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大肠癌的基本形态、病变部位、年龄分布、病理类型及内镜诊断要点。方法 对13年来经内镜诊断的大肠癌209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早期癌6例,进展期癌203例。病变部位:脾曲以下占68.9%、横结肠3.9%、肝曲以上23.0%。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2.5岁,40岁以下23.4%,40-70岁67.9%,70岁以上8.7%。组织学以腺癌居多数。结论 内镜仍是目前准确诊断大肠癌的主要手段。近年来右半大肠癌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大肠癌发病高峰年龄在40~70岁,且在这一年龄段中呈均匀分布。组织学类型以腺癌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2.
内镜诊断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肿瘤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92年我院确诊为原发性十二指肠降部恶性肿瘤25例.其中内镜诊断10例,漏诊1例.现总结内镜诊断的10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0例中,男6例,女4例,男女比为1.5:1.平均年龄52.3(40~76)岁.50~59岁5例(50%).  相似文献   

3.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内镜与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 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tissue,MALT)淋巴瘤是来源于 MALT的胃原发淋巴瘤 ,有特殊的征象。我们收治了 16例 ,现对其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来自我们两院 1993年 1月~ 2 0 0 0年 1月的手术病人 ,共 16例 ,其中男 9例 ,女 7例 ,年龄 4 1~ 73岁 ,平均 5 7岁 ,均为 4 0岁以上者。上腹部饱胀不适 16例 ,中上腹疼痛 10例 ,恶心呕吐 7例 ,贫血 7例 ,食欲不振 9例 ,体重下降 8例 ,黑便 2例 ,扪及腹部包块 1例。症状出现至就诊时间为 1~ 2 6个月 ,平均 7个月。2 结  果2 .1 内镜检查 共 16例…  相似文献   

4.
内镜诊断上消化道异位胰腺九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异位胰腺多位于上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内镜检查和活检往往就能诊断。我们总结了近20年来经胃镜、手术、病理确诊的9例上消化道异位胰腺,以期达到加深对异位胰腺内镜下表现认识的目的。 临床资料:本组9例中男5例,女4例,年龄16~64岁,平均35岁。临床表现有腹痛6例,呕吐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黄疸1例,胸骨后疼痛1例,腹胀反酸呃逆2例,消瘦2  相似文献   

5.
602例胃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 1991年 2月~ 1999年 12月共收治经胃镜胃粘膜活检病理诊断胃癌 6 0 2人。其中青年人胃癌 85例 ,中年人胃癌 174例 ,6 0岁以上的老年人胃癌 343例 ,早期胃癌 2 1例。现将其内镜检查及临床特点作一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患者年龄 19~ 83岁 ,平均 57 8岁。 <35岁青年人胃癌 33例 (5 4 % ) ,19岁 1例 ,2 0~2 9岁 17例 (2 8% ) ,30~ 35岁 15例 (2 5% ) ,36~ 4 5岁52例 (8 6 % )。中年人胃癌 174例占 37 2 % ,4 6~ 50岁 4 2例 (6 9% ) ,51~ 55岁 71例 (11 7% ) ,56~ 59岁6 1例 (10 1% ) ,6 0岁以上老年人胃癌 343例 (56…  相似文献   

