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乳剂给药方案治疗儿童棘球蚴病的依从性、副反应及疗效,为进一步完善棘球蚴病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校儿童进行B超结合血清学检查,对病灶最大径≥1cm的棘球蚴病病例给予阿苯达唑乳剂治疗。每人每天口服阿苯达唑乳剂12.5mg/kg,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期1年最多完成4个疗程。随访服药和副反应发生情况。开始治疗的1年后B超复查考核疗效,采用χ^2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综合评价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治疗儿童棘球蚴病临床诊断患者160例,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160例中,连服2-4个疗程者占66.2%(106/160);连续服药不足2个疗程者占33.8%(54/160)。完成2-4个疗程的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0、27.9%和0、58.7%。细粒棘球蚴病不同疗程组间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09,P〈0.05);多房棘球蚴病不同疗程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χ^2=0.07,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疗程和病灶大小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结论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儿童棘球蚴病疗效较低,提示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儿童棘球蚴病的合理剂量、疗程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在治疗方案实施中密切观察与处理不良反应、定期随访、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对棘球蚴病长疗程治疗的依从性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买合皮热提汗·艾尔肯 王云海 赵晋明 白磊 MAI Hepiretihan ·Ai Erken WANG Yun-hai ZHAO Jin-ming BAI Lei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11,27(6):534-538
目的观察硝唑尼特、阿苯达唑及硝唑尼特/阿苯达唑联合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泡状棘球蚴病小鼠的疗效。方法分别通过腹腔注射泡状棘球蚴原头节和口服泡状棘球蚴虫卵的方式建立继发性和原发性泡状棘球蚴病小鼠模型,建模2个月后分别进行药物治疗,药物经口灌胃,疗程持续35d后,检测各组小鼠泡状棘球蚴囊湿重及病理改变并检测血清IL-2、IL-4、TNF—α和Ig—E的含量。结果治疗35d后,继发性泡球蚴感染小鼠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用药组泡球蚴的平均湿重显著下降(P〈0.01),结果现示硝唑尼特单独及联合均有明显抑制小鼠泡状棘球蚴生长的作用(抑囊率分别为51.56%、67.68%、88.06%),其中联合用药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继发性和原发性泡球蚴感染实验小鼠血清IL-2、IL-4及Ig-E的含量,用药组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含量用药组和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唑尼特及硝唑尼特/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对小鼠泡状棘球蚴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4.
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肝,腹部细粒棘球蚴病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应用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联合西咪替丁(CMD)治疗继发性感染细粒棘球蚴,并比较单纯或联合用药的优劣。经囊减重率、药物浓度监测、病理及超微结构指标观察,结果表明:(1)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效果优于单纯阿苯达唑,尤其联合西米替丁效果更佳(囊减重率95.74%);(2)脂质体包封阿苯达唑具有靶器官作用,可提高肝药浓度(1.5 ̄2倍),使囊组织及囊液有较高浓度有效成分直接发挥抗包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7.
从1985年起,用口服阿苯达唑治疗泡球蚴病80例均获显著近期疗效。甲组72例,口服8-10mg/kg·d×30,间隔10d,再服另一疗程,连服3-12个月;乙组8例,15.6—20mg/kg·d×14,每疗程间隔10d,连服3—6个月。经3—5年随访,一般症状均有好转,体重增加2—9.5kg,占77.8(45/58)能自理生活或参加轻体力劳动。服药2—3个月黄疸消失,黄疸指数恢复正常的占80%(20/25);肝功有明显改善的占73%(48/66);絮浊度化验约50%转为正常;复查原来肿大的肝脏:剑突下缩小1-6cm占50%(40例),右肋缘下缩小1—3cm占42.5%(34例),左肋缘下缩小占17.5%(14例)。B超复查原左右扩张的胆管及肿块缩小的占23.7%,中央液化或液化范围较服药前增大的占42.5%;病灶内钙化阴影较药前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8.
