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探讨其作为食管癌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cationpro tocal,TRAP) PCR ELLISA方法检测 42例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 ,并以 16例食管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 :42例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85 7% ( 3 6/4 2 ) ,癌旁组织为 11 9% ( 5 /4 2 ) ,16例食管良性病变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 <0 0 1)及良性病变组织 (P <0 0 1)。端粒酶活性随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伴淋巴结转移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1。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食管癌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的标志物之一 ,并为食管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食管拉网细胞中端粒酶活性 ,探讨其在食管癌诊断及预测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对 30例食管拉网细胞标本及相应的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组织进行检测。结果 :30例食管拉网标本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 83.3% ( 2 5/ 30 ) ,相应癌组织中阳性率为 96 7%( 2 9/ 30 ) ,14例正常食管组织中阳性率为 14.3% ( 2 / 14)。拉网细胞和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与正常组织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食管拉网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高于拉网细胞学癌细胞检出率( 73.3% )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临床病理因素无关。结论 :食管拉网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结合细胞学检查将有助于食管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3.
膀胱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端粒酶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性检测58例TCC组织、10例癌旁膀胱粘膜及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TCC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86.2(50/58),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癌旁组织中只有1例端粒酶阳性;正常组织中端粒酶均为阴性。结论 TCC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粘膜组织及癌旁膀胱粘膜组织。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之间端粒酶活性虽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端粒酶活性的强弱分布不同。端粒酶活性可作为TCC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预测复发的肿瘤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检测端粒酶活性在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TRAP_PCRELISA检测方法,对76例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进行了检测,同期取淋巴结良性病变2 2例作对照。结果 良性淋巴结病变端粒酶活性为0 0 3 4±0 0 2 6,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端粒酶活性为0 3 5 2±0 14 1,两组之间端粒酶活性检测差异有显著性(P <0 0 0 1) ;而且发现不同细胞学类型的淋巴结转移癌端粒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 >0 0 5 ) ;不同原发灶肿瘤转移淋巴结端粒酶活性差异也不显著(P >0 0 5 ) ;说明端粒酶活性与病变良恶性有关,与细胞学类型和原发灶的部位无关。结论 浅表淋巴结转移癌细针穿刺标本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及bcl-X/L的表达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TRAP-银染法检测45例食管鳞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癌组织进行了hTERT及bcl-X/L表达的检测。结果: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82.2%,hTERT及bcl-X/L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4%及71.1%,bcl-X/L的蛋白表达及hTERT的mRNA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均有相关性。结论:食管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hTERT及bcl-X/L的表达阳性率均较高。hTERT及bcl-X/L的表达对端粒酶活性有一定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用于常见胸部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评价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原发性肺癌、食管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 ,并以相应的良性病变作为对照。结果 :3 2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 84 4%( 2 7/3 2 ) ,癌旁组织为 9 4% ( 3 /3 2 ) ,良性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端粒酶活性随肺癌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 ,伴淋巴结转移标本组阳性率 94 7% ( 18/19)明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69 2 % ( 9/13 ) ,P <0 0 5 ;但与肿瘤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3 7例食管癌端粒酶阳性率为 86 5 % ( 3 2 /3 7) ,癌旁组织为 18 9% ( 7/3 7) ,正常食管组织未检出端粒酶阳性。当癌侵及肌层及外侵后 ,其阳性表达率 10 0 % ( 2 3 /2 3 )高于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者 71 4% ( 10 /14 ) ,P <0 0 1。伴淋巴结转移标本阳性率 10 0 % ( 2 1/2 1)高于非淋巴结转移者 75 % ( 12 /16) ,P <0 0 5。结论 :端粒酶有可能成为肺癌、食管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 MDS)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TRAP- EL ISA)检测端粒酶活性 ,RT- PCR法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 ( h TERT) m RNA水平的表达。结果 高危组 MDS患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较低危组 MDS患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 ( 0 .2 0 0± 0 .2 2 5 vs 0 .0 2 7± 0 .0 13,P=0 .0 37) ;正常人、缺铁性贫血 ( IDA)患者和低危组 MDS患者骨髓细胞 h TERT m RNA表达检测结果均阴性 ,而高危组 MDS患者和急性白血病 ( AL )患者骨髓细胞均表达h TERT基因 ;h TERT m RNA表达和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 ( r=0 .774 ,P=0 .0 2 4 )。