6.
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7年 5月至 1999年 6月间应用内镜超声检查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91例上消化道病变 ,现将内镜超声检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本组 91例中男 54例,女 37例;年龄 19~ 76岁,平均年龄 45.2岁。本组病例在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且胃镜发现食管或胃内有隆起性病变或其他病变,部分患者同时进行了 X线钡餐检查,因诊断不能明确而做内镜超声检查。   2.方法:我院使用的超声内镜为 Olympus GF- UM3型超声胃镜,探头的超声频率为 7.5MHz与 12MHz,这两种频率可在检查过程中根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内镜扫查黏膜下病变,根据大小、回声、管壁层次等特点做超声诊断。小病灶定义为超声测量病灶的长径5≤10mm者。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以病变切除后的组织学诊断为标准。结果共159例黏膜下小病灶,超声内镜可清晰扫查所有病变的管壁层次。病变位于食管和胃各75例,十二指肠9例。〈5ram者71例(44.7%),5mm~10mm者88例(55.3%)。124例病灶接受内镜治疗,超声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为75%(93/124)。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管壁3mm~10mm的病灶的分层判断有重要价值,对于病变性质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有助于选择内镜/微创治疗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和cT仿真内镜(CTVE)在小肠病变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3l例临床怀疑小肠疾病行胶囊内镜和CTV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参照最终诊断结果(手术病例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非手术病例依据后续检查及随访结果给出最终诊断)统计胶囊内镜、CTVE以及二者联合的诊断阳性率并行对比分析。结果最终诊断阳性26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6例、非肿瘤性病变10例,阴性5例。胶囊内镜诊断阳性24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4例(其中2例定位不准确,7例不能定性)和非肿瘤性病变10例;CTVE诊断阳性17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4例(其中1例定位不准确,4例不能定性)和非肿瘤性病变3例;胶囊内镜联合CTVE诊断阳性26例,包括小肠肿瘤性病变16例、非肿瘤性病变10例。对于小肠肿瘤性病变,胶囊内镜和CTVE诊断阳性率相同,均为87.5%(14/16);而在总体诊断阳性率方面,胶囊内镜为77.4%(24/31),CTVE为54.8%(17/31),胶囊内镜联合CT仿真内镜为83.9%(26/31),二者联合总体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CTVE(P=0.004),但与胶囊内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囊内镜与CTVE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胶囊内镜和CTVE均有助于小肠疾病的诊断,胶囊内镜在诊断小肠非肿瘤性病变方面更有优势,而CTVE在判断小肠肿瘤性病变的位置和结构方面优于胶囊内镜,二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检出小肠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12年间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内镜诊断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华 《临床消化病杂志》2002,14(4):183-184,189
1989年~2000年间,我院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62517例,经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者1635例,检出率为2.6%。现主要就内镜诊断作一回顾性分析。1 病例资料 1635例中男1173例,女462例,两者比2.1:1,年龄最小20岁,最大88岁,51岁以上者占84.2%。除食管、贲门区与幽门窦部进展癌肿出现梗阻症状外,大多有上腹胀满不适、纳差、疼痛等上消化道症状,晚期消瘦、贫血貌明显。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分析1975年6月至2000年12月经结肠镜发现,病理确诊的36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资料。所有病例均在腹痛等症状出现后5d内行全结肠内镜及病理检查,并于首次检测后2周至2个月内复查大肠镜,部分病例取病变黏膜活检,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3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男12例,女24例,年龄为35-84岁,平均年龄为60.5岁,其中50岁以上31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血便及腹泻等,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一过性炎症型者30例,狭窄型5例,仅有1例坏疽型,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 早期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疣状胃炎81例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是一种在X线、内窥镜和组织学上都具有特征性改变的胃粘膜病变.随着内镜技术的普及,此病已被众多的消化科医师所认识和重视.现将我院1991年1月~1994年7月经内镜诊断的81例VG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检出率:本组81例占同期内镜检查3639例中的2.2%.1.2 性别、年龄:男65例,女16例,男:女为4:1,20岁以下1例,21~30岁10例,31~40岁17例,41~  相似文献   

12.
1986年11月-1994年3月在22238例次内镜及407例次(ERCP)中经活检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癌及十二指肠降段壶腹部癌各8例。兹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6例经内镜活检病理检查和/或刷检证实的十二指肠癌患者,包括男8例,女8例;平均年龄57.3岁(32-72岁)。除1例为十二指肠球部鳞状上皮癌外,其余均为腺癌。从首次出现症状到医院诊治时间5d-1年不等,主要表现为梗阻者6例,出血者6例,梗阻性黄疸者6例,上腹部隐痛不适者9例。  相似文献   

13.
经内镜下金属钛夹治疗急性消化道大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 1 998年 5月至今成功地在内镜下用钛夹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 2 5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病例来源 :我院胃肠镜门诊和住院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2 5例 ,男 1 5例 ,女 1 0例 ;年龄 2 0~ 68岁 ,平均 47岁。所有病例在 2 4 h内有呕血、黑便或鲜红色血便 ,或在内镜治疗后息肉残端活动性出血的急症患者。经胃镜或大肠镜证实消化道内有活动性出血 ,其中 4例为溃疡底部血管暴露出血 ,1例为溃疡动脉喷血 ,1 8例为息肉电切术中创面涌血 ,2例为肠息肉术后 3d和 5 d残端脱落出血。1 .2 方法 :日本富士能 WG- 88FP型电子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胃间质瘤内镜下的检出率。方法对2004年5月~2010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而进行超声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胃间质瘤检出的阳性率。结果6年间胃镜检查共计52368例,胃黏膜下隆起病变461例。其中240例行超声内镜检查,怀疑胃间质瘤161例,其中切除治疗36例,术后病理证实33例。估计胃间质瘤的内镜下检出率约为0.5%。结论消化内镜及超声内镜是胃间质瘤重要的诊断方法,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早期结直肠癌的内镜切除及其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2月至1998年4月我院经内镜诊断和治疗的早期结直肠癌17例,随访多年,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男10例,女7例,年龄33~77岁。病史5d~2年,便血或黏液血便12例,黏液便3例,腹泻2例,脐周痛1例,便秘1例。病变部位:直肠9例,乙状结肠5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1例。病灶范围:≤1.0cm3例,~2cm7例,~3cm3例,>3.0cm4例。分型:有蒂者12例(含亚蒂者9例),无蒂者5例。  相似文献   

