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入院时肌钙蛋白-I(cTnI)阴性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浆cTnI水平变化及其与冠脉病变、介入操作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择期行PCI的ACS患者106例,术前和术后24 h测定血浆cTnI水平,记录手术操作中的各项指标,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糖尿病、分叉病变、多支病变、支架长度、球囊扩张总时间和总次数在cTnI升高组及正常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上述指标列入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球囊扩张总时间、UAP及糖尿病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nI升高组MACE发生较多。结论:①UAP、糖尿病、分叉病变、多支病变和球囊扩张总时间、总次数及支架长度等因素与PCI相关心肌损伤有关;②cTnI对ACS患者行PCI术后早中期发生MACE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予文  张若瑜 《职业与健康》2004,20(10):158-159
目的对冠状动脉非单纯狭窄型患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PCI)随后观察其预后判断.方法对51例非单纯狭窄型病变(NSCAD)患者进行PCI,随访6个月.同时将35例NSCAD未行PCI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也随访6个月.结果 PCI组无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CI组和对照组心脏事件(未含心绞痛)的发生率分别为40.12%、 8.6%.结论 NSCAD的冠心病患者PCI后心脏事件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高血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22例ACS患者行急诊或择期PCI.根据人院第1次随机血糖分为两组,血糖正常组(96例):血糖<7.8mol/L;高血糖组(26例):血糖≥7.8mol/L.比较两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PCI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高血糖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显示多支病变(80.8%,21/26)、多处病变(84.6%,22/26)及复杂病变(73.1%.19/26)较血糖正常组[46.9%(45/96)、50.0%(48/96)、44.8%(43/96)]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糖组PCI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38.5%比12.5%:7.7%比1.0%;19.2%比2.1%;23.1%比8.3%;3.8%比0).结论 入院第1次随机血糖高的ACS患者行PCI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血糖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近期预后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内科进行PCI治疗的26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3个月,收集PCI术后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20.0进行t检验、χ~2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预后不良发生率为25.0%(67/268),主要以不稳定性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为主。预后不良组≥70岁、有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管病、病变血管≥3支、心功能分级≥Ⅲ级及支架安装数≤1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大于预后良好组,血清hs-CRP、cTnI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3.532,95%CI:2.396~4.669)、高脂血症(OR=2.959,95%CI:2.052~3.867)、心功能分级≥Ⅲ级(OR=4.870,95%CI:3.509~6.230)、支架安装≤1个(OR=3.931,95%CI:2.810~5.053)、hs-CRP(OR=2.527,95%CI:1.629~3.425)及cTnI(OR=5.181,95%CI:3.638~6.724)均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行PCI手术后,其近期预后效果较差;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这些高危因素,早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蛋白(a)水平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近期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确诊的5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入院检查的2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脂蛋白(a)水平,并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随访半年,记录生活质量、心功能分级和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脂蛋白(a)水平为(348.6±45.2)mg/L,对照组为(57.2±24.6)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脂蛋白(a)水平〈300mg/L38例[脂蛋白(a)水平〈300mg/L组],≥300mg/L18例[脂蛋白(a)水平≥300mg/L组],脂蛋白(a)水平〈300mg/L组心功能优良率为73.7%(28/38),脂蛋白(a)水平≥300mg/L组为9/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6.1,P=0.026)。脂蛋白(a)水平〈300mg/L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5%(4/38),脂蛋白(a)水平≥300mg/L组为6/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4.3,P=0.040)。结论脂蛋白(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互关联,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UAP组)86例,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68例.冠状动脉造影前检测UA和hs-CRP,根据造影结果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复杂狭窄和光滑狭窄.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有52例(76%)患者至少有1支血管狭窄≥70%,多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46例(53%),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中67例(78%)有1处以上的复杂狭窄,多于稳定型心绞痛组39例(57%),P≤0.05;UA与hs-CRP正相关(r=0.44,P≤0.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相比hs-CRP(4.84mg/L±0.002mg/L vs 0.50mg/L±0.003mg/L,P≤0.001)和UA(478.40μmol/L±86.42μmol/L vs 345.73μmol/L±57.58μmol/L,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有复杂狭窄者的UA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无复杂狭窄者.结论UA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球囊支架对吻技术(BSKT)和拘禁球囊技术(JBT)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对边支的影响.方法:择取2018年1月到2019年3月期间在我院开展PCI治疗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共70例参与研究,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35例.两组分别实施BSKT和JBT,就两组患者术中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和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心脏中心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416例,冠状动脉狭窄Gensini积分表示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分别检测血清25(OH)D3和CRP。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冠状动脉组246例、稳定型心绞痛组11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60例。