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桥小脑角神经根减压术的并发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报告桥小脑角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和(或)选择性神经根切断术的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322例行Ⅴ、Ⅶ、Ⅸ颅神经根减压、梳理及选择性切断术患者的并发症。其中半面痉挛164例, 96例行单纯面神经梳理术, 68例行面神经梳理术+显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感觉根减压及选择性切断术128例;舌咽神经根减压术及切断术30例。结果 322例接受手术的患者中,死亡2例( 0 .6% );中重度神经性聋21例( 6. 5% ),听力完全丧失3例( 0 .9% );脑脊液漏20例(6.2% )。结论 尽管显微血管减压术及神经根切断术是相当安全的手术,但仍可发生死亡及其他并发症。注重手术细节的处理对降低脑损伤及颅内出血的发生至关重要;尽量避免牵拉及触动耳蜗神经以及术中应用ABR监测可有效防止术后神经性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面肌痉挛的病因及手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寻求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术式。方法:观察30具成人正常脑标本中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显微解剖关系;对120例面肌痉挛患者行乙状窦后进路桥小脑角探查术,其中20例行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68例行面神经梳理术,32例行显微血管减压加面神经梳理术。结果:解剖发现60侧面神经中有41根神经共42次与动脉接触,神经接触率为68.3%。120例面肌痉挛患者,术中发现56例小脑前下动脉压迫面神经根,41例小脑前下动脉穿行第Ⅶ、Ⅷ脑神经之间,13例面神经周围蛛网膜粘连,10例未发现异常。20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者,随访3年5例复发;68例行面神经梳理术者,随访3年10例复发;32例行血管减压加面神经梳理术者,随访3年2例复发。结论:血管压迫可能是面肌痉挛的病因,但不是惟一原因;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有一定的局限性,面神经梳理术加减压术的有效率高,对不同的患者要选择不同的术式以达到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3.
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的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桥小脑角Ⅴ、Ⅶ、Ⅸ颅神经手术211例,其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78例,半面痉挛27例,舌咽神经痛6例。对桥小脑角探查有血管压迫神经的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患者,以显微血管减压术为主,辅以神经梳理术;无血管压迫神经的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患者,只作神经梳理术;对显微血管减压和/或神经根梳理术后无效或复发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舌咽神经痛患者,均作舌咽神经切断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和舌咽神经痛的治愈率分别是94.3%、92.6%和100%。结论神经梳理术是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半面痉挛的必要补充,神经切断术仍为治疗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内窥镜下桥小脑角手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内窥镜在桥小脑角手术中的适应症、技术方法。方法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通过录像监视器观察,内窥镜经乙状窦后进路进入桥小脑角,首先看到面、听神经和内听道,内窥镜向上可看到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岩静脉,向下可看到颈静脉孔和舌咽、迷走神经、然后根据下同的手术要求进行神经根减压、梳理及选择性切断术。结果 面神经根梳理术3例;三叉神经根减压术1例;感觉根选择性切断术9例;前庭神经切断术3例。结论 内窥镜扩大了桥小脑角区的手术视野,可以观察到手术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的部位,减少了手术创伤,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面神经     
201879神经营养因子和面神经再生(综述)/李吉平…声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一2000,8(2)一102一104201880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报告/王锡温…//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一2000,14(3)一116~117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26例,其中包括同时进行桥小脑角胆脂瘤摘除术和三叉神经第I支梳理术各2例;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4例。结果:随访1~7年,仅1例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1年后复发。结论: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满意,其并发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6.
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乙状窦后进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26例,其中包手同时进行桥小脑角胆脂瘤摘除术和三叉神经第Ⅰ支梳理术各2例;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4例。结果随访1-7年,仅1例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患者1年后复发。  相似文献   

7.
