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20例,A组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B组采用胰岛素加服二甲双胍,维持仇糖达标4个月。结果:B组在血糖达标的同时,日胰岛素用量和甘油三酯(TG)的改善均比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在胰岛素强化治疗时,联合应用二甲双胍有利于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和改善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
选择已确诊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189例,随机分为A组、B组:A组(96例)给予单纯预混胰岛素治疗3月;B组(93例)给予预混胰岛素加用二甲双胍治疗3月。所有患者均无用药禁忌症,分别记录2组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日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反应以及体重、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G)变化。结果:预混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血糖达标时间快、达标时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对体重影响小。结论:预混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优于其他治疗方案,有利于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达标。  相似文献   

3.
45例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T2DM患者(FBG〉8.0mmol/L,HbA1c〉7.5%),随机分为A组(n=25)和B组(n=20),两组均联台口服二甲双胍850mg,qd,以两组FPG〈60mmol/L为达标,共治疗12周,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平均FPG水平、HbA1c、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结果A组在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治疗方案,其降糖始果显著,低血糖发生率低,安全性高,适合老年糖尿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60例符合诊断标准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观察组,予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B组为对照组,予门冬胰岛素30治疗。比较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第3个月空服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用量、体重指数(BMI)、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次数,甘油三酯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空腹及餐后血糖、Hb 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的空腹及餐后血糖、Hb A1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少、BMI下降、甘油三酯水平下降、低血糖发生次数较少(P〈0.05).结论二甲双胍缓释片联合门冬胰岛素30治疗T2DM能更有效地控制血糖,且胰岛素用量少,BMI下降,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降低甘油三酯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中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9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甘精胰岛素组。对照组采用诺和灵N进行治疗,并结合二甲双胍口服,甘精胰岛素组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病情转归;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均用量;干预前后患者全自动生化化学分析静脉血血糖和糖化血糖蛋白监测值;低血糖等异常现象发生率。结果甘精胰岛素组病情转归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胰岛素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胰岛素日均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全自动生化化学分析静脉血血糖和糖化血糖蛋白监测值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甘精胰岛素组全自动生化化学分析静脉血血糖和糖化血糖蛋白监测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等异常现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诊初诊2型糖尿病中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的应用价值高,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加速血糖达标,减少胰岛素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患者转归。  相似文献   

6.
56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和诺和灵N组。结果治疗后甘精胰岛素组在血糖达标时间、空腹血糖、日内血糖漂移、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低于中效胰岛素组(P〈0.05)。结论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片降糖效果显著并能减少夜间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7.
魏爱风 《山东医药》2011,51(43):46-47
目的探讨诺和锐、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联合治疗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超重及肥胖T2DM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20例,A组予诺和灵30R皮下注射;B组予诺和锐三餐前及中效胰岛素每晚睡前皮下注射;C组在B组基础上口服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治疗目标均为空腹血糖(FBG)4—7mmol/L、餐后2h血糖7—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各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放免法测定FBG、餐后2h血糖及HbA1c;记录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三组FB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B、C组餐后2h血糖、HbA1c均显著低于A组,且C组HbA1c显著低于B组(P均〈0.05);胰岛素用量c组〈A组〈B组,B、C组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均〈0.05)。结论诺和锐、吡格列酮及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超重及肥胖T2DM患者,可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事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疗效。方法 114例老年T2DM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3组,每组38例。A组采用地特胰岛素和二甲双胍组治疗,B组采用预混胰岛素(诺和锐30)治疗,C组采用预混胰岛素组(诺和灵30R)治疗,分别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糖变化、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3组治疗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BG)、评价血糖(M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均明显降低,A、B组治疗后FBG、2 h BG、MBG及HbA1c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A、B组治疗后FBG、2 h BG、MBG及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治疗后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P<0.05),A、B组治疗后MAGE、SDBG、LA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每日胰岛素用量显著高于C组(P<0.05)。A、B组血糖达标时间、每日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方案、诺和锐30皮下注射方案可以降低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对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采用二甲双胍和胰岛素治疗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的观察,并对比评价。方法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在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按自愿原则筛选162例,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胰岛素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通过以下指标来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每天胰岛素用量、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达标时间、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每天胰岛素用量和血糖达标时间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是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案,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观察并评价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对初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该院选取自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用胰岛素泵)和试验组(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持续治疗,于治疗6个月以及1年时分别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C肽、空腹胰岛素、体质量、胰岛素用量及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组较单用胰岛素组胰岛素用量更少,血糖达标时间更少,HbAlc下降更明显,胰岛素敏感性较前明显增加,HOMA—IR下降值更大。结论胰岛素泵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可迅速有效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消除高血糖毒性,使受糖毒性损伤的残存胰岛B细胞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可延缓胰岛B细胞功能的衰退,及减少胰岛素用量,减轻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  相似文献   

