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技师配合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设备准备、技术参数、技师配合方法等以及术后出血、穿孔等情况。结果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操作主要配合附件包括针形切开刀、内镜注射针、IT切开刀、高频电凝器、止血钳等,合理应用ESD电切及电凝技术参数,在技师有效配合下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本组40例患者共切除47处病变,其中29例完整切除、11例分块切除;术中出血29例,电凝止血8例、金属夹止血10例、APC止血11例。固有肌层划伤2例,以金属夹封闭,未出现不良反应。2例迟发性出血者内镜下止血成功。结论在合理利用电切电凝技术参数及技师配合默契下,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王翠华  吕芳  杨小乔  王芳 《广东医学》2014,(16):2627-262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层挖除术( ESE)治疗消化道黏膜下层病变的护理配合。方法对46例确诊黏膜下层病变并行ESE治疗的患者进行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病情观察、手术配合及术后护理。结果46例黏膜下隆起病变均成功切除,所有剥离病变术后经病理切片确诊。1例术后6h出现切口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夹治疗后血止;6例术中出现穿孔,将大网膜吸入填塞穿孔处并予止血夹缝合,术后予内科保守治疗成功;1例因为肿物巨大(3~5 cm)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病情观察、与医生娴熟的配合及术后护理,是提高ESE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治疗结直肠肿瘤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ESD治疗的124例结直肠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肿瘤大小、位置、浸润深度等相关危险因素与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关系。结果有7例(5.6%)患者发生了ESD术后迟发性出血,时间在术后1~4 d,均在内镜下运用止血夹成功止血,无一例需要紧急手术与输血。发生迟发性出血的患者中位血红蛋白浓度下降了21.3 g/L。 ESD术后迟发性出血与肿瘤位置位于盲肠、黏膜下层浸润腺癌深度≥1000μm(术前经超声内镜诊断明确)、ESD术中出血等因素有关( P<0.05)。结论肿瘤位置位于盲肠、侵袭深度≥1000μm黏膜下浸润癌、ESD术中出血的患者易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需密切观察病情,早期发现并进行内镜下止血。  相似文献   

4.
钟平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61+163-161,1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29例行ESD患者术前、术中、术后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出血3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另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天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29例全部治愈,且没有1例出现后遗症,住院的平均时间为6天,经3-24个月的跟踪随访,无复发的病例出现。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其创伤小、恢复快、患者可免剖腹手术之苦。护士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术前、术中、术后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内镜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5例消化道内镜下粘膜剥离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与配合。结果接受ESD治疗的25例消化道病变患者中,有22例情绪不稳定,不同程度产生焦虑、恐慌不安的心理,经针对性心理护理后全部缓解。病灶切除完整,没有复发病例。其中2例术中创面出血,给予IT刀、热活钳电凝止血后止血成功。无穿孔及消化道不适症状,术后随访全部患者均痊愈。结论在ESD术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做好术前准备和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护理观察、健康指导,保证了整个治疗过程的顺利结束,提高了手术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康国娟 《现代医学》2011,39(5):605-60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护理配合。方法:对30例患者行ESD前后的治疗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行ESD后6例发生腹痛;2例出现咽部疼痛;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后行外科手术止血成功;2例术后延迟性出血;未出现消化道穿孔及术后狭窄病例。结论:ESD治疗早期胃癌安全有效,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可免剖腹手术之苦。护士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手术前后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针对性护理是内镜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做好ESD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金属钛夹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y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行EMR及ESD治疗的病例78例,EMR全部应用钛夹封闭创面,ESD有选择地部分或全部封闭创面,并对术中较大血管的出血行钛夹止血治疗,观察术后出血及穿孔的发生情况。结果:ESD发生1例术中穿孔,钛夹术中封闭创面,其余病例未发生穿孔。术后出血3例,1例再次内镜下钛夹止血治疗,2例内科保守治疗后恢复。结论:钛夹在EMR及ESD治疗中能有效减少穿孔及出血发生率,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配合。方法选取2016年至今胃镜下ESD 32例,肠镜下ESD28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综合护理配合。结果 60例患者中有11(18.33%)例患者入院后出现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产生悲观的负面心理,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配合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了一定改善。60例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皆成功,病灶被全部切除,其中有术后发生穿孔1(1.67%)例,6(10.00%)例患者术中出现少许创面出血,应用氩气、钛夹、电热活检钳进行止血处理,术后未出现继发性出血症状。剩余患者术中及术后皆没有发生出血、消化道不适等情况,4~7 d可痊愈。结论给予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综合护理配合,能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提升临床治疗质量,缩短住院时长,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具有内镜治疗指征的消化道早癌患者22例,择期进行ESD.术前采用超声内镜检查确认所有患者病变部位仅局限于黏膜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结果 22例患者均完成ESD,其中21例患者病灶达到完全切除,完全切除率为95.45%.术中均成功止血.术后出血1例,使用金属钛夹止血后出血停止,未见穿孔或食管狭窄病例.术后6个月21例患者复查内镜,显示创面已基本愈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安全有效,具有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的护理效果。方法:对26例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护理配合。结果:26例29处病灶,在ESD治疗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经电凝、置入金属夹等得到有效控制。结论:ESD治疗创伤小,脏器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疼痛轻微,能明显提高治疗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的护理配合方法.方法对40例早期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患者行MBM治疗术中护士按染色、环形标记、装置多环黏膜切除器,套扎病变黏膜、电凝分片切除、创面处理6个步骤配合术者完成手术过程并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随访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39例患者经治疗和密切的护理配合,均经一次性操作切除,全部标本基底无癌残留,1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术中发生出血23例,均以钛夹一枚止血成功,其余17例为创面少量渗血,自行止血或以氩气刀止血成功,术后未发现出血及皮下气肿.