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镇痛效应。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95例,在疼痛时针刺十七椎穴留针30min。观察针刺前即时、进针5、10、20、30 min及起针后30、60、120 min的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读值。结果:3个月经周期每个周期针刺5 min后患者疼痛程度开始明显降低;3个月经周期针刺前即时VAS读数逐渐下降,与第1月经周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十七椎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明显的镇痛效应,且该效应具有临床意义;针刺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累积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十七椎穴不同留针时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镇痛效果,为确定最佳留针时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留针20 min组、留针30 min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各30例。针刺组单刺十七椎穴,于月经第1天疼痛发作时针刺1次;空白对照组不予针刺治疗。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Mc Gill简化量表(SF-MPQ)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疼痛随时间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针刺组镇痛效果从针刺10 min时开始显现,镇痛效果随留针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留针30 min组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留针20 min组(P0.01);两针刺组均能明显改善SF-MPQ中各项指标的评分,留针30 min组显著优于留针20 min组(P0.01)。结论:针刺十七椎穴对原发性痛经有明显的镇痛效果,留针30 min的镇痛效果优于留针20 min。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原发性痛经的镇痛效应。方法:选取原发性痛经患者单穴(十七椎穴)组85例,多穴(十七椎、次髎、地机、三阴交穴)针刺组87例,观察针刺疼痛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单穴组及多穴组VAS读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两组间治疗后VAS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疼痛时针刺十七椎及多穴均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有镇痛效应;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即刻镇痛可单取十七椎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关元和同时针刺关元、三阴交两穴对原发性痛经镇痛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镇痛作用机制。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20例针刺关元、三阴交,B组20例针刺关元。观察针刺前、针刺后及起针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的变化,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A组和B组VAS各项指标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针刺30 min内,两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起针后60 min、90 min、120 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优于B组。结论:针刺能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的疼痛症状,针刺关元配伍三阴交较单针关元穴镇痛效果显著,说明关元配三阴交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可能有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痛经时针刺单穴十七椎即时止痛的效果.方法将本组原发性痛经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穴组和多穴组,单穴组在疼经时取穴十七椎.多穴组取穴足三里、三阴胶、中极,中医寒凝瘀血型可配加关元、气海、肾俞,气滞血瘀型可配加地机、太冲穴.单穴组在痛经发作第1天开始针灸,每天1次,1个月经期连续冶疗3天,1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多穴组于经前5—7天开始针灸,每日一次,连续5天,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痛经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痛经程度比效,单穴组的疼痛程度明显比多穴组减轻,P<0.01.两组痛经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单穴组总有效率98.93%,多穴组总有效率89.13%,单穴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多穴组,P<0.01.结论对原发性疼经患者在痛经发作时针刺十七穴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不用选择多穴.方法简单方便,见效快,不良反应少,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穴位优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指导和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痛经所带来的疼痛不适给妇女生活、工作与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与困扰,寻找简便、安全、有效的即刻镇痛方法有较大的临床与社会意义。十七椎是治疗原发性痛经及即刻缓解疼痛方面的重要穴位,笔者创新性的将十七椎结合现代新兴疗法刃针,施以重刺激手法,经试验可达即刻缓解疼痛之效。本文通过阐述十七椎缓解痛经与刃针作用原理,试析运用刃针刺激原发性痛经患者十七椎即刻镇痛的理论基础,并附病案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月经期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即刻镇痛效应。方法:将44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治疗组于月经第1天针刺气海、关元、三阴交,留针同时行温针灸,治疗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于月经第1天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1粒,治疗3个月经周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观察治疗前、治疗后各时间段患者的疼痛强度。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温针灸治疗痛经从施治15 min开始起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从30 min开始起效,温针灸施治后30 min镇痛效果最明显,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60 min镇痛效果最明显,两组治疗后60 min、90 min、120 min、150 min、180 min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组疼痛强度明显降低,且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86.3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起效快。长期疗效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能代替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耳针直刺法和沿皮透穴刺法用于腰椎间盘突出快速镇痛的疗效.方法 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直刺组和透刺组,直刺组使用耳穴直刺法,透刺组使用耳针沿皮透穴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双侧腰骶区的穴道,并根据具体症状配穴.所有患者采用经过简化的McGill量表进行针刺前、针刺5 min后和针刺30 min后的疼痛评分,比较两种刺法的镇痛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针刺后疼痛均有所缓解.两组针刺后5 min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针刺后30min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透刺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的快速镇痛效应优于直刺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脉图参数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以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为原发性痛经组,健康者为对照组.在痛经典型发作时予以电针治疗,形成4个观测时点(T0:经前7~10 d,T1:经期痛经典型发作时,T2:针刺镇痛治疗30 min结束即刻,T3:针刺镇痛治疗结束后30 min).运...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月经来潮前针刺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穴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针刺十七椎穴)20例予针刺疗法3个疗程,空白对照组(不予针刺)20例。