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将血管移植皮瓣预制技术应用于常规的面颈部组织扩张术中,从而提高扩张皮瓣转移的灵活性和利用率。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手术,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浅筋膜瓣,同时,在面颈部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组织腔隙,将颞浅筋膜瓣转移至组织腔隙内,适当固定,在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Ⅱ期手术,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将传统的面颈部扩张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转移的岛状皮瓣,用于颜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结果临床应用11例,分别用于面部黑痣、血管瘤和面部瘢痕切除后遗留创面的修复。颞浅筋膜岛状瓣血管蒂长6.5~10.0cm,筋膜瓣面积5.0cm×5.0cm~6.0cm×8.0cm,面颈部扩张岛状皮瓣的面积为6.0cm×8.0cm~7.0cm×17.0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7例,另行植皮修复者4例。结论血管移植技术和常规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相结合,可以将传统的扩张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转移的岛状皮瓣,提高了扩张皮瓣转移时的灵活性和皮瓣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种较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顶浅筋膜岛状瓣,沿同侧发际线切开,在耳后乳突区皮下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囊腔,将颞顶筋膜瓣转移至囊腔内,适当固定,于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耳后乳突区预制岛状筋膜皮瓣,用于面部皮肤缺损的修复。结果自1999年以来,临床应用9例,其中面部黑痣2例,面部血管瘤2例,面部瘢痕5例。颞顶筋膜岛状皮瓣蒂长5.5~7cm,平均6.2cm,筋膜瓣面积4cm×3cm~7cm×7cm,平均5.7cm×4.9cm,预制筋膜皮瓣面积为5cm×5cm~8.0cm×7.5cm,平均6.4cm×6.1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5例,另行皮片移植修复者4例。结论颞顶筋膜皮瓣血管蒂长,转移方便,血运丰富,耳后乳突区皮肤在质地、色泽、厚度等方面均与面部皮肤最为接近,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将血管移植皮瓣预制技术应用于常规的面颈部组织扩张术中,从而提高扩张皮瓣转移的灵活性和利用率.方法 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手术,以颞浅动静脉为蒂,掀起颞浅筋膜瓣,同时,在面颈部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组织腔隙,将颞浅筋膜瓣转移至组织腔隙内,适当固定,在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Ⅱ期手术,扩张完毕后,取出扩张器,以颞浅动静脉为蒂,将传统的面颈部扩张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转移的岛状皮瓣,用于颜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结果 临床应用11例,分别用于面部黑痣、血管瘤和面部瘢痕切除后遗留创面的修复.颞浅筋膜岛状瓣血管蒂长6.5~10.0 cm,筋膜瓣面积5.0 cm×5.0 cm~6.0 cm× 8.0 cm,面颈部扩张岛状皮瓣的面积为6.0 cm×8.0 cm~7.0 cm×17.0 cm.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者7例,另行植皮修复者4例.结论 血管移植技术和常规皮肤软组织扩张技术相结合,可以将传统的扩张皮瓣转化为可以带蒂转移的岛状皮瓣,提高了扩张皮瓣转移时的灵活性和皮瓣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颞浅筋膜预置耳后扩张皮瓣,在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自2007年,对10例较大面部浅表性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颞浅筋膜预置耳后扩张皮瓣进行修复.