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了解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尤其是发热的特点,做好预见性护理,提高抗病毒治疗患儿的依从性。方法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的167例患儿治疗后4周内进行观察,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及特点。结果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痛头晕、关节肌肉酸痛等,其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体温多集中在37.3~38.9℃,第1次注射后9~12h发热者最多(占39.8%),体温升高多持续3~4h;大多数患儿只发热1次,在处理发热时,第1周有53.4%的患儿未进行任何处理,但第2~4周有67.1%的患儿使用了对乙酰氨基酚进行药物降温。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时有不良反应的发生,但其所致的发热多为一过性,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药物降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发热的特点及原因.方法 对1036例5岁以下腹股沟斜疝患儿进行术后体温观测和分析.结果 术后出现发热582例(56.18%).最高体温37.5℃~39.5℃,体温波动在0.8℃~1.5℃.开始发热时间平均术后9.7 h,发热持续时间平均4.3 h.结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术后发热多不符合典型吸收热的特点,其发生几率高、开始早、持续短、多呈中度不规则发热.其原因除考虑吸收热和感染性发热外,更要考虑麻醉药物引起发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乙型脑炎(下称乙脑)是由流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重症乙脑的三大主要症状,三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高热是乙脑的首发症状,患儿体温可高达40℃以上,持续7~10d.重者可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所以.降温是对症治疗的关键,尤其是降低脑温保护脑组织更为重要。笔者于2005年7~11月采用纸尿片(或纸尿裤)用于54例乙脑患儿头部降温,配合全身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收到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乙型脑炎(下称乙脑)是由流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重症乙脑的三大主要症状,三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高热是乙脑的首发症状,患儿体温可高达40℃以上,持续7~10 d,重者可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1],预后越差.所以,降温是对症治疗的关键,尤其是降低脑温保护脑组织更为重要.笔者于2005年7~11月采用纸尿片(或纸尿裤)用于54例乙脑患儿头部降温,配合全身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收到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新入院非发热患者不同体温测量频率的结果进行比较,为制订合适的体温测量频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计量统计法,对100份非发热入院患者入院第1~3天体温记录完整的病历进行逐份统计,比较连续3d每天测量3次体温和测量1次体温发热检出率。结果每天测量3次体温和测量1次体温发热检出率分别为7.0%和4.0%,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非发热患者入院第1~3天测1次体温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叶性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动态观察19例大叶性MP肺炎患儿的症状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经过,并进行总结。结果患儿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89.5%(17/19)呈高热,94.7%(18/19)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治疗后发热持续(8.1±3.2)d,咳嗽缓解时间1~4周,73.7%(14/19)的患儿在治疗2周内咳嗽消失。早期肺部听诊呼吸音减低占63.2%(12/19),未闻及干湿性啰音,治疗1周时,78.9%(15/19)的患儿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73.7%(14/19)的患儿CRP显著增高(〉40mg/L),2周后明显下降。18例MP-IgM阳性,其中73.7%(14/19)患儿IgM滴度显著增高(≥1:640),部分痰细菌培养阳性。大叶性病变以单侧为主,89.5%(17/19)为单个肺叶受累,治疗后胸部X线片示绝大部分患儿病变吸收,吸收时间(19.5±6.8)d。结论大叶性MP肺炎症状重,发热持续时间长,早期肺部啰音不明显,应及早行胸部X线片检查。阿奇霉素治疗有效,必要时联合用药。胸部X线片显示病变的吸收和消失时间明显落后于临床症状的改善,需及时复查胸部X线片,避免盲目中断治疗。  相似文献   

7.
