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正>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 urothelialcarcinoma,PUC)是临床罕见的特殊类型膀胱癌,临床及病理学形态均易与多种其他类型恶性肿瘤或炎性疾病相混淆。鉴于该亚型为预后较差的组织学类型,需要行更为积极的治疗策略,现报告1例膀胱PUC患者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免疫组化ABC法及光镜观察1例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通过临床随访及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膀胱内肿物2枚,位于右侧壁者为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肿瘤细胞呈显著的浆细胞样特征,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偏位;部分区域肿瘤细胞胞质呈空泡状,核位于一端呈印戒样。肿瘤细胞弥漫浸润膀胱黏膜固有层及肌层,多个脉管内可见癌栓。位于膀胱三角区的肿物为普通型尿路上皮乳头状癌,蒂部肿瘤侵及膀胱黏膜下,未侵及肌层。免疫组化:浆细胞样肿瘤细胞CK7、CEA、CD138和β-hCG(+),LCA、kappa、lambda、Syn、NSE和E-cadherin(-)。术后给予抗肿瘤免疫治疗及膀胱灌注表阿霉素治疗,随访5个月,无瘤存活。结论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非常少见,具有特殊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周围可伴有普通型尿路上皮癌或尿路上皮原位癌成分,需要与其他具有浆细胞样形态学特征的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 uro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PUCB)的临床特征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对2例PUCB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和总结.结果:2例PUCB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2岁、70岁.病例1行剖腹探查加右输尿管皮肤造瘘术,术中探查发现大量腹水、肝转移、肿瘤侵犯腹膜,患者术后3个月死于肿瘤广泛转移.病例2行全膀胱切除术+双侧闭孔淋巴结切除+双侧输尿管皮肤造瘘术,术后病理学结果显示其为浸润性尿路上皮癌,高级别,部分浆细胞样变,侵犯膀胱外脂肪组织,两侧闭孔淋巴结均见癌转移,患者术后2个月死于肺多发转移.结论:PUCB是一种罕见的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高,进展迅速,难以早期诊断,治疗效果不佳,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对6例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6例PUC组织学形态相似,瘤细胞呈无黏附性弥漫生长,瘤细胞中等大小,形态较单一,类似于浆细胞,胞质嗜酸性、核偏位,核仁不明显。免疫组化:6例CK、CD138、EMA、CK7和CK19均(+);1例CK20(+);2例行HER2染色,其中1例呈(+)。6例E-cadherin、LCA、CD79 a、kappa/lambda和S-100均(-)。结论 PUC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尿路上皮癌,由于其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特征而易误诊,但依靠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学并结合免疫组化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尿路上皮癌(PU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诊治的9例膀胱PUC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PUC组织学形态较一致,肿瘤细胞呈弥漫片状、条索状排列,细胞中等大小,胞质嗜酸性,伴或不伴细胞内黏液,无细胞外黏液出现,部分肿瘤细胞形态单一,形态学改变似浆细胞样。免疫组化:所有病例GATA-3、CD138均阳性,LCA均阴性,6例UroplakinⅢ阳性,6例CK20阳性,4例CD38阳性,3例E-cadherin阳性,Ki-67阳性指数10%~75%不等,HER-2染色1例0分、2例1+、2例2+、4例3+。结论 PUC病例罕见,预后较差,且容易误诊,病理诊断应以形态学为基础,联合相关免疫标记物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膀胱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观察和不同分子质量角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不同分子质量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模式.方法 运用光镜、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对1例罕见的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进行观察并复习文献.结果 瘤细胞弥漫分布呈浆细胞样特征,细胞胞质透亮或嗜酸性,核增大、偏位、深染.瘤细胞弥漫浸润黏膜固有层及浅肌层,可见伴随的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成分.特殊染色:瘤细胞AB/PAS(+).免疫组化:CK20和CK7(++),CK5/6(-/+),CK8/18、CK18、CEA、CD138、EMA和AE1/AE3(+),E-cadherin、p63、CD38、ICA和vimentin(-).结论 浆细胞样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罕见,其不同分子质量角蛋白的表达存在差异,因其具有浆细胞样特征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8.
