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病因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用同种异体犬长骨骨髓脂肪静脉注射法建立脂肪栓塞综合征动物模型,通过周围静脉血血凝块块速冰切切片油红0脂肪染色,周围静脉血与肺内血游离脂肪酸测定,股动脉血氧分压分析,并结合脂肪栓塞后48h犬的肺,脑,心肾等主要脏器的大体标本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探讨其脂肪综合征的病理变化和发病机制。结果显示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主要病变在肺,肺部病变是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基础。脂滴和血小板在肺内的机械性阻塞和游离脂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进大鼠羊水栓塞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方法将30只晚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S组)、羊水原液组(AF组)、羊水胎粪液组(MAF组)。用改良的方法建立羊水栓塞模型,观察大鼠呼吸、心率改变,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APM特殊染色和CK16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AF组和MAF组肺组织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查均有阳性发现,NS组未见。结论改良后的方法操作简易、成功率高,是较为理想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3.
大鼠脂肪栓塞模型的建立及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脂肪对大鼠的半数致死量(LD_(50)),建立大鼠脂肪栓塞LD_50模型.方法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同种异体大鼠肾周脂肪诱发脂肪栓塞,以死亡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寇氏法计算LD_(50)及其95%可信区间(CI).并取肺、脑、肾组织做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和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 LD_(50)为0.706 mL/kg,其95%CI为0.622~0.801 mL/kg.存活大鼠的冰冻切片的油红O染色中,肺、脑、肾血管内均可见橘红色的脂肪滴,肺部脂肪栓塞相对比较明显,肺小血管、肺组织间隙及肺泡腔内均可见脂肪滴.结论 肾周脂肪的LD_(50)为0.706 mL/kg,由此建立的大鼠脂肪栓塞LD_(50)模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讨论外伤后肺脂肪栓塞的检验方法、诊断分级标准和死因分析注意事项.方法 收集2008-2011年检验的11例外伤后肺脂肪栓塞的死亡案例,总结死者损伤情况,进行巨检、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特殊染色等病理学检查并得出死因.结果 11例案件各项病理学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脂肪栓塞的阳性发现,死因6例为脂肪栓塞,1例为创伤性休克,4例为联合死因.结论 存在脂肪栓塞的案例需依据尸检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并结合临床表现、死亡过程等综合分析,科学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求一种在活体状态下帮助诊断肺孢子虫肺炎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方法给SD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建立肺孢子虫动物模型。6wk末,采鼠尾血测定血清LDH含量,LDH升高者为PCP阳性鼠。第9周时剖杀,取肺制作肺组织印片和肺组织切片,分别采用六胺银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血清LDH含量测定结果与病理学结果基本吻合,实验鼠的发病率为89.2%。结论血清LDH测定结合病理学检查两方面结果可提高肺孢子虫肺炎诊断的可靠性,是一项有价值的PCP动物模型建立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进肺孢子虫染色效果,提高肺孢子虫肺炎的诊断水平.方法给SD大鼠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建立肺孢子虫动物模型,制作肺组织印片,采用改良六亚甲基四胺银进行染色,油镜观察.结果染色效果良好,肺孢子虫包囊结构清晰可辨.结论本方法改进了肺孢子虫染色方法,操作简便易行,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烟熏联合脂多糖制备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延会  欧阳瑶 《重庆医学》2012,41(13):1295-1296,1354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动物模型制备过程中肺组织及小支气管的病理改变,以期进一步了解COPD疾病的发展过程。方法采用2次气道内注入细菌内毒素脂多糖和连续被动吸烟4周的方法建立COPD大鼠模型。造模过程中取第7、14、21、28、42天大鼠肺组织进行病理HE染色。结果造模28dCOPD大鼠模型均符合人类COPD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模型组大鼠在造模过程中逐渐出现肺气肿表现。结论气道内注入脂多糖与烟熏的复合方法能成功制备较稳定大鼠COP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首次应用制动应激的力法,建立了家兔非创伤肺脂肪栓塞的实验模型。同时测定了左、右心血肝素后血浆脂蛋白酯酶(PHP-LPL)活性和游离脂肪酸(FFA)浓度。结合血浆儿茶酚胺的测定、血气分析、肺形态学(包括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的研究,探讨了肺脂肪栓塞的发生机理。实验观察到,制动应激5h可造成成年家兔肺血管内脂肪栓塞,同时伴有肺环循中PHP-LPL活性和FFA浓度增高,低碳酸血症、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不足的倾向。