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新生儿窒息并多脏器损害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110例新生儿窒息并发多脏器损害的发生率及其与各种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① 110例新生儿窒息并发多脏器损害 74例 ,发生率为 6 7 2 7%。②重度窒息中多脏器损害的发生率为 78 84% ,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 5 6 9% ( χ2 =5 99 P <0 0 2 5 )。③多脏器损害的发生率与窒息程度、胎龄、Apgar评分、宫内窘迫、羊水情况、分娩状态、窒息持续时间、能否及时合理复苏有密切关系。结论 :预防新生儿窒息并发多脏器损害 ,应重视围产期保健 ,分娩前的严密监测 ,加强产儿科合作 ,及时合理复苏和重视复苏后的监护  相似文献   

2.
68例新生儿窒息相关脏器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并发多脏器损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68例窒息新生儿分为轻度窒息组和重度窒息组,对其多脏器损害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窒息后脏器损害发生率为58.82%,多脏器损害发生率为48.53%,重度窒息组中多脏器损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多脏器损害的发生与羊水污染、脐带绕颈、窒息程度及合理复苏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如出现羊水污染及脐带因素所致的宫内窘迫应及时终止妊娠,进一步加强监护及产科与儿科合作,提高复苏技术,防止多脏器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损害发生率及围生期因素与多脏器损害的关系。方法对260例窒息新生儿脏器损害发生率进行评估,并对窒息新生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重度窒息发生多脏器损害率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窒息后脑损害发生率占70.0%,肺损害占68.5%,心肌损害占61.9%,肝脏损害占46.9%,胃肠损害占27.7%,肾脏损害占12.3%.窒息后多脏器损害与出生地、点宫内窘迫、脐带异常、窒息程度及窒息的抢救及时与否有关。结论重视围生期保健,分娩前严密监测,加强产儿合作,及时合理复苏和重视复苏后监测,可以降低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损害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窒息合并脏器损害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奕怀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7):1424-1425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合并脏器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146例窒息新生儿出生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患儿各脏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窒息后脏器损害发生率最高达84.17%,依次为代谢异常、心脏损害、脑损害、胃肠损害、肺损害、肾损害;轻、重度窒息组患儿多脏器损害的发生率、窒息程度、复苏措施、宫内窘迫、动脉血pH值、胎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常伴有脏器损害,其发生率与窒息程度、复苏措施、宫内窘迫、动脉血pH值及胎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赵青云 《中原医刊》2007,34(10):52-53
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其与窒息程度、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对收治的110例新生儿窒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儿60例并发多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为54.5%,且多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与窒息程度有关。重度窒息组为82.56%,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4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脑损害发生率为55%,肺损害39.58%,心脏损害34.58%,胃肠损害22.92%,肾损害23.75%,血液损害2.53%,多脏器官损害的病死率亦与窒息程度有关,重度窒息组病死率23.3%,轻度窒息组病死率8.1%,随着功能不全器官数的增多,病死率增高,5个器官功能不全者病死率达100%,窒息后多器官损害发生率与胎龄、出生体重密切相关。结论积极作好围生期保健,降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保护多脏器功能,防止损害,对阻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发展,降低MODS的病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分析169例窒息新生儿MODS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窒息后器官功能不全发生率依次为脑(53.8%)、肺(45.6%)、心(30.2%)、肝(18.3%)、胃肠(13.0%)、肾(11.2%).(2)重度窒息致MODS发生率高于轻度窒息.(3)MOD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围产因素密切相关.结论:重视围产期保健,分娩前严密监测,加强产儿合作,及时合理复苏和重视复苏后监测是降低MODS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郝明  李迎春  王强 《九江医学》2002,17(4):201-202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并发多器官损害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提高对窒息后多器官损害的认识,为临床尽早,及时进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68例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新生儿窒息后并发器官损害主要发生在脑,肺,心,肾和胃肠道,发生率分别为76.12%,70.90%,50.37%,33.58%,25.75%;(2)新生儿窒息并发器官损害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窒息程度的轻,重相关,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3)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害与孕周,宫内窘迫和分娩地点等围生因素密切相关,与新生儿体重,胎粪羊水污染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新生儿窒息并发多器官损害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防治应做到尽早,及时。