贺迎雪赵永哲赵伟方园林刘尧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3):325-327
目的总结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urothelial carcinoma PU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为提高该罕见病的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UC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临床诊治经验,观察其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 5例患者中有3例PUC发生在顶壁,1例发生在侧壁,1例发生在三角区;肿瘤切片均体现为典型浆细胞样改变,细胞核呈印戒细胞样;免疫组织学检测,多数患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CK20、CK7呈阳性,少数患者Ki-67阳性,P53、GATA-3、P63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阳性;5例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及术后采用MVAC方案(甲氨蝶呤、长春新碱、阿霉素和顺铂)治疗,预后较差。结论 PUC好发于顶壁,具有典型的病理特征,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贺迎雪赵永哲赵伟方园林刘尧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3):325-327
目的总结原发性膀胱浆细胞样/印戒细胞尿路上皮癌(plasmacytoidurothelial carcinoma PUC)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为提高该罕见病的诊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PUC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和临床诊治经验,观察其临床疗效和预后。结果 5例患者中有3例PUC发生在顶壁,1例发生在侧壁,1例发生在三角区;肿瘤切片均体现为典型浆细胞样改变,细胞核呈印戒细胞样;免疫组织学检测,多数患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CK20、CK7呈阳性,少数患者Ki-67阳性,P53、GATA-3、P63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阳性;5例患者均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及术后采用MVAC方案(甲氨蝶呤、长春新碱、阿霉素和顺铂)治疗,预后较差。结论 PUC好发于顶壁,具有典型的病理特征,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osteoclaserc giantcells,OGC)的上皮性肿瘤,其共同特征为间质内含OGC及数量不等的单核细胞。可见于人体的多个部位,如骨和软组织、乳腺、胰腺等,称为巨细胞肿瘤或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肿瘤(osteoclastic giant cell tumor,OGCT)。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IGF2)表达情况,评估其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9月至12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和非尿路上皮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两组尿液外泌体中IGF2表达水平。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尿液外泌体中IGF2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35例,非尿路上皮癌患者6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中IGF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非尿路上皮癌患者(71.4%比10.0%,P=0.000)。尿液外泌体中IGF2诊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灵敏度为71.43%(95%CI:53.48%~84.76%)、特异度为90.00%(95%CI:78.83%~95.87%)、阳性似然比为7.14(95%CI:3.25~15.70)、阴性似然比为0.32(95%CI:0.19~0.54)。结论 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中IGF2呈高表达,其对膀胱尿路上皮癌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4例膀胱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免疫组化表型和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①4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患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及尿痛伴排尿乏力为主要症状,或于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②病理学检查肿瘤呈灰白色息肉状或菜花状;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内翻性生长,局灶可见外生性乳头成分,上皮条索较粗且宽度不一,实性上皮巢不规则增生,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容易查见核分裂。③免疫组化仅1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CK20弱阳性表达,尤其在表面增厚的尿路上皮呈全层表达;Ki-67和p53在4例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中的阳性表达细胞数分别为1%~4%和10%~50%。④术后随访,4例患者至今仍无瘤健在。结论内翻生长型尿路上皮癌是较为少见的膀胱恶性肿瘤,病理诊断主要需与内翻性乳头状瘤鉴别,免疫组化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有助于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IGF—I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受体(IGF—I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受体(IGF-Ⅱ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IGFBP-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PUCB)中术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42例PUCB的纽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UCB组织和癌旁组织标本中IGF—I、IGF-Ⅱ、IGF—IR、IGF-ⅡR和IGFBP-3、IGFBP-5的水平。结果IGFs在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中的阳性染色表现为棕黄色颗粒,其中IGF—IR、IGF—IIR、IGFBP-3、IGFBP~5表达于上皮细胞的胞膜和胞浆,而IGF—Ⅱ表达于上皮细胞的胞核和胞浆。IGF—I在正常膀胱上皮细胞和PUCB组织中均为阴性表达;IGF-Ⅱ、IGF-ⅡR和IGFBP-5均为阳性表达,在正常组织的表达率分剐为62.96%、50.00%、73.81%;在低级剐尿路上皮癌(LGPUCB)中的表达率分剐为100%、88%、100%,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GPUCB)的表达率分别为100%、88.24%、100%:各组的正常组织与PUCB组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51.24、31-36、33.05,P均〈0.05);IGF—IR和IGFBP-3亦为阳性表达,在正常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21.43%、16.67%,在低级别尿路上皮癌(LGPUCB)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2.00%、36.00%,高级别尿路上皮癌(HGPUCB)的表达率是47.06%、41.18%,但各组的正常组织与PUCB组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7.12、8.83,P均〉0.05)。结论IGF-Ⅱ、IGF-ⅡR和IGFBP-5在PUCB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对诊断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一些诊断性病理学文献描述了尿路上皮肿瘤不同的组织学类型,并为WHO尿路上皮肿瘤分类系统所认可。有些类型,如小细胞癌和微乳头状癌,能较明确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而本文的讨论对象是另一种类型-浆细胞样膀胱癌。它因同时具有浆细胞和转移性癌的形态学特征而得名。