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鼠生后发育期间胃肠道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免疫反应(immunoreaetive,IR)细胞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IR细胞的分布、形态及数量变化.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小鼠出生后5~60 d的胃肠道相邻切片进行染色.结果:生后5 d,十二指肠5-HT-IR细胞明显多于小肠其他段和结肠,而腺胃中5-HT-IR细胞最少.随生后发育成熟,5-HT-IR细胞数量旱持续性增加.腺胃中SS-IR细胞数量显著高于肠道各段.5-HT-IR和SS-IR细胞形态多样,可见免疫组化阳性染色的细胞突起伸抵腔面或伸至其他细胞之间.结论:小鼠生后发育期胃肠道5-HT-IR细胞及SS-IR细胞的分布及数量变化规律有其种属特异性,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为再一次证实这两种内分泌细胞同时具备外分泌和旁分泌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5-HT-IR细胞及SS-IR细胞所释放的激素可能与调节小鼠胃肠道的发育及某些生理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发育中小鼠胰腺生长抑素免疫反应细胞(D细胞)的个体发生、分布及形态。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胚胎第14天,小鼠胰腺中出现D细胞。胚胎期D细胞散在分布于外分泌部腺泡之间或胰岛内;出生后直至发育成熟,D细胞多分布于胰岛周边,也有单个细胞镶嵌于外分泌部导管的上皮细胞之间。D细胞形态多样,可见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突起伸至其他细胞之间。结论小鼠胰腺中的D细胞不仅分布于胰岛内,还可见于外分泌部的腺泡及导管上皮细胞之间。D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可能对胚胎期胰腺的形态发生、发育及胰腺的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发育中小鼠胰腺内的CCK—IR、Glu—IR和Ins—IR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胚胎11d至出生后45d小鼠胰腺内的CCK—IR、Glu—IR和Ins—IR细胞的发生、分布、形态和数量变化。结果:Glu—IR、CCK—IR和Ins—IR细胞均在胚胎12d开始出现。CCK—IR细胞和Glu—IR细胞主要位于胰腺的胰岛内,但在外分泌部也可见到。Ins—IR细胞则只分布于胰腺的胰岛内。结论:三种内分泌细胞形态多样,CCK—IR细胞的数量变化与小鼠胰腺的发育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胚胎期小鼠胃肠道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免疫反应(immunoreactive,IR)细胞和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IR细胞的个体发生、分布、形态及数量变化. 方法 用抗5-HT、抗SS多克隆抗体对胚龄16-19 d小鼠胃肠道相邻切片进行染色. 结果 小鼠胚胎发育第17天,消化道各段即可见5-HT-IR和SS-IR细胞.胚龄17-19 d,小鼠十二指肠5-HT-IR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小肠其余段和结肠,而腺胃中5-HT-IR细胞最少.SS-IR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变化类似于5-HT-IR细胞.5-HT-IR和SS-IR细胞形态多样,可见阳性染色的细胞突起伸抵腔面或伸至其他细胞之间. 结论 胚胎期小鼠胃肠道5-HT-IR细胞及SS-IR细胞的发生及数量变化规律有其种属的特异性.这两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特点为其同时具备外分泌和旁分泌作用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胎小肠内胰多肽免疫反应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多肽免疫反应细胞(PP-IR细胞)在人胎小肠中的个体发生及分布。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观察24例11~27周人胎小肠内PP-IR细胞的形态及定位。结果胎期小肠的PP-IR细胞主要见于十二指肠,偶见于空肠上皮,回肠中未见。11~13周时PP—IR细胞数量很少,单个分散在十二指肠绒毛上皮间。14周后,PP-IR细胞呈增多趋势,除分散在小肠腺和绒毛上皮外,在十二指肠腺上皮中也可见该细胞。17~27周时,PP-IR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增减。胎期小肠的PP-IR细胞形态多样。结论胰多肽在人胎小肠的内分泌细胞中已有表达。PP-IR细胞随着胎儿的发育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培养小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并使之转分化为胰腺干细胞及胰岛样细胞,为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提供细胞来源.