解毒、扶正.结论:“肺毒”学说的构筑将为脏腑毒理论的建立提供理论模板,可为肺系难治性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或为肺系病新药开发或诊疗方法优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是定植在肠道内的庞大微生物群落。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发育、炎性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疾病密切相关。随着微生物分析技术的发展,肠道菌群与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肠-肺轴”的提出更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肠道和呼吸道菌群的相关性以及与肠-肺轴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介绍了肠道菌群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气道过敏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囊性纤维化、肺结核、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以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