参照COX痛经症状量表(theCoxMenstrualSymptomScale)进行痛经临床症状评分,分别记录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痛经症状总频率(持续总时间)和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总分,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痛经症状总频率(持续总时间)总分和痛经症状严重程度总分持续下降,第三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十七椎穴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穴位,可于经前单用十七椎穴治疗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对不同单穴进行热敏灸来治疗原发性痛经(PD)的即刻止痛效应,探讨其对原发性痛经止痛时效和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名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分别选取关元、三阴交和十七椎在痛经发作时进行单穴单次热敏灸治疗,并观察其在治疗10 min、20 min、30 min及治疗完成后3 h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伴随症状评分及止痛疗效.结果:(1)不同时段VAS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 min时,三阴交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20 min时,三阴交、关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min和治疗完成后3 h时,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三阴交组VAS评分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时段伴随症状评分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0 min时,三阴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0 min、30 min和治疗完成后3 h时,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比较,三阴交组伴随症状评分下降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完成后3 h时止痛疗效比较:三阴交组总有效率为92.5%,与关元组、十七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交穴为热敏灸治疗PD(寒凝血瘀型)即刻止痛的首选腧穴.热敏灸单穴治疗PD疗效显著,但选取不同的有效腧穴进行热敏灸治疗,其止痛时效和临床疗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FLIR-A615型便携式红外热像仪,观察健康志愿者和脑出血患者双侧足三里穴在针刺前后穴区体表温度的变化,分析腧穴在生理状态和病理状态下的穴敏化过程的变化,为腧穴穴敏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纳入30例健康志愿者和25例脑出血患者,采用红外成像技术,针刺双侧足三里穴,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10 min、针刺20 min和针刺30 min时,采集记录并分析两侧足三里穴区局部体表温度的变化。结果 :(1)健康志愿者左右两侧足三里穴针刺后穴区体表温度升高,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足三里穴区体表温度在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10 min、针刺20 min和针刺30 min各时间点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脑出血患者患侧与健侧足三里穴针刺后穴区体表温度升高,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10 min、针刺20 min和针刺30 min各时间点,患侧与健侧足三里穴区体表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足三里穴区体表温度低于健侧(P<0.05)。结论:针刺可以升高腧穴局部体表温度,为腧穴穴敏化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3.
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MPS诊断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触发点局部阻滞组(对照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腰背部夹脊穴为主,配合肌筋膜触发点局部针刺;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触发点局部阻滞治疗.1个疗程后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观察两组对MPS疼痛的影响.[结果]针刺组完全缓解3例,明显缓解12例,中度缓解13例,轻度缓解2例;对照组完全缓解4例,明显缓解9例,中度缓解15例,轻度缓解2例.两组疼痛缓解度中度以上的患者均占93.3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缓解疼痛方面疗效相仿.治疗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是治疗MPS的一种有效方法,其疗效与利多卡因局部阻滞法相仿,但能够避免利多卡因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止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止痛效果。方法:将62例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或寒凝血瘀证)确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于经期第1天疼痛最为明显时针刺十七椎、三阴交、次髎、地机等穴,每日1次,连针3次,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于治疗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80 mm时给予阿司匹林泡腾片,0.5 g/片,1片/次。3个疗程结束后连续随访3个月经周期,对两组病例筛选期、治疗期及随访期的Mcgill疼痛问卷简表(SF-MPQ)及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①针刺组治疗期及随访期的SF-MPQ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CMSS总频率及严重程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②针刺组筛选期、治疗期及随访期的SF-MPQ评分依次比较,均具有明显差异(P〈0.01),CMSS总频率及严重程度分值均具有明显差异(P〈0.01,P〈0.05);对照组筛选期、治疗期及随访期的SF-MPQ评分、CMSS总频率及严重程度评分依次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十七椎、三阴交、次髎、地机等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耳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致痛经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耳针疗法与传统体针疗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观察对象64例随机分为耳针组与体针组,每组各32例。耳针组采用耳针疗法刺激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耳穴(双侧子宫、皮质下或神门、内分泌);体针组32例选取天枢、气海、中极、关元、三阴交等穴。两组分别给予毫针针刺及电针刺激,并分别对治疗前后的痛经程度进行评分。结果:耳针组32例中治疗后痊愈8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75%;体针组32例中痊愈8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3%,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积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P〈0.01;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耳穴子宫、皮质下或神门、内分泌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痛经症状,较传统体针具有更强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按照患者自愿就诊的诊室,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采用电针治疗,第2组采用芒针治疗,第3组采用火针治疗。在此基础上,3组均采用辨证取穴和局部取穴治疗相结合。通过VAS视觉模拟量表、疼痛持续时间、疼痛发作频率、起效时间和再次发作时间评价不同疗法的近远期疗效。结果 :从VAS量表、疼痛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等指标来看,疗后与疗前差值、随访与疗前差值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3组治疗该病的近、远期疗效相当;从起效时间及再次发作时间来看3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三种针灸方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均有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合谷穴、三阴交穴注射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及其对产妇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ASA I-Ⅱ级、单胎、足 月(≥37周,<41周)、枕前位妊娠拟阴道产,自愿要求穴位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A组)、对照组(B组)。在宫口 开至≥3 cm 时,A组在双侧三阴交穴、合谷穴注入0.2%罗哌卡因1 mL;B组在双侧三阴交穴、合谷穴注入0.9%生理盐水1 mL。 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后30、60、12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比较两组各产程时间、分娩结局、皮质醇浓度等指 标。结果研究组产妇镇痛后VAS 评分均较镇痛前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镇痛2 h后,对照组产妇血清皮质醇浓度显 著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中转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各产程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合谷穴、三阴交穴注射罗 哌卡因分娩镇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不会延长产程,不会增加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