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置换组35例与内固定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效果与并发症等。结果置换组治疗优良率、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内固定组(P0.05),而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内固定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且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较少,安全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78-81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19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97)和对照组(n=96)。对照组采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Harris评分、SF-36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优良率为62.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05%(Z=-9.453,P=0.000)。治疗后,两组SF-36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升高(t=12.412,P=0.000;t=10.755,P=0.000);观察组SF-36评分(81.53±18.6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4.14±15.29)分(t=3.008,P=0.003)。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54%(χ2=5.328,P=0.021)。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讨论和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1日就诊的8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分类的方法分为两组,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其中有36名患者对照组,经由内固定的治疗方法;另53名患者分为干预组,经由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方法。同时,对比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通过对上述实验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后发现,经过治疗后干预组患者的安全性要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干预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上述实验验结果表明,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经由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方式比内固定术的治疗方式更加安全、有效,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选取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跟踪记录判定优良性并分析利弊。方法自2005年至2010年,对5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随访,年龄62~97岁,平均76岁;男28例,女22例;按照Evans分型,Ⅲ型36例,Ⅳ型14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12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8例。结果 50例患者术后随访10~34个月,根据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针对活动开始及持续时间、疼痛、肢体长度对称性等进行记录分析,按Harris评分标准,将疗效分为优、较好、良、差,其中优37例,较好9例,良3例,差1例。结论患者的个体情况具有明显关联性,术前严格选掌握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术中在良好保护骨量同时,密切注意关节假体安放的细节角度及长度,术后严格康复性训练,争取早期功能练习,以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究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了解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对其进行评价。结果:患者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关节功能恢复优为37.5%,良为50.0%,可为10.0%,差2.5%,总优良率为87.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短期疗效肯定,但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0年8月采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8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男10例,女18例,年龄75~93岁,平均82.3岁。按Evans-Jensen分型,ⅡB型19例,Ⅲ型9例。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为Ⅳ级3例,Ⅲ级7例,Ⅱ级15例,Ⅰ级3例。结果:术后2例出现肺感染给予抗炎、化痰治疗后愈合,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放置深静脉滤网、抗凝、活血治疗后好转。24例术后随访,2例随访期间死亡,患者随访时间10~48月,平均28月。末次随访时1例假体出现下沉,1例出现假体周围异位骨化、髋关节活动受限,1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折给予手术治疗后愈合。末次随访Harris得分为42~91分,优7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3%(17/22),未出现髋关节脱位及骨溶解。结论:生物型人工股骨头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术式,术后患者可以早期下床进行部分负重活动,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闭合牵引术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0.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8%,观察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为(9.30%)远远低于对照组(2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基本恢复到以前髋关节正常活动的状态,生活可自理。结论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的治疗,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利于患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老年(≥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资料、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术后死亡率等数据资料,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并采用RevMan 5.0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921例患者,其中人工关节置换组439例,内固定组482例.人工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比较,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内科并发症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RR=0.51,95 %CI(0.31,0.84),P=0.008;RR=0.26,95%CI(0.11,0.61),P=0.002],术后负重下床时间较早[RR=-50.17,95%CI(-79.65,-20.68),P=0.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RR=3.19,95%CI(0.48,5.91),P=0.020]和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RR=2.99,95%CI(1.45,6.17),P=0.003]均较高.结论 与Gamma钉、DHS、PFN等内固定相比,人工关节置换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但显著缩短术后负重下床时间,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并提高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并不能显著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张元海 《中外医疗》2011,30(26):6-7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选取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本院收治的3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根据Evans分型予以不同内固定治疗,观察分析内固定方法治疗的疗效。结果全部研究对象3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0.5~2.0年,平均为16个月,且均骨折骨性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情况的发生。采用黄公怡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各病例进行功能评定,分为优、良、可、差4级。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占88.89%。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要合理选择内固定治疗,根据不同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内固定治疗,以及骨折的基本形态、骨骼本身质量、内固定手术对老年人的创伤等都是影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医学创新》2020,(6):34-39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IF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8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153例IFF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方案不同,分成内固定组68例与关节置换组85例,内固定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或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关节置换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或半髋关节置换,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髋关节功能、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内固定组手术切口短于关节置换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关节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关节置换组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均显著短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且关节置换组均显著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Harris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且关节置换组显著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优良率为91.76%,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7.06%,显著低于内固定组的1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均是IFF有效治疗方式,内固定治疗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但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效果更好,更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且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阐不稳定型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年2月-2006年10月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4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其中男21例,女26例:年龄75-94岁,平均年龄82.5岁;骨折按Evan’s分型ⅢA型13例,ⅢB型23例,Ⅳ型11铡。7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40例合并有其他器官疾病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采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1例术后5个月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术后16个月因心脏疾病死亡,46例获6-35个月随访,39例(84.8%)患者髋关节功能接近或恢复到受伤前水平。未出现感染、松动、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能迅速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该类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股骨粗隆间骨折作为临床常见骨折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临床治疗中可以根据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理特点,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不仅在治疗疾病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可以提升治病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文简单介绍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治疗方法,并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反思我国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进程,并提出自身探索意见,完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以下就对我院骨科实际情况,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术式将13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87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接受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5%)显著低于对照组(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评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明显高于对照组(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良好,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0例75岁以上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行人工关节置换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28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4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平均时间(83.4±10.4)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56.3±135.3)mL;术后患者平均随访(33.4±11.4)个月,根据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5.0%(34/40).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上,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效果理想,预后良好,可早期下床行走,是治疗不稳定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术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纳入该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传统内固定处理,观察组则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术后并发症更低,卧床时间更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临床应予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创伤骨科疾病,其发病的年龄比股骨颈骨折的发病年龄大,合并症多。过去对股骨粗隆间骨折多采用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死亡率较高。随着内固定技术及围手术期治疗技术的提高,多数学者倾向于手术治疗。我科自1998年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对老年粗隆间骨折进行内固定治疗共37例,结合术后的康复训练,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该院2013年4月—2016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DHS内固定术,观察组运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在手术时长上,观察组(90.1±12.6)min与对照组(93.7±13.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出血量上,观察组(376.2±71.1)mL与对照组(369.7±73.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长上,观察组(17.3±6.2)d显著短于对照组(27.9±5.7)d,P<0.05;在负重训练起始时间上,观察组(19.2±3.2)d显著短于对照组(48.1±12.3)d,P<0.05;在术后并发症率上,观察组为2.5%,对照组为2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SS良好率上,观察组为82.5%,对照组为5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恢复速度,提供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农文海 《基层医学论坛》2016,(11):1479-1480
目的:对比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DHS内固定处理方案,观察组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观察2组疗效、手术情况、术后康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93.21±10.94)min,术中出血量为(385.5±70.2)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92.88±10.65)min,术中出血量为(381.4±75.9)mL,2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更短,开始负重训练时间更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与HSS评分良好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患者术后康复较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