颅内面神经根梳刮术治疗面肌痉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面肌痉挛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面神经根显微术式。方法:采用颅内面神经根梳刮术治疗面肌痉挛患者25例。术中见明显血管压迫且易于分离者行血管移位隔垫,同时对面神经根进行适当梳理、刮剥以减少复发;未发现明显责任血管或遇穿通动脉、面神经根被动脉包绕不易移位隔垫血管者,行面神经根梳刮并剪断一小束神经纤维(1/6~1/5)。结果:术后面肌抽搐消失22例(88%),症状明显减轻2例(8%),无效1例(4%)。无术后感音神经性聋、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5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面瘫。随访2~8年,面瘫均在1~6个月内恢复,面部肌力基本恢复正常。2年内复发2例(8%)。结论:颅内面神经根梳刮术是治疗面肌痉挛有效的综合显微手术,其并发症少、适应证广且操作简便安全,术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处理可提高疗效、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特发性半面痉挛的术前影像学检查方法,将椎动脉数字减影(DSA)、桥小脑角池充气与椎动脉插管造影CT同层动态扫描结合起来,自1989年起对36例患者进行检查,全部病例都能清楚地显示面神经自脑干至内听道受动脉血管压迫的情况。责任血管系小脑下后动脉(55.6%),小脑下前动脉(44.4%),内听动脉(25.0%),椎动脉(11.1%)。36.1%病例有二条以上责任血管。其对面神经的压迫为1点占22.2%,2点占38.9%,3点占25.0%,伴行压迫占13.9%。85.7%的压迫点在面神经出根区,14.3%在内听道口附近。24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所见与影像学研究结果相符。术后面肌痉挛消失23例,显著进步1例,无1例死亡。本文报告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清晰地显示桥小脑角区的动脉分布及对面神经的压迫情况,对特发性半面痉挛的显微血管减压术及桥小脑角区其他手术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面神经梳理术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疗效,对1991~1994年亲自做的110例患者的手术记录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术中发现蛛网膜肥厚、粘连22例(20.0%),无血管压迫35例(31.8%),有明显血管压迫66例(60.0%),较Jannett等报道血管压迫率达95%以上者为低。其中血管穿行于Ⅶ、Ⅷ颅神经间者16例,如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将十分困难或有一定危险。手术100%有效;随访1~4年,复发6例(5.4%)与早期手术经验不足或因血管包绕影响梳理程度有关。现认为面神经梳理最少应在20个层面以上,使术后面神经反应最小刺激阈达10mA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伤后双侧颞骨纵形骨折致双侧周围性面瘫行面神经减压手术的适应症、手术时机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外伤后双侧颞骨骨折致双侧周围性面瘫并至少行一侧面神经探查减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外伤致颞骨骨折后双侧面瘫的原因及特点,对比术前与术后、术侧与对侧面神经功能及听力的恢复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8例患者均为男性,其中5例车祸伤、1例坠落伤、2例头部挤压伤,8例中有5例外伤后有颅脑损伤及昏迷史。所有患者外伤当天或清醒后即发现面瘫,颞骨CT显示双侧纵行骨折,术前双侧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Ⅴ级;3例听力正常,1例双侧传导性聋,4例有高频感音神经性聋。8例患者共11耳行面神经减压术,传导性聋患者同时行听力重建术。术后随访至面神经功能正常或1年以上,面神经功能均恢复至ⅠⅥ级;3例听力正常,1例双侧传导性聋,4例有高频感音神经性聋。8例患者共11耳行面神经减压术,传导性聋患者同时行听力重建术。术后随访至面神经功能正常或1年以上,面神经功能均恢复至Ⅰ级,传导性聋患者听力提高约30dBHL。结论车祸是造成颞骨骨折周围性面瘫的主要原因。面神经减压术能提高外伤后即发性面瘫患者的预后,颞骨骨折引起的传导性聋可同时重建听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耳内镜辅助下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面肌痉挛患者10例,予以耳内镜辅助下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探查 面神经并分离责任血管,在微血管与面神经间垫入颞肌筋膜。结果 术后面肌痉挛1周内消失,经过1年随访无复发,且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耳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能使面神经充分暴露,并有效保护面神经提高微血管减压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合评价乙状窦后径路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梳理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近远期疗效及手术风险。方法随访分析经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梳理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38例患者临床资料,随访时间3-58个月。结果术后总体有效率98.6%。术后25个月累积有效率降至91.4%,术后33-58个月为85.8%。结合术后累积风险函数图,提示本组复发病例多集中于术后2年内。术后患侧面部轻、中度浅感觉障碍分别占63.8%(60/94例)和19.1%(18/94例)。3-58个月后改善明显(P〈0.01):20例(21.3%)面部浅感觉恢复正常,38例(40.4%)轻度感觉障碍,11例(11.7%)中度感觉障碍,无重度感觉障碍发生。术后ISl周疱疹、脑脊液漏、高颅压头痛发生率分别为26.09%(36/138例)、2.9%(4/138例)、2.2%(3/138例),死亡率1.4%(2/138例)。结论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感觉根梳理术临床适应证广泛,对神经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但手术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1995~1997年对13例半面痉挛(HFS)患者进行了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VD),其中6例经神经耳科学检查证实存在相关的耳蜗前庭功能障碍。这6例中男2例,女4例,年龄51~68岁,术前均接受过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耳蜗前庭症状包括:眩晕4例,耳鸣5例,感音神经性聋2例。