11.
49例短病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23例),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组(26例),测定强化治疗2周前后各组患者FPG、Ins、C—P、hsC—RP及75g葡萄糖负荷后2hPG、Ins、C—P。应用稳态模型计算13细胞功能(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级治疗费用。结果强化治疗后胰岛素+二甲双胍组相比胰岛素组HOMA—β水平显著升高(P〈0.05),HOMA—IR水平显著下降(P〈0.05);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缩短,胰岛素及治疗费用显著下降(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较单纯胰岛素治疗更能有效改善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能明显减少胰岛素用量及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病人105例随机分为3组:诺和灵R加诺和灵N强化治疗组(A组)、诺和灵30R治疗组(B组)、诺和灵30R加二甲双胍组(C组).结果A、C两组降糖效果接近,优于B组,但C组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其他两组,且体重增加不明显,低血糖发生率减少.结论诺和灵30R与二甲双胍联用是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较理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将40名FPG≥10mmol/L的肥胖2型糖尿病人(预混胰岛素治疗)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0例,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治疗,对照组20例仍然采取原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方案。观察12周后,FPG,P2hPG,HbA1c,TG,ALT、AST、BUN、Ccr、HOMA-β和HOMA-IR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血糖水平达标快,胰岛素用量减少,HbA1c水平降低,同组间治疗后HOMA-β较治疗前增高,HOMA-IR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二甲双胍与吡格列酮)治疗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血糖达标快,胰岛素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复方片剂与单药二甲双胍片对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在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后行末梢血糖监测仍存在黎明现象的2型糖尿病患者54例,随机分为2组: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组(A组) 28例、二甲双胍组(B组) 26例。A组睡前加服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吡格列酮15 mg、二甲双胍500 mg),B组睡前仅加服二甲双胍500 mg,动态监测血糖,根据情况适时减少胰岛素用量,治疗1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及黎明现象严重程度(Δ黎明)。结果:治疗1周后,2组空腹血糖和Δ黎明较治疗前下降(P均0. 05);且A组下降更显著(P均0. 05)。结论: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睡前加服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较二甲双胍单药能更有效改善黎明现象。  相似文献   

15.
64例初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A组(门冬胰岛素30组)及B组(诺和灵30R组),比较两组治疗12周后FBG、PBG、GHbA1c、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的情况。结果结果2种预混胰岛素方法均可使血糖达标,A组较B组显著降低(P〈0.01或P〈0.05);A组血糖达标所需时间和所需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或P〈0.05)。A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为6.67%,B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为20.0%。结论对于初诊T2DM患者,应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疗效优于诺和灵30R注射液,可较理想控制全天血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两种强化治疗方案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和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6例空腹血糖(FBG)为7.0~11.0mmol/L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20例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第二组16例采用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分别在诊断初和强化治疗3个月时测定FBG、餐后2小时血糖(PBG)、糖基化血红蛋白(HbAlc)、PAI-1,胰岛素和C肽第二时相分泌量、15例患者加测胰岛素和C肽第一时相分泌量、以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β细胞敏感指数(HOMA-β)。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BG、PBG和HbAlc均获得良好控制,HOMA-IR和HOMA-β显著改善,两组第一时相及第二时相胰岛素及C肽分泌量显著升高,PAI-1则显著升高。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或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短期强化治疗可有效改善β细胞功能,治疗后血清PAI-1的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改善胰岛素敏感作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自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B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A组在B组的基础上联用吡格列酮。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情况以及胰岛素指标。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的血糖情况以及胰岛素指标均明显优于B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改善了胰岛素的敏感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8.
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DM)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探求更好的血糖控制达标方案。方法 将空腹血糖≥11.1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6mmol/L的120例初诊肥胖2型DM患者分为三组,其中合并酮症19例作为A组,其余随机分为B组和C组(对照组)。A、B组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同C组一样进入研究,观察随访2年时三组血糖达标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和治疗方案。结果 随访2年时,三组间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有显著性差异,C组与A、B组和自身1年时比较HOMA-IS显著降低,但与初诊时无显著性差异,A、B组满1年时仍保持胰岛素分泌功能。A组和B组以食疗和运动疗法以及加二甲双胍治疗为主占78.2%;C组68.6%的患者需加磺脲类药物治疗,11.8%需要胰岛素治疗。结论 2型DM患者经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对恢复和保持胰岛β细胞功能起到一定作用,2年内多数患者以基础治疗和二甲双胍治疗为丰。  相似文献   

19.
56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和诺和灵N组.结果治疗后甘精胰岛素组在血糖达标时间、空腹血糖、日内血糖漂移、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均低于中效胰岛素组(P<0.05).结论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片降糖效果显著并能减少夜间低血糖发生.  相似文献   

20.
降糖药物与胰岛素交替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2DM病人随机分为A组采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B组采用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交替治疗,周期为三个月,随访35个月。结果:A组中72.2%的病人单一口服二甲双胍不能使血糖达标,需加用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治疗;B组中有94.7%的病人仅口服降糖药物达标。两组病人观察35个月后,B组病人胰岛素β细胞功能有优于A组(P〈0.01)。结论: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物交替治疗能更好的恢复和保持β细胞分泌功能,更容易使血糖达到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