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发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发热特点及可能原因。方法 回顾3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注射胶原酶溶解术的治疗情况 ,按时间先后分为A、B两组 ,A组 2 50例 ,B组 1 2 8例。结果 A组仅有 2例轻微发热 (37 3℃ ) ;B组有 2 4例发热 (37 4~ 40 5℃ ) ,占同期病例的 1 8 75 %。发热间隔时间短 (3~ 32h) ,发热程度与时间间隔呈反比 ,伴随有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经对症处理迅速降温。结论 注射胶原酶溶盘术后可发生程度不等的发热 ,预后较好。发热与胶原酶批号有关 ,原因可能为药物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舒尼替尼治疗晚期转移性肾癌癌中患者血液学不良反应的诊断、分级和处理经验. 方法 转移性肾癌患者62例.男44例,女18例.年龄25~75岁.临床诊断均为晚期或不可手术的肾细胞癌,并至少有1处可测量的转移病灶.初始患者均采用舒尼替尼50 mg/d口服,用药4周,间歇2周的治疗方案.每个周期进行一次安全性评价,每2个周期进行一次疗效评价. 结果 62例患者中,出现血液学不良反应50例(80.6%),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白细胞降低和贫血,其中1~2度反应32例(51.6%),3~4度反应18例(29.0%).1~2度反应给予药物对症治疗;3~4度反应需要将舒尼替尼减量或停药,同时予对症处理.58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最终耐受舒尼替尼治疗.21例药物减量,其中9例(42.9%)为血液学不良反应所致. 结论 舒尼替尼对晚期转移性肾癌的病情控制有显著效果,血液学不良反应是用药后较常见的现象,合理、及时地处理血液学不良反应是获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及卡培他滨方案(DOX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单中心非对照Ⅱ期临床研究,进展期胃癌患者30例人组。DOX方案为:多西他赛75mg/m2,第1天,静脉滴注2h:奥沙利铂130mg/m2,第1天,静脉滴注2h:卡培他滨1000mg/mz.2次/d.口服。1~14d;每21d为1周期。至少2周期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入组30例患者均根据RECIST标准评估疗效.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25例,进展2例;有效率为10.0%(3/30),疾病控制率为93.3%(28/30)。中位随访时间261d,全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197d,中位总生存期466d。不良反应:18例(60.0%)发生Ⅲ~Ⅳ度白细胞减少,13例(43.3%)发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9例(30.0%)出现粒细胞减少性发热,8例(26.7%)发生Ⅲ~Ⅳ度乏力。结论DOX方案治疗进展期胃癌疗效较好.有一定的耐受性.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开展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肝移植术后丙型肝炎复发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接受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受者术后出现丙型肝炎复发,均给予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HCV治疗,疗程为4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移植肝功能及HCV RNA复制水平等指标的变化,评估治疗后的早期病毒应答(EVR)、持续性病毒应答(SVR)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5例受者中有3例在治疗12周内达到EVR,并在治疗后获得SVR,移植肝功能也恢复正常;1例因在治疗12周后HCVRNA的下降达不到2个对数级而停药,1例虽HCV RNA下降2个对数级以上,但治疗至24周时HCV RNA未转阴而停药,至48周时HCV RNA均维持在较低水平.5例丙型肝炎复发受者在治疗后均发生白细胞减少和(或)发热等不良反应,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安全性好,多数受者可取得持续性病毒学应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药物、冰袋、药物联合冰袋3种降温方式对发热大鼠的降温效果。方法采用20%干酵母溶液在64只SD大鼠背部皮下注射建立发热大鼠模型,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发热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药物组、冰袋组、冰袋联合药物组(联合组)各16只并予以相应的降温处理,干预结束各组随机选取6只大鼠取血检测血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其余大鼠分别在干预后即刻、15、30、45、60、75、90、120、180、240、300、360min监测肛温值。结果干预后各组大鼠平均温差值曲线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与对照组、冰袋组相比,药物组和联合组干预后6h体温反应指数显著降低(均P0.05);但各组血清CK、LDH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药物降温法能有效降低发热大鼠体温且作用持久,单纯物理降温法可迅速降低大鼠体温,但作用时间较短。物理降温适用于需快速降温的高热,辅予药物降温可延长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处理方法、临床表现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度药物不良反应报告128份,借助统计学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药物不良反应涉及药品86种,其中抗感染药物30种,占药品总数34.9%,占病例总数的44.5%;中药制剂8种,占药物品种数9.3%,占病例总数的6.3%;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75%;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占6%。结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处理和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i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3月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38~61岁,平均47岁。其中经皮肾镜(PCNL)治疗者4例,经尿道输尿管镜治疗者2例,均表现为术后3~16h内出现高热(体温〉39.0℃),血压降至80/50mmHg(1mmHg-0.133kPa)以下,心率〉110次/min。根据临床表现均诊断为感染性休克。6例均给予抗休克和抗感染等治疗。结果:5例患者在10~52h后逐渐停用升压药物,1周内体温和血常规恢复正常,最后治愈出院。