结果提示,应激时的内环境紊乱,足以造成肺脂肪栓塞,而无须骨折等机械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脂肪栓塞动物模型中炎症因子的激活及可能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经健康雄性C57小鼠尾静脉注射同种异体小鼠肾周脂肪建立小鼠脂肪栓塞模型,采用Bliss法求出脂肪栓塞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比较实验组(静脉注射LD50的脂肪)和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大体和镜下肺组织表现、动脉血气、肺组织干湿质量比值(D/W)、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血浆IL-1β、TNF-α水平以及肺组织匀浆液中IKKβ基因和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肺组织呈严重损伤表现,血管腔和肺泡腔中有脂滴存积,肺组织D/W明显上升;实验组小鼠动脉血PaO2明显降低,PaCO2升高,血浆IL-1β和TNF-α水平显著上升,肺组织MPO活性升高,IKKβ基因表达上调,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升高(P<0.05)。结论 炎症反应在脂肪栓塞综合征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F-κB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升高提示NF-κB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参与了脂肪栓塞激发的炎症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王建  崔永建  冉建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12):140-144,26
目的 探究肺脂肪栓塞患者骨折等级、栓塞程度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肺脂肪栓塞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收治的67例肺脂肪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发生骨折,活检穿刺法检测肺组织脂肪栓塞程度,统计患者预后情况,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性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Spearman分析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 患者经手术治疗后,36例患者出现死亡,病死率为53.73%。病理组织染色显示肺脂肪栓塞病理1级2例,2级31例,3级19例,4级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骨折部位、脂肪栓Sevitt分型、肺脂肪栓塞潜伏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龄、BMI、骨折Gustilo-Anderson分级、肺脂肪栓塞程度、Gurd、Wilson评分、是否合并心肺疾病与患者生存率相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骨折Gustilo-Anderson分级 > Ⅲ级、肺脂肪栓塞病理分级 > 3级、Gurd、Wilson评分 > 7分是影响肺脂肪栓塞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折Gustilo-Anderson分级、肺脂肪栓塞病理分级、Gurd、Wilson评分三者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对于骨折严重者出现肺脂肪栓塞,应尽早进行肺组织活检以判定脂肪栓塞程度,进而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超声监测下建立兔急性肺栓塞模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超声监测下建立急性肺栓塞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25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建立栓塞模型。超声监测下模拟人肺栓塞的形成过程,右颈外静脉穿刺插管,将预先备好的2 mm×2 mm×10 mm明胶海绵栓子置于装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内,用5 mL生理盐水加压推注,使栓子随血流栓塞肺动脉,并同时检测栓塞后肺动脉收缩压。将成功建模的大耳白兔解剖后,用栓塞处肺动脉分支所在的肺组织切片进行病理检测。结果: 25只日本大耳白成功造模23只,一只因麻醉意外死亡,另一只因栓子滞留右心内发生急性右心衰死亡。造模成功前后大耳白兔超声心动图显示,急性肺栓塞后肺动脉压迅速增高,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被动扩张,右心室内径增大,左室收缩末与舒张末前后径减小,右、左室横径比值增大,与栓塞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病理结果显示肺动脉内可见明胶海绵栓子。结论:超声监测下建立急性肺栓塞模型方法简单、可行,可做为急性肺栓塞模型建立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动物空气栓塞实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动物空气栓塞实验,探究栓子的运行途径、时间、空气栓塞的部位、后果及死亡机制,为临床提供经验借鉴。方法:从兔子的耳缘静脉注入空气,记录兔子死亡所需的时间,然后打开兔子的胸腔和脑,观察空气栓塞的部位;取心和肺脏做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脏器小动脉内是否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结果:栓塞的部位除通常认为的右心和肺动脉以外,冠状动脉和脑动脉栓塞非常常见。结论:大量空气进入血液循环栓塞在右心和肺后,在挣扎或机械性挤压时,气体由肺动脉透过毛细血管壁到达左心和脑动脉引起栓塞促进死亡。  相似文献   

13.
同种脂肪所致的大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血气、X线胸片及病理改变均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相近,是较理想的RDS模型。肺脂肪栓塞为本模型发病关键,补体激活和氧自由基亦有重要作用,维生素E在抗氧化作用中被消耗。  相似文献   

14.