Ⅰ期手术形成由颞浅动脉顶支供血的筋膜岛状瓣,预置于耳后乳突区皮下,同时在筋膜瓣下埋置皮肤扩张器.注水完成并保持3~5个月,动脉造影观察颞浅动脉分支在耳后的区分布.Ⅱ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形成以颞浅动脉直接供血的耳后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覆盖面部创面.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2例术后24h出现皮瓣远端静脉回流受阻,致浅表组织坏死,于2周内创面愈合.其余皮瓣存活良好.皮瓣切取最大面积7 cm×3.5 cm.结论 颞浅筋膜岛状瓣预置耳后扩张皮瓣,皮瓣薄,供皮区无需植皮,面部不增加额外切口,适合于面部较大面积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大面积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应用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治疗10例大面积面部缺损患者。分离颞浅筋膜瓣,返折后固定于颈部预扩张皮瓣下方,并放置扩张器;经5~6个月的扩张获得足够的新生皮肤后,设计皮瓣,形成以颞浅筋膜为蒂的岛状皮瓣,将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缺损。结果 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皮瓣后,可使扩张量达到400~800 m L,平均修复面积为129 cm2,大小8 cm×9.5 cm~14 cm×14 cm。扩张过程中未出现缺血、坏死等并发症。本方法成功修复10例患者的面部缺损,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面部皮肤接近。结论 采用颞浅筋膜瓣预构颈部扩张皮瓣,可有效增加扩张皮肤血液供应,从而获取较大面积的扩张皮肤进行面部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乳突区超量扩张皮瓣联合颞浅筋膜瓣包裹多孔高密度聚乙烯( Medpor)支架行全耳廓成形术的效果.方法 手术分三期进行:第Ⅰ期在乳突区置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并超量注水扩张;第Ⅱ期将扩张器取出并形成蒂在前的扩张皮瓣、掀起以颞浅血管为蒂的颞浅筋膜瓣,应用乳突区超量扩张皮瓣与颞浅筋膜瓣联合由里至外包裹Medpor耳支架完成全耳廓成形术,第Ⅲ期为残耳处理及耳垂再造.结果 临床应用12例,随访3个月至1年,耳支架外露发生1例,形成的耳廓外形逼真,轮廓分明,肤色与周围正常皮肤一致.结论 应用乳突区超量扩张皮瓣与颞浅筋膜瓣双层组织瓣联合包裹Medpor耳支架,可以获得更多的皮肤面积并提高Medpor耳支架置入的安全性,避免发生外露,又不影响支架外形和轮廓的显现,制作的耳廓表面皮肤的色泽与周围皮肤一致.  相似文献   

7.
颞顶筋膜瓣与扩张皮瓣联合覆盖Medpor支架外耳再造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颞顶筋膜瓣与扩张皮瓣联合覆盖Medpor支架再造外耳的效果。方法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在乳突区置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并定时注水扩张;第二期手术将扩张器取出并形成蒂在前的扩张皮瓣、掀起以颞浅血管为蒂的颞顶筋膜瓣,应用颞顶筋膜瓣和乳突区扩张皮瓣双重由里至外覆盖Medpor耳支架完成耳廓再造。结果临床应用22例,随访半年至2年半,无耳支架外露发生,再造的耳廓外形逼真,轮廓分明,肤色与周围正常皮肤一致。结论应用乳突区扩张皮瓣及颞顶筋膜瓣双层组织瓣包被Medpor耳支架,可以提高Medpor耳支架置入的安全性,避免发生外露,又不影响支架外形和轮廓的显现,再造耳表面皮肤的色泽与周围皮肤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应用颈区双蒂预构皮瓣治疗面部瘢痕畸形的方法。方法:自2006年以来,应用双侧颞浅血管束预构颈区扩张皮瓣,形成颈区左右侧双蒂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瘢痕畸形13例26侧,均为男性,年龄19~26岁。治疗时长平均为4月余。患者共同特点为:全颜面烧伤或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面中部较严重,包括:睑外翻、鼻部分缺损畸形、口周瘢痕畸形等,颈部皮肤完好。治疗分两期,Ⅰ期:双侧颞浅血管预构颈区皮瓣,颈区皮肤扩张器植入术,扩张器注水3月余;Ⅱ期:双侧面部瘢痕挛缩畸形矫正,颈区双蒂预构扩张皮瓣转移术。设计预构扩张皮瓣最大单侧面积为:12cm×8cm。结果:26侧皮瓣均完全成活,皮瓣血供良好,供区可直接缝合,面部瘢痕挛缩得到松解。