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特征,以加深对IHPCC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4例IHPCC的CT表现.结果 34例CT平扫均表现为低密度不规则肿块,边界欠清,其中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见更低密度影27例;病灶周围肝内胆管扩张23例;肝叶萎缩9例;局部肝包膜回缩12例;28例增强扫描早期肿瘤边缘实质部分轻中度强化,其中见线样强化征12例;22例延迟扫描中18例表现出特征性的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强化,呈"延迟强化".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与肝内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 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诊断的现状及其意义,掌握其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术后或穿刺病理证实的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影像资料。[结果] 所有病灶均为等低密度灶,伴有病灶内或远侧肝内胆管扩张,其中12例见肝叶萎缩或肝包膜“回缩征”,8例伴肝内胆管结石,后腹膜淋巴结转移7例。CT多期增强扫描示,14例病灶动脉期周边呈不规则斑片样强化,5例病灶动脉期周围及中心区域不规则强化,1例病灶动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期所有病灶进一步向中心强化,强化范围扩大。组织病理学上见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 [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延迟期向心性强化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  相似文献   

3.
肝门区胆管细胞癌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细胞癌的MRI表现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肝门区胆管癌,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32岁-70岁,平均58岁,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肝门区胆管细胞癌,5例病变位于肝总管,4例位于左主肝管,3例位于右主肝管,致相应肝内胆管扩张.肿瘤组织于T1W呈稍低信号强度,T2W呈略高信号强度,增强扫描3例显示早期强化明显,9例早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及延迟扫描12例均有中等程度的强化,表现为肿块团块状强化,受累胆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并环行强化,2例梗阻区腔内可见到软组织肿块,4例观察到病变远近端胆管内播散结节.结论:肝门区胆管细胞癌于T2W显示伴随高信号的扩张胆管有略高信号的肿块影,动态增强扫描肿块早期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扫描呈持续性强化是其MRI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256-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256-SCTA)常用后处理方法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肝动脉、门静脉侵犯评估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3月至2017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采用动态容积扫描及Philip EBW后处理工作站对肝动脉及门静脉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matting,MPR)重建,在相应后处理图像中评估肿瘤周围血管有无受侵,以术中探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三种后处理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并行Kappa检验以比较三种后处理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判断肝动脉有无受侵时,诊断效能以MPR最佳,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2.3%、86.4%、88.6%,阳性预测值80.0%,阴性预测值95.0%,Kappa值0.763(P<0.001),ROC曲线下面积0.893(P<0.01)。判断门静脉有无受侵时,诊断效能同样以MPR最佳,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4.4%、100.0%、97.1%,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4.4%,Kappa值0.943(P<0.001),ROC曲线下面积0.972(P<0.01)。结论:256-SCTA三种常用后处理方法在判断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血管有无受侵时以MPR诊断效能最高,VR及MIP次之。因此,在日常影像后处理工作中应合理应用这些后处理方法以便为临床术前血管评估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bile duct tumor thrombia,HCCBDTT)与肝内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CCA)的CT、MRI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HCCBDTT患者46例及CCA患者48例的CT、MRI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对两者的CT、MRI征象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HCCBDTT与CCA的CT、MRI征象比较显示,有无包膜、肝叶萎缩、肝内胆管扩张、肝硬化、门脉癌栓、门脉纤细、胆管结石、腹膜后淋巴结大、CT强化方式、T1WI常规增强扫描信号等征象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虽然HCCBDTT与CCA的临床症状及CT、MRI征象多有重叠,但结合多个统计学差异性征象综合分析,有助于实现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学特点及鉴别诊断,讨论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0年至1995年经我院手术证实的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结果:CT检查19例,B超检查20例,均有不同程度肝内胆管扩张、肝内占位性病变。手术切除9例(45%),姑息性手术10例(55%),单纯剖腹探查1例。结论:CT、B超及肝功能检查相结合明显提高术前诊断率。合理的手术方式包括根治切除及适当的扩大切除。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上较少见,由于起病隐匿,病情进展快,一旦诊断,已是疾病晚期,因此预后差。为利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本文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并进行扼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8.