肺灌注显像联合脂蛋白a对兔肺栓塞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灌注显像及脂蛋白a(Lpa)对早期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家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肺血栓栓塞症(PTE)组,每组15只,通过颈静脉注入自体血凝块,建立家兔急性PTE模型,分别于栓塞前后不同时段抽血检测Lpa及栓塞后行肺灌注显像,同时做肺脏解剖及病理研究PTE后血栓形成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解剖肺脏PTE组均可见肺动脉内血栓栓塞,肺灌注显像阳性诊断率达72.96%。Lpa于栓塞后24 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其阳性率达86%,二者联合使肺栓塞的诊断率达94%。结论肺灌注显像联合Lpa对肺栓塞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肺栓塞早期诊断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一种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由全身炎症引起的兔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及其标准化研究方法。方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通过兔耳缘静脉注射不同剂量(100、200、1000、2000ng·kg-1)的高纯级脂多糖(LPS)引起发热性炎症反应,联合相同的高脂饲料喂养建立兔As模型。结果在相同高脂饲料喂养下,LPS注射剂量越大,快速形成As模型越明显。结论LPS联合高脂饲料是建立兔As模型的有效方法,且LPS注射剂量200—1000ng·kg-1是建立兔AS模型的最佳、最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实验性孕兔肺栓塞模型血清中含量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17只孕兔采用自体血凝块经股静脉注入右心房内,造成肺栓塞模型,对照组10只孕兔注入生理盐水。分别于注栓前、注栓后0、2、4、8h测定血清中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结果 实验组全部有肺栓塞的病理改变,发生率为100%,实验组的血120浆中内皮素于栓塞后即刻增高至栓塞后6h,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注栓后即刻降低,注栓后4h增高并持续至栓塞后8h,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实验性孕兔肺栓塞时血清含量会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兔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并比较栓塞前后兔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方法:新西兰白兔8只,采用兔颈外动脉插管注入自体血栓的方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栓塞前后兔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成功建立兔脑栓塞模型。兔大脑中动脉栓塞前的血流速度为:Vs=48.67±5.95cm/s;Vm=27.63±2.94cm/s;PI=1.30±0.14。栓塞后兔大脑中动脉无血流或只有微弱血流。结论:成功建立兔脑栓塞模型后大脑中动脉无血流或只有微弱血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改良经主动脉、右心房插管,自体血预充的兔体外循环(CPB)急性肺损伤模型,及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方法 随机选择10只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建立体外循环模型.待心脏复跳稳定,终止体外循环后,兔存活4 h即判定为模型制作成功.监测生命体征,分别记录在麻醉后(T1)、在体外循环转流前(T2),阻断主肺动脉后15 min时(T3),主肺动脉的重新开放灌流后(T4),体外循环结束后1 h(T5)、4 h(T6)的生命体征值,与T2、T4、T6时刻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T2、T5、T6时刻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通过对10只兔的实验,成功改良了兔CPB急性肺损伤模型.术中平均动脉压维持55 mmHg以上,体外转流前后红细胞压积显著下降(T230.18±2.88%,T417.73±1.95%,P<0.05),血浆乳酸Lac浓度逐步升高,开放主肺动脉时明显增加(T23.65±1.13 mmol/L,T49.36±1.28 mmol/L,P<0.05).T6氧合指数(PaO2/FiO2)比T2显著下降(T2468.36±56.28 mmHg,T6281.64±55.76 mmHg,P<0.05),血清中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肺间质水肿显著,炎性细胞浸润增加.结论 本实验改良的兔CPB急性肺损伤模型稳定可靠,可为研究体外循环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提供稳定可靠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栓性孕兔肺栓塞(PE)模型的制备。方法:A组20只孕兔采用自体血凝块经股静脉注入右心房内,造成肺栓塞模型,B组10只孕兔注入生理盐水,C组20只未孕兔采用自体血凝块经股静脉注入右心房内,造成肺栓塞模型,D组10只未孕兔注入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动物在注入血栓和生理盐水后的呼吸、心跳等变化。以及注射后各组动物的病死率。结果:A组孕兔均有PE的症状,均有血栓性PE的病理表现,猝死6/20只,而B组未出现PE的症状,无PE的病理表现,无动物猝死。C组家兔均有PE的症状,均有血栓性PE的病理表现,猝死10/20只,而D组未出现PE的症状,无PE的病理表现,无动物猝死。结论:应用自体血栓法制成的孕兔PE动物模型症状表现严重,可出现PE的类似临床表现,而且病死率高,接近于临床的PE病死率,实验动物均出现血栓性PE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