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甲种胎儿蛋白(AFP)阳性和阴性的原发性肝癌(PHC)患29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FP阳性组PHC患抗-HBs阳性率显低于AFP阴性组(P<0.005),而抗-HBc阳性率显高于AFP阴性组(P<0.01);PHC患HBV感染标志物组合模式有17种,其中具有传染性的四种常见模式AFP阳性组占71.26%(186/261),AFP阴性组占62.07%(18/29)。结论:肝癌患常伴有HBV活跃复制,其中AFP阳性更甚;在临床诊治PHC过程中,对HBV交叉感染的危险性及加强对患的保肝、抗病毒治疗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掌握我市饮食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HBV感染状况。方法:用ELISA法检测HBsAg及乙肝两对半。结果:检测34950名饮服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1.13%,检出11种感染模式,以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为主,占45.58%,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为次,占33.49%。结论:对HBsAg及HbeAg阳性者及时调岗,是控制乙肝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PHC致病因素的1:2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发生的致病因素。方法与结果 对98例PHC和196例非肝癌瘤对照进行了1:2配比病例对照研究。经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炎病史、胆管病史、抗-HCV(+)、HBsAg(+)、-HBc(+)、抗-HBe(+)、抗-HBcIgM(+)、AFP异常升高、CEA异常升高均为PHC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经1:25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最终有5个因素进入模型,即胆管病名(OR=8.12)、HBsAg(+)(OR=10.18)、抗-HBc(+)(OR=9.85),抗-HVC(+)(OR=55.06),和AFP升高(OR=4.43)。结论 HBV和HCV感染是导致肝癌发生的主要因素,有胆管病史者容易发生肝癌,AFP异常升高可作为PHC发生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温岭市878名高一学生HBV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HBV在学生中感染状况,掌握乙肝在学生中的发生与流行规律,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某中学高一年级878名新生采取静脉血液,采用ELISA进行HBV五项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抗-HBs阳性率最高,占76.76%;其次抗-HBc阳性率为15.95%;HBsAg阳性率为8.66%;抗-HBe阳性率为8.57%;HBeAg阳性率2.73%;并且发现中学生中HBV感染除抗-HBs阳性外,以“HBsAg、HBeAg、抗-HBc”阳性和“HBsAg、抗-HBc、抗-HBe”阳性两种感染模式为常见,二合计为6.49%。结论:由于乙肝疫苗的接种和国家、学校重视学生管理等原因,目前中学生HBV感染率已有所下降,在HBV感染中男生感染率显高于女生,并且以“大三阳”和“小三阳”感染模式较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随机抽样调查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37例和无肝炎病史的319人的HBV 感染情况,结果发现肝癌组的抗-HBc,HBsAg,抗-HBc 及HBsAg 阳性率,HBsAg 几何平均滴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癌组抗-HBc 及抗-HBe 阳性率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HBsAg 阳性率与性别间均未见明显相关(P>0.05)。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PHC)是目前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原发性肝癌主要的病原学因素[1].慢性HBV 感染者中PHC的发生率较非HBV感染者高约200倍[2].本文分析了76例PHC患者血清HBV感染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AFP.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HBV感染与AFP含量的关系,为原发性肝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新入学大学生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状况,评价乙型肝炎疫苗在人群应用的效果。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所取2014份新生血清的HBV血清标志物。结果:血清中,HBsAg(+),HBeAg(+),抗-HBc(+)标本213份,阳性检出率为10.58%;HBsAg(+),抗-HBe(+),抗-HBc(+)标本132份,阳性检出率6.55%;抗-HBs(+)标本1015份,阳性检出率50.40%。血清中各种标志物全阴性477份,占23.68%。结论:新入学大学生的HBV感染率和易感者比率不低于普通人群。对大学生乙肝的防治工作应当加强。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作者对三组不同人群血清用ELISA法检测HBV感染标志的五项指标,结果PHC组HBsAg、抗-HBe、抗-HBc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三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其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P>0.05,P<0.01。而PHC组的抗-HBs阳性率明显低于其它肝病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三组不同人群的HBe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PHC组的HBsAg阳性者中HBeAg阳性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HC组和其它肝病组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以上结果说明HBV感染是PHC和肝硬化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唐漾波  张惠忠 《广东医学》1997,18(7):441-443
