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构建本草学古籍数据库,包含本草古籍入选规则、整理方法以及数字化,研究制定本草古籍数字化技术规范及管理规程,为大量中医古籍数字化提供参考和借鉴;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体现本草占籍中丰富的图像资源,实现传统医药文化数字化展示.本文对本草相关古籍文献数字化整理研究方法、本草学古籍展示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精华的手段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中药是方剂的基本单位,是中医辨证论治实施的体现。对中药功效的认识全面与否,决定了中医临床疗效的高低。加强对中国古籍中的本草整理和挖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学界对中医药古籍、少数民族中医药典籍及佛家经典中的医药知识均有较为深入的整理和研究,然而对于道家经典丛书《道藏》的本草整理与研究缺乏。本文立足于明《道藏》四辅之《太平部》有关本草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以期为现代药物研究和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医古籍电子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数字化是当前中医古籍文献整理工作的热点。中医古籍传承了数千年中华医药文化,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对中医古籍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不仅可以再生性保护这些珍贵的中医古籍,而且为更加便捷地开发和利用古籍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是民族医药传统知识的主要载体,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研究对民族医药学术的继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就四川省民族医药古籍文献调查整理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做初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角度看民族医药古籍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族医药学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应当高度重视民族医药学的保护和提高。目前,保护和提高民族医学的当务之急是民族医药古籍的整理。民族医药学的古籍不但保留了伟大的民族医药智慧传统,而且折射了整个民族文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如果在彻底整理民族医药古籍的基础上,建立高水平的数字信息平台,对将来民族医药学的保护、研究和提高,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保护、提高都会产生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云南民族医药古籍是民族医学学术价值的载体,它承载着少数民族数千年来积累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而实现云南民族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数字化,也是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和知识发掘的重要基石。目前,云南民族医药古籍数字化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逐步成为了现代古籍整理的一种新趋势。因此,用整体的思维来对云南民族医药的古籍数字化建设提供质量控制,也就是建立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再对云南民族医药古籍数字化的案例进一步思考和总结,从而整理出综合评价的标准。本文从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包括收集整理、检索、研究支持和服务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供云南民族医药古籍数字化的发展具体的可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文献资料作为民族医药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民族性。本文采用问卷、访谈、文献等方法,从文献的资源调查、发掘整理等方面阐述四川省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研究现状。根据四川省藏医药、彝医药、羌医药的现状差异,提出了民族医药发展忽略文献研究等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如何保护与利用四川省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等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四川省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古籍是民族医药学术传承的历史见证和源头活水,更是现代民族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根基和依据。对古籍进行整理、研究,能深入到各民族医药理论的“内核”层次,理解各民族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学术特点。以往开展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研究工作,主要是根据本民族的知识结构和习惯经验,缺乏学科规划和顶层设计,脱离行业标准,缺乏与国内外研究平台对话的机会,因此,急需根据民族医药古籍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建立学术规范,构建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学是以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不孤立地研究单一少数民族医药文献,而是将民族医药文献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围绕“知识单元—研究范畴—学科群”的结构特点,将研究对象分为宏观、中观、微观3个基本层次,涉及民族医药古籍文献主题研究、文献本身研究、文献工作研究等3方面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民族医药发掘整理是民族医药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本论文着重简要论述了6年多来少小民族抢救整理及初步研究民族医药方法应用思路的探索实践。以民族学、人类学的方法从生存环境、生存意识、生存文化、生存发展的角度对少小民族传统医药进行发掘整理的探索研究,在前期发掘整理方法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将生态学、民族学、人类学以及现代医学多学科研究方法应用于民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中,为民族医药发掘整理研究提供较为适用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冉懋雄 《中国中药杂志》1993,18(10):579-580
<正> 当前,我国药学史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古本草著作的整理与研究、单味药物的本草考证与研究,以及出土药学史料与实物(药物)考证等尤为引人注目。本文试对中国本草学的发展提出4点建议。一、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新成果新方法中国本草学别具特色,系医药密切结合而相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古代本草、古代方剂、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和《中药学》中葛根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用已被《中国药典》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清热泻火解毒、利尿、止痛、止血破血和止呕功能,以及古代含葛根复方治疗疼痛、痉病、呕吐、痈疽、咳喘等病症,《中国药典》未曾收录。综合古今,初步确认清热泻火解毒、止痛、止痉、止呕、解诸毒、止咳喘、利尿、止血和活血是葛根的潜在功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中药苦芺的植物形态、生境、分布、使用进行考证,为苦芺正本清源。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苦芺进行植物形态、生境、分布、使用溯源考证。结果:我国中草药书籍中苦芺的基源植物较混乱,分别有为地胆草、绿蓟、蒙山莴苣、白花败酱草之说。结论: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及《浙江植物志》中绿蓟地域分布和植物形态特征及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并结合上述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苦芺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分析,苦芺的基源植物应该为绿蓟较妥。  相似文献   

13.
