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暴露并观察四叠体池及松果体区。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四叠体池及松果体区。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后段、经小脑幕入路能够进入四叠体池完成松果体区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枕下上正中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灌注和新鲜成人尸体头颈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枕下上正中入路暴露并观察四叠体池和松果体区。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枕下上正中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四叠体池和松果体区。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枕下上正中入路能够进入四叠体池完成松果体区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病变手术暴露的改善情况。方法在10例(20侧)成人湿性尸头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进一步显露横窦、乙状窦,模拟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分别以内听道口、三叉神经腔口(Meckel腔口)、斜坡中点为参照点,测量其在两种入路中与骨窗上下缘、内外侧缘所成最大角度及距离,并观察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显露状况。结果扩大乙状窦后入路骨窗外侧缘中点到内听道口、Meckel腔口、斜坡中点的距离较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著缩短(均P<0.05);骨窗上下缘、内外侧缘与参照点所成最大角度均扩大,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增加手术暴露范围、扩大手术视角,提高桥小脑角区大型肿瘤的全切除率以及保护重要的神经、血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显微镜及神经内镜观察研究国人乙状窦后入路的桥小脑角区的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个新鲜国人头颅标本上模拟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通过神经内镜和手术显微镜观察桥小脑角区的重要结构,测量内耳门后下缘到后半规管后缘中点的距离。结果颈静脉孔位于岩骨内侧面的下方,有岩下窦、乙状窦、颈静脉及第Ⅸ、Ⅹ、Ⅺ颅神经通过:内耳门位于岩骨内侧面中央,面神经多位于内耳门的前上,听神经位于内耳门后下,小脑前下动脉在内耳门处形成动脉袢,发出1~3支内听动脉。内耳门后下缘到后半规管后缘中点的距离左侧为(12.51±2.28)mm,右侧为(13.26±2.17)mm。结论结合显微镜和神经内镜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桥小脑角区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能最大程度减低损伤,更好的保护正常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进行经耳前颞叶底入路的解剖研究。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3例(6侧),经耳前游离骨瓣开颅,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中颅底和岩斜区。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前颞叶底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中颅底和岩斜区。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前颞叶底入路能够完成中颅底和岩斜区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6.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的技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手术的22例桥小脑角区病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瓣开颅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损伤乙状窦和横窦,均获得满意的术野显露。骨瓣形成平均用时55min,术后无一例发生切121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术安全、可行,骨瓣复位后保持了原有的解剖结构。术中关键点是根据颅骨表面解剖标志定位,以良好地显露及避免损伤乙状窦和横窦。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行神经内镜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测量28具干性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确定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位置;在15具尸头上采用内镜模拟手术,观察入路中主要神经、血管等解剖标志的分支、变异情况和周期毗邻关系。结果 ①以星点-乳突尖连线中点为圆心作2.0cm直径的骨窗,可以充分显露桥小脑角区。②采用不同角度内用神经内镜可以减少对脑神经、脑干、小脑的牵拉,能够更好地显露小脑角结构,准确确定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分型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76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检查及术中判断分为内听孔前型31例,内听孔后型17例,大型联合型28例。73例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使用颞下入路,1例使用翼点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71例,次全切除5例。术后随访1~10年,术后新增神经症状15例,其余病人术后症状均改善;复查头颅MRI,复发3例;死亡2例。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效果及良好预后;扩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满足绝大多数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切除的需要;颅神经、岩静脉及重要动脉的保护和处理在桥小脑角区脑膜瘤显微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锁孔神经外科已成为现代微创神经外科重要方向之一。桥脑小脑角区位置深,操作空间小,解剖结构复杂,该部位手术历来是神经外科医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通过探讨乙状窦后入路相关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进一步理解锁孔理念及其发展前景。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处理桥小脑角区多种病变具有明显的优势,且与其他入路互补性强。内镜辅助进一步扩大了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多用途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治疗听神经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35例听神经瘤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行显微手术切除。结果本组患者肿瘤全切23例(62.9%),次全切除9例(25.7%),部分切除3例(8.6%);面听神经解剖结构保留29例(82.9%)。