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把“央”解释成“久”,将“精神乃央”串讲为“精神长久”。林亿认为,原文论述五味太过伤人,不能作“精神长久”讲,指出“央”通假作“殃”。林亿的意见很正确。“殃”有“败”的意义。“精神乃央”是“精神就败伤”的意思。王冰不知“央”是借字,照“央”字去解释,于是望文生义。林亿读出“央”的本字是“殃”,用“殃”字去理解,就涣然冰释。又“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说“愚者”“佩服而已”,把“佩”解释成“佩服”。杨上善说“愚者”“佩之于衣裳”,将“佩”理解为“佩带”。滑寿指出,  相似文献   

2.
《新中医》1982,(12)
医古文部分古医籍的通借字问题古医籍中,使用通借字之处颇多,不明通借,遇之必捍格难通或误解其义。清代学者王引之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所以阅读古医籍,要明通借之理。所谓通借字,是指古籍中有一些音同或音  相似文献   

3.
所谓形借 ,指的是由字形结构相近 ,而在读音和意义上又无必然联系且相互借用的文字现象。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则借“守”为“宇” ,胡澍说 :“守当作宇。宇 ,居也。”“守”与“宇”在音、义上没有必然联系 ,只是由于字形结构相近而借用。形近通借和同音、近音通借 ,皆本有正字而不用 ,则借用另一个字来表正字之音义。所不同的是音借以读音相同或相近作为其法则 ,而形借则以字的形体相近作为借用条件。就形近可以借用这一说法 ,最初是由清末学者吴承志提出的 ,其《通斋文集·古书假借举例》中曰 :“其形同而互…  相似文献   

4.
“■”字《内经》全书只出现一次,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但古今注释不一,仅其读音,就有以下几种:1.读dao(导)音。首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读为导。导引则气行条畅。”朱海玉等编的《医药误读字辨》(安徽科技出版社,1988年)从之。2.读che(彻)音。见李戎《中医难字字典》(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3.dao(导)、che(彻)二音并存。见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编《中国医籍字典》(江西科技出版社,1989年)。4.读chi(赤)音。见张登本、…  相似文献   

5.
偶读《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12期《识破借字读本字——古音通假说略》一文,觉其中个别说法似有商榷之必要。此文引用滑寿的观点,认为“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句中,“佩”通假作“悖”,“佩”的本字是“悖”。笔者认为此说欠妥,“佩”的本字应当是“倍”。首先从音韵学角度看,上古音中“佩”与“倍”同属并纽之韵,声母、韵母完全相同,而“悖”属并纽物韵,其韵母不同。其次从字义讲,“倍”有违反、违背之意,《说文》:“倍,  相似文献   

6.
“音训”者,是谓以字的读音为线索来探求词义。对于“破通借字”,它有着“形训”和“义训”所不可比拟的作用。所以清代古文字家王引之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依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为病矣。”此足为后学之圭臬。今举《金匮要略》中常见通借字十则,音训如下,祈请同道斧正。一、《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夫治未病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就《太素》、《灵枢》、《素问》《甲乙》等四部古典医籍的文字校勘工作,做过评骘。从中发现:《素问》所谓“逆从阴阳”的“从”字,是因避讳,由“顺”字改易为“从”字的。如《四气调神大论》:“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是我们临床上常遇到的一种病,虽然高血压之名称不见于祖国医籍,但其所具有的各种症状,如眩晕头极痛、心跳不宁、失眠、半身麻木不仁等的描述,则散见于历代医籍文献中。关于历代所说的肝气病(内风)和高血压的症状相类似的如灵枢标本病情论云:“肝病头目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色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篇云;“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  相似文献   

9.
心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回振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一科北京100700)关键词心,水液代谢心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古今医籍专论之者鲜见,但“心水相关”之说,早在《内经》即有所论,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甚则腹胀...  相似文献   

10.
金栋 《河北中医》1992,14(5):40-41
“胞”字散见于《素问》、《灵枢》诸篇,由于读音不同,有多种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浅析如下。其一为膀胱。《灵枢·五味论》:“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笔者认为“胞”字在此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为“脬”,音抛(pāo),即膀胱也。按《说文》:“脬,旁光也。”段玉裁注:“脬俗作胞……胞音包,其借为脬字,则读匹交切。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历代医家对此“胞”字解释不一,马元台、王安道、汪昂皆认为:膀胱为胞之室,膀  相似文献   

