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不同位置角膜瓣蒂的疗效。方法 :将 2 18例 43 6眼行LASIK的近视患者按角膜瓣蒂位置分为鼻侧和上方两组。对术中操作和术后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术后 3个月裸眼视力鼻侧和上方蒂角膜瓣组分别为 1 0 7± 0 2 4和 1 0 8± 0 19两组无明显差异 (t =0 72 ,P >0 0 5 )。术后出现散光鼻侧蒂瓣组有 2 7眼 (12 3 8% )上方蒂瓣组 2 1眼 (9 6% )。术后鼻侧蒂瓣有 3眼发生角膜瓣移位。结论 :鼻侧和上方角膜瓣组均具有良好的术后效果 ,两组无明显差异 ,但在操作掌握和术后角膜瓣稳定性上 ,上方瓣优于鼻侧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旋转式角膜板层刀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Moria旋转式角膜板层刀对471例(893眼)近视-0.75 ̄-18.0D的患者进行LASIK治疗。结果:术后1周893眼中有876眼(98.1%),视力达到了术前最好矫正视力,角膜瓣蒂位置;留在鼻上方有592眼(66.29%),鼻侧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并发症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和处理措施。方法:182例(360眼)近视患者(6.00--10.00D)行LASIK,术后随访12月,观察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术中负压吸引失败4眼(1.1%),角膜瓣形成不全1眼(0.28%),游离瓣2眼(0.56%),角膜血管翳出血8眼(2.2%),角膜瓣层间异物残留7眼(1.9%),结膜下出血60眼(16.7%);术后眩光及夜驶困难9眼(2.5%),中心切割>0.5mm15眼(4.2%),中央岛形成2眼(0.56%),术后12月屈光回退>1.00D者9眼(2.5%)。结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但仍存在并发症。提高手术技巧和完善手术设计,有助于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背景干眼症是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提出术后干眼症的发生率与术中角膜瓣蒂的位置有关,然而也有研究认为两者关系不大。目的系统评价LASIK术中鼻/颞侧蒂和上方蒂角膜瓣对术后干眼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严密设计的检索策略并选择关联检索词对1990--2011年已发表的有关比较LASIK术中不同位置角膜瓣蒂术后干眼症发生情况的随机对照研究进行检索,检索的数据库包括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中纳入的关联结局指标包括术后1周及3、6、12个月时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Ⅰ试验及角膜敏感性。采用RevMan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Jadad量表对检索文献的证据等级进行评价。若纳入的各项研究无异质性(即P≥0.1,异质性检验,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共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0篇,其中3篇未分别给出术后各组结局指标的详细资料,故予以排除,有7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条件纳入,共331例652眼。纳入的文献经Jadad评分均为3分以上,其中5篇文献530眼对BUT进行评价,7篇文献652眼进行SchirmerI试验,4篇文献320眼对术后角膜知觉进行了评价,文献之间均无明显异质性(,〈50%)。Meta分析显示术后第1周上方蒂组的BUT明显短于鼻/颞侧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42,95%CI:-0.79~-0.06,P=0.020),而在术后3个月和6~12个月2个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鼻/颞侧蒂组角膜敏感性明显高于上方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62,95%CI:-1.09~-0.19,P=0.005),而在术后1周和6~12个月2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组SchirmerⅠ试验结果在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SIK术中保留鼻侧或颞侧角膜瓣蒂能一定程度地缓解术后干眼症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今后还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证明二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LASIK角膜瓣蒂不同位置的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形态学上比较兔眼角膜瓣上方蒂和鼻侧蒂之间角膜神经损伤及再生过程的差异.方法 选用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35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5只,制作角膜瓣蒂位置随机一眼留在鼻侧,另一眼留在上方,分别于术后1、3 d,1、4、6、10、20周处死,每组5只兔(10只眼).