12个月后,随访5例10侧,修复效果良好,患者满意。结论:同期应用双侧颞浅血管预构颈区扩张皮瓣可同期修复双侧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是一种可靠的治疗面部瘢痕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寻求一种解决以颞浅血管额支为蒂的额部扩张岛状皮瓣术后容易出现静脉同流的方法.方法 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在额肌下剥离,形成适当大小的囊腔,然后以颢浅血管顶支为蒂,形成颞顶筋膜瓣,转移至额部皮瓣下,舒展同定于额肌下面,于筋膜瓣下埋置扩张器;Ⅱ期,取出扩张器,以颞浅血管额支和转移带血运的筋膜瓣为蒂,形成额部扩张岛状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皮肤缺损.结果 自2004年以来,临床应用3例,均为烧伤后面部瘢痕患者,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无静脉淤血等皮瓣回流不畅的情况出现.结论 将血管移植皮瓣预构技术应用到传统的以颞浅血管额支为蒂的额部扩张岛状皮瓣,不增加治疗时间,可有效地缓解皮瓣移植后的静脉回流问题,是解决额部扩张岛状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颈胸部预构扩张皮瓣在颜面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建立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为蒂,以颈胸区皮肤为扩张对象的预构皮瓣技术用于重建颜面.方法 选择严重颜面部烧伤的患者为治疗对象.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时,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筋膜瓣,与面动脉或甲状腺上动脉吻合,植入颈胸部皮下,于筋膜瓣下放置皮肤扩张器.扩张完毕后,形成以植入血管为蒂的预构岛状超薄皮瓣,用于面颈部皮肤缺损的修复.术后随访重建颜面的肤色、质地、表情恢复情况.结果 临床治疗9例患者.术中切取筋膜瓣的面积平均为6.3×11.2 cm,经过平均16.7周扩张后,扩张器平均注液1670 ml,预构皮瓣的面积为12 cm x 15 cm~15×32 cm.所有病例面颈部创面均有效覆盖,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二期术后皮瓣出现不同的程度静脉回流障碍,2例发生皮瓣远端边缘小部分坏死,3例行蒂部修整.术后随访,转移皮瓣与修复部位周围的皮肤色泽、质地接近,面部表情、形态恢复自然.供区大腿未出现肌力减弱或感觉异常现象.结论 以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筋膜瓣为血管载体,结合组织扩张技术,于颈胸部形成的预构皮瓣是修复颜面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小腿前外侧的皮瓣筋膜瓣的应用解剖、手术方式、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在14侧成人下肢标本及1条断腿上,观察了腓浅血管的起始部位、行程及皮支的分布情况,设计了小腿前外侧组织瓣的4种术式。1988年以来,临床应用26例。结果术后皮瓣筋膜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3例,Ⅱ期愈合3例,20例随访4个月到5年,情况稳定良好,无复发。结论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对供区影响小,是修复小腿及对侧踝及跟部后方创面及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一种可供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扩张颞顶筋膜瓣覆盖多孔高密度聚乙烯支架全耳廓再造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采用预制颞顶筋膜瓣置入于残耳乳突区皮下进行扩张,观察以扩张的筋膜瓣覆盖多孔高密度聚乙烯(porous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Medpor)支架做全耳廓再造术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 30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手术分两期:Ⅰ期,设计带有颞浅动静脉顶支为血管蒂的预制岛状颞浅筋膜瓣,植入残耳侧乳突区皮下腔穴,然后置入皮肤扩张器进行同期同步扩张;Ⅱ期,将扩张的耳后筋膜皮瓣连带颞浅筋膜瓣掀起,覆盖于Medpor支架上,耳后创面中厚植皮,进行全耳廓再造术.结果 经6个月至3年的随访观察,再造耳廓外形逼真,皮色红润,与周围皮肤颜色无异,其大小、形状、位置与面部协调,与健耳对称,微细结构显示清晰.