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并殖吸虫病相关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50例并殖吸虫病相关性浆膜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并殖吸虫病相关性浆膜腔积液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儿童35例,成人15例;18例有明确疫源接触史。儿童患者中,有呼吸道症状者占68.6%(24/35),有消化道症状者占22.9%(8/35),无明显症状者占8.6%(3/35)。成人患者中,有呼吸道症状者占93.3%(14/15),腹胀者占6.7%(1/15)。血清抗并殖吸虫抗体均为阳性。胸片和CT检查主要表现为肺部炎性渗出、浆膜腔积液。25例(50.0%)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12例浆膜腔积液镜见大量Eos,7例胸膜刷片见较多Eos浸润。给予引流积液、吡喹酮抗并殖吸虫治疗均治愈。结论 并殖吸虫病临床表现特异性不明显,常合并浆膜腔积液,临床易误诊为结核、恶性肿瘤等。外周血、浆膜腔积液和胸膜Eos增高需考虑并殖吸虫感染可能。  相似文献   

2.
作者采用ELISA对吡喹酮治疗后的脑囊虫病人进行血清学随访,以反映病灶的演变,评价其在监测吡喹酮治疗上的意义。 1984年1月至1986年6月,以经脑CT检查以CF为抗原,用ELISA检测血清和脑脊髓液(CSF)中的囊虫病IgG特异性抗体而确诊的69例脑囊虫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63例治疗前血清和/或CSF抗体阳性,其余6例两者均为阴性。采用吡喹酮3×25mg/kg 4、7和14天疗法,其中28例合并  相似文献   

3.
刘洪兰 《临床肺科杂志》2014,(12):2300-2302
目的探讨入住我院并明确诊断的107例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患者的病例分析。方法分析2009~2012年入住我院并明确诊断为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的107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病程1月者57例,46例常规服用强的松,治愈39(68.4%),有效18例(31.6%),无效0例。病程1月者50例,11例服用强的松,治愈13例(26.0%),有效36例(72.0%),无效1例(2.0%)。治愈率统计学比较:χ2=19.19,P0.01,有统计学意义。有效率统计学比较:χ2=17.41,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积极穿刺抽液引流和早期常规应用激素治疗,预后良好;就诊时间与浆膜腔肥厚粘连发生有关;诊断困难,导致治疗不及时。  相似文献   