结果 正常冠状动脉组、稳定型心绞痛组、ACS组血清25(OH)D3分别为(33.15±20.95)、(28.93±16.45)、(15.55±5.70)nmol/L,正常冠状动脉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与AC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正常冠状动脉组、稳定型心绞痛组、ACS组血清CRP分别为(4.33±0.12)、(5.68±0.25)、(5.73±0.31)mg/L,ACS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正常冠状动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正常冠状动脉组25(OH)D3与CRP及Gensini评分未见相关性;ACS组25(OH)D3与CRP、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026,P=0.045;r=-0.256,P=0.048),CRP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59,P<0.001);稳定型心绞痛组25(OH)D3与CRP、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211,P=0.027;r=-0.208,P=0.029),CRP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574,P<0.001)。结论 低水平的25(OH)D3与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相关,结合CRP,低25(OH)D3可能通过炎症机制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的影响.方法 60例ACS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于PCI术前、术后24h、术后3d和术后6个月测定血清IL-6、IL-8水平,观察术后30d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血清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h、术后3d、术后6个月血清IL-6、IL-8水平显著低于同时间对照组[IL-6:(11.56±4.95) ng/L比(20.24±8.67) ng/L、(8.51±3.65)ng/L比(18.83 ±8.07) ng/L、(5.60±2.40)ng/L比(10.02±4.29) ng/L; IL-8:( 50.34±21.57) ng/L比(74.50±31.93) ng/L、(30.80±13.20)ng/L比(53.30±22.84)ng/L、(26.00± 11.14) ng/L比(40.61±17.40)ng/L](P<0.05).观察组在PCI术后30d内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对照组在PCI术后16d时,有1例患者出现心绞痛,经紧急对症处理症状消失.结论 PCI术前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以有效降低ACS患者体内IL-6和IL-8水平,具有抗炎和保护心肌受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43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检测常规生化指标及血清GGT水平。随访6个月,记录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患者临床相关指标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143例患者中,经6个月随访,共发生心脏不良事件40例,其中心绞痛19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12例,继发性心力衰竭7例,心源性休克2例。随访6个月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9(95%CI:0.673~0.861,P0.05),截断点为29.03U/L。随访1、3、6个月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GGT≥29.03U/L组(24.56%,43.86%,47.37%)均明显高于GGT29.03U/L组(8.14%,10.47%,15.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79、21.094、17.698,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访1个月时,性别、Killi分级≥Ⅱ级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有统计学关联(P值均0.05),随访3个月和6个月时,Killi分级≥Ⅱ级和GGT均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有统计学关联(P值均0.05)。结论血清GGT水平与STE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有关,可能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分叉病变及主支及分支血管均植入药物支架(Stent/Stent)和主支血管植人药物支架、分支血管球囊扩张(Stent/PTCA)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9月至2007年1月在我中心因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痛性心肌缺血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自身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242例,248处病变。分又病变的标准根据Lefevre的标准进行分类,主支血管及分支血管的直径均大于2.5mm。分叉病变的类型为前降支/对角支105例(42.3%).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又病变70例(28.2%),回旋支/钝缘支42例(16.9%).右冠状动脉远端分叉病变31例(12.5%),处分叉病变中采用Crush技术28例,“T”型支架置入23例;Reverse T支架置入25例,改良“Y”型支架置入3例;对吻支架置入11例;“V”型支架置入1例和Culotte技术置入5例。其余152例(64.7%)使用cross over技术,共植入药物支架384枚,其中Firebird支架(上海微创公司)327枚,占84.5%。术前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及波力维,术中应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索抗凝。术后用药氯吡格雷75mg/d至少服用6个月,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d。主要研究终点为术后及9个月内的MACE事件(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靶血管重建术)。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期间无死亡,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为0%,所有病例均完成了9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死亡3例,其中心源性死亡2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3例,再发心绞痛13例,主要心脏不良事件7.4%。118例完成9个月的造影随访,随访率为44.5%,其中双药物支架组51例,主支支架组67例。11例发生了支架内再狭窄.其中双药物支架组5例,主支支架组6例,发生率分别为9.8%和9.0%,P〉0.05,总再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方法,但部分冠心病患者在PCI术后易发生不良心脏事件,导致预后不良。本研究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02-01-2019-06-31郑州人民医院接受PCI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20例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不良心脏事件100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70岁患者所占比例为75.00%,高于对照组的43.00%,χ2=6.834,P=0.009;合并高血压患者所占比例为65.00%,高于对照组的34.00%,χ2=6.722,P=0.010;合并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为35.00%,高于对照组的13.00%,χ2=5.808,P=0.016;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所占比例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1.00%,χ2=6.232,P=0.013;有吸烟史者所占比例为50.00%,高于对照组的23.00%,χ2=6.094,P=0.014;血尿酸≥360μmol/L所占比例为40.00%,高于对照组的17.00%,χ2=5.346,P=0.021;超敏C反应蛋白≥0.5mg/L所占比例为35.00%,高于对照组的14.00%,χ2=5.091,P=0.024。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OR=3.977,95%CI为1.341~11.790,P=0.013)、合并高血压(OR=3.605,95%CI为1.316~9.875,P=0.013)、合并糖尿病(OR=3.604,95%CI为1.214~10.697,P=0.021)、合并高脂血症(OR=5.754,95%CI为1.265~26.181,P=0.024)、吸烟史(OR=3.348,95%CI为1.241~9.033,P=0.017)、血尿酸≥360μmol/L(OR=3.255,95%CI为1.155~9.169,P=0.026)及超敏C反应蛋白≥0.5mg/L(OR=3.308,95%CI为1.125~9.726,P=0.030)与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不良心脏事件有关联。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需根据其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与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13年9月~2017年9月期间行择期PCI患者的资料。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定义为血尿酸水平男性 420 umol/L(7 mg/d1),女性 357 umol/L(6 mg/d1),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血管化治疗。收集患者住院期间资料信息,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差异。数据分析采用χ~2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结果的显著性水平均选为0.05。结果共纳入2 654例患者,其中HUA组571人,非HUA组2 083人。