2例耳聋伴耳鸣,3例眩晕伴耳鸣,1例仅有眩晕。耳聋患者均无声损伤史,纯音听阈在35dB以上,听性脑干反应(ABR)表现为蜗后病变。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已排除岩骨内胆脂瘤、表皮样瘤、脑膜瘤、面神经鞘瘤等占位病变,并可显示桥小脑角内第、颅神经及相邻的动脉血管。手术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突-颞下迷路外径入路面神经减压术治疗颞骨骨折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01-2008-04收治的26例外伤性面瘫患者行乳突-颞下迷路外径入路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功能House-Braek-mann分级:Ⅴ级12例,Ⅵ级10例,Ⅲ级4例。术前纯音测听检查示:16例纵行骨折语频气导平均听阈为52dB,10例混合性骨折均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颞骨轴位CT示:13例可见骨折线。虚拟耳镜观察9例听骨链中断,面神经曲面重建显示膝状神经节区、鼓室段及乳突段骨管不规整。结果:全部患者术后一期愈合,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0.5~3.0年,平均1.2年。面神功能恢复达House-BrackmannⅠ级15例,Ⅱ级6例,Ⅲ级5例;语频气导听力平均提高33dB。结论:乳突-颞下迷路外径入路面神经减压术治疗颞骨骨折面瘫高位面神经减压保全和重建听骨链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面神经梳刮术治疗半面痉挛的疗效。方法采用改良乙状窦后径路颅内面神经梳刮术治疗半面痉挛患者29例。术中沿面神经根长轴纵向梳理面神经7~10个层面,再将纤刀面倾斜45°对神经纤维行多层面刮剥,发现面神经根有明显血管压迫且较易分离者加以血管移位隔垫。结果术后面肌抽搐消失25例(86.2%),症状减轻3例(10.3%),总有效率96.6%,无效1例(3.4%)。无感音神经性聋及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面瘫。随访18个月以上,复发2例(6.9%);面瘫均在6个月内恢复,面部肌力恢复达House-brackmannⅠ级或Ⅰ~Ⅱ级。结论对面神经根进行充分有效梳刮、正确判断责任血管并充分移位隔垫是提高颅内面神经梳刮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对面神经梳理术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进一步提高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疗效,对1991~1994年亲自做的110例患者的手术记录和随访情况进行分析,术中发现蛛网膜肥厚,粘连22例(20.0%),无血管压迫35例(31.8%),有明显血管压迫66例(60.0%),较Jannett等报道血管压迫率达95%以上者为低。其血管穿行于Ⅶ,Ⅷ颅神经间者16例,如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将十分困难或有一定危险,手术100%有效,随访1~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近10年来104例桥小脑角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重点分析了围手术期的治疗经验,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处理。结果 104例桥小脑角手术中,13例出现并发症,占12.5%,包括术中发生小脑肿胀2例,神经性聋1例,面神经麻痹1例,颅内感染5例,脑脊液漏3例,脑梗塞1例;经合理治疗,除1例神经性聋和1例面神经麻痹未愈外,其余并发症均治愈。结论合理规范的桥小脑角疾病的围手术期处理,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面神经周围微血管丛分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尽可能避免医源性面神经麻痹,评估面神经水平段周围微血管丛是否可以作为耳显微或耳神经外科术中面神经的定位标志。方法从2002年7月至2005年7月,共311例因慢性中耳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以及外耳道闭锁合并中耳畸形者,分别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291例)、面神经减压术(10例)和先天性耳道闭锁和中耳畸形手术(10例)。观察和评估水平段面神经周围的微血管丛作为术中定位面神经的手术标志的有效性。结果在全部病例中,有95.8%的病例(298例)手术中可满意地观察到水平段面神经周围微血管丛,位于面神经鼓室段表面,仅4.2%的病例(13例)难以在水平段面神经周围发现该微血管丛。用面神经微血管判断水平段面神经管阳性率的95%可信区间为93.6%~98.0%。结论围绕在水平段面神经周围或表面的微血管丛,可作为术中及早且直接定位面神经的手术标志,用它来迅速确定面神经水平段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进路面神经干梳理术治疗半面痉挛的机理与方法.方法全麻下乙状窦后进路进入桥小脑角,在手术显微镜下对Ⅶ、Ⅷ颅神经周围进行探查,并进行面神经干梳理术.结果15例患者中小脑前下动脉压迫10例,其中合并蛛网膜粘连4例,小脑后下动脉压迫1例,神经根周围未见明显病变者4例.随访6个月~5年,1例一年后复发,1例术后出现了神经性耳聋,经治疗后好转.结论乙状窦后进路面神经干梳理术治疗半面痉挛效果满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面肌痉挛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探讨(附43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回顾性总结面肌痉挛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比较内外科各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探讨术前MRTA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431例曾行各种药物、针灸、A型肉毒素注射、茎乳孔面神经干部分毁损、面神经减压梳理术等方法治疗无效的病人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结果 431例面肌痉挛病人术前诊断发现继发性病因3例,其中桥小脑角脑膜瘤1例、胆脂瘤2例。在MRTA检查的336例中发现症状侧存在责任压迫血管273例,阳性率达81.3%。MVD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停止者396例,手术有效率达91.9%。无手术死亡及致残。术后平均随访2.8年,复发率2.9%。3例肿瘤继发性面肌痉挛术后症状立即消失。结论 面肌痉挛病人有必要行磁共振检查以明确病因。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方法,适合任何要求根治且能耐受全麻的病人。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确保手术安全、高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