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3):262-26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对脑死亡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临床指标和脑电图(EEQ)、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实验室评价指标,对30例脑死亡患者进行评定。结果30例脑死亡患者中,26例被明确诊断为脑死亡,均在1周内死亡。其余4例在随访中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脑电图、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的应用使脑死亡的判定更加客观、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
姜德福 《四川医学》1996,17(3):186-188
脑死亡的概念和判定第三军医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630042)姜德福由于神经外科迅速发展,复苏技术的进步,脑死亡不仅在颅脑损伤救治中,而且在其他急救医疗中经常遇到。由于器官移植的开展,国内外学者对脑死亡的概念和判定十分关注。目前关于脑死亡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脑电图、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脑死亡判定中的价值和应用。方法 收集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经临床判定为脑死亡的患者31例,对每位患者均进行2次脑电图、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根据脑死亡确认实验标准将其分为脑死亡阳性组和脑死亡阴性组,比较3种检查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脑电图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75%和准确性为93.55%。脑死亡组脑电图和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阳性人数显著高于非脑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OC曲线分析显示脑电图对诊断脑死亡效果佳。  相似文献   

5.
脑死亡确诊与诱发电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映辐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3):1649-1653
脑死亡(brain death,BD)是一个临床概念,是以脑干和全脑神经系统功能检查为依据的临床诊断。由于科学(含伦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死亡已不能仅以呼吸、心跳停止为依据。本文虽不涉及各种不同的BD概念,但BD是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丧失的状态,这是较为公认的。BD判定有其先决条件,即昏迷原因必须明确,并应排除一切可逆性昏迷原因。在此基础上临床实施BD判定。要点有三:一是深昏迷,即病人对外界强刺激无任何反应(主要是面部不应有任何肌肉活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为3分;二是脑干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头眼反射、前庭眼反射(冰水试验)、以及咳嗽反射等消失;三是经规范的呼吸暂停试验确定的自主呼吸停止。  相似文献   

6.
神经电生理检测在脑死亡的判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9年我国卫生部编写的(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中,明确规定脑电图、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作为脑死亡诊断的实验室标准.而儿童脑死亡的诊断是否可以参照成人标准,而电生理检测在儿童脑死亡诊断中作用、发展现状,将在本文中做出介绍.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明确脑死亡的判定标准及澄清与之相关的概念。方法:总结相关文献。结果:脑死亡应经过神经学检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包括毒理学检查,消除一切士气因素以证实无脑功能活动,具体表现为无脑电及脑神经反射活动后方可认定。结论:脑死亡一旦确定,一切抢救措施归于无效,中止心肺复苏(CPR)进程无论从道义及法理上均应无异议。故以脑死亡作为临床死亡的标准较之传统的心搏、呼吸停止更符合现代医学伦理概念,也更符合目前医疗实践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9.
宿英英 《中华医学杂志》2021,(23):1721-1724
中国基于医学的《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技术规范》推出8年,加入《全球脑死亡建议案-脑死亡/神经病学标准死亡判定》撰写与发表工作后,加快了国际化进程。为此,笔者有感而发,对相关工作进展和现存问题发表一己之见:(1)虽然世界各国的脑死亡判定标准因国情、文化、宗教和法律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可以做到求同存异,如最低判定标准的统一和确认...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临床对昏迷的分型尚未统一 ,根据病人临床症状、体征的不同 ,较常见的分型方式主要有 :①分两型 ,即浅昏迷与深昏迷 ;②分三型 ,即浅昏迷、中度昏迷与深昏迷 ;③分四型 ,即浅昏迷、中度昏迷、深昏迷与过度昏迷。一般情况下 ,临床将其分为三型者应用较广泛。为了便于社区医师对昏迷程度的了解 ,本文将昏迷分为四型进行介绍 ,同时对脑死亡进行简单的描述。1 昏迷的临床分型(1)浅昏迷 :也叫半昏迷。此时患者神志不清 ,随意运动丧失 ,处于被动体位 ,但可偶有不自主的自发动作 ,大小便可有潴留或失禁。客观检查可见患者对外界事物、声、光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电图检查在脑死亡临床诊断标准化的价值.方法 对17例符合脑死亡诊断的患者进行脑电图(EEG)检查.结果 本组17例患者在首次脑电图检查时记录呈静息电位(描记图形不超过2uv或呈直线);2例分别在12h、48h后也呈静息电位(一侧大脑表现为静息电位,另侧慢波与静息交替).结论 表明EEG检查及监测为临床复苏提供理论依据,对脑死亡的诊断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31例脑死亡患者的脑电图(EEG)变化,探讨其在脑死亡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便携式数字EEG仪对符合脑死亡临床标准的31例患者进行脑电检查。结果:31例患者中28例(90.32%)在临床标准判定脑死亡后作EEG描记均呈脑电静息,3例在第一次EEG描记时有脑电活动,但在12h后的描记呈脑电静息。结论:EEG作为脑死亡判定标准之一是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而且在判定脑死亡过程中EEG应多次检查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3.