取下的角膜做组织化学染色,用氯化金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角膜末梢神经的形态学改变.计算角膜新生神经纤维的数目,行统计学t检验分析.结果 兔角膜瓣上方蒂和鼻侧蒂在角膜神经恢复和再生过程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表现为术后1 d角膜瓣边缘部位的神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术后3 d开始修复;术后10周被切断的基质内神经发出更多新生的神经索,与相邻基质神经相互吻合,角膜瓣内神经的形态和密度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兔角膜瓣两种位置蒂的角膜神经损伤及再生修复过程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角膜瓣蒂的位置对LASIK术后早期角膜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角膜瓣蒂的不同位置对LASIK手术后角膜知觉的影响。方法 对 3 1名双眼屈光参差 <1 0D ,术前双眼角膜中央知觉相同的近视眼患者行LASIK手术 ,其中左眼角膜瓣蒂的位置在上方 ,右眼角膜瓣蒂的位置在鼻侧。应用CohetBonnet角膜知觉计分别测定术前、术后一周、二周和四周各眼的角膜中央的角膜知觉。结果 将术后一周、二周时左右眼的角膜知觉阈值进行配对t检验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将术后四周左右眼的角膜知觉阈值进行配对t检验 ,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角膜瓣蒂的位置不同对LASIK术后早期角膜知觉的影响也不同 ,在术后一周和二周时角膜瓣蒂的位置在上方的角膜知觉低于角膜瓣蒂的位置在鼻侧的角膜知觉 ,在术后四周时 ,随着角膜知觉的恢复双眼的角膜知觉已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采用不同位置角膜瓣对术后干眼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将230例(460只眼)行LASIK的近视患者按角膜瓣蒂位置分为鼻侧和上方两组,分别观察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干眼症状发生率、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UT)、泪液分泌实验(SchirmerⅠ试验)的结果,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术前两组干眼症状发病率、SchirmerⅠ试验和BUT无差异(P〉0.05)。术后1周时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个月、3个月时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术后6个月两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眼在术后6个月干眼症状、SchirmerⅠ及BUT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LASIK术中制作鼻侧瓣蒂的术眼中干眼症的发生比上方瓣蒂少,干眼症的恢复也快。  相似文献   

8.
薄瓣 LASIK 手术角膜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薄角膜瓣LASIK手术角膜出血的机理。方法根据角膜瓣的厚度和瓣蒂的位置将行LASIK的患者分成3组,组Ⅰ:100μm上方蒂;组Ⅱ:130μm上方蒂;组Ⅲ:100μm鼻侧蒂。观察3组术中和术后出血情况,比较3组术中术后出血程度。结果术中3组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53、22.61、10.96,其中组Ⅰ出血程度最为严重,与组Ⅱ和组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角膜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22、0.93、0.42,组Ⅰ较组Ⅱ和组Ⅲ出血程度重(P<0.01)。结论薄瓣LASIK角膜出血与瓣的厚度和蒂的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9.
LASIK手术制作角膜瓣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在制作角膜瓣时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处理。方法通过对实施LASIK手术的近视1586例(3136眼)进行研究。手术中均使用Moria 2微型角膜刀制作角膜瓣,观察角膜瓣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处理。结果不完全瓣1例(1眼),占0.03%:角膜瓣过薄及破损3例(3眼)占0.10%:游离瓣2例(2眼)占0.06%;出现岛屿现象5例(5眼)占0.16%;纽扣瓣2例(2眼)占0.06%;共计13例(13眼),占总手术人数的0.41%。有9例(9眼)不影响角膜基质床光学治疗区,当时行激光切削,另4例(4眼)2—3月后重新制作角膜瓣完成LASIK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视力。结论LASIK手术尽管可能发生角膜瓣并发症,但发生率较低,熟练掌握机器的性能,提高手术技巧及术前对每一患者详细的分析和设计是降低角膜瓣并发症的保证。  相似文献   

10.