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重度窒息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莉  胡煜 《安徽医学》2006,27(6):476-478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与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关系。方法对324例新生儿重度窒息按照SIRS诊断标准分SIRS组(156例)与非SIRS组(168例)比较两组脏器损害者发生率、病死率;比较S3组(符合SIRS诊断3项者)与S2组(符合SIRS诊断2项者)发生脏器损害程度及病死率。结果SIRS发生率为48.12%(156/324),在SIRS组与非SIRS组间脏器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78.21%,45.24%,2个以下脏器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62.82%,39.29%,多脏器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15.38%,5.95%,病死率分别为7.69%,1.79%,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在S2组与S3组,轻度-中度脏器损害发生率分别为62.12%,50.00%,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重度脏器损害者发生率分别为17.42%,41.67%,病死率分别为4.55%,25.00%,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SIRS组中几乎所有符合SIRS诊断的病例均有低体温。结论SIRS与新生儿重度窒息并发脏器损害有密切相关性;SIRS可以区别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应重视低体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不同器官受损的发生率、发生顺序、及其与窒息程度、胎龄、出生体重的关系,并提出干预措施.方法 对128例窒息新生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28例窒息新生儿中70例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其发生率为54.68%,其中重度窒息组发生率为83.09%,轻度窒息组为40.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重度窒息组病死率28.57%,轻度窒息组病死率11.62%,说明多脏器损害的发生率及病死率与窒息程度有密切关系;(2)小于胎龄儿并多器官损害的发生率为72%,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为86.67,说明胎龄及出生体重也是导致多脏器损害的重要因素;(3)受累器官发生顺序依次为脑(47.65%)、心脏(42.97%)、肺(34.37%)、肾脏(27.34%)、代谢(22.66%)、消化道(17.97%)、肝脏(14.84%).结论 积极做好围生期保健,防止早产及低体重儿出生,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新法复苏,保护多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0.
张飞 《华夏医学》2002,15(1):48-49
目的 :了解新生儿窒息后多脏器损害发生率及围产因素与多脏器损害间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 1 58例窒息新生儿进行分析。结果 :1窒息后脑损害发生率 76.58% ,肺损害 72 .78% ,心脏损害 65.82 % ,肾脏损害 46.2 0 % ,胃肠损害31 .56%。 2重度窒息多脏器损害 56.2 5% ,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的 1 5.96% (χ2 =2 8.2 8,P<0 .0 1 ) ;5min Apgar评分≤ 5分多脏器损害 55.56% ,明显高于 5min Apgar评分 >5分的 2 4 .78% (χ2 =1 3.68,P<0 .0 1 )。 3多脏器损害与重度窒息、5min Apgar评分≤ 5分有关 ,而与孕周、宫内窘迫、羊水污染、脐带异常无关。结论 :应加强防治窒息及复苏后监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新生儿复苏项目培训对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及窒息死亡率的影响。 方法 收集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分娩的发生窒息的1 50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定义2000~2002年为对照组,2003~2005年为观察一组,2011~2013年为观察二组,比较分析3组新生儿窒息及极重度窒息发生率、复苏成功率、窒息死亡率、极重度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率。 结果 3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5.60%、4.53%和3.6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分别为79.3%、90.0%和90.2%,观察二组和观察一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新生儿窒息死亡率分别2.69‰、1.51‰和1.14‰,观察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新生儿极重度窒息发生率分别为2.69‰,1.72‰以及1.27‰,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极重度窒息复苏成功率分别为46.2%、75.0%和82.1%,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HIE发生率分别为33.3%、25.0%和21.7%,观察二组和观察一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相关科室医护人员进行新生儿复苏项目培训,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存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分析和处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掌握复苏要点,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方法:对106例新生儿窒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窒息新生儿的复苏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脐带因素(37%)、第二产程延长(25%)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经及时有效地处理,抢救成功率达98%。