阿苯达唑治疗人体囊性棘球蚴病:12年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了12年来用阿苯达唑治疗棘球蚴病的有效性安全性,肯定了ABZ作为棘球蚴病的治疗药物或作为手术及其它疗法的辅助手段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西药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棘球蚴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西药如吡喹酮、西咪替丁、维拉帕米等,中药如青蒿琥酯、槐耳浸膏、汉防己甲素等,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棘球蚴病的研究进展,简要阐述了其协同作用机制。中西药物联合阿苯达唑能够很好的治疗或辅助手术治疗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10.
应用阿苯达唑脂质体(LiposomalAlbendazole,L-ABZ)联合西咪替丁(Cimetidine,CMD)治疗继发性感染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granulosus,E.g.),并比较单纯或联合用药的优劣。经囊减重率、药物浓度监测、病理及超微结构指标观察,结果表明:(1)阿苯达唑脂质体治疗包虫病的效果优于单纯阿苯达唑,尤其联合西米替丁效果更佳(囊减重率95.74%);(2)脂质体包封阿苯达唑具有靶器官作用,可提高肝药浓度(1.5~2倍),使囊组织及囊液有较高浓度有效成分直接发挥抗包虫的作用;(3)西咪替丁可改变阿苯达唑代谢过程,提高药物浓度在小鼠体内分布,具有明显的抗包虫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国产奥芬达唑治疗小鼠实验性泡球蚴病效果观察。方法共进行两批实验 ,按 15 0mg/kg/d× 6 0d口饲给药 ,分别治疗 7只小鼠的泡球蚴病 ,停药后于 30d及 2 4d分别解剖。结果奥芬达唑治愈率 5 7.14 %及85 .71% ,肝与囊平均重量分别为 2 .5 1g及 1.37g。组织切片显示虫囊生发膜中、重度变性、坏死、崩解 ,角质层中等量钙化 ,育囊变性、坏死、钙化。对照药阿苯达唑 (剂量、疗程及解剖时间同上 ) ,治愈率均为 0 ,肝与囊平均重量分别为 3.11g及 1.6 5 g ,切片显示虫囊内可见少许育囊变性、坏死及钙化 ,但亦有囊泡角质层、生发膜完整 ,生发膜细胞增生 ,囊内可见育囊。奥芬达唑对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 ,对SD雌鼠的LD50 为 96 87.2mg/kg ,阿苯达唑对SD雌鼠的LD50 为 2 95 0mg/kg。结论奥芬达唑对小鼠实验性泡球蚴病有较好治疗效果 ,疗效与毒性均优于阿苯达唑 相似文献
12.
13.
华蟾素肝动脉灌注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华蟾素肝动脉栓塞和灌注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晚期不宜手术的原发性肝癌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左锁骨下动脉穿刺插管,先以华蟾素肝动脉灌注及与碘油混合作肝动脉栓塞后,于左锁骨下埋植导管药盒,连续肝动脉灌注华蟾素15天,对照组采用常规右腹股沟动脉穿刺插管肝动脉栓塞化疗,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18例,稳定(NC)7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CR+PR)70.0%;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4%,33.6和25.7%。大部分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无明显肝功能急性损伤,部分病例肝功能较前改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CA、HA、LN、PCⅢ和Ⅳ-C均有所降低。对照组CR5例,PR18例,NC6例,PD1例,总有效率76.1%;1、2、3年生存率42.6%、24.5%和17.9%。结论:华蟾素肝动脉灌注,在抗肿瘤的同时具有改善肝功能,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使生存质量得到提高,生存期延长,尤适宜晚期肝癌肝功能不良患者,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肝泡球蚴病的超声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提出肝泡球蚴病的超声分型.方法对19972003年四川西部311例泡球蚴病的B超影象学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11例泡球蚴病中,24.1%病灶>10 cm,32.8%伴病灶中央液化坏死,21.9%肝内发现多个病灶.根据B超影象学特征将肝泡球蚴病分为3型和8个亚型,不同的型及亚型提示疾病所处的不同时期及治疗依据.流行病学分析显示牧民是该病的高危人群,占80.1%,且女性多于男性.高发年龄段是>3040岁.该病的感染与是否养狗、接触狗的频率、引用的水源以及相关的不卫生习惯有关.