结论 选用Medpor支架,只要熟悉此材料的生物特性,选择合适的手术操作步骤要点,然后采用预制扩张的耳后筋膜皮瓣连带颞浅筋膜瓣覆盖支架,可将手术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疗程短、术后效果满意、可避免耳廓外形臃肿或支架外露等优点.耳后筋膜皮瓣与颞浅筋膜瓣两者结合,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全耳廓再造的一种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预制颞顶筋膜瓣置入于残耳乳突区皮下进行扩张,观察以扩张的筋膜瓣覆盖多孔高密度聚乙烯(porous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Medpor)支架做全耳廓再造术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 30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手术分两期:Ⅰ期,设计带有颞浅动静脉顶支为血管蒂的预制岛状颞浅筋膜瓣,植入残耳侧乳突区皮下腔穴,然后置入皮肤扩张器进行同期同步扩张;Ⅱ期,将扩张的耳后筋膜皮瓣连带颞浅筋膜瓣掀起,覆盖于Medpor支架上,耳后创面中厚植皮,进行全耳廓再造术.结果 经6个月至3年的随访观察,再造耳廓外形逼真,皮色红润,与周围皮肤颜色无异,其大小、形状、位置与面部协调,与健耳对称,微细结构显示清晰.结论 选用Medpor支架,只要熟悉此材料的生物特性,选择合适的手术操作步骤要点,然后采用预制扩张的耳后筋膜皮瓣连带颞浅筋膜瓣覆盖支架,可将手术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疗程短、术后效果满意、可避免耳廓外形臃肿或支架外露等优点.耳后筋膜皮瓣与颞浅筋膜瓣两者结合,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全耳廓再造的一种方法 .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小腿前外侧的皮瓣筋膜瓣的应用解剖、手术方式、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在14侧成人下肢标本及1条断腿上,观察了腓浅血管的起始部位、行程及皮支的分布情况,设计了小腿前外侧组织瓣的4种术式。1988年以来,临床应用26例。结果术后皮瓣筋膜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3例,Ⅱ期愈合3例,20例随访4个月到5年,情况稳定良好,无复发。结论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对供区影响小,是修复小腿及对侧踝及跟部后方创面及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一种可供选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采用预制颞顶筋膜瓣置入于残耳乳突区皮下进行扩张,观察以扩张的筋膜瓣覆盖多孔高密度聚乙烯(porous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Medpor)支架做全耳廓再造术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 30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手术分两期:Ⅰ期,设计带有颞浅动静脉顶支为血管蒂的预制岛状颞浅筋膜瓣,植入残耳侧乳突区皮下腔穴,然后置入皮肤扩张器进行同期同步扩张;Ⅱ期,将扩张的耳后筋膜皮瓣连带颞浅筋膜瓣掀起,覆盖于Medpor支架上,耳后创面中厚植皮,进行全耳廓再造术.结果 经6个月至3年的随访观察,再造耳廓外形逼真,皮色红润,与周围皮肤颜色无异,其大小、形状、位置与面部协调,与健耳对称,微细结构显示清晰.结论 选用Medpor支架,只要熟悉此材料的生物特性,选择合适的手术操作步骤要点,然后采用预制扩张的耳后筋膜皮瓣连带颞浅筋膜瓣覆盖支架,可将手术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疗程短、术后效果满意、可避免耳廓外形臃肿或支架外露等优点.耳后筋膜皮瓣与颞浅筋膜瓣两者结合,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全耳廓再造的一种方法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巨大葡萄酒色斑切除术后重建面部轮廓的方法。方法应用颞浅筋膜血管束预制扩张皮瓣修复巨大葡萄酒色斑切除术后的创面,并进行面部轮廓重建。结果 7例患者,除1例因在扩张期间感染而放弃手术外,其余6例均应用颞浅筋膜血管束预制扩张皮瓣修复了巨大葡萄酒色斑切除术后的创面,同时重建了面部轮廓。结论预构扩张皮瓣技术可以用来修复面部巨大缺损,进行面部轮廓重建。  相似文献   

17.