16.
不同检查方法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检查方法在不同小肠小血方式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77例小肠出血病例,01~03年为A组与04~07年为B组,比较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的检查方法对各种类型的小肠出血确诊率以及评估应用价值。结果男:女为1.57:1,平均年龄(48.18±20.53)岁。B组小肠出血的诊断率明显高于A组,71.1%(32/45) vs40.6%(13/32)。各种检查方法对小肠出血的确诊率依次为小肠镜诊断率最高,为70%(14/20);胶囊内镜为53.8%(7/13);血管造影41.0%(9/22);小肠核素26.7%(8/30);小肠气钡12.2%(5/41)。本组胶囊内镜诊断显性出血高于隐性出血(5/5vs1/3),小肠镜检出病例为急性大出血和慢性显性出血共14例高于胶囊内镜(7例)和其他检查的总和(11例)。结论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应用提高了小肠出血的确诊率,把握检查时机(活动性出血期)进行检查可明显提高小肠出血的确诊率。所以根据小肠出血方式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才能既经济、迅速且提高小肠出血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联合C T对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胃镜检查发现胃隆起性病变的病例同时行超声内镜及CT检查,将超声内镜和CT检查的诊断结果与手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27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中,直径<3cm为11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85.2%,CT诊断率为62.7%;直径为3-5cm为9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68.4%,CT诊断率为76.2%;直径>5cm为7例,超声内镜诊断率为59.2%,CT诊断率为83.7%,同时行超声内镜及CT检查诊断率为95.3%.结论:超声内镜联合CT检查是胃间质瘤的最佳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内镜介入治疗食管贲门恶性狭窄5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内窥镜室于1992年8月~1997年10月对53例失去手术机会及术后复发的食管贲门癌狭窄患者,采用内镜介入微波加局部注药治疗,近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3例中男42例,女11例,年龄36~74岁,平均56.4岁.1.2 病变部位及病史 食管癌29例(其中上段5例,中段8例,下段16例),食管贲门癌9例,贲门胃底癌4例,食管贲门术后吻合口复发癌11例.均经内镜及或手术病理证实诊断.非手术者病程3~15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的诊断是临床难题之一。随着内镜技术的革新,OGIB的诊治水平不断提高。目的:评价胶囊内镜诊断OGIB的价值。方法:回颐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03年5月~2008年4月行胶囊内镜检查的OGIB患者的资料。结果:胶囊内镜的OGIB总检出率为82.6%(228/276)。小肠病变检出率为77.5%(214/276),其中以血管动静脉畸形(AVM)最为常见,其次为小肠占位和小肠克罗恩病(CD)。14例(5.1%)患者的出血部位位于小肠以外,其中5例位于胃内,9例为结肠病变。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肠梗阻症状。与〈50岁的患者相比。≥50岁者的小肠AVM检出率显著增高(33.9%对19.6%,P=0.016),小肠占位和寄生虫病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男性患者的小肠CD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17.1%对6.8%,P=0.018)。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伤,诊断OGIB的价值较高。OGIB以小肠AVM最为多见,其次为小肠占位和CD。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真菌性食管炎内镜下及临床发病特点,总结诊断、治疗经验并提高对真菌性食管炎的认识。 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闵行分院内镜中心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发现的40例真菌性食管炎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胃镜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病理结果均由病理医师确诊。 结果40例均确诊为真菌性食管炎。其中,男28例(占70.0%),女12例(占30.0%),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分布在32~88岁之间(中位年龄64岁),30~50岁11例(27.5%),50~70岁20例(50.0%),>70岁9例(22.5%)。真菌性食管炎主要症状包括上腹部不适(25.0%)和反酸(35.0%),内镜下分型主要集中在Ⅱ型(67.5%),可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最常见为糖尿病(40.0%),其次为溃疡性结肠炎(25.0%)。 结论真菌性食管炎以男性多见,确诊的主要方法为内镜表现加上病原学检查,最常见的致病菌是白色念珠菌,因此,一线治疗为氟康唑,在进行抗真菌治疗的同时需治疗合并的基础疾病,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尚缺乏共识,对于久治不愈者,应警惕HIV感染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