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咳嗽在临床上是呼吸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医认为,咳嗽有虚实之分,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之别。外感多属实,内伤多属虚。咳嗽也有本虚标实或寒热湿浊错综复杂者。而在外感咳嗽中,以风为先导,夹寒、热、燥、湿等外邪入侵,伤于肺系,肺失宣降而致咳。西医认为,咳嗽为人体的自身保护性防御功能,各种病菌所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外来异物等,均需通过咳嗽排出。咳嗽反复发作则元气耗损、脾肺气虚。西医治疗咳嗽多以应用抗生素及镇咳化痰为主。  相似文献   

2.
王氏在《医林改错》一书中,创制和修改了三十三个方,以活血化淤法为主要治则结合其它立法如:补气、理气、解毒、逐水、开窍、通络、温经、温阳、化痰等,治疗淤血诸病,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发扬。一、补气活血法补气与活血化淤法结合运用治疗多种疾病是王清任在治法上重要发展。王氏认为元气是人体的生命源泉,如果元气不足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医林改错·半身不遂本源》云:“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说明  相似文献   

3.
正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脾胃论》曰:"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脾胃主管人体食物和水液的正常代谢,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在人体正常的生理和病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脾胃学说应用不仅体现在指导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其在中医各科临床中都有着重要意义。笔者将近年来脾胃学说在中医各科的应用简要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清代名医徐大椿继承前贤,治学谨严。在临症和学习中善于思考,亲自验证,不断总结心得体会。其代表著作《医学源流论》遵古谈今,阐微探渊,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方面颇多地发挥了自己的见解。笔者就此问题作一试析。一、元气的衰少是疾病发生的根源 1、精气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徐氏认为人体最宝贵的是元气,即精气。在生命过程中,元气由初生到壮盛,直至衰弱,正常者终身无病而尽其天年。但元气不足,则易招致病邪伤袭人身,所以因护  相似文献   

5.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症,是上腹痞胀、泛酸、嘈杂等证的统称,包括西医所说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黏膜脱垂等病。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元气又非胃气不能滋之,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则疾病由所生,故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调理脾胃甚为重  相似文献   

6.
<正> 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之所由生。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明确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胃病则五脏六腑失其化源,而五脏六腑的病变也必然会累及于胃。所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相似文献   

7.
元气是人体肇基之气,其妙用无穷,主人之生命成长,御外界之邪毒。元气根源于肾精,充盛于脾胃,敷布于肝,通行于三焦。月经不调作为常见妇科疾病,其病理基础在于气有所耗,邪有所凑。王平教授极其重视元气,认为元气不足是诸多疾病产生的内因。文章总结了王平教授从元气角度论治月经不调的学术经验,期望能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8.
王平  郭岚 《中医杂志》2012,53(8):715-717
元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人的健康与长寿、疾病与死亡都与元气关系密切.从元气的功能与养生长寿的关系进行系统地阐述并提出培元固本是养生长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一、要提高免疫力,必须增强五脏之气免疫力就是指人体的正气,人抵抗疾病全在于正气,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就是人体的卫御之气,包括卫气及元气。正气与人体的肾、脾、肺有密切关系。其中,肾为元气之根,脾为正气之源,肺为卫气之本,所以正气的强弱与人体五脏的盛衰密切相关。五脏虚可导致正虚,正虚可使免疫力下降,从而降低抗病力。所以我们要提高免疫力就必先强五脏。二、肾气强才正气强正虚的主要原因是肾虚1.肾为元气之根,阳气之本由于肾是人体元气的根本,所以肾气虚就会导致元气不足,从而形成正虚,造成免…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认为"阴火"是与"元气"相对立的,由于脾胃虚弱导致元气化源不足,其运行的道路被"阴火"所占,致使元气而为不能升腾运用,水谷精微不得敷布,使脏腑无所禀受而导致人体发生疾病。"阴火"之治,以轻清甘辛之品补脾胃复阳气升浮为本,使元气得以充养并归于本位,酌情从权以苦寒之药泻火,余脏受病,则同时对症加减,使机体归复于常。  相似文献   