根据以往的报道,浆细胞样膀胱癌临床分期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1999—2011年间经病理诊断的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患者,复习其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并进行随访,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加以分析。结果 12年中诊断膀胱癌患者4 325例,其中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4例(0.09%),均为男性,年龄45~68岁,临床上均表现为肉眼血尿。行膀胱全切术。4例外观各不相同,表现为平坦浸润型、乳头状、息肉样及溃疡型。组织学上3例为单纯性微乳头型尿路上皮癌,多个脉管内可见癌栓,其中2例伴神经侵犯及多处淋巴结转移;另1例为经典型尿路上皮癌,仅局灶见微乳头变异型成分;诊断时4例中2例为pT4期,1例为pT3期,1例为pT2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4例肿瘤细胞HER-2均呈强阳(+)。结论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的高级别癌,具有高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易发生淋巴、血管转移,预后差。HER-2蛋白强(+)可能与膀胱微乳头变异型尿路上皮癌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发病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22例,平均年龄72.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辅助检查包括B超、盆腔CT及膀胱镜检+活检。另选同期膀胱尿路上皮癌51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术后1、3和5年生存率等差异。结果 59例膀胱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膀胱腺癌13例、膀胱鳞癌10例、膀胱小细胞癌5例、膀胱平滑肌肉瘤2例、副神经节瘤4例和混合癌肿25例。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41例,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BRT)12例。术前新辅助治疗4例,术后辅助放疗14例,术后辅助化疗35例。有效随访5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1%、54.7%和28.3%。5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术后均经病理证实诊断,其中行全膀胱切除术1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3例,TUBRT36例。术后成功随访43例,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76.7%和72.7%。结论膀胱非尿路上皮癌临床少见,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是首选手术方法,结合不同肿瘤类型的病理特点,辅助或新辅助放、化疗可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找到与尿路上皮癌抗原1(UCA1)表达强度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为该基因在膀胱癌发生或进展中的功能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用逆转录PCR检测83例尿路上皮癌(膀胱癌48例,肾盂癌23例,输尿管癌12例)组织中UCA1的表达强度,同时用Northern印迹法分别检测3例尿路上皮癌(3种癌各1例)的UCA1表达.用Spearman′s非参数分析研究UCA1表达强度与4个临床病理学参数(患者性别,肿瘤分期、分级及数量)的相关性.按照4个临床病理学参数将尿路上皮癌分为不同亚组,用Mann-Whitney检验来比较UCA1在不同亚组中的表达差异.结果 UCA1在83例尿路上皮癌中总体表达率达84.3%(70/83),在3种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4%(41/48)、83.3%(10/12)、82.6%(19/23).UCA1表达强度与肿瘤分级有相关性,相关系数0.269(P=0.014),且高级别肿瘤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低级别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而患者性别、分期及肿瘤数量与UCA1表达强度均无相关性.结论 UCA1与尿路上皮癌分级的显著相关性说明该基因可能与尿路上皮癌的进展有关,对此需要更深入的功能学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抑制因子1(tumor supressor in lung cancer 1,TSLC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免疫Balb/c雌性小鼠,通过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并测定效价;同时选取膀胱尿路上皮癌蜡块65例(低危组40例,高危组25例),正常膀胱黏膜20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TSLC1蛋白表达情况,由两位病理医生根据染色情况确定阴性(-)、弱阳性(+)、强阳性(++)。利用SPSS 13.0软件对不同病理分级的TSLC1蛋白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制备TSLC1单克隆抗体IgG1,测其效价为1∶100 000;免疫组化示细胞质、细胞膜显色。高危组TSLC1蛋白表达阴性为88%(22/25),弱阳性为12%(3/25);低危组TSLC1蛋白表达弱阳性为75%(30/40),阴性25%(10/40);正常膀胱黏膜移行上皮均为强阳性表达,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LC1蛋白的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在评价肿瘤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是膀胱肿瘤生物学行为中有价值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窖蛋白-1(Caveolin-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正常膀胱黏膜中表达,旨在探讨其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数目及复发等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aveolin-1在85例膀胱尿路上皮癌,2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1)Caveolin-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和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2)Caveolin-1在Ⅰ级、Ⅱ级、Ⅲ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5%、35.9%、72.0%,三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3)Caveolin-1在浅表性膀胱癌(Tis~T1)和浸润性膀胱癌(T2~T4)中的表达率分别为16.7%、57.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Caveolin-1在单发性和多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上的表达分别为35.9%、46.9%,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Caveolin-1在初发性和复发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2.8%、61.9%,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aveolin-1可以作为一种膀胱癌标记物来评估膀胱癌的恶性度,对膀胱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提供指导。(2)Caveolin-1阳性表达可能是膀胱癌复发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p120在膀胱非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NPUC)以及浸润性尿路上皮癌(IUC)的表达情况.方法 使用HE、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48例膀胱癌标本,28例为膀胱NPUC、20例为IUC,10例为正常膀胱黏膜组织p120、E-cad、p63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其病理分级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上皮细胞膜p120和E-cad均( ),28例NPUC的异常表达率分别为57%(16/28)和36%(10/28).而IUC均出现两蛋白的异常表达.其中两蛋白在低级别和高级别NPUC的表达差异显著(P<0.01和P<0.05),但与肿瘤大小、患者性别及年龄差异不显著.结论 p120在膀胱癌表达异常,有可能成为膀胱NPUC新的标记物,对判断肿瘤预后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