结论分型标准的提出为评估各流行区泡球蚴病的流行程度和控制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肝泡型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幼虫寄生于宿主体内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肝泡型棘球蚴病首选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一些微创外科治疗方法在外科系统各领域的普及,微创外科技术逐渐开始应用于肝泡型棘球蚴病的临床治疗。本文就肝泡型棘球蚴病的微创外科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肝包虫病100例内科阿苯达唑乳剂治疗的经验,特别是比较该法同外科治疗的优缺点.方法 对2005年100例肝包虫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内科阿苯达唑乳剂治疗治愈率为74.5%,有效率为99.1%,无效率为0.9%;远期疗效:治愈率为83.1%,有效率为89.3%,无效率为0.6%,复发率为10.2%;外科手术治愈率为99.4%,死亡0.6%,复发率为4.5%~20.2%.结论 内科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在治愈率和有效率方面接近外科手术治疗,同时复发率方面较外科手术治疗有优势.如果二者有力的结合,对肝包虫的治疗将会产生极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桑黄治疗大鼠肝纤维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桑黄对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实验分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桑黄高、中剂量组,观察血清酶学,血清胶原成分含量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桑黄高、中、低剂量对肝纤维化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显著降低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和胶原成分含量,抑制肝组织内胶原纤维增生。结论:桑黄可用于治疗肝纤维化,且疗效与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外源性给予抗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抗体,观察其对肝泡型棘球蚴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开腹直视下肝脏穿刺接种泡型棘球蚴组织混悬液的方法(0.1 ml/只,约含原头节400个),建立肝泡型棘球蚴沙鼠模型18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于接种后当天经尾静脉分别注射0.15 ml抗OPN抗体(效价1∶32)和沙鼠注射用的兔血清,共注射17次,前7次每次间隔2 d,后10次每次间隔1周。模型组未作处理。上述3组沙鼠分别于感染后1、20、40、60、80和100 d随机各处死10只沙鼠,观察泡型棘球蚴的生长和转移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各组沙鼠肝泡型棘球蚴组织中OPN的表达情况。于感染后100 d乙醚轻度麻醉沙鼠后,摘眼球取血,分离血清,用ELISA测定沙鼠血清中OPN的含量。结果感染后1、20、40、60和80 d,实验组与对照组和模型组囊湿重、胸腔淋巴结转移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100 d,实验组囊湿重、胸腔淋巴结转移率[(7.28±0.38)g、20%]均低于对照组[(9.70±0.61)g、70%]和模型组[(9.32±0.73)g、70%](... 相似文献
19.
阿苯达唑脂质体生发层单抗复合物治疗小鼠细粒棘球蚴病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阿苯达唑免疫脂质体 (IL - Alb)治疗小鼠细粒棘球蚴病的效果。 方法 每只小鼠感染约 10 0 0个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 ,80天后随机分为 5组 ,4个治疗组分别给予阿苯达唑 (Alb)、阿苯达唑脂质体 (L-Alb)、阿苯达唑亚砜脂质体 (L - Albso)及 IL - Alb,按原药 10 0 m g/ (kg.d)× 5 d ip,连续 3个疗程 ,另 1组为对照组。治疗效果按囊重抑制率、常规病理切片、超微结构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囊药含量 4个指标综合评价。 结果 L - Alb治疗组 ,囊重抑制率为 80 .3% ,囊药含量为 2 .18μg/ g,优于 Alb组囊重抑制率为 6 1.2 % ,囊药含量为 0 .76μg/ g;而 IL- Alb组的囊重抑制率为 91.45 % ,囊药含量为 5 .15 μg/ g。组织病理损伤以 IL- Alb组较重。 结论 免疫脂质体作为 Alb载体 ,可增加药物的靶特异性 ,提高 Alb治疗细粒棘球蚴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