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心脏远程实时监护技术对心肌缺血患者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88例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心脏远程实时监护技术进行实时监护,另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不同监测手段的心肌缺血检出率,并据此完善护理措施。结果心脏远程实时监护和24 h动态心电图均未监测出室性心动过速;在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方面,心脏远程实时监护的检出例数均高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远程实时监护心律失常和ST-T改变例数均高于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P 0.05);佩戴心脏远程实时监护仪的时间越久,心肌缺血的检出率越高。结论心脏远程实时监护技术对心肌缺血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心肌缺血检出率较高。医院心脏远程监护中心人员应详细准确的记录患者联系方式,指导其正确佩戴及使用监护仪,24 h时刻监测心电图的动态变化,发现心电信息异常时,应及时打电话指导患者开展处理措施,以降低心肌缺血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794例运用电话传输心电监护系统患者的监测情况,总结分析TTM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和作用。方法:运用自行研制开发的XDJ系列电话心电传输系统对794例监测对象进行了3080次远程传输,对急症患者予以现场急救指导。结果:检出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2180例次,总的阳性检出率70.8%。其中发现高危情况95例次,均由现场指导抢救解决。结论:TTM系统适合于对各种心脏病患者或高危人群进行有效的院外监测,有利于预防各种心血管严重事件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心电远程监测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420例接受威灵心脏监测仪检查患者的临床及心电图资料,临床以心律失常、心悸、晕厥等相关症状为主。心电监测仪,含有心电记录和电声转换装置,具有记录与回放功能,由病人携带,用导联线与监护电极连接,监护导联可用模拟V1、V5双极导联。结果:420例检查者未见异常者175例(41.7%),异常者245例(58.3%),其中窦性心动过缓20例,房性期前收缩87例,房性心动过速21例,心房颤动13例,室性期前收缩69例,房室传导阻滞14例,预激综合征2例,束支传导阻滞9例,10例为ST-T改变。这些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中有37例既往均未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结论:威灵心脏监测仪操作方便,可通过手机和固定电话发送心电图,具有随时、实时,可长期纪录,不受时间、地点、距离远近、工作和生活活动限制,并能反映受检者活动变化与心电变化间关系的优点,出现病情变化可及时得到诊断、治疗,保证病人的安全。对心脏高危人群、心梗后严重心律失常者进行心电远程监测,可显著降低入院前猝死及心梗后1年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测仪在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及心脏起搏器/ICD植入术后早期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科收治的70例心律失常行射频消融术或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ICD植入术的患者及心力衰竭行CRT/CRTD植入术的患者术后进行一月的远程心电监测资料.结果:远程电话传输9000次,图形清晰,均接收成功.射频消融术41例中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未见复发;阵发性房颤4例未见复发,持续性房颤2例有1例阵发性房颤发作;频发室早14例中有3例复发,室性心动过速3例未见复发.29例永久起搏器/ICD/CRT/CRTD植入术患者,未见起搏器起搏功能异常,起搏器感知不良1例,未见ICD误治疗,未见起搏器介导的心律失常发生.结论:远程心电监测仪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起搏器异常工作情况,可作为射频消融术及心脏起搏器/ICD/CRT/CRTD植入术后早期随访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5.
李珍 《护理与康复》2008,7(4):261-263
总结13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术前重视心理护理,改善心功能;术后加强心电监测和创口护理,及时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做好上肢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13例均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58例患者采用100IR型远程心电记录仪,记录并发送了398份有效心电图。结果未见异常者183份,心律失常检出215份,检出率54.0%。215份异常心电图构成情况:窦性心动过速81份(37.7%),房性心律失常79份(36.7%),窦性心动过缓32份(14.9%),室性心律失常8份(3.7%),房室传导阻滞3份(1.4%),起搏心电图5份(2.3%),束支传导阻滞3份(1.4%),ST-T改变4份(1.9%)。结论远程心电监测对发作无规律、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难以捕捉的心律失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自行研制开发的新一代BTJ-Ⅰ A型家庭远程无线心电呼吸记录仪进行临床远程实时心电传输,评价其在临床中的使用价值与诊断可靠程度.方法:对50名受试对象进行共220例次的心电-电话传输,评价其传输的效率、质量、准确度及诊断敏感度.结果:心电均为一次接通成功,远程传输成功率高,传输过程稳定.所有传输图形信息质量优良,基本无干扰,没有出现断线现象.心律失常诊断一致性高.结论:BTJ-Ⅰ A型远程无线心电呼吸记录仪使用方便,生命信息传输成功率高,传输过程稳定,传输质量高,对心律失常的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的早期发现与监测有重要作用,适合社区推广.  相似文献   

8.