桔梗为止咳化痰平喘类常用中药,历代本草非常重视对其质量的评价。该文对历代本草中桔梗的质量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发现:桔梗有苦桔梗与甜桔梗、南桔梗与北桔梗之分,分布华东地区习称南桔梗,其味苦;分布华北、东北地区习称北桔梗,其味甜。历代本草认为桔梗以味苦者为佳,即华东产质量优良;桔梗在性状上则以根粗长、色白、质坚实、味苦者质优;此外,桔梗的种质、采收加工也影响其质量。该文通过本草文献梳理了桔梗"辨状论质"观的形成与发展,为桔梗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中收载的167部古本草医药方书进行系统查阅,探讨中药石燕炮制的起源、发展及炮制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概况,对古今石燕炮制内容进行总结和文献循证,为探讨石燕最佳的炮制方法提供参考,以保证其饮片质量。  相似文献   

15.
在浩瀚的文献资料中,多有关于中药材分布信息的论述。受技术方法的限制,历代本草中关于中药材产地或分布方面的资料,多为宏观层面的描述信息。明确区域内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等本底信息,是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和试点工作经验,普查队借助"3S"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码拍照技术等现代技术方法,可有效收集中药资源位置信息。详细、具体的位置信息,为区域间资源禀赋差异和相似性、生物特性和空间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均提供了数据支撑。在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基于位置信息,可以实现对多来源普查数据统计汇总和共享应用。进行中药资源及相关基础数据的融合,可对海量数据进行空间化融合、汇总和管理,有助于从总体水平上挖掘中药资源的科学规律,全面揭示其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基于中国文化背景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其哲学观为有机、辨证唯物主义,以取象思维为主,方法为思辨;西医学基于古希腊文化背景源于400多年前的欧洲,其哲学观为机械唯物主义,以逻辑思维为主,方法为还原分析;量子中医学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成果,用量子理论等现代理论转化中医理论而成,其哲学观为有机、辩证唯物主义,以逻辑思维为主,方法为还原分析、综合。中医学的支撑学科为中国古哲学,西医学的支撑学科为经典物理、化学等近代科学学科,量子中医学的支撑学科为量子理论等现代科学学科。中医学诊断以定性为主,西医学和量子中医学诊断以定量为主。中医学和量子中医学以天然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为主,主要是调整机体状态治未病;西医学以化学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为主,主要是直接控制逆施性对抗疗法,治已病。认识三者之间的差异,寻求三者的共同点和可以交融的契合点,对医学研究、临床诊治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灸铜人是宋代出现的中医教学用品,在中医针灸学的传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针灸铜人还是中国古代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本研究立足传统中医文化,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Unity3D引擎、SQLite数据库技术,以及蓝牙技术建立人体经络穴位实体模型与3D数字化人体模型的信息通讯系统。实现了智能便捷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模型与传统针灸铜人信息的高效整合。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手段,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分析。未来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本质,在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融合哲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度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本草类中医古籍为例,探索了中医古籍中本草知识的知识组织方法,系统分析了古籍中本草知识的特点,梳理了古籍中本草知识的概念类型,并设定各种概念类型的关系。在本草古籍原文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基于原文的解析、概念类型分类和概念关联的本草古籍知识组织方法,并探讨了基于知识组织方法的中医古籍知识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