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冠脉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24h平均脉压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探讨冠心病新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966例高血压病患者,男570例,女39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SCA),根据SCA结果分为冠心病组(A组)及非冠心病组(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24h平均脉压(PP);根据脉压结果分为PP>40mmHg组及PP≤40mmHg组。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P:A组(56.6±10.3)mmHg,显著大于B组(35.1±9.8)mmHg,P<0.01;PP>40mmHg组共有767例患者(79.4%),其中有610例冠心病患者(79.5%),PP≤40mmHg组共有199例患者(20.6%),其中有73例冠心病患者(36.7%),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脉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增大高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尤其在脉压>40mmHg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24 h PP)与左心室肥厚(LVH)及主动脉根部(AOD)扩张的相关关系。方法对6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ABP)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分别测量ABP和超声心动图的各种参数。将24 h PP≥60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患者30例作为A组,24 h PP<60 mm Hg的患者30例作为B组。结果A、B两组LVH和AOD扩张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与24 h P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密切相关(P<0.01),与脉压和收缩压呈正相关(P<0.05)。AOD与24 h PP、24 h SBP、年龄和病程密切相关(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24 h PP与LVH及AOD扩张密切相关,24 h PP可作为评价抗高血压药物能否更好地减少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患者脉压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辛俊 《临床内科杂志》2007,24(5):337-338
目的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不同的脉压(PP)水平与微量白蛋白尿(mAlb)之间的相关分析,探讨脉压与早期肾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脉压将住院确诊的13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脉压<60 mm Hg组58例,脉压≥60 mm Hg组72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清晨微量白蛋白尿.结果 脉压≥60 mm Hg组较脉压<60 mm Hg组年龄、收缩压(SBP)明显增高,舒张压(DBP)明显降低(P<0.05);脉压≥60 mm Hg组血尿酸(UA)及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增高.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r=0.243,P=0.040),血肌酐(Cr)与血尿酸呈正相关(r=0.404,P<0.01).结论 在高血压患者中脉压是肾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之一,早期可表现为尿微量白蛋白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4 h平均脉压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用动态血压监测24 h平均收缩压(MSBP)与舒张压(MDBP),它们之差为24 h平均脉压(MPP).根据MPP≥60 mm Hg或<60 mm Hg把207例高血压病患者分成2组,以超声探头测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舒张末期后壁厚度(LVPW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肌重量指数(LVMI)和左室射血分数(EF).以协方差分析校正MSBP和MDBP影响后比较两组间左室重构的指标.结果 在24 h平均脉压≥60 mm Hg组中,LVDd,IVSd、LVPWd和LVMI均较对照组高(P<0.05),即使校正了MSBP和MDBP影响后,这种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平均脉压增高是导致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左室肥厚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24 h脉压(PP)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17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别用动态血压记录仪监测动态血压,根据血压检测结果按24 h平均脉压(AB-PP)分为≥60 mm Hg组和<60 mm Hg组,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内径(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计算射血分数(EF)、左室重量(LVM)及重量指数(LVMI),并将两组年龄、性别及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在年龄、性别上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2)ABPP≥60 mm Hg组的LVMI及影响LVMI的3大因素Edd、IVST、LVPWT的值高于ABPP<60 mm Hg组,EF则低于<60 mm Hg组(P<0.01).(3)对两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例数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老年人24 h平均脉压增大与左心室肥厚呈正相关,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患者脉压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变化对尿微量白蛋白(UmALB )排泌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脉压(PP)水平分成PP<70 mm Hg组,77例和PP≥70 mm Hg组,83例,两组均行系统降压治疗1月,将血压达标(BP 140/90 mm Hg)者再继续治疗观察5月,分析这些患者治疗前后PP及UmALB 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PP<70 mm Hg组治疗前后UmALB量无明显改变.PP≥70 mm Hg组治疗后有60例血压达标,该组总的UmALB分泌量减少,其中治疗后PP<70 mm Hg病例比治疗后PP≥70 mm Hg病例的UmALB分泌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随着脉压变化可引起UmALB 排泌量的变化,PP从≥70 mm Hg降至PP<70 mm Hg时UmALB排泌量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性老年高血压(SH)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2月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老年人320例,测量血压及动态血压,其中SH患者80例,为SH组,血压正常老年人158例,为正常组。