LASIK治疗近视术中并发症临床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平  栾洁  倪焰  黄佞 《临床眼科杂志》2001,9(6):467-46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LASIK治疗581只眼近视的术中并发症。结果: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相比,99.3%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为不完全角膜瓣占0.52%,游离角膜瓣占0.52%,角膜瓣偏位占0.34%,角膜缘出血占7.3%。结论: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熟练掌握手术技术和有效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LASIK手术对视盘及视神经的早期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激光性角膜原位板层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对视盘及视神经的早期影响。方法 :对拟行LASIK手术的 32只近视散光眼于术前进行视网膜断层扫描仪 (HRT)检查 ,并分别于术后第 10天、第 2个月进行随访。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手术前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RNFL)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截断面积分别为 (0 .2 8± 0 .11)mm2 和 (1.41± 0 .39)mm2 ,术后第 10天时为 (0 .2 4± 0 .10 )mm2 和 (1.2 1± 0 .49)mm2 ,手术前后比较 ,数值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术后第 2个月时分别为 (0 .2 6± 0 .12 )mm2 和 (1.2 8± 0 .49)mm2 ,与手术前比较 ,两者无明显差异 (P >0 .0 5 )。视乳头杯 /盘比显示 ,第 10天及第 2个月与术前的数值比较 ,虽有差异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同时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变薄与年龄和屈光度成正相关。结论 :LASIK手术早期可能会对视盘和视神经层有影响 ,但存在恢复趋势 ,有关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近视术后五年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近视术后5年的临床效果。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行LASIK手术的近视眼患者64例(126眼)。方法回顾性分析126眼按近视屈光度等效球镜值-3.00D~-6.00D、-6.25D~-10.00D和-10.38D~-19.88D分为A、B、C 3个组行LASIK手术者,术前及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屈光状态、眼前节、眼底及眼压情况,术后随访5年。主要指标视力、眼压、屈光度及并发症。结果术后5年裸眼视力≥1.0者A组为87.2%,B组69.1%,C组3I.3%;裸眼视力≥0.5者A组为100%,B组98.2%,C组75.0%。术后5年屈光度为A组-0.70D±0.52D,B组-1.06D±0.13D,C组-2.46D±2.14D。A、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A、C两组(P=0.008)和B、C两组(P=0.021)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5年A、B、C三组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占68.3%、45.0%、23.5%。A、B、C三组术后5年眼压分别是(11.91±2.35)mmHg、(11.31±2.20)mmHg和(9.24±2.20)mmHg,A、C两组(P=0.006)和B、C两组(P=0.031)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各有1例主诉眩光。B组1例(2眼)术后1个月时出现激素性高跟压,C组1跟术后2年发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LASIK术后5年是安全、有效的,中高度近视明显好于超高度近视。(眼科,2006,15:312-314)  相似文献   

13.
AIM: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ge on visual and refractive results aft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obtained with a mechanical microkeratome or a femtosecond laser. METHODS: Ret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cohort study. A total of 3826 eyes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1725 eyes treated with mechanical LASIK and 2101 eyes treated with femtosecond LASI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tient age and the 3-month postoperative visual and refractive results of both procedures were analyzed by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ree months postoperatively, we foun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ge and the postoperative spherical equivalent (SE; r2=0.004, P=0.006), efficacy (r2=0.006, P=0.001), and safety indexes (r2=0.05, P=0.0001) in the mechanical LASIK group. On the other hand, we foun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age and the postoperative SE (r2=0.02, P=0.0001) and the efficacy index (r2=0.01, P=0.0001) but not the safety index in the femtosecond laser group. Mechanical LASIK provided slightly but significantly better efficacy and predictability in patients 18 to 40 years of age and femtosecond LASIK did so in patients older than 40 years of age. The femtosecond laser provided better safety results than the mechanical microkeratome in both age groups. CONCLUSION: A tendency toward undercorrection and less predictability is found with aging after myopic LASIK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flap was created with a mechanical microkeratome or a femtosecond laser. However, femtosecond laser provides significantly better outcomes in terms of efficacy, safety and predictability compared to mechanical microkeratome for the correction of myopia in patients over 40y.  相似文献   

14.