方法:分离培养昆明小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以添加有角化细胞生长因子(K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烟酰胺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分别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检测第1天和16天时CK-19、PDX-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第1天和16天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基因的表达,第21天行双硫腙染色试验及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培养第7~10 d,细胞快速增殖成鹅卵石样;培养第16~21 d,细胞逐渐聚集,最终形成胰岛样细胞团;培养第16 d,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表明上皮细胞在向干细胞转分化.免疫化学染色显示,分离第1天,大部分细胞CK-19染色阳性,偶见PDX-1弱阳性细胞,第16天时,CK-19阳性细胞快速增殖形成细胞团,大部分细胞PDX-1染色阳性.RT-PCR显示培养第16天,细胞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达较培养第1天明显增强(P<0.01).培养第21天,胰岛样细胞团更加成熟,双硫腙着色阳性,且在高糖(15 mmol/L)刺激下的胰岛素释放较低糖(5.6 mmol/L)刺激时增加了1.6倍(P<0.05).结论:小鼠胰腺导管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增殖,并具有干细胞潜能,可转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胰外分泌部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受体与胰岛胰高糖素的共存关系.方法:制备豚鼠胰腺石蜡连续切片,以ABC法分别进行GnRH和GnRH受体、胰高血糖素和GnRH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GnR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于胰腺的外分泌部,GnRH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位于胰岛内,与胰高血糖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特点完全一致.结论:胰岛内胰高血糖素细胞可能为胰外泌部自身合成的GnRH的靶细胞,提示胰外分泌部可能对胰内分泌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胰岛高血糖素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中,发现小叶内导管和小叶间导管上皮含有高血糖素。免疫反应阳性产物呈细小颗粒状或云絮状,分布于几乎全部导管上皮细胞胞质内,染色略浅于胰高血糖素细胞。  相似文献   

9.
阐明胰外分泌部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与胰岛胰高糖素的共存关系。方法:制备豚鼠胰腺石蜡连续切片,以ABC法分别进行GnRH和GnRH受体,胰高血糖素和GnRH受体的免疫组织染色。结果:GnRh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于胰腺的外分泌部,GnRH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位于胰岛内,与胰高血糖素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数量及分布特点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0.
作者采用SPA-GDN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人、大鼠、小鼠、豚鼠、猪、狗和猫等7种哺乳动物胰腺体部胰多肽(PP)免疫反应细胞的分布和形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上述7种动物PP细胞的分布和形态有明显的种间差异,人、大鼠和小鼠PP细胞主要位于胰岛周边部,形成环形结构,少量PP细胞散布在外分  相似文献   

11.
抗复感合剂对脾虚复感小鼠胃肠蠕动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晓  王力宁 《右江医学》2007,35(5):491-494
目的了解抗复感合剂对脾虚复感小鼠胃肠蠕动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小鼠按随机分组法分为6组,分别予不采用干预措施、生理盐水对照、丽珠肠乐及抗复感合剂高中低剂量,观察小鼠症状变化,检测小鼠脾指数情况及肠道碳汁推进率。结果造模小鼠脾指数较正常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动物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脾指数升高,抗复感合剂组效果更好(P<0.01)。造模后小鼠胃肠道蠕动加快(P<0.01),造模小鼠经过不同药物治疗后,肠道碳汁推进率出现变化趋势,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复感合剂对脾虚复感小鼠的胃肠道功能有调节作用,可以减慢小鼠胃肠蠕动,且对在调节脾虚复感小鼠的免疫功能方面也有作用。  相似文献   

12.