心电监测在心律失常患者使用中伪差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总结心电监测在心律失常患者使用中发生波形伪差及心率伪差的原因及对策。发生伪差的原因与患者、机器及操作有关。发生波形伪差时要检查电极和导线是否固定好,电极贴于骨骼表面的皮肤上,避免电极脱位及导线缠绕打折,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发生心率伪差时要检查患者及机器的原因,心电波形呈直线时检查监测仪是否打开、监测导联选择是否正确、电极连接是否正确、心电图标尺设置是否过高或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远程心电检测仪在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后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RFCA)后的2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室性早搏患者85例,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各5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17例,应用100IR远程心电检测仪在其射频消融术后行心电图追踪监测。结果:本组202例患者共发送心电图4970行,其中干扰图384行(7.73%),记录良好的有效图4586行(92.27%)。85例室性早搏患者RFCA后,正常48例,频发室性早搏23例,偶发室早14例;50例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正常4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6例;50例心房颤动患者RFCA后无异常;17例预激综合征患者RFCA后无异常。结论:对心律失常RFCA术后患者应用100IR远程心电检测仪进行院外心电图监测,使用方便,获得的有效心电图率高,对心律失常RFCA术后的效果进行追踪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在阵发性房颤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该院收治的9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应用远程心电监测系统进行检查,对照组应用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记录并比较两组心率、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QRS振幅、Ⅰ导联T波振幅.比较有症状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无症状阵发性房颤患者合并窦性心律的情况.比较两组阵发性房颤复发检出率、无症状阵发性房颤检出率.结果 研究组Ⅰ导联T波振幅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例患者中共检出有症状阵发性房颤患者68例,无症状阵发性房颤患者22例,有症状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窦性心律7例(10.3%),无症状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窦性心律4例(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阵发性房颤复发检出率、无症状阵发性房颤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常规心电图检查相比,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测功能可早期诊断无症状阵发性房颤,早期评估复发情况,从而使临床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治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总结6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护理特点,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测;掌握临时心脏起搏器的护理方法;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作好心理护理;加强出院宣教,确定重点随访对象。  相似文献   

12.
HOLTER 应用于临床以来,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诊断及药物疗效的观察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1990年7月应用 MEM~2400型动态心电图(DCG)监测仪,对300例患者进行了观察分析,认为:DCG 是一种智能状态心电监测方法,可检获大量非固定性心电异常资料,对心脏病急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心电参数,具有操作简便、无创、连续、可重复性等功能,对于提高冠心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4):2734-2735
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4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完善的心电监测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监测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总发生率42.5%高于试验组20.0%,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监测护理有效率80.0%低于试验组95.0%,且护理满意度75.0%低于试验组92.5%,差异显著(P0.05)。采用全面、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促进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心律失常患者康复,减少低并发症,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鼾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182例鼾症实施多导睡眠监测仪监测,监测参数包括心电图、脑电图、眼动图、肌电图、口鼻呼吸气流、血氧饱和度、胸腹呼吸运动等.监测过程中给予环境,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通过整夜多导睡眠图(PSG),179例得到确诊,单纯鼾症者19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AHS)者160例(轻度12例,中度7例,重度141例),结果不符合诊断指标的3例.结论:及时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有利于尽早诊治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探讨对急性心梗患者24h内进行严密的心电监测,以便及时早期的发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并给予最有效的救治和护理。对我科收治的42例急性心梗患者进行连续性心电监测,发现6例患者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并给予最及时的处理,患者病情平稳。急性心梗患者24h内进行连续性心电监测至关重要,对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24 h心电监测(Holter)指导用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0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Holter监测仪对每例患者进行24 h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心电变化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心律、心率及心肌供血情况,记录患者疾病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以指导用药。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上午和夜间心肌缺血较明显,提示老年冠心病患者晨起和夜间病情易发生变化。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Holter指导用药的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大剂量使用胺碘酮后患者进行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7例大剂量使用胺碘酮后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心电图的监测、胺碘酮不良反应的观察,给予监护、心理护理。结果:7例患者病情稳定,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并转复为正常频率的窦性心律。结论:使用胺碘酮的患者,需要严密的观察及精心、细致的护理,才能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及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AMI)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律失常。心电监测尤其是梗塞后最初24小时的监测,对提高AMI心律失常检出率,降低病人死亡率有很重要的价值。 资料和方法 1982年11月~1985年8月我院心电监护病房收治的AMI患者,经连续24小时心电监护者共54例,均在发病后八小时内入院。其中男36例,儿18例;平均年龄65(49~81)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评估心脏瓣膜病围术期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本科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1周—术后1月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52例,均用床边心电监测,一旦发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予β-受体阻滞剂静脉注射,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及电解质变化,重视用药护理。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52例患者均治愈。结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配合良好的护理和监测可使药物疗效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20.
植入式循环心电记录仪是一种高诊断率且寿命长的皮下无电极心律监测仪,具有监测和记录两种基本功能,可提供连续14个月以上的监测.2005年2月5日,本院心内科收住1例"晕厥待查"患者,于2月7日给患者安装植入式循环心电记录仪,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