游离髂腹部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介绍选择供血血管的游离髂腹部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 设计选择供血血管及穿支为蒂的髂腹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30例,其中以旋髂浅动脉为蒂12例,以旋髂深动脉及穿支为蒂14例,以旋髂浅深动脉共干为蒂4例.皮瓣切取面积最大22.0cm×10.0cm,最小8.0cm×6.0cm.结果 术后所有皮瓣均顺利存活,供区创面直接缝合.随访时间3~6个月.修复前臂及小腿(12例)皮瓣外观满意;修复手及足踝部(18例)皮瓣较臃肿,二期行整形术.供区仅遗留线条瘢痕,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 髂腹部皮瓣供区隐蔽,供皮量大,是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良好供区;但供血血管有旋髂浅动脉及旋髂深动脉两类,且穿支或皮支的解剖有一定变异,具体手术时应根据供血血管的口径、走行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8.
For years, various types of fascial flaps have been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however, there are many unanswered questions regarding their basic physiology, anatomy and histopathologic changes occurring after transfer. Simple and reliable flap models are needed to investigate these questions, but very few of these flap models have been described in experimental animals to dat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a new reliable fascia flap model in the dog-the dorsal thoracic fascia flap. This fascia is defined as the anatomic layer that contains the blood supply to the scapular and parascapular fasciocutaneous flaps. Fourteen adult dogs were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The vascular anatomy of the dorsal thoracic fascia was studied by anatomic dissection and microangiography. Anatomic dissection revealed that the main axial vessel supplying the dorsal thoracic fascia was the superficial branch of the thoracodorsal vessel. Based on the vascular pedicle, fascia flaps generally measuring 15 x 24 cm were created. At gross observation, all of these large flaps based solely on the vascular pedicle were observed to be well-perfused. Microangiographic examination revealed the intense vascularity of the superficial branches of the thoracodorsal vessels in the whole area of all flap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is is a simple and reliable fascial flap model which can be prepared as a free or pedicled flap. It has a consistent, long vascular pedicle with large vessel diameters supporting a large fascial fla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腓骨肌腱鞘筋膜瓣与脂肪筋膜瓣联合移植修复足跟后深层组织缺损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5具(1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防腐标本,解剖观测腓骨肌腱鞘筋膜及相邻脂肪筋膜血供的来源,测垦其血管管径及其走行、分支与分布情况.②8具(16侧)全身动脉灌注氧化铅一明胶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解剖下肢筋膜层组织,并取下拍摄X线片,观察腓骨肌腱鞘筋膜层与相邻脂肪筋膜层之间的血供及交通吻合情况.③将2具(4侧)下肢标本构建血管铸型图,直观地了解瓣区血管的走行、分布、吻合情况.并于临床应用了8例.结果 根据腓骨肌腱鞘的长度范围,重点观察了自外踝尖下4 cm至外踝尖上14 cm区域内腓骨肌腱鞘筋膜与相邻脂肪筋膜较为粗大的供血血管,联合筋膜瓣血供呈多源性分布:外踝尖上下4 cm瓣区主要有跟外侧动脉恒定发出3.7(2~5)支,外径(0.5±0.2)mm;外踝后动脉发出1.5(1~2)支,外径(0.6±0.2)mm;腓动脉穿支降支发出2.5(2~3)支,外径(0.5±0.2)mm.外踝尖4 cm以上腓骨肌腱鞘及相邻脂肪筋膜主要由腓动脉发出肌间隔支发出1.7(1~3)支,外径(1.0±0.2)mm以及腓动脉穿支升支的细小分支营养.以上各动脉支在腱周组织内恒定吻合,并发出多数细小分支构筑筋膜层丰富血管网.临床应用的8例术后转移筋膜瓣、移植皮片完全存活.随访3个月至2年,供、受区愈合良好,功能形态恢复满意.结论 可以上述血管之一为蒂,设计切取近端蒂携带腓骨肌腱鞘、滑筋膜瓣或逆行远端蒂携带脂肪筋膜、肌腱鞘筋膜瓣,联合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跟后难愈性中小面积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