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发病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4年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为61.56/10万,优势病原菌由伤寒杆菌转变成甲型副伤寒杆菌,发病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表现为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49岁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2.18%;男女发病率分别为69.47/10万和53.16/10万;以民工、农民、学生、工人和家务待业发病为主,流行因素专题调查显示,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在外用餐和贝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流行因素。结论饮用水消毒的落实,清洁卫生水供应量的增加,食品卫生管理的加强,改厕粪便污水无害化推进,是预防和控制甲型副伤寒流行和暴发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0--2007年全市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9.49/10万(3.12-61.56/10万),2000年开始优势菌由伤寒杆菌转变成甲型副伤寒杆菌,2004年流行达高峰(61.56/10万),发病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表现为夏秋季发病高峰,2004年表现为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49岁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8.88%;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3.34/10万和18.86/10万;全市以农民、学生、工人、民工和家务待业为发病主,流行因素专题调查显示,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在外用餐和贝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流行因素。结论及时全面发现和规范管理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发病流行的重要措施,饮用水消毒的落实,清洁卫生水供应量的增加,食品卫生管理的加强,改厕粪便污水无害化实施,使甲型副伤寒流行和爆发流行逐步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3.
温岭市2004年发生甲型副伤寒局部流行,共发生伤寒副伤寒1877例,其中甲型副伤寒1860例,发病率为161.64/10万。疫情自1月下旬开始上升至9月中旬基本控制,12月回复到常态水平,历时近一年;病例波及全市16个镇(街道),但主要集中在太平等4个镇(街道),占76.5%,呈局部爆发流行。现就流行特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副伤寒是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仍有相当的发病数,小规模爆发流行时有发生。2004年玉山县某中学发生一起甲型副伤寒爆发流行,现将本次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理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宜宾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45例,其中筠连县发病166例,占67.75%;年平均发病率为1.24/10万,各年发病率在0.55/10万~2.41/10万之间,全年均可发病,性别没有明显差别;40岁以下年龄,占发病总数的84.90%;职业以学生、农民、干部职员、家务及待业人员、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71.84%。结论宜宾市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病主要集中在筠连县,职业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玉溪市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溪市1999-2010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玉溪市报告伤寒甲型副伤寒13 977例,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0.29/10万~99.87/10万之间,199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01年起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是红塔区),且间隔1~2年出现1次高强度流行;2008-2010发病率较低.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4~11月份;全市9县区均有病例报道,但以红塔区及澄江县发病较高,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占77.85%);发病年龄组以10 ~ 45岁为主(78.93%);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08年后玉溪市伤寒甲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为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对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全州县7年来甲型副伤寒的流行特征、临床表现及防制措施研究,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卫生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甲型副伤寒在流行区域上没有明显差别,流行季节主要以秋季为主,职业分布上主要是农民和学生且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4.59%,暴发流行有90%为水型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以不规则发热、头昏头痛、食欲不振为主;加强饮水管理、普及卫生知识,及时使用预防服药是控制和预防甲型副伤寒流行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张元杰 《职业与健康》2007,23(8):620-622
目的探讨临沂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收集该市1956-2005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956-2005年,临沂市共发生伤寒病人11674例,死亡7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47/10万,病死率0.60%;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年龄段,占67.06%;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占75.81%;平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由典型转为不典型;近3年我市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应采取以切断经水传播、免疫接种和敏感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临沂市的伤寒、副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的异同点,为有效防控伤寒与甲型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04 - 2010年广西传染病报告数据,分析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时间、地区及人群分布特征.结果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的年报告发病率基本呈平行下降趋势,发病高峰分别在每年7月和8月,后者晚1个月,两者发病曲线相似;二者呈现明显地区流行特征,且地区分布具有高度相关性(r=0.938,P<0.001);两病病例男性均多于女性,但发病率很接近;伤寒在各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较为均衡,甲型副伤寒则以5~30岁年龄段人群发病率较高;两病病例均以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工人为主,伤寒以农民发病最多,而甲型副伤寒以学生最多.结论 广西伤寒与甲型副伤寒应以农村和学校作为防控重点,且均应加强病人的规范治疗与管理.  相似文献   

10.
遵义市开发区一起水型副伤寒暴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遵义市开发区一起伤寒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传播途径,控制其流行。方法:分析遵义市开发区疫情报告系统伤寒疫情数据;对部分病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开发区某集团公司自备水(以下简称某公司)微生物指标检测;采集部分病人的急性期血标本和恢复期大便标本分离病原。结果:暴发初期,在该公司自备水取水点附近有一小范围的甲型副伤寒暴发,这些病人的排泄物未经无害化排放,污染该水体;病例集中发生在该公司水系范围内;该水未获得卫生许可,水体严重污染;水系内全人群发病,男女发病比为1:1.1;5月21日截断该自备水后经一个常见潜伏期(至6月18日)发病迅速下降;病原学检测为甲型副伤寒杆菌。结论:该暴发病性为甲型副伤寒水型暴发。  相似文献   