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 h TERT基因 m RNA水平的异常表达能反映出 MDS病情的进展。定期检测 MDS患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和 h TERTm RNA水平的表达可作为观察 MDS患者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食管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PCR-ELISA)检测了43例食管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8例食管良性疾病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中36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3.7%,而癌旁组织4例阳性,阳性率为9.3%,8例良性疾病食管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食管癌端粒酶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良性疾病食管组织。食管癌组织端  相似文献   

9.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ELISA(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反应)方法,定量检测68例胃癌组织及40例癌旁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分别按计数和计量资料统计.结果68例胃癌组织中,60例端粒酶活性表达(88.24%),而40例癌旁非癌组织中,6例端粒酶低活性表达(15%),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呈正相关(χ2=4.87u=2.01P<0.05);与组织分化呈负相关(χ2=4.34u=2.17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统计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可能成为临床胃癌诊断的辅助方法,且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术式及预后评估的意义.定量检测端粒酶活性可能更有利于揭示其在恶性肿瘤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探讨其作为肺癌诊断和预后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al ,TRAP) PCR ELISA方法检测 48例肺癌手术切除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活性 ,并以 42例肺部良性病变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48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为 87.5 % ( 4 2 /4 8) ,癌旁组织为 8.3 % ( 4 /4 8) ,42例肺部良性病变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阳性。肺癌组织端粒酶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 χ2 =13 .0 2 9,P <0 .0 1)及良性病变组织 ( χ2 =14 .0 16,P <0 .0 1)。端粒酶活性随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升高趋势 ,但无统计学差异 ,不同组织学类型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 ,伴淋巴结转移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 ( 93 .5 %比 76.4% ,χ2 =63 .5 11,P <0 .0 1)。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肺癌辅助诊断、预后判断的标志物之一 ,并为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及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表达与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TRAP法检测6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RT—PCR法检测hTERT mRNA表达,5例正常肝脏组织作为对照。分析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6.7%(52/60)及90%(54/60),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24/60)及43.3%(26/60)。正常肝脏组织均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与术后早期复发及包膜浸润、门静脉侵犯、肝内转移等恶性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结论: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及hTERT mRNA表达可能是肝细胞癌术后早期复发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端粒、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催化亚基蛋白(hTERT)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outhern blot、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端粒长度(terminal restrictionfragments,TRFs)、端粒酶活性及hTERT表达水平。结果:大肠癌TRFs明显缩短,且随大肠癌Dukes分期的进展进一步缩短;端粒酶活性及hTERT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3.33%及76.67%,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大肠癌组织端粒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及hTERT阳性表达率为80%和70%,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0%和5%(P<0.05);相关分析显示端粒酶活性与hTERT蛋白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端粒的短缩及端粒酶的活化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TERT的表达对端粒酶的激活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与卵巢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价其可否作为卵巢癌的肿瘤标志物及预后指标.方法应用RT-PCR及端粒重复扩增方法对43例上皮性卵巢癌、11例良性卵巢肿瘤和卵巢正常组织以及4例交界性卵巢肿瘤共69份标本进行hTERTmRNA及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率在卵巢癌中分别为83.7%(36/43)及76.7%(33/43),良性肿瘤中均为9%(1/11),在正常卵巢组织和交界性卵巢肿瘤中阴性,其差异在卵巢癌与良性肿瘤及正常组织间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04及0.0001).hTERT及端粒酶阳性率在某些预后因素如肿瘤类型、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肿瘤转移之间的差异皆无显著性.结论卵巢癌中存在高频率的hTERT表达及端粒酶激活,表明hTERT作为端粒酶的催化亚基,在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激活中起关键作用.hTERT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可望作为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而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但其预后价值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