1例因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于术后第6天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感染性休克是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及合理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加强预防措施可减少术后重症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近距离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1~2010年接受近距离治疗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67例。随访术后PSA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64例(95.5%)获得平均33.9(4~112)个月的随访。术前PSA平均为20.04ng/mL,术后最低PSA值平均为1.15ng/mL,40例(62.5%)患者最低PSA值〈1ng/mL,26例(40.6%)患者最低PSA值〈0.5ng/mL,达最低PSA值时间平均为术后11(1~26)个月。术后常见短期不良反应有:发热4例,血尿8例,便血3例。长期不良反应有:尿路刺激症状19例,便血7例,血尿2例,尿失禁2例,尿潴留1例。结论近距离治疗是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严重不良反应少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泌尿系统肿瘤的患者采用西罗莫司(SRL)替代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9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泌尿系统肿瘤患者的CNI转换为SRL。所有患者停用CNI 12h后使用SRL,首次负荷剂量为3~4mg,维持剂量为0.5~1.5mg/d,以后根据SRL的血药浓度调整使用剂量。将SRL的血药浓度维持于:术后1年内6~10μg/L,1~2年4~8μg/L,2年以后3~6μg/L。药物转换过程中,监测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观察移植肾功能及排斥反应,统计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药物转换前、后治疗费用的变化。结果 9例患者经药物转换后有8例病情稳定,肿瘤复发率明显降低。仅有1例患者肿瘤复发,于药物转换后12个月死亡。所有患者肾功能保持稳定并有所改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治疗费用也较药物转换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肾移植后发生泌尿系统肿瘤的患者使用SRL是安全和有效的,同时也可减少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复方角菜酸酯栓治疗婴幼儿肛裂的临床疗效,对125例婴幼儿肛裂患儿分别应用复方角菜酸酯栓62例(观察组)和红霉素软膏63例(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治疗1周和2周后,观察组患儿治愈率、好转率及总有效率(67.7%、25.8%、93.5%、98.4%、1.61%和100%)明显高于对照组(42.9%、22.2%、65.1%、50.8%、17.5%和68.3%)(P均〈0.01)。结果表明.复方角菜酸酯栓治疗婴幼儿肛裂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地塞米松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8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药物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式基础上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显效率57.5%高于对照组显效率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07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体温恢复速度快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呼吸道感染患儿采用地塞米松治疗具有比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减少退热的时间,但是其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较大,在临床上需要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索拉非尼治疗原发性肝癌(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郑州人民医院肝脏外科中心收治的9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确诊肝癌复发后仍然继续原免疫抑制方案,抗肿瘤治疗予索拉非尼口服每次400mg,每日2次,直至病情进展、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死亡中止用药。9例患者每月至少随访1次,全面评价病情,同时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排斥反应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9例患者中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4例,疾病进展3例。用药后2例患者AFP进行性上升,4例患者AFP水平稳定(升高≤10%),3例AFP水平明显下降(下降≥50%)。中位肿瘤进展时间为4.2个月,总生存期为6.9个月。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主要为1或2级,包括皮疹、腹泻、手足皮肤反应、恶心、呕吐、脱发、食欲减退、乏力、高血压等。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能耐受,无1例因药物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9例患者服用索拉非尼后均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索拉非尼作为一种新型多靶向性抗肿瘤药物,对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晚期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57岁,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周胀痛伴发热,体温39℃~40℃,在当地诊所接受抗感染、降温治疗,症状未缓解。为求明确诊断及治疗,本院门诊以“肛周脓肿”收入院。患者饮食、睡眠差,排尿正常,常腹泻,平均每天排便3~4次,大便不成形,  相似文献   

20.
毛某,男性,45岁,因肛周肿痛1周伴发热入院。入院前曾在院外诊治,拟“肛周脓肿”给予静滴先锋霉素等药物治疗,1d后,病情加重,体温由38℃上升至39℃以上,且出现大小便困难,急转入我院诊治。入院时查体:神清,痛苦面容,T39.4℃,P90次/min,R19次/min,BP18.13/9.87kPa,血常规:WBC32.6×10^9/L,N0.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