TRAP-ELISA检测消化道肿瘤细胞株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用TRAP-ELISA法筛选表达端粒酶活性的消化道肿瘤细胞株,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在消化道肿瘤中的意义。为进一步研究端粒酶特性提供可靠的方法学保证。方法:对15株消化道肿瘤细胞株(胃癌4株,肝癌6株、胰腺癌2株、结肠癌3株)常规培养后,进行TRAP-ELISA检测,以正常肝细胞为对照,结果:15株肿瘤细胞中,除肝癌BEL-7404和结肠癌LoVo细胞株外,余13株(86.7%)细胞均表达端粒酶活性,而正常肝细胞L-02不表达。结论:绝大多数消化道肿瘤细胞株表达端粒酶活性,提示端粒酶活性检测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大鼠胃肠道胃泌素(gastrin,G)细胞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反应性(a drenocorticotrophichormoneimmunoreactivity,ACTH TR)细胞年龄变化特点及胃肠道与脑垂体ACTH IR细胞年龄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PA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胶金免疫电镜技术。结果:18个月大鼠胃窦G细胞及十二指肠和脑垂体ACTH IR细胞数量均分别显著低于其它组(P<005;P<001)。25个月大鼠十二指肠ACTH IR和胃窦G细胞数量为最高值,脑垂体ACTH IR细胞数量最高值为35天大鼠。此外,在胶金免疫电镜下,可见十二指肠杯状细胞内含有胶金颗粒。结论:大鼠十二指肠和脑垂体ACTH IR细胞及胃窦G细胞数量均有明显的年龄变化;胃肠道G细胞与ACTH IR细胞数量随年龄变化是一致的,而胃肠道与脑垂体ACTH IR细胞数量与年龄变化却不相一致;胃肠道的一些杯状细胞可能有分泌ACTH IR物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SARS死者的尸检组织中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存在与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例尸检标本肺、脾脏、淋巴结、脑、垂体、心、肝、肾、胰腺、气管、食道、胃肠道和骨髓等组织的SARS-CoV N蛋白。结果肺泡上皮、肺、脾、淋巴结内浸润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脑神经元、肝细胞、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胰腺腺泡细胞、垂体嗜酸细胞、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气管及支气管浆液腺上皮细胞、食道粘膜鳞状上皮、胃肠道柱状上皮细胞及胃壁细胞、骨髓早幼粒细胞及小静脉内皮细胞等细胞质内SARS-CoV N蛋白单克隆抗体均为阳性。结论SARS-CoV可侵犯全身多种器官和组织。SARS-CoV N蛋白单克隆抗体在胃肠道、肾远曲小管及汗腺细胞内的阳性表达,对研究SARS-CoV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SARS冠状病毒N蛋白单克隆抗体在SARS尸检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SARS死者的尸检组织中SARS冠状病毒(SARS-CoV)的存在与分布情况。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例尸检标本肺、脾脏、淋巴结、脑、垂体、心、肝、肾、胰腺、气管、食道、胃肠道和骨髓等组织的SARS-CoVN蛋白。结果 肺泡上皮、肺、脾、淋巴结内浸润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脑神经元、肝细胞、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胰腺腺泡细胞、垂体嗜酸细胞、甲状旁腺嗜酸性细胞、肾上腺皮质细胞、气管及支气管浆液腺上皮细胞、食道粘膜鳞状上皮、胃肠道柱状上皮细胞及胃壁细胞、骨髓早幼粒细胞及小静脉内皮细胞等细胞质内SARS-CoVN蛋白单克隆抗体均为阳性。结论 SARS-CoV可侵犯全身多种器官和组织。SARS-CoVN蛋白单克隆抗体在胃肠道、肾远曲小管及汗腺细胞内的阳性表达,对研究SARS—CoV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胃肠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收集整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的MALT淋巴瘤的临床资料,通过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29例MALT淋巴瘤中,多发生于胃,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疾病非特异性症状。镜下主要由小淋巴细胞组成,可伴有少量大细胞和淋巴上皮样病变。瘤细胞表达B淋巴细胞免疫标记:CD20和CD79α,部分病例表达CIM3和bcl-2。结论胃肠道MALT淋巴瘤好发于胃,临床症状无特异性,通过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可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