HUA组与非HUA组相比冠状动脉血管单支病变的比例更低,而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比例更高(单支病变:24.3%vs. 35.3%,双支病变:30.6%vs. 28.0%,三支病变:45.0%vs. 36.7%,P 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了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后,HUA与PCI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独立相关(OR=1.309,95%CI:1.066~1.607,P=0.010),其中HUA与PCI术后院内心肌梗死独立相关(OR=1.349,95%CI:1.097~1.659,P=0.005),HUA与PCI术后院内靶血管再血管化(OR=1.681,95%CI:0.562~5.022,P=0.353)及死亡(OR=0.361,95%CI:0.031~4.194,P=0.415)不独立相关。结论 HUA是择期PCI术后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院内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球囊后扩张技术在 PCI 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行 PCI 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66例患者 PCI 手术均成功且未发生(亚)急性血栓及其他心血管事件。术后观察组血管支架处血管膨胀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 PCI 术中并发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支架内血栓及再狭窄、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扩张技术应用于 PCI 手术(DES 材料)中,能够有效提升支架的扩张效果,降低血栓、再狭窄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缬沙坦(代文)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预防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支架内的再狭窄(ISR)的作用及其对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104例接受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治疗组(口服缬沙坦80 mg/d 基础治疗,n=57)和对照组(基础治疗,n=47),随访6个月,采用冠脉造影检查,统计PCI术后2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根据定量冠脉造影QCA的结果),并观察其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⑴缬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1%和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⑵缬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1%和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缬沙坦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的再狭窄发生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并能明显降低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经胸放射治疗后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影像学及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58例,其中经胸放射治疗后的UAP患者28例(经胸放疗后组);普通UAP患者30例(普通心绞痛组).全部患者行冠状动脉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随访1年,测定两组患者脑钠尿肽(BNP)水平,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经胸放疗后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与普通心绞痛组比较,钙化病变、多支病变、血栓病变以及PCI术中夹层发生率明显升高,1年随访时BNP水平较普通心绞痛组高[(234.31±121.39)ng/L比(124.74±37.81)ng/L],室壁运动指数、新发心功能不全及再发心绞痛、再次血运重建的比例也较普通心绞痛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放射治疗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以复杂病变为主,同时因放射性心肌及瓣膜损伤,使得该类患者远期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在PCI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两组均行PCI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球囊扩张,观察组给予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靶血管直径及狭窄程度、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出院时、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SV、LVEF高于对照组,靶血管直径、狭窄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物涂层球囊在PCI治疗冠心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包括初发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劳累性心绞痛、休息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治疗方法分为药物保守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循证医学证明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安全,且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总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金属裸支架置入术因较高的再狭窄率而令医患双方均不满意,而药物洗脱支架因明显降低再狭窄率而倍受青睐。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07年8月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68例,现将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例UA经PCI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5 mg组和100 mg组,每组100例,75 mg组给予75 mg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75 mg,100 mg组给予100 mg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75 mg。2个月后检测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血小板参数、凝血指标、血小板聚集率(PAR)、血栓素B2(TXB2)及血小板标志物CD42a+/CD14+、CD62p和CD63的表达水平,并判定两组临床疗效。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凝血指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计数(PLT)、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LPWT)、左室舒张内径(LVDd)和舒张期室间隔厚度(LVST)均无明显变化,而PAR、TXB2和血小板标志物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每搏输出量(SV)和射血分数(EF)水平则明显升高。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指标水平、不良心脏事件总发生率以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5 mg阿司匹林组不良心脏事件总发生率略低于100 mg组,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数也少于100 mg组。结论 75 mg和100 mg阿司匹林分别联用氯吡格雷75 mg治疗UA疗效相似,75 mg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低于100mg阿司匹林,故推荐临床使用75 mg阿司匹林治疗UA。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梗死相关动脉合并心肌桥对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影响.方法 将594例STEMI直接行PCI治疗成功的患者分为两组:梗死相关动脉合并心肌桥者46例为肌桥组,梗死相关动脉未合并心肌桥者54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直接行PCI治疗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死亡、靶血管重建、靶病变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结果 594例患者术后即刻前向血流TIMI 3级率为92.1%(547/594),其中肌桥组为60.9%(28/46),对照组为94.7%(519/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病死率为4.4%(26/594),其中肌桥组为13.0%(6/46),对照组为3.6%(20/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肌桥组为22.5%(9/40),对照组为5.1%(27/5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梗死相关动脉合并心肌桥患者直接PCI治疗术后即刻前向血流改善较差,可能是导致住院病死率高和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常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