张泳  廉井财  叶纹  王康孙 《眼科研究》2000,18(2):149-151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 (LASIK)治疗近视 2年的疗效。方法  98只眼 ,近视范围 -4 0 0~-2 0 5D ,散光≤ -5 0 0D ,用Keracor 116型准分子激光治疗。结果 开始绝大部分呈过矫 ,渐向近视回退 ,6个月后基本稳定。术后 2年时 ,>-15 0 0D ,-10 0 0~ -15 0 0D ,<-10 0 0D 3组的屈光度在± 0 5D之内分别为 5 0 % ,5 2 % ,72 % ;在± 1D之内分别为 6 3 % ,6 6 % ,81%。最佳矫正视力下降不超过 2行。≥ -10 0 0D组和 <-10 0 0D组 ,术后裸眼视力≥ 0 5分别占 77% ,91% ;≥ 1 0分别占 42 % ,70 %。结论 LASIK治疗近视效果稳定 ,手术安全 ,可作为中高度近视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5.
Epi-LASIK和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设计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方法对62例(123眼)高度近视患者进行Epi-LASIK(28例56眼)或LASIK(34例67眼)手术。由患者自行决定采用何种术式,对于角膜相对较薄者和从事职业存在角膜瓣风险者,医生推荐Epi-LASIK手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周、1、3、6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均方根(RMS)。主要指标UCVA、BCVA、屈光状态及总的高阶波前像差RMS值。结果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46.4%)明显少于LASIK组(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术后1、3、6个月Epi-LASIK组UCVA≥0.8眼数比例(85.7%、94.6%、91.1%)与LASIK组(92.5%、95.5%、9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0.822、0.530)。两组术后的BCVA无一例下降。Epi-LASIK组术后1周、1、3、6个月等效球镜值在±0.50D以内的比例(42.9%、51.8%、60.7%、64.3%)与LASIK组(53.7%、59.7%、71.6%、7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30、0.378、0.200、0.290)。两组术后的高阶像差RMS均较术前增大:Epi-LASIK组术后l、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1.51±0.77)μm、(1.32±0.76)μm、(1.18±0.71)μm与术前(0.87±0.27)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19、0.026);LASIK组术后1、3、6个月的高阶像差RMS值(2.41±0.81)μm、(2.17±0.63)μm、(1.89±0.87)μm与术前(0.91±0.22)μm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08、0.006)。Epi-LASIK组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小于LASIK组:两组之间术后1、3、6个月高阶像差RM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9、0.035、0.033)。Epi-LASIK组Ⅰ级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2眼。结论Epi-LASIK矫正高度近视虽然视力恢复较LASIK慢,但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眼科,2007,16:336-339)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屈光不正患者已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前常规检查后最终未实施手术治疗的原因。方法自2003年1月开展LASIK治疗近视至2005年9月,共检查屈光不正患者1841例,其中185例(10.05%)最终未行LASIK,分析其原因。结果未行LASIK的原因为:角膜厚度不足74例(40.00%),思想顾虑47例(25.41%),社会因素34例(18.38%),视网膜严重病变11例(5.95%),青光眼或可疑青光眼9例(4.86%),矫正视力差7例(3.78%),圆锥角膜或可疑圆锥角膜3例(1.62%)。结论对近视度数相对高、角膜厚度相对薄的病例,LASIK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正确引导LASIK,术前认真检查和宣教,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同时,应减少社会因素对近视手术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角膜微型刀上皮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polis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Epi—LASI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疗效。