毛枫  黄备建  袁海霞  李超伦  王文平  张兴伟 《肿瘤》2014,(11):1023-1027
目的 :比较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对5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的超声造影和增强MRI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51例患者共有55个病灶。超声造影显示55个病灶在动脉期均有增强;门脉期有8个呈现为等回声,47个呈现为低回声;延迟期55个病灶均呈现低回声。增强MRI显示55个病灶在动脉期均有增强;门脉期和延迟期延迟强化的病灶有44个,11个病灶呈现为低回声。超声造影显示有42个(76.4%)病灶表现为周边环状增强,13个(23.6%)病灶表现为整体增强,增强过程中有40个(72.7%)病灶表现为"树枝样"向内延伸的增强方式;增强MRI显示40个(72.7%)病灶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15个(27.3%)病灶表现为整体强化。超声造影的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期病灶周边环状增强,并呈"树枝样"向内延伸,达峰值时大多数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增强;增强MRI的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期周边环状增强,而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延迟强化。以"快进快出"、周边环状增强和(或)"树枝样"增强作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特征,其出现率为70.9%(39/55);而以动脉期周边环状增强和延迟增强作为增强MRI的特征性表现,其出现率为69.1%(38/55)。超声造影与增强MRI的特征性影像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和增强MRI均有特征性表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陈雁  李槐 《中华肿瘤杂志》2000,22(4):318-320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资料。术前增行超声扫描(BUS)。11例中,8例行CT扫描,其中4例为先平扫后增强,2例行动态双期扫描,另2例先动态后延迟扫描。11例中有3例行MRI扫描,常规SE序列,TI加权组(T1WI)和T2加权相(T2T1),其中1例行动态扫描。结果 超声扫描所有病灶均呈低回声,均匀或不均匀。C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李园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4,9(6):666-668,671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HCC)是由肝内胆管被覆上皮发生的一种原发性肝癌,定位于远离左右肝管汇合部的肝内,起源于肝段胆管一直到赫令氏管的胆管上皮,也称为外周型胆管癌、胆管癌之肝内型。在日本肝内胆管癌被确定为源于Ⅱ级以远的肝内胆管病变。本病症状隐匿,早期难以发现,根治切除机会较少,发展迅速,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 3 1例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和随访结果。结果  3 1例中根治切除率 2 5 8% ( 8/ 3 1)。根治切除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 ( 7/ 7) ,42 9% ( 3 / 7) ,14 3 % ( 1/ 7)。姑息切除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66 7% ( 6/ 9) ,2 2 2 % ( 2 / 9) ,0 ( 0 / 9)。未切除者平均生存 13个月。结论 早期诊断能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 ,对不能切除者尽量行姑息性引流 ,以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诊断情况。结果 术前确诊率为84 3 % ;院外误诊率为5 7 1%。结论 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是发生误诊的潜在原因,对本病缺乏认识是误诊的直接原因。肿瘤标记物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但影像学检查更重要,其中B超应列为首选,而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是一种新的、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术前肺门纵隔淋巴结CT检查结果和术中淋巴结情况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情况 ,分析探讨CT检查对于诊断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2 0 0 1年 6月 - 2 0 0 3年 5月在我院行手术切除的 86例资料完整的NSCLC患者 ,全部患者均有术前胸部CT、术中肺门纵隔淋巴结描述以及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与否的结果。CT和手术诊断淋巴结异常的标准是 :淋巴结最小径≥ 10mm ,CT检查和术中检查淋巴结异常相一致者定义为敏感性 ,CT发现淋巴结异常而病理报道为淋巴结转移者定义为特异性。结果 :CT检查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淋巴结的大小关系密切 ,当淋巴结短径 <10mm时淋巴结的转移率为 16 % (12 77) ;10~19mm时转移率为 4 0 % (5 4 136 ) ;2 0~ 2 9mm时转移率为 75 % (2 7 36 ) ;≥ 30mm时转移率为 6 6。总的敏感性为 6 6 % (16 9 2 5 5 ) ,特异性为 5 1% (131 2 5 5 )。结论 :CT对NSCLC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尤其淋巴结短径≥ 2 0mm时 ,CT检查的敏感性较高。影响CT准确性的因素有淋巴结大小以及患者是否伴有肿瘤引起的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相似文献   

14.
15.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 is a rare tumor.It accounts for 2/3 of the tumors of the biliary tract.Untreated,prognosis is very poor.Surgery is the only therapy that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cure but is technically very complex.With recent improvements in th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applied by multidisciplinary teams,survival rates in the different series currently range from 25% to 45%.A group of experts devoted to HC(pathologists,gastroenterologists,radiologists,surgeons and oncologists) have reviewed and updated every open question in HC in a special issue.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提高肝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病理证实的 3 4例肝胆管细胞癌的CT平扫及增强资料。结果  3 4例肝胆管细胞癌平扫呈大片不均匀低密度灶 ,19例其内可见圆形或树枝状更低密度影 ;18例可见高密度钙化影 ;2 1例邻近肝内胆管扩张 ;11例肿瘤同侧肝萎缩。 3 4例增强肝胆管细胞癌均扫描表现为延迟持续强化。结论 肝胆管细胞癌具有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和CT在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前分型的价值.方法 对4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Bismuth-Corlette分型比较术前及术后结果.结果 MRCP和CT对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79%;MRCP和CT术前及术后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CP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分型准确率较CT高,对术前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腹膜后肿瘤CT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后腹膜原发性肿瘤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后腹膜肿瘤的CT检查资料 ,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神经源性肿瘤大部分位于肾上腺旁和髂腰肌旁 ;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大部分位于肾周围 ;淋巴瘤全部沿大血管走行周围生长。病灶大小无肿瘤定性意义。结论 CT检查在对肿瘤定性诊断中有一定优越性 ,不同组织类型肿瘤生长位置比较恒定 ,增强CT扫描检查对判断血管增生程度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肾上腺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对肾上腺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肾上腺淋巴瘤,皆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分析其病变特征、浸润范围、软组织肿块的范围等.结果 4例肾上腺淋巴瘤7个病灶,其中双侧3例,单侧1例.肿瘤直径3~10 cm.CT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中度强化.结论 肾上腺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术前CT扫描有利于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