11.
玉环县海城社区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玉环县珠港镇坎门海城社区于2004年春节后,甲型副伤寒发病突然增多,为探讨其发病、暴发流行的因素,提供有针对性的有效控制措施,及时控制扑灭疫情。我们作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和掌握台州地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和病原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其流行因素,探讨防控对策.方法 对全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合实验研究对采取的防控措施进行科学评价.结果 台州市伤寒副伤寒疫情从2001年开始逐年抬升,发病率从2001年的22.83/10万上升到2004年的61.55/10万,2007年降到9.02/10万;优势病原菌由伤寒杆菌转变为甲型副伤寒杆菌,后者又以X2基因为主.发病季节提前,发病点多面广相对集中,临床表现极不典型,各年龄组均有发病,10~59岁之间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0.34%,男女发病之比为1.31∶1,以民工、农民、学生为主;饮用水污染和生食或半生食贝类食品为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病因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推进饮用水安全卫生与改厕无害化建设、落实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是控制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院2001~2004年,共收住1496例甲型副伤寒患者,其中合并心肌损害352例,占23.5%。现就本院352例甲型副伤寒合并心肌损害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仙居县自2002年以来伤寒和副伤寒发病增多,位居肠道传染病发病的第三位,已成为危害居民身心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为探讨和分析仙居县伤寒、副伤的发病特点、掌握其流行规律,对仙居县2002.2006年伤寒和副伤寒发病和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玉环县控制甲型副伤寒期间水井消毒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玉环县是我省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区域,2001年出现甲型副伤寒爆发流行,当年发病1261例,发病率225·2/十万。由于采取了大力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的标本兼治措施,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2002年甲型副伤寒报告发病率比2001年下降了39%。2003年疫情继续下降,至8月底,仅报告246例,比2  相似文献   

16.
1993~2002年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广西1993~2002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1993~2002年广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47305例,年均发病率10.27/10万,以15~19岁最高(14.50/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均病死率0.10%;病例以农民为主(占41.09%),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及所辖区(占51.99%);发病高峰在6~10月份(占61.56%);年均发病年龄以10~44岁为主(占86.52%)。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趁起,传播方式大多为水型(占77.27%),多数发生在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的大中专院校,并有以桂林市及所辖区为重点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1994~1998年实验室分离的菌株216株,均为伤寒沙门菌,自1999年以后以甲型副伤寒为主,占92.64%(630/680)。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均超过90%,但对磺胺的敏感率较低,分剐为25%和77%。影响流行的因素主要有城镇和农村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学校卫生安全存在薄弱的环节、迟报疫情和误诊、传染源的管理不善等。结论 近10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优势菌型由伤寒沙门菌转向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副伤寒发病流行因素,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方法对不同暴发点、高发区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楚门镇山后浦村为典型的甲型副伤寒水型暴发村,使用疫点井水的OR=9.57(2.05—50.28);坎门海城社区甲型副伤寒暴发流行的原因是经水、经食物和经接触传播均存在,使用井水洗脸刷牙的OR=2.11(0.98~4.54);使用井水洗碗筷餐具史的OR=2.85(1.32—6.73);使用井水洗瓜果的OR=2.98(1.39~6.40);在外就餐OR值为2.74(1.44~6.75),病人接触史的OR=4.80(1.13~20.49)。城关南山村结果是在外就餐OR值为3.95(1.77~9.01),使用井水的OR值在2.23~2.42(1.04—5.09)之间,喝生水的OR值高达9.40(3.29~26.96),与病人密切接触OR值为4.09(1.63—10.15)。结论玉环县甲型副伤寒的流行是由饮水污染、饮食污染和密切接触等多种因素混合作用引起,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某市第二中学2004年8月下旬主要在住校学生中发生细菌性痢疾(菌痢)流行,9月在学生中再次出现聚集性发热患者,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证实为一起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混合暴发。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997~2006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以2004年为高峰的单型变化趋势,地区上仍以沿海地区为高发,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爆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例多为甲型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主要对磺胺(SD)产生耐药,不同型别沙门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局部仍有爆发,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落实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温州市甲型副伤寒的流行规律、临床特征和耐药性特点,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病例来自1998年1月-2009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甲型副伤寒住院病人。结果共收集157例甲型副伤寒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50岁人群中,约占80%。2001-2003年为发病高峰,尤其是2003年,病例数为85例。冬春季节是甲型副伤寒的好发月份。甲型副伤寒高热多见,超过39℃的病例占80.3%。没有发现1例玫瑰疹。合并基础疾病的占33.8%。平均住院时间为17.68 d。白细胞计数介于(2-8)×10^9/L占88.5%,嗜酸粒细胞消失占51.7%。红细胞沉降率升高不明显,小于60 mm/1 h末占88.57%。中毒性肝炎的发生率为90.2%,但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对较轻,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倍正常值占84.3%。肥大反应阳性率7.7%。除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复方磺胺甲噁唑、氨苄西林耐药性稍高外,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均在90%以上。结论温州市的甲型副伤寒具有自身的流行规律、临床特征和药敏试验特点,本研究对甲型副伤寒的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