11.
虚损是由于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亦称虚劳。早在《内经》中已有“五虚”等论述。至汉《金匮要略》有血痹虚劳病专论。至隋《巢氏病源》则对虚劳之候称:“夫虚劳者,五劳、六极、七伤是也”。祖国医学书籍中所记载的虚、损、劳、极虽可以病原不同,症状各异,而实际所指却同属于人体元气耗伤一类疾病,并非指一种特定的疾  相似文献   

12.
耿贤华  彭越  彭建中 《光明中医》2022,(22):4158-4161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痰瘀互结阻于血脉是心脑血管的主要原因,而元气不足和津液涩滞又是导致痰瘀互结血脉的关键因素。治疗痰瘀互结型心脑血管疾病,消痰瘀之结是主要方法,但忽略元气、津液则效果不佳。通过分析元气、津液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属本虚标实,元气不足是根源,痰瘀阻脉是关键。确立以“祛邪通络,升清降浊”为指导治则,以“温化痰浊,补元通脉”为治疗大法,总结出丹桂通脉方,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丹桂通脉方化痰浊,通血脉,利三焦,补元气,通过加减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难经》阐述了元气的作用与功能,并从脏腑之本、经脉之根,呼吸之门、守邪之神,脉有根本、人有元气等方面论述了元气的生理功能。后世医家认为人体元气非胃气不能滋,肾为根蒂元气由此生,并提出脉诊元气推测预后,指导慢性病及疑难病症诊治,培补元气预防疾病延年益寿,调节元气乃脐疗机制的关键,对当今临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曾斌芳教授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生。脾胃中洲枢机不利,则四邻八达皆受影响,各种疾病随之而生。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寒湿、湿热、瘀血、气滞为标,且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以四君子汤加减从虚从实分而论治,尤其提出冲气上逆所致脾胃病的常见特点及治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试从古代哲学"元气论"的角度入手,探讨中医学元气、原气、真气、正气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认为不论探讨宇宙生成、天人关系,或是人体生命活动,元气均具有本原与本体双重属性特征,原气特指元气中气形质未分、具有化生之性的混沌一气,为狭义的元气.《黄帝内经》中的真气,其概念及特性与元气极为类似,或可等同.正气则为包含了先天元气、后天...  相似文献   

16.
31.何谓气?包括哪几种?其功能是什么?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在人体脏腑组织中存在,是通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反映出来的。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元气: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结合而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可以激发脏腑组织功能。  相似文献   

17.
靳锋 《西部中医药》2002,15(6):16-16
《脾胃论》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虚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并且《伤寒论》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保胃气”。王自立主任医师自幼熟读经典,深受张仲景“顾护胃气”学术思想的影响。王老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疗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①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及机体的营养都依靠脾胃的消化功能。脾胃机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充足,正气旺盛…  相似文献   

18.
从升降气机探源中药“四气五味”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经典认识人与自然以"元气一元论"为基准,从而阐释正常人体的升降气机。阴阳升降失常,四时五脏之气失衡无序,因而人体之所发病。中药治病,全因四气五味纠助其气机流畅,恢复元气升降之偏性,元气周流一身,诸病则能自愈。  相似文献   

19.
李果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独重脾胃,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鼻祖.他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脾胃功能正常,元气就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健旺,人体就健康.脾胃为人体精气升降的枢纽,病理上"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则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甘温除热"等法.  相似文献   

20.
人身之本有二,人受身于先天,先天者肾也,调护于后天,肾藏精,脾统血,脾为生化精微之源,精微者全身气血之源。脾气不旺,而易受邪,宋代李果所著《脾胃论》曰: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其对后世内伤诸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内而生,这是李果学说的基本论点。脾胃不健,则水谷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可导致阳衰、阴竭、气虚、血亏、食滞、痰浊、积滞、水湿等不同疾病。生命活动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转输,脾胃之气衰竭,人即死亡。古稀之年,天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