方法:近视散光行Epi—LASIK治疗的患者32例64眼,LASIK治疗的患者63例126眼,将患者根据柱镜度数分为2组:I组(柱镜-0.25~-2.75D,Epi—LASIK20例、LASIK48例)、II组(柱镜-3.00—-5.00D,Epi—LASIK12例、LASIK15例)。随访6too观察两种术式的疗效。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visual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残余散光度、角膜愈合情况、眼压及角膜地形图等。结果:术后6mo,Ⅱ组中UCVA较术前明显提高,Epi—LASIK为21眼(87.5%),LASIK为19眼(63.3%),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055,P〈0.05);残余散光度Epi—LASIK为-0.41±0.30D,LASIK为-0.74_+0.36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672,P〈0.05);角膜散光Epi—LASIK为0.63±0.34D,LASIK为0.81±0.52D,两术式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234,P〈0.05)。结论:Epi—LASIK治疗≥-3.00D散光与LASIK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和预测性。  相似文献   

18.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中高度远视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远视的预测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应用准分子激光对13例 (19眼 )原发性远视 (+ 4 0 0D~ + 8 5 0D) ,采用LASIK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 12月 ,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的变化和并发症。结果 术中无严重并发症 ,术后 3月时 ,屈光度基本稳定 ;术后 12月时 ,平均残余屈光度为 (+ 0 2 8± 0 74)D ,屈光度在 1 0 0D以内占 84 2 1% ;平均裸眼远视力为 0 68± 0 19,≥ 0 5者 (19眼 )占 10 0 % ,≥ 1 0者 (4眼 )占 2 1 0 5 % ;平均裸眼近视力为 0 99± 0 3 1,其中≥ 0 5者 19眼 (10 0 % ) ,≥ 1 0者 16眼 (84 2 1% )。结论 LASIK能有效地治疗中高度远视 ,且有良好的预测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欠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兵  廉井财 《眼科》2004,13(1):33-35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后屈光欠矫的疗效。方法 :对LASIK术后屈光欠矫的 11例 (2 0只眼 )施行LASEK。结果 :术后 6个月视力和屈光度趋于稳定 ,术后 3个月角膜Haze 0级者 15只眼 ,0 5级者 4只眼 ,1级者 1只眼。术后 6个月 ,裸眼视力≥ 0 6、≥ 1 0者分别为 2 0只眼 (10 0 % )、14只眼 (70 % )。屈光度≤± 1 0 0D者为 19只眼 (95 % )。结论 :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欠矫安全 ,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上皮内生的理想处理方法。方法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处理20例(22眼)LASIK术后角膜上皮内生患者.经历3个认识和处理时期。第一时期从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处理3例(3眼),均按术后炎症反应处理.无明确角膜上皮内生概念及相关处理方法。第二时期为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处理8例(9眼).角膜上皮内生与角膜上皮植入未严格区分,按角膜上皮植入原则处理。第三时期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处理9例(10眼),均为不同情况下引起的角膜上皮内生,其中2例(2眼)为单纯角膜上皮内生,5例(6眼)为皱褶瓣处理后产生的上皮内生,2例(2眼)为角膜划伤后上皮内生。处理要点:①内生上皮处理净后用拖拽法将角膜瓣边晾干边原位复位。②角膜瓣复好位后晾干约5~8min。③处理后不戴角膜接触镜。结果第一时期处理3眼中,2眼角膜瓣被剪除,处理后1个月裸眼视力均为5.0:1眼角膜瓣颞上缘部分溶解,未波及光学区。裸眼视力为4.9。第二时期处理9眼中,6眼1次处理成功:3眼角膜上皮内生复发,处理2d后行再次冲洗处理。处理后1个月裸眼视力:2眼为4.9.6眼为5.0,1眼为5.1。第三时期所处理9例(10眼)均1次处理成功,角膜瓣均平整。2例(2眼)单纯角膜上皮内生患者术后第1个月的裸眼视力均为5.0;5例(6眼)皱褶瓣处理后又产生上皮内生患者.再处理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分别为3眼2d、2眼3d、1眼4d,1个月后裸眼视力:2眼为4.8,1眼为4.9,3眼为5.0:2例(2眼)角膜划伤后上皮内生者,处理2d后上皮愈合.7d后角膜炎症消退.1个月后裸眼视力均为4.8。所处理的22眼中.3眼矫正视力下降1行,其余矫正视力均无下降。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所有患者未再见有角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