结论 MBM治疗充分的术前准备与心理支持,术中密切的观察与准确的配合,术后全方位护理与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助于顺利完成术中操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ESD术后延迟出血的内镜下治疗策略.方法 分析我院2008年2月~2011年10月行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3例中发生延迟出血者2例的内镜下止血方法及效果.结果 2例患者行急诊内镜止血后均未发生再出血,术后病理证实均为黏膜内癌,均在定期随访中.结论 ESD术后延迟出血发生危害大,不易察觉,我们既要做到出血前预防,又要在出血后冷静止血,同时强效抑酸是术后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内镜止血钛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于采用在内镜直视下探查出血部位,将持放器送入内镜钳道,至内镜前端,送出止血钛夹,将止血钛夹两侧钳夹对准出血病灶,用力贴紧黏膜后收紧止血钛夹治疗方法的患者,于术前、术后充分评估患者,针对患者不同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对15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胃镜止血钛夹治疗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均成功止血,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结论:术前护理、术中配合、术后的护理措施及医护人员娴熟的操作技巧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60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其侵犯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卢戈氏液碘染色明确病变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剥离病变。观察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60例64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了ESD治疗。其中2例病变术中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抬举差,术中黏连不易剥离且易出血转外科手术。另1例术后病理证实癌变且基底有癌变组织残留,行外科根治手术。ESD成功率95.0%(57/60)。病变直径为1.9~6.5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5~118 min,平均59 min。2例患者术后胃管引流有暗红色血性液体,内镜下见术后创面活动性出血,电凝成功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3.4%(2/58)。3例在ESD术中发现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术后保守治疗成功,未转外科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5.2%(3/58)。术后57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染色内镜及病理证实无病变残留和复发。5例环周剥离病变患者,术中术后给予激素治疗,其中4例术后创面无明显狭窄,1例术后3个月发生食管狭窄,给予3次(间隔2周)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治疗食管粘膜病变疗效可靠。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食管狭窄是其主要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切除的临床效果和护理价值。方法对华西医院内镜中心2010年1~12月间普通胃、肠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并行超声微探头(Miniprobe Ultrasonography,MPS)检查,明确病变位于黏膜下层以上的进行ESD治疗,同时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并对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MPS诊断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44例,其中食管28例,胃13例,大肠3例。诊断平滑肌瘤20例,间质瘤9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1例,早期癌10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分别来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术中配合、密切的术后护理,所有病变均完整切除,成功率100%。术中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中术后未发生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94%。1个月后复查内镜及MPS,原病变处溃疡愈合,瘢痕形成,病变完全切除。结论 ESD对于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治疗彻底,安全,可靠,创伤小,费用低,并发症少,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术前充分的准备与心理护理、术中精细熟练的配合、术后严密的观察病情,做好饮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总结1例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黏膜下剥离术的术中护理配合体会。护理要点: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掌握设备、器械的性能并熟练操作,掌握手术步骤,配合医生完成内镜下手术,重视患者术中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护理配合,预防术中低体温、皮肤受压等情况。该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等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刘春雨  张英 《西部医学》2010,22(5):965-966
目的探讨内镜下行胃黏膜剥离(ESD)治疗早期胃癌及胃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对40例内镜下行ESD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42处病灶,术中急性少量出血率为2.4%(1/42),术后并发上腹痛30例(71.4%),迟发性出血5例(11.9%),未出现消化道穿孔。结论对ESD治疗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ESD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40例胃底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并采用ESD进行治疗,围手术期针对专科特点,给予优质的护理并观察预后。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整切除瘤体,其中3例在术中出现小穿孔,予止血夹夹闭,5例患者术后胃管吸出少量血性液体,未特殊处理均自行好转,无大出血及迟发型穿孔发生。结论 ESD是目前治疗胃底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在围手术期,根据病人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非乳头十二指肠黏膜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行ESD的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患者32例。评价ESD剥离效果,记录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分析剥离标本的病理学结果。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剥离标本行全瘤病理检查,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例,黏膜内腺癌5例,绒毛管状及管状腺瘤9例,淋巴瘤2例,Brunner腺瘤2例。手术操作时间45~112 min,平均(60.7±25.4)min,切除标本长径1.0~3.5 cm。ESD术中发生小穿孔3例,均经内镜下软组织夹成功闭合,未发生气腹、腹膜炎、胆瘘、胰瘘等并发症。1例术中穿孔创口较大,内镜缝合未成功行外科腹腔镜修补,2例患者术后第3、4 d出现大出血,经再次内镜止血夹治疗后出血停止。患者术后5~10 d出院,术后3、6及12月内镜检查观察创面情况,随访3~30个月,3例患者因各种原因失访,其余患者随访病变无残留及复发。结论ESD是一种治疗非乳头十二指肠黏膜病变安全、有效、简便的治疗方法,大部分病变都能完整剥离,由于十二指肠解剖结构的特殊性,更要警惕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仍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直结肠粘膜下肿物(SMT)行无痛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89例直结肠SMT患者,对其无痛ESD的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护理干预,观察手术效果。结果经过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无痛ESD治疗直结肠粘膜下肿物中完整切除86例,2例因切除困难急诊外科会诊后开腹手术切除,完整切除率为98%,术后3例出血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穿孔、感染率为0。结论无痛ESD治疗直结肠SMT患者时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配合,可达到微创、恢复快、病灶完整切除率高,及并发症少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