通过比较两组24 h收缩压(24 h-SBP)、24 h舒张压(24 h-DBP)、24 h脉压(24h P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BP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BPSD)、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SBPV)和24 h舒张压变异性(24 h-DBPV)等指标分析老年SH患者的BPV特征。结果 SH组24 h-SBP、24 h-DBP和24 h PP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SH组24 h-SBPSD、24 h-DBPSD、24 h-SBPV和24 h-DBPV分别为(38.5±7.0)mm Hg、(19.0±4.9)mm Hg、(29.2±5.6)%和(23.5±4.3)%,而正常组为(19.1±7.8)mm Hg、(10.0±6.2)mm Hg、(18.1±5.0)%和(14.4±4.1)%,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SH患者具有明显的BPV,临床上应该注意对这类患者保持血压,减少血压的波动,从而降低BPV,进一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观察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伴与不伴心肌缺血(MI)改变时动态血压的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有患者均符合WHO冠心病及NYHA关于心衰的诊断和分级标准。对患者同步进行24 h的动态血压(ABPM)与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符合本研究条件的冠心病心衰患者共94例。根据AECG上有无MI改变分为两组:MI组:48例,男性12例,女性36例,年龄60~85岁,其中心衰Ⅱ级16例,Ⅲ~Ⅳ级32例;无MI组:46例,男性9例,女性37例,年龄60~82岁,其中心衰Ⅱ级20例,Ⅲ~Ⅳ级26例。观察指标:24 h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PP和PPI,白昼平均SBP、DBP、PP和PPI,夜间平均SBP、DBP、PP和.PPI。PP=SBP-DBP,PPI=PP/SBP。MI诊断标准为:J点后60 ms处ST段呈缺血型压低1 mm,持续1min,两阵间最短间隔时间为1 min。结果伴有MI患者的24 h、白昼和夜间平均SBP[分别为(125.20±21.15)mm Hg、(126.02±21.16)mmHg、(123.67±22.02)mm Hg]均明显高于不伴MI的患者[分别为(116.78±11.08)mm Hg、(117.89±11.06)mm Hg、(114.96±13.48)mmHg](P<0.05),而舒张压无差异[分别为(68.10±11.64 mm Hg、(68.61±11.92)mm Hg、(66.79±11.57)mmHg及(67.35±7.03)mm Hg、(68.30±7.17)mmHg、(65.65±7.99)mm Hg](P>0.05)。伴有MI患者的24 h、白昼和夜间PP、PPI[分别为(56.96±18.43)mm Hg、(0.48±0.08)mm Hg,(57.15±18.20)mm Hg、(0.45±0.08)mm Hg,(57.21±19.51)mm Hg、(0.46±0.09)mm Hg]均明显高于不伴MI的患者[分别为(49.41±10.43)mm Hg、(0.42±0.06)mm Hg,(49.59±10.32)mm Hg、(0.41±0.06) mm Hg,(49.52±11.38)mm Hg、(0.42±0.06)mm Hg](P<0.05~0.001)。结论本研观察结果发现,伴有MI的冠心病心衰患者中主要表现为SBP增高。对老年而言,大动脉硬化程度远大于外周阻力,SBP较DBP上升更明显,甚至出现SBP升高,DBP下降,从而导致PP增大的情况,故PP能更客观地反映血管病变程度。在对两组ABPM的PP和PPI进一步分析发现,伴有MI的冠心病心衰患者,24 h、白昼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与微量蛋白尿的关系,以期为动态血压监测(ABPM)应用于早期诊断和评价高血压性肾损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5例按动态脉压(24 h PP)≤40 mm Hg(1mm Hg=0.133 kPa)、41~55 mm Hg、56~70 mm Hg、>70 mm Hg分为Ⅰ、Ⅱ、Ⅲ、Ⅳ组,测量24 h 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 平均舒张压(24 h DBP)、24 h PP、尿微量白蛋白(mA1b)及尿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比较各组的尿 mA1b、NAG 检测值及其阳性率,进行24 h SBP、24 h DBP、24 h PP 与尿 mA1b、NAG 的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1)Ⅰ组与Ⅱ组之间,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与Ⅳ组随24 h PP 的增高,尿 mA1b、NAG 及微量蛋白尿阳性率均依次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 h PP、24 h SBP 与尿 mA1b、NAG 呈正相关(r=0.79、0.78、0.78、0.76,P<0.05),24 h DBP 与mA1b、NAG 呈负相关(r=0.64、-0.65,P<0.05);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得出高血压早期肾损害时对应的24 hSBP、24 h DBP 及24 h PP 值分别为150 mm Hg、91 mm Hg、58 mm Hg。结论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可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检测评价指标,24 h SBP 高于150 mm Hg、24 h PP 高于58 mm Hg,24 h DBP 过度下降的患者为高血压性肾损害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压正常的糖尿病(DM)患者动态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3月于宜昌市夷陵医院门诊患者中纳入符合标准的糖尿病(DM)患者121例,根据24 h动态脉压水平分为A组(脉压50 mm Hg,n=42)(1 mm Hg=0.133k Pa)、B组(50 mm Hg≤脉压≤70 mm Hg,n=48)、C组(脉压70 mm Hg,n=31)。结果 以UACR作为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指标,观察各组动态脉压与UACR水平,探讨动态脉压与DM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相关性。三组患者在传统肾功能指标,如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早期肾功能指标UACR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UACR与年龄、诊室舒张压(DBP)、24 h平均脉压(24 hm PP)、白天平均脉压(dm PP)、夜间平均脉压(nm PP)呈正相关(P0.05),但与诊室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无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24 h平均脉压(24 hm PP)、夜间平均脉压(nm PP)为UACR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压正常的DM患者,随着脉压差的增大,早期肾功能指标UACR也明显升高,提示动态脉压与早期糖尿病肾病(DN)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