11.
<正> 通假字亦称通借字或假借字,是指意义不同的两个字,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将甲字借作乙字。如“输”是输送之输,“俞”是俞穴之俞,二字意义完全不同,可是由于二字读音相同,所以古人在书写时常用“输”字代替“俞”字使用。《扁鹊传》中:“因五脏之输”即是一例,这里的“输”便是“俞”的通假字。通假字在古医籍中非常之多,若望文生义,便格格不入,实为阅读古医籍的一大障碍,尤其是青年读者更为感到困难。故此,我们从有关的古代医药书籍中择出习见者凡三  相似文献   

12.
子午流注与人体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子午流注的由来我国古典医籍《黄帝内经》对人与自然关系极为重视。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又说:“阴阳四时  相似文献   

13.
《素问》九卷,古典医籍,年湮代远,辗转传写,衍脱错讹,杂沓不一。注家随文生训,对于古为今用,是首要考定的。《平人气象论》如落榆荚《甲乙经·经脉上》作“如循榆叶”。依上文如循琅歼例之,《甲乙》义长。  相似文献   

14.
《质疑录》明代张景岳撰著。景岳名介宾,字会卿,自号通一子,浙江绍兴人。本书共一卷,载医论45篇。质疑者,质正疑难的问题。张氏每依据《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批驳刘完素、张从正、李果、朱震亨等著名医家的某些学术论点。所谓“取先圣之经,以辨前贤之误”。所论内容,有属于基础理论探讨的,如《论阳常有余》;有属于诊法辨证的,如《论见血无寒》;有属于治则治法的,如《论伤寒无补法》;有属于前人对  相似文献   

15.
中医文字关主要是中医药中的通假字、古今字、区别字。大学者朱骏声说:“不明通假,不可与读古书。”不明“通古区”,就不可能真正读懂医籍和与医药卫生有关的经史百家典籍,就无法真正掌握中医药文献语言。 李戎教授积26年之力,撰成50余万字的《中医药通假字字典》(附《通假字、古今字与区别字研究》)一书为四川省社会科  相似文献   

16.
假借是汉字六书之一。中医典籍,特别是先秦典籍,如《素问》、《灵枢》、《难经》等,假借字用得很多。阅读古代医籍,若遇假借字不能破其假象,识其真意,则难以读通,甚至把意思弄反。清,音甜家孙念孙说得很中肯  相似文献   

17.
《内经》一书,通借字颇多,这给阅读与理解经文带来了不少困难。现列举《灵枢》《素问》以及《太素》中所见通借字十则,试释如下,以供参考。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傍通旁,旁,借作方。《说文》:“旁,溥也,从二阙,方声”。“旁”以“方”为声符,故得借“旁”作“方”。《仪礼·士丧礼》“牢中旁寸”句,郑玄注曰:“今文旁为方”。《尚书·吕刑》:“庶戮方告无辜于上”,《论衡·变动》引作“庶僇旁告无辜于天帝”。是皆“旁”、“方”通借之例。  相似文献   

1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里的“病之逆从”,其义不难理解,然因其注家及今之《内经》教材对“病”字多略而不  相似文献   

19.
<正> 反治法源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是逆其证象而治,反治是从其证象而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记载:“微者逆之,甚者从之。”说明正治是用于疾病的性质与症状一致的疾患,病情一般比较简单;反治用于疾病的性质与症状表现不相一致的疾患,由于病情复杂,有时出现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正治是一般的治法,方法较多,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均属之。反治大抵分寒热补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帝曰:反治何谓?歧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就是以热治热,适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真寒假热的证候;“寒因寒用”就是以寒治寒,适用于热极反见寒象,真热假寒的证候;“塞因塞用”即是以补法治疗胀满痞塞等证候,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导致者;“通因通用”即是以通下的方法治疗泄利、漏下的证候,适用于内有瘀  相似文献   

20.
“清”为古医籍的常用术语,如八法之一。其形音义何如?《中医大辞典》和《简明中医辞典》皆作“清”;未标音,其一义是“与浑相对”,知音qing青;义有寒凉、凉药、寒治、谷不化等。《中医名词术语选释》未专收。今版古今医籍,无不如此。连新《辞海》“清”字下收的诸医词也皆作“清”,并将“清热”之“清”解为“清除”。为了辨识“清”字的形、音、义,首先看古医籍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