黄丹  黄影柳  邓益东 《海南医学》2010,21(15):78-79
目的观察动态脑电图在脑死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我院临床诊断9例脑死亡患者的资料,行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第一次动态脑电图检查呈脑电静息电位6例,另3例第一次监测有脑电活动,48h后复查脑电图均呈静息电位,9例患者最终因呼吸、心跳停止而宣告临床死亡。结论临床判断脑死亡后尽早行动态脑电图监测明确脑死亡诊断可合理应用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诊断脑死亡的价值。方法:分析临床脑死亡的AEEG监测结果。结果:12例临床脑死亡患者的AEEG表现为Ⅰ级、Ⅱ级、Ⅲ级各1例,Ⅳ级3例,Ⅴ级6例;AEEG脑电活动有由Ⅰ级向Ⅴ级演变趋势,患者AEEG分级越高,患者进入死亡时间越短。结论:对危重患者进行AEEG监测,可早期判断脑死亡,超过30分钟以上的脑电静息是判定脑死亡AEEG指标;结合临床标准与AEEG标准判断脑死亡,更符合法律与人文精神,诊断将更完整准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研究供体脑死亡对供体外周器官的影响,建立一种无脑电图仪监测下渐进式大鼠脑死亡模型。探讨大鼠脑死亡模型制作要点、成功率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方法57只Fisher大鼠行动脉插管、气管插管、诱导建立脑死亡模型,取肾前维持机械呼吸6h。将平均动脉压(MAP)>80mmHg的脑死亡大鼠,取其肾脏原位移植给Lewis大鼠。另外10只Fishe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供体。结果57只Fisher大鼠中45只(78.9%)在6h的机械性人工呼吸观察中,MAP始终在正常水平,可作为脑死亡供体。10只正常对照组大鼠,MAP虽呈下降趋势,但仍在正常水平。来自脑死亡大鼠的肾脏移植后再灌注时间(22±7)min与来自对照组的(5±3)min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其余12只大鼠被剔除出研究。结论无脑电图仪监测下,渐进式建立大鼠脑死亡模型,可达到与标准方法建立的脑死亡模型相似的保持正常血压的效果,可用于改善脑死亡供体器官质量和移植物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脑死亡患者应用动态脑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12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昏迷患者60例,分别应用动态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对患者进行脑电波监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中患者的脑电图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60例)、60.0%(3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55,P<0.05);本组病例中13例患者因心跳、呼吸停止宣告临床死亡,脑电图特征为低平背景上出现大量可疑θ波样或极低波幅(5~10μV)β波样波形,多为散在,极少数成串出现。结论:脑死亡及重度昏迷患者应用动态脑电图监测,可清晰显示患者脑功能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马烨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115-115
本文从2003年5月-2007年12月将我院住院收治的昏迷病人及脑死亡患者,进行动态脑电图监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世界上已有80多个国家承认了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但我国目前仍沿用传统的死亡标准,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脑死亡的概念还存在误区。对死亡观念的更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我国推动立法承认脑死亡标准,是医学界及法学界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20.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死亡及深昏迷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从真  徐文玉  许波 《河北医学》2010,16(3):263-266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对脑死亡及深昏迷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深昏迷患者进行脑干反射检查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同时对46例深昏迷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分析刺激引出的波Ⅰ、波Ⅲ及波Ⅴ的波幅及波峰潜伏期。结果:临床判定脑死亡患者29例及深昏迷患者17例,其中24例脑死亡患者(83%)BAEP检查示波Ⅰ、波Ⅲ及波Ⅴ均消失,仅5例患者(17%)能引出波形,动态监测示各波在首次检查2~12h后消失;17例深昏迷患者波Ⅰ、波Ⅲ及波Ⅴ的波幅(0.31±0.17μV,0.34±0.16μV,0.39±0.20μV)及波峰潜伏期(1.81±0.66ms,3.95±0.47ms,5.94±0.27ms)均较健康对照组异常改变(p〈0.05),其中5例存活患者BAEP检查示波Ⅰ消失,而波Ⅲ及波Ⅴ正常。结论:BAEP检查对于判定脑死亡及深昏迷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判断深昏迷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