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超重或肥胖与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但近年的观察研究表明,已确诊心血管疾病的肥胖患者与患相同心血管疾病的正常体重和消瘦患者相比,具有生存优势。早期肥胖悖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心力衰竭和冠心病,但最近的数据也表明肥胖悖论还涉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房颤动、肺动脉高压和先天性心脏病。尽管许多研究结果都显示出肥胖悖论,然而关于肥胖悖论的依据以及它是否能让肥胖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获益,仍存在大量争论。本综述旨在整理支持和反对肥胖悖论的依据,回顾关于心血管疾病肥胖悖论的假定机制和最新证据,并讨论观察性研究中存在的混杂因素和偏见。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是一大类具有复杂遗传背景和致病危险因素的复杂心血管疾病,尚有很多科学问题亟需解决。在过去的一年中,针对CHD的发生机制、遗传学、危险因素,以及筛查、诊断、治疗和患者管理的研究均有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3.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逐渐增加,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许多相关研究已表明,CHD传统危险因素对不同民族CHD发病率、病死率的影响存在差异。我国是  相似文献   

4.
吸烟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烟是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全球,烟草相关疾病每年约引起500万人死亡,其中超过1/3死于心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与吸烟关系最为密切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吸烟者冠心病发生率可增加2~3倍[2]。研究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致病机制有助于禁烟、戒烟及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抑郁症是一种与情绪障碍有关的精神性疾病,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关系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抑郁症也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现就近年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合并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诊治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职业紧张是指个体所在工作岗位要求与个人的能力、资源或需求不匹配时出现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现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长期以来,心血管疾病都是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头号杀手,其致病因素虽然繁杂,但职业紧张已被多项研究证明为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研究发现,职业紧张水平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有相关性,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吸烟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亦有关系;职业紧张主要通过生物学机制、神经生物学-行为机制、阻碍药物治疗机制诱发心血管疾病,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也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肝纤维化病人的首要死因,且肝纤维化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共同致病机制。综述肝纤维化和心血管疾病共病机制研究及其治疗的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8.
禹莉 《内科》2007,2(1):68-71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全球性致残与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确定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症、高龄。但临床研究发现有一些患者虽然没有以上危险因素,但仍发生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研究结果显示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另一种独立于前述因素之外的危险因素。如何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水平,以及有效阻断其致病途径,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而致病机制的研究是热点。  相似文献   

9.
烟草伴随人类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吸烟已成为冠心病4大传统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与冠心病的量效关系,也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烟草烟雾对心血管疾病的致病机制,有助于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代谢综合征(metabohc syndrome,MS)不但在西方国家流行,而且发展中国家的发病也迅速增加,并作为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因此,MS备受关注,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正常血管内皮具有许多复杂的功能,许多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endothelial dysfunction,ED)有关。  相似文献   

1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与心血管疾病有许多共同的致病因素, 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肥胖、血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炎症以及脂肪因子谱改变等。近年研究发现, NAFLD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又是NAFL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NAFLD及其严重程度与冠心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联机制是一个热点问题。该文对NAFLD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抑郁障碍与躯体疾病共存于慢性疾病中,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现有研究发现,抑郁障碍可能成为诱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的新的危险因素。同时,心血管疾病又可能引起或加重抑郁障碍,从而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增加。  相似文献   

13.
心血管疾病是慢性肾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但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还不足以解释这一现象,因此,许多慢性肾病特有的致病因素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氧化应激的激活、肾毒性因子的蓄积、细胞老化以及内皮祖细胞的功能改变等,这些在慢性肾病中比较特异的因素都可能参与了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的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4.
<正>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尤其是向心性肥胖)、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常聚集并存。这些危险因素的致病作用可因吸烟和缺少运动而增强。为了客观、准确评估各项危险因素对个体患CVD风险,有必要提出总体"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CMR)概念。即使充分应用了他汀类药物,大幅度降低了LDL-C,仍然有许多患者存在明显的CVD剩留风险。2008年,JACC发表了美国糖尿病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学会有关CMR人群的调脂治疗共识,现对此共识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15.
临床试验证实超敏C反应蛋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现阐述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其预后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致死率仍逐年上升,除传统已知的危险因素外,研究发现氧化三甲胺水平与冠心病发病机制具有相关性,调控肠道菌群及代谢物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肠道菌群分型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氧化三甲胺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以及采用调节肠道菌群、降低氧化三甲胺水平和地中海饮食来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肺功能检查是一种评估呼吸系统健康和诊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常用手段。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全球每年有超过700万人死于高血压或高血压事件,是世界范围内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挑战。最近研究指出,肺功能下降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肺功能受损会增加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风险,但由于对二者的关联性认识缺乏,在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患者中肺功能测定未得到充分利用,对其治疗也尚未达成共识,这严重降低了中老年患者的生存率。现从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致病机制及预后管理等方面阐述肺功能下降与高血压的相关性,为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理论认知及基础。  相似文献   

18.
Brosius  FC  Hostetter  TH  Kelepouris  E  蒋晖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5):680-680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推荐对所有罹患心血管疾病或具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成年患者进行肾脏疾病的筛查并认定了2个可靠且简单的检测方法:评价肾小球滤过率(eGFR);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慢性肾脏疾病(CKD)是进展期心血管疾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恰当的干预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发展,因  相似文献   

19.
一、全球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负担与挑战 高血压在人群中广泛流行,当今全球高血压患病率为25%,预计到2025年,可升至60%。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或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卒中、周围动脉疾病、和心脏衰竭等)发生和死亡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脂蛋白(a)是一种与低密度脂蛋白类似的脂蛋白,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及多个临床试验均显示脂蛋白(a)可以预测动脉硬化的风险,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高浓度脂蛋白(a)还将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随着对脂蛋白(a)的病理生理,致病机制等方面研究的进展,高脂蛋白(a)浓度的治疗方法也有了令人鼓舞的成果。现就脂蛋白(a)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