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要达到很好的针麻手术效果,必须循经辩证施针。根据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不同穴位对不同部位或不同脏器表现出特异作用。这种穴位的相对特异性与针麻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针刺镇痛过程中体液因素变化是否与经络穴位特异作用有关,是阐明针麻原理和探讨经络物质基础颇为重要的问题。 神经介质在痛及镇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上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乙酰胆碱,是机体内许多部位的神经——体液传递介质。 本文是在针麻手术病人中探讨针刺经络穴位是否伴随有乙酰胆碱的变化,并比较不同经穴乙酰胆碱变化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针药复合麻醉是中国传统针刺麻醉和现代麻醉技术结合的产物,两者取长补短,成为一种新型的麻醉方法。有研究表明[1],针刺有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调节丘脑-边缘系统等多种镇痛机制。近年来的研究大部分着重于针药复合麻醉相对于单纯全麻明显减少了全麻药用量以及对术后恢复的变化。本研究观察在腰硬联合麻醉骨科下肢手术中,针麻与传统的镇静药物相比对术中镇静及术后早期的镇痛是否具有其优越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针刺镇痛作用是通过机体内神经系统和包括神经介质、激素等在内的调节机制而实现的。不少人认为: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乙酰胆碱可能是针刺镇痛所必需的介质之一。在外周,我组曾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初步证明电针刺后大白鼠全血胆碱酯酶的活力有明显的增加。考虑到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与乙酰胆碱的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初步观察了针麻手术前后病人全血胆碱酯酶活力的变化与针麻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有资料证明,针刺的镇痛作用是不同的感觉传入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从针刺部位传入的信号和从痛源部位传入的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使痛觉信号受到抑制,因而产生消除或缓解疼痛的效果。至于这两个来源的神经信号在痛觉传入的各级中枢是经过什么方式产生镇痛作用的,目前还不很清楚。而这个问题却是解释针麻原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探索提高临床针麻效果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陈雪  安立新 《医学综述》2013,19(1):23-25
针灸在我国具有2500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其应用记载。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辅助麻醉能够降低恶心呕吐、改善术后镇痛、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围术期免疫功能的变化是手术创伤和麻醉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研究大多仅重视手术而忽略了麻醉的影响。针刺辅助麻醉能够通过内源性阿片肽、细胞因子、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机制发挥其免疫功能调节作用,在围术期应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自1970年3月至1978年10月本组 应用针刺麻醉施行骨科手术共182例,包括骨折整复、内固定、截肢、骨肿瘤切除、骨结核与骨髓炎病灶清除术等。近年来又进一步应用针刺麻醉施行脊柱椎管减压术、脊髓肿瘤切除术成功。在探讨针麻施行骨科手术的过程中,作者的体会是“近节段取穴”效果较好,这些穴位靠近手术部位,又是经络和神经通行的地方,如上肢的天鼎、内关,下肢的冲门、脾关、环跳、合阳、委中等。本组针麻成功率95.6%,优良率78%,针麻效果似比头颈部、下腹部手术差,比上腹部手术稍好。术中患者血压、脉搏一般都很稳定,对于开放性骨折合并大出血伤员具有抗休克作用,个别患者当剥离骨膜与处理神经时疼痛较剧,因此还存在镇痛不全的问题。但针刺麻醉仍不失为骨科手术的良好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有几种氨基酸如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r—氨基丁酸等被认为与神经活动有关,称为“拟神经介质”。又有一些氨基酸是神经介质的前身,如色氨酸产生5—羟色胺、酪氨酸及苯丙氨酸产生儿茶酚胺,因此针刺镇痛这一“疏通经络、通调气血”过程是否有氨基酸的参与是值得探讨的。 我们业已报导了狗在针刺过程中血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初步发现有五种氨基酸在针刺过程中含量有明显上升,其中以牛磺酸上升最为显著。本文报导20例针麻手术病人血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枢阿片肽介导不同频率电针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医学认为,体内有两套与痛觉相关的系统,一是痛觉的传导系统;二是痛觉的调制系统(内源性镇痛系统),针刺可激活调制系统产生镇痛作用。 中枢阿片肽主要分三大类,即β—内啡肽(β-EP)、脑啡肽(ENK)与强啡肽(DYN),它们是内源性镇痛系统的主要神经化学基础物质。研究表明,低频(2Hz)与高频(100Hz)电针可激活不同的中枢部位,释放不同类型的阿片肽,作用于不同的阿片受体而发挥镇痛效应。现结合有关工作与资料予以简述。 1 脑内β-EP介导低频电针镇痛  相似文献   

9.