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熟练掌握桥小脑角区的局部解剖、手术入路及显微操作技巧可提高全切率和面听神经保留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进行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前段入路至蝶鞍的解剖研究。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前段入路解剖并观察鸡冠至蝶鞍。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前段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蝶鞍的解剖结构。结论应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前段入路能够完成蝶鞍的显微解剖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将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5例,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暴露并观察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结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解剖观察,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结构显示清楚,图像逼真。结论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大脑纵裂胼胝体上段、经胼胝体入路能够完成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13.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人路切除听神经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42例大型听神经瘤行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在耳后发际内1 cm作6 cm小弧形切口,骨窗2.5~3.0 cm,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40例(95.2%),近全切除2例;面神经解剖保留37例(88%),功能保留30例(71.4%);耳蜗神经解剖保留3例,有效听力保留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同样能获得对听神经瘤及桥小脑角神经、血管的良好显露.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神经导航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的解剖和手术方案研究,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成人头颅标本12例(24侧),模拟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观察暴露的岩斜区解剖结构;利用神经导航技术定位标本岩骨内部结构,最大限度磨除岩尖,观察斜坡鞍后区,上、中斜坡区等结构;利用该入路切除11例临床颅底肿瘤,探讨该入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可完全暴露鞍旁区,通过海绵窦外侧壁的手术三角可对累及海绵窦内外病变进行直视手术;神经导航辅助下耳蜗、内听道等结构定位准确,头颅标本岩尖磨除后耳蜗内侧缘岩尖剩余最大骨质平均厚度(0.8±0.19)mm,内侧视角较非导航入路增加(8±2.5)°,后外侧视野增加了(25±3.2)°,获得(3.3±0.4)cm2硬膜显露,明显扩大了后颅窝的暴露范围。临床病例资料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2例,手术时间与既往相比缩短1~1.5 h,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脑神经损害症状加重3例,无长期昏迷及手术相关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颞下经小脑幕锁孔入路,能最大程度暴露蝶岩斜区病变,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入院时病情危重且接受手术治疗的脑干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治疗效果以及随访信息。根据血肿位置、深度不同,分别选择枕下后正中入路、颞下入路或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等清除血肿。结果发病一个月死亡10例,病死率为27.8%;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平均为3.5分。结论手术清除血肿可以作为自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治疗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颞下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颞下入路中小脑幕中切迹间隙的解剖结构,指导临床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模拟颞下入路对10例经甲醛溶液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标本进行逐层解剖,并观察、测量重要神经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描述颞下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然后切开小脑幕,观察增加的暴露范围。结果颧弓至脑干和小脑幕游离缘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6.83±3.52)mm和(39.00±2.65)mm;天幕游离缘与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和三叉神经后根的距离分别为(1.90±0.55)mm、(5.12±2.20)mm、(3.28±1.67)mm、(0.80±0.20)mm。结论颞下入路手术治疗小脑幕中切迹间隙病变具有手术操作距离短、垂直视角大、对中切迹间隙的暴露范围广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岩乙状窦前入路的微创化改良技术操作方法及其优点。方法根据Fukushima观点对传统经岩乙状窦前入路进行微创化改良,并在15例国人成人头顷湿标本双侧分别随机模拟传统经岩乙状窦前入路和改良入路,并进行解剖学比较研究。结果改良的乙状窦前1入路手术中,只需磨除少量的岩骨后部骨质,显露乙状窦前方4mm的硬膜区,切开硬膜和小脑幕即可充分显露岩斜区,且其颞枕骨窗面积较传统入路显著缩小(P〈0.05),但两者手术最大视角和操作深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较传统入路更简便、安全、微创,是岩斜区肿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  相似文献   

18.
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征,着重讨论内镜下定位的解剖学标识。方法取10具20侧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采用耳后“C”形切口,长度约6cm,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神经内镜下观察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骨窗开口前缘与内耳道口后唇距离为(14.0±3.6)mm。通过调整内镜角度,经乙状窦前-迷路后锁孔入路可清晰显示岩斜区脑神经及附近走行血管。结论相对于手术显微镜而言,内镜对周围结构的显露更为广泛。临床实践中,应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联合使用内镜和显微镜,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