目的:了解HBeAg阴转和肝脏HBV的复制情况与乙型肝炎病程发展及肝细胞癌(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运用酶联免疫法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单纯HBV感染的肝癌120例、重症肝炎(重肝)53例和慢性乙型肝炎(慢肝)194例三组共367例病人血清中的HBeAg和HBVDNA进行了研究。结果:肝癌组、重肝组和慢肝组HBeAg阳性率分别为27.5%、43.4%和52.0%;肝癌组、重肝组和慢肝组HBeAg(-)/HBVDNA(+)组合的病例分别占各组例数的49.2%、24.5%和8.8%。结论:随着乙肝慢性化的发展,HBeAg阴转率和肝癌发生的危险度均同时增大;HBeAg阴转病例中HBV由慢肝的低水平复制向肝癌的活跃复制转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HBV血清标志物ELISA法与HBV-DNA荧光定量检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与PCR荧光定量法同时检测378份血清标本。结果用ELISA法测定HBsAg(+)、HBeAg(+)、抗-HBc(+)时,HBV-DNA荧光定量阳性率高达91.2%;用ELISA法测定HB-sAg(+)、抗-HBe(+)、抗-HBc(+),HBV-DNA阳性率为47.3%。而在133例HBV血清标志物全国性的标本中,仍有3例检出HBV-DNA阳性。结论在各种HBV模式中,以HBeAg阳性者的病毒复制水平最高,而血清中未检出标志物者并不能排除HBV感染。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临床有不同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进一步研究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sAg,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s;PCR检测血清HBVDNA.结果:37例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HB-sAg,HBeAg,抗-HBe和抗-HBc阳性者分别为17例(45.95%),4例(10.81%),16例(43.24%)和9例(24.32%),而抗-HBs全部阴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BVDNA,18例(48.69%)阳性,非常显著地高于HBeAg检出率(P<0.01).抗-HBe阳性中有7例PCR-HBVDNA阳性.HBV总感染率89.19%.结论:提示原发性肝癌发生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与健康体检人员这两类人群中乙肝病毒感染率及其感染模式。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被检者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通过统计学分析显示,健康体检组感染率为10.94%,医务人员组感染率为15.05%,二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医务人员组中,大三阳模式占0.17%,小三阳模式占1.82%,单项抗-HBc阳性模式占2.42%;健康体检组中,大三阳模式占0.54%,小三阳模式占1.79%,单项抗-HBc阳性模式占2.69%。结论:医务人员的乙肝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应加强防护意识,采取保护措施,及时处理意外接触,减少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 (PHC)患者 HBV感染及 AFP的关系。方法 :应用 EL ISA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 12 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二对半 (HBV- M)及 AFP。结果 :12 2例 PHC患者中 ,HBs Ag阳性 110例(90 .2 % ) ,阴性 12例 (9.8% ) ,HBs Ag阳性者 AFP中位数 1110 ng/ m L,阴性者 14 7ng/ m L,二者有非常显著意义 (P<0 .0 0 5 ) ,HBs Ag阳性的 PHC患者 AFP升高的高峰年龄与其发病高峰年龄大致相符。 PHC患者 HBV感染模式分析中 ,HBV感染 117例 ,感染率为 95 .9% ,HBe Ab及 HBc Ab各项感染率分别为 90 .2 %、0 .8%、7.4 %、71.3%和 89.3% ;感染模式“小三阳”77例 (6 3.1% ) ,HBs Ag及 HBc Ab二项阳性 16例 (13.1% ) ,“大三阳”9例 (7.4 % ) ,HBs Ag及HBe Ab二项阳性 5例 (4 .1% ) ,全阴 5例 (4 .1% ) ,HBe Ab及 HBc Ab二项阳性 4例 (3.3% ) ,HBs Ag单项阳性 3例 (2 .5% ) ,HBs Ab、HBe Ab及 HBc Ab三项阳性 1例 (0 .8% ) ,HBc Ab单项阳性 1例 (0 .8% )。PHC患者 HBV- M及 AFP结果对比 ,HBV- M阳性者 AFP升高 (6 8.4 % )的比例明显高于 AFP正常组 (31.6 % ) (P<0 .0 0 5 ) ,而 HBV- M阴性者 AFP升高 (2 0 .0 % )的比例明显低于 AFP正常组 (80 .0 % ) (P<0 .0 1) ,HBV- M阳性者 AFP升高 (6 8.4 %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湛江地区人群中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方法:对2 4 87名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结果:HBsAg的阳性率为1 8.74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阳性情况主要为两种模式:即HBsAg、抗 HBe、抗HBc阳性;HBsAg、HBeAg阳性。