针刺麻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外科各种针麻手术都取得一定效果,但还存在镇痛不全的问题。要进一步提高针麻手术的效果,必须深入研究针刺镇痛的原理。近年来不少材料认为,针刺镇痛是针刺感觉与疼痛感觉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相互作用的结果,即针刺感觉抑制了疼痛感觉。大脑皮层在感觉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感觉信号进入中枢神经系  相似文献   

10.
颈丛阻滞复合针刺麻醉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应举  袁记 《医学争鸣》2007,28(5):468-468
0 引言 甲状腺手术以往常选用针刺麻醉,镇痛效果较为确切,当前主要选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我们将针刺与颈丛阻滞复合应用于甲状腺手术,观察其麻醉效果、术中心血管反应及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并与单纯颈丛阻滞麻醉相比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刺辅助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的选穴规律.方法:运用资料检索分析法,总结针刺辅助麻醉用于颅脑外科手术文献的穴位应用频次、穴位选用情况及经络使用情况.结果:使用频数排名前1 0位的体穴由高到低依次是:风池、安眠、鱼腰、攒竹、率谷、颔厌、金门、太冲、上星、颧髎;穴位选用以近端取穴、循经远端取穴、耳穴为主;经络的选用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及手少阳三焦经为主.结论:在颅脑外科针麻手术中采用手术部位近端与远端配合,可以最大限度对增强开颅针底的麻醉效果,并符合针刺麻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电针镇痛的外周机制与皮肤内源性大麻素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疼痛是与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伤害性刺激引起外周组织释放多种炎性因子,免疫细胞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参与激活和调制伤害性感受器,同时外周敏感化,致使神经-免疫微环路调节成为痛觉调制的关键环节.传统观念认为,针刺镇痛主要受中枢性镇痛机制以及内源性阿片肽系统调制;最近的研究表明,外周镇痛机制(包括局部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麻醉和椎管内麻醉对老年人单侧下肢手术的麻醉并发症的比较。方法:ASAⅠ~Ⅲ级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6例,年龄65~85岁,随机分为硬膜外组(E组)、神经阻滞组(NB组)。NB组又分两个亚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S+F组)和坐骨神经阻滞联合股神经阻滞组(F+L组),每组22例。S+F组、F+L组应用了神经刺激器定位进行神经阻滞,膝关节以下手术采用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髋关节和股骨干部位手术采用坐骨神经加腰丛阻滞。E组于L3,L4间隙穿刺,间断给利多卡因维持麻醉,平面控制在T10。记录各组患者在麻醉前,麻醉后15、306、0 min、术毕无创血压(BP)、心率(HR)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针刺法),术后随访镇痛维持时间,患者运动阻滞时间;观察术中局麻药中毒、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术后尿潴留恶心呕吐等并发症发生率。麻醉效果按“临床麻醉管理与技术规范”神经阻滞评级标准评定。结果:神经阻滞组血液动力学稳定,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术后并发症少,镇痛维持时间长。结论:神经阻滞用于单侧下肢手术,老年患者术中循环功能稳定,阻滞效果完善,术后不良反应较少,术后可以早期活动,术后康复快,是一种安全而经济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郭林  杨柳  唐康来  陈光兴  戴伟 《重庆医学》2007,36(3):254-255
目的 介绍坐骨神经阻滞联合腰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膝关节镜手术的体会.分析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关节腔内麻醉对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统计327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坐骨神经联合腰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用止血带.麻醉完成后30min内进行手术,手术时间30~90min.记录患者术中切口疼痛、止血带反应,麻醉持续时间.术后关节腔内注射0.1%吗啡注射液20ml保留12h.结果 97.9%患者对术中麻醉效果满意,7例(2.1%)患者因止血带反应需加用静脉麻醉或笑气(N2O)吸入麻醉.所有患者不需术后持续镇痛,在麻醉后5~14h开始感觉到切口疼痛,平均8.3 h.所有患者对麻醉效果满意.结论 神经阻滞麻醉对下肢关节镜手术有良好麻醉效果,术中及术后处理简单,是一种优良的关节镜手术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5.