结论:做好产前保健指导、加强产时监护、严密观察高危因素的孕妇产程、及时防治胎儿宫内窘迫及适时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的原因,掌握复苏要点,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方法:对106例新生儿窒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窒息新生儿的复苏进行相应的处理措施。结果:脐带因素(37%),第二产程延长(25%)是导致新生儿窒息的主要原因,经及时有效地处理,抢救成功率达98%。结论:做好产前保健指导、加强产时监护、严密观察高危因素的孕妇产程、及时防治胎儿宫内窘迫及适时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便早期预防。方法总结287例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287例新生儿窒息者中有胎儿窘迫占93.7%;羊水污染占82.2%;重度新生儿窒息患者Ⅱ-Ⅲ度羊水胎粪污染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新生儿窒息(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新生儿窒息者产科因素中脐带因素、羊水过少和早产是主要原因,但重度窒息患者中以羊水过少及产程异常发生率最高。自然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阴道助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及剖宫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严密观察产程,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适时终止妊娠,熟练掌握阴道手术产指征与技术,提高监护技术,应用有效的新生儿复苏技术可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是预防新生儿窒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探讨胎儿窘迫诱发新生儿窒息的具体高危因素。方法:本文选取了本院2006年7月-2011年7月间收治的200例胎儿窘迫产妇为研究对象,针对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针对相关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200例胎儿窘迫产妇中发生新生儿窒息共计47例,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为23.5%;随着胎儿窘迫时间的增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逐渐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孕周介于37~41周,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9.09%;孕周大于41周,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45.57%,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胎儿窘迫诱发的新生儿窒息与胎儿窘迫时间、孕周等因素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相关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要结合孕妇个体的实际情况,对以上的危险因素给予足够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韦红卫  邓曦和 《右江医学》2009,37(6):643-645
目的探讨不同孕龄新生儿窒息的产科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10月至2009年9月4年间分娩的窒息新生儿304例,根据其孕龄分为3组(<34周、≥34周~<37周、≥37周),专人记录每例新生儿的出生情况及有可能危及新生儿安危的各种高危因素。结果随着孕周增加阴道自然分娩率逐渐增加,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逐渐下降,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胎儿窘迫所致的新生儿窒息比例随孕周增加而增加,而母亲产科并发症及内科合并症的比例随孕周增加逐渐下降,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异常分娩所致的新生儿窒息的比例在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产儿胎膜早破发生率为22.08%,高于非早产儿的6.61%(P<0.05);因疤痕子宫所致窒息在早产儿和非早产儿中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产儿和非早产儿窒息的产科因素不尽相同,临床上应根据这些差别在产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伤残率。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窒息产前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新  陈自励 《当代医学》2011,17(19):12-14
目的研究目前已知48项产前危险因素与新生儿窒息之间的关联,筛查对新生儿窒息有意义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帮助。方法详细记录本院出生的20605例活产婴及相关的高危情总况及发生窒息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对发生窒息有意义的危险因素,并计算其相对风险比(OR)和95%的可信区间(CI)。结果 20605例活产婴中有16353例(79.36%)有危险因素,发生新生儿窒息196例,发生率1.20%,无危险因素4252例,发生新生儿窒息5例,发生率0.12%;共发现有意义的相关因素17项。除剖宫产为保护因素外,其余均为危险因素。结论为了降低新生儿窒息,应着重了解孕妇是否患有肺脏病、高血压及死胎死产史,排查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及胎位异常情况,胎心监护异常及羊水粪染是胎儿宫内窘迫的敏感指标,如达到剖宫产适应证,剖宫产将会降低出生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贺万香  梁迎盈  王存艳  袁娟 《吉林医学》2010,31(22):3789-3790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的急救复苏与护理。方法:对120例新生窒息患儿按复苏指南进行急救复苏与护理。结果:经及时抢救与严密护理,复苏成功116例,死亡4例,复苏成功率为96.7%。结论:正确快速的评估、医护间良好的配合,恰当的护理、娴熟的复苏技术及复苏后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