结论:湛江地区体检者中HBsAg的阳性率较高,其中以2 0岁~4 0岁者HBsAg的阳性率最高,其人群分布与计划免疫、文化程度、卫生习惯、生活环境、性别和性格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135例原发性肝癌血清HBV标志物与AFP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益忠  陈枝俏 《华夏医学》2006,19(3):394-39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感染与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关系。方法:应用EL ISA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35例PHC患者HBV-M及AFP。结果:PHC患者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121例(89.6%),感染模式HB sA g、HB eA b、HB cA b 3项阳性(小三阳)为68例(50.4%)。135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P<0.01)。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Fifty patients with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 and 49 controls were assayed for he- patitis B virus (HBV) markers by radioimmunoas. 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was positive in 43 0ut of 50 (8670) PHC patients and in 11 0ut of 49 (22.570) controls (p<0.001). Both anti-HBs and anti-HBc were present in six PHC patients and in 27 controls. The positive rate for at least one HBV marker was 9870, (49/50) in the PHC patients. The rellationship between HBsAg positivity and PHC in our young patients suggests that these individuals were infected by the HBV in their early life either by vertical transmission from the carrier mothers during the perinatal period or by close family contacts during the postnatal period. This study confirmed the strong geographic correla- tion between HBsAg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PHC.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东莞市体检人群中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异常率。方法:对8181名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用速率法测定ALT。结果:HBsAg的阳性率为13.14%,HBeAg的阳性率为4.89%,ALT的异常率为3.40%。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主要以HBsAg、抗-HBe、抗-HBc阳性和HBsAg、HBeAg、抗-HBc阳性的两种模式为主。结论:东莞市体检者中的HBsAg的阳性率高于全国的HBsAg的阳性率,其中HBsAg阳性率20岁以下相对低些,20岁~30岁的高达17.19%,HBeAg的阳性率在20岁~30岁的打工者中占较大比例。其人群分布与计划免疫、文化程度、卫生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HBcAb在HBV感染个体中的出现和持续状态已被清楚地证明,并把它视为HBV感染的一个血清学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探讨它在临床学和流行病学上的意义,本文研究了159例正常人的HBcAb。经两年的追踪观察,发现HBcAb检出率高于乙型肝炎的其它血清学指标,并发现HBcAb滴度与HBsAg滴度间存在着正相关,同时有按滴度变动的依存关系,即呈对数曲线形式(R~2=0.96033)。此结果为今后检测HBcAb与HBsAg指标的数量分析提出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中乙肝病毒(HBV)感染发生情况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IST)后 HBV再激活发生概率,探讨 HBV感染与 AA预后的关系.方法 纳入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南充市中心医院及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AA住院患者245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有无 HBV感染及感染状况分为 HBsAg 阳性组(n=36)、HBsAg阴性/抗-HBc阳性组(n=96)及 HBsAg 阴性/抗-HBc 阴性组(n=113),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IST治疗,中位随访时间在44个月以上.对不同组别 AA 患者病情程度进行比较,总结接受 IST 治疗后 HBV 再激活情况及所有患者总生存率的差别.结果 1)245例 AA 患者中132例存在 HBV 感染,总感染率53.88%,其中36例为 HBsAg阳性,96例为 HBsAg阴性/抗-HBc 阳性;2)3例 HBsAg阳性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者无 HBV再激活发生,33例 HBsAg阳性及96例 HBsAg阴性/抗-HBc 阳性均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者中各有1例发生HBV再激活,HBV 再激活发生率1.55%(2/129);3)HBsAg 阳性组 AA 患者随访7年,总体存活率84.4%, HBsAg 阴性/抗-HBc阴性组 AA组患者总体存活率87.5%,HBsAg 阴性/抗-HBc阳性组总体存活率81.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2);纳入研究的全部 HBV感染 AA 患者没有发生与肝炎相关的死亡.结论 AA 患者的HBV 感染率较普通人群增高;有HBV 感染的AA 患者接受IST 治疗后,未发生病毒激活率增加,HBV感染对AA 患者预后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