前言针麻临床和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针刺镇痛效应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变化有关。研究在针刺的作用下,参与镇痛的神经结构,递质和体液因素的作用机制,不仅对阐明针麻原理有着重大意义,而且通过进一步改变这些神经结构、递质和体液因素的机能状态,对于解决针麻“三关”问题,提高针麻效果,可以提供有效的途径。大量的实验证明,环一磷酸腺苷对各种不同动物的各种不同组织的代谢与生理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第二信使,参与神经系统的突触传递和激素合成、释放及其生理作用过程。因此,针麻过程中环一磷酸腺苷在有关器官组织中的变化,以及外源性 cAMP 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针麻手术的广泛研究,证明针刺镇痛有其神经生理生化学基础,临床大量病例也肯定了针麻的效果。但是,针麻效果易受精神情绪、个体差异、针麻仪质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决非暗示在起主要作用。本文拟对我院行额颞顶枕部针麻手术35例,与选择同等条件下的药麻手术进行比较,结果如下。临床资料 35例针麻患者选择意识清楚、病变明确、能配合手术并愿意接受针麻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者59岁,最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胸腔镜肺切除手术围手术期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简称"硬膜外组")和硬膜外麻醉+针刺镇痛组(简称"联合麻醉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行胸腔镜肺切除手术治疗,术中采用常规硬膜外麻醉,联合麻醉组在硬膜外麻醉基础上加用电针针刺镇痛,硬膜外组加用模拟电针。观察两组术后疼痛、恶心程度及追加杜冷丁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结果:术后24 h、48 h、72 h,联合麻醉组患者的疼痛、恶心情况均优于硬膜外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硬膜外组追加杜冷丁人数为7例,联合麻醉组为1例,联合麻醉组追加杜冷丁人数明显少于硬膜外组(P0.05)。术中两组患者利多卡因、甲磺酸罗哌卡因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膜外组右美托咪定用量明显多于联合麻醉组(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镇痛能够有效减轻硬膜外麻醉下胸腔镜肺切除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和恶心程度,改善术后不良应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神经降压肽及其受体与痛觉调节、应激镇痛相关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分析,发现神经降压肽及其受体参与了非阿片肽及阿片受体依赖的应激镇痛过程,神经降压肽与其受体的结合激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化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又通过复杂的激素调节机制降低了痛觉反应的敏感性,最终产生应激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麻目前仍存在着镇痛不全,肌肉松驰不够和内脏牵拉反应等问题,而肌紧张,牵拉反应又和镇痛不全紧密相关。在针麻手术实践中,我们对针麻“三关”问题进行了探索,发现电针刺激华佗夹脊穴后,有61.96%的病例可在相应皮肤区测出痛觉迟钝区域(后暂称麻醉平面)、镇痛效果提高,腹肌亦可松弛、对内脏牵拉反应抑制作用也较明显。现将255例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针刺麻醉是在中医脏腑经络学说及针灸疗法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脏腑经络学说中关于经络和穴位的结构及功能的描述,与神经体液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而针刺镇痛效应,现已证明是与神经系统功能密切相关的。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神经体液系统在针麻中的作用,对发掘、提高祖国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促进现代神经科学的发展。国外对针麻原理提出了一些假说和看法,但多缺乏实践基础和实验证据,失于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