4.
对用吡喹酮一个疗程的剂量后仍高热不退,症状无改善的28例(男23例,女5例)重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下简称急血),采用吡喹酮双疗程进行治疗。 患者平均年龄17.2岁。其中0~7岁1例(占3.6%),8~14岁12例(占42.9%),15~30岁12例(占42.9%)30岁以上3例(占10.7%)。农民14例(占50%),渔民1例(占3.6%),学生12例(占42.9%),学龄前儿童1例(占3.6%)。 病原检查:大便集卵阳性19例(67.9%),孵化阳性18例(64.3%),血吸虫病免疫反应皮试与间接血凝双项阳性7例(25%)。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8年5月广西北海人民医院、贵州安顺妇幼保健医院及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PAIVS患儿25例,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PAIVS检出率及其表现。结果 (1)超声心动图检出PAIVS患儿23例,检出率为92.0%;漏诊2例,漏诊率为8.0%。25例患儿室间隔均完整,其中经心外科手术确诊19例,经心血管造影确诊4例,经心脏CT确诊3例。(2)肺动脉瓣膜性闭锁20例,肺动脉瓣消失及主肺动脉近端闭锁5例,其中"右心室依赖型"冠状动脉循环3例。(3)右心室发育不良者12例,占48.0%。(4)合并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25例(占100.0%),右房室瓣反流23例(占92.0%),动脉导管未闭18例(占72.0%),右房室瓣发育不良10例(占40.0%),体肺侧支7例(占28.0%),右房室瓣闭锁2例(占8.0%)。结论超声心动图对PAIVS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PAIVS主要类型为肺动脉瓣膜性闭锁,患儿常伴有右心室发育不良、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右房室瓣返流、动脉导管未闭等。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57例慢性胸膜炎(平均病程2~3个月)和8例肺切除后残腔并发积液者作胸腔镜检查,并与术前胸腔穿刺、胸膜针刺活检和14例以后作剖胸探查的结果作比较。57例包括:单纯性胸膜炎(浆液-纤维素性或出血性)41例,胸膜炎伴肺部阴影11例,胸膜炎伴胸膜肿瘤影5例。胸腔镜检查阳性率达92%(55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4例。按检查结果分三类: 第一类——胸膜非特异性炎症25例,其中慢性非特异性炎症23例,类风湿性胸膜炎1例,化脓性胸膜炎1例。但对9例以后作削胸探查发现,原诊断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中8例为胸膜恶性病变。包括转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浆膜腔积液脱落细胞P21 ras蛋白表达状况,探讨其对恶性浆膜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新鲜浆膜腔积液离心后收集脱落细胞,取部分细胞涂片进行常规细胞学诊断,据此将积液分为良性与恶性两组.对余下脱落细胞作"标准化"处理,包括去除红细胞、多聚甲醛固定、调整细胞浓度、制备细胞涂片,然后进行P21 ras蛋白免疫化学染色(SP法).结果:共108例浆膜腔积液,恶性53例,良性55例.39例恶性积液P21 fas蛋白免疫化学染色阳性(73.6%),且多为强阳性或阳性;12例良性积液P21 ras蛋白染色阳性(21.8%),且多为弱阳性或阳性,两组间阳性率(χ2=29.02,P<0.001)及阳性强度(Uc=6.786,P<0.001)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21 ras蛋白免疫化学染色诊断恶性积液的敏感度为73.6%,特异度为78.2%,诊断符合率达75.9%.结论:浆膜腔积液中脱落细胞P21 ras蛋白免疫化学染色在肿瘤细胞多为阳性,良性细胞多为阴性,对恶性体腔积液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肺吸虫病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分析 2 1例肺吸虫病患者临床表现 ,以及砒喹酮治疗对血嗜酸细胞和IgE的影响。结果 胸部X线表现按发生率高低依次为胸腔积液 ( 81 0 % )、液气胸 ( 2 8 6% )、结节影 ( 2 3 8% )、斑片影 ( 2 3 8% )、隧道影 ( 14 3 % )和节段性肺不张、空洞、纵隔淋巴结肿大 (均为 4 8% )。吡喹酮治疗 1周后 ,嗜酸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 (P <0 0 5 ) ,而嗜酸细胞绝对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却无明显下降。同治疗痊愈患者比较 ,吡喹酮总用量及血沉与复发有关。结论 吡喹酮治疗肺吸虫病总剂量不足者易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浆膜腔内注射重组人腺病毒P53注射液(r Ad-P53)治疗晚期肺癌恶性浆膜腔积液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长安医院等多家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临床确诊晚期肺癌合并恶性浆膜腔积液患者107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56例浆膜腔内注射r Ad-P53,Ⅱ组51例浆膜腔内注射顺铂和白介素-2,所有患者均可辅以放疗、化疗或靶向等全身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经治疗Ⅰ组病例中有43例有效,有效率为76.8%;Ⅱ组病例中有18例有效,有效率为35.3%。Ⅰ组有效率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Ⅰ组比Ⅱ组疗效好。I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发热30.4%(17/56)、头痛3.6%(2/56)、恶心1.8%(1/56)、白细胞减少0%(0/56)、肝功能异常7.1%(4/56),Ⅱ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发热11.8%(6/51)、头痛5.9%(3/51)、恶心11.8%(6/51)、白细胞减少7.8%(4/51)、肝功能异常15.7%(8/51),比较Ⅰ组和Ⅱ组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热和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头痛、恶心、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浆膜腔内注射r Ad-P53治疗晚期肺癌恶性浆膜腔积液是一种有效、副作用极少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脑曼氏裂头蚴病经临床治疗后的临床结局和血清曼氏裂头蚴抗体IgG滴度变化,以进一步探讨考核该病疗效的指标。方法收集2013—2018年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及门诊连续治疗随访的脑曼氏裂头蚴病病例。吡喹酮治疗患者给予吡喹酮50 mg/(kg·d),连续给药10 d后,间隔60 d,重复给药3个疗程;手术治疗患者采用开颅手术和CT引导立体定向抽吸术。吡喹酮治疗和手术治疗后12个月,随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头颅MRI平扫及增强)复查,测定曼氏裂头蚴血清IgG抗体水平。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87例脑曼氏裂头蚴病病例,其中吡喹酮治疗62例(其中10例吡喹酮治疗后转手术治疗),手术治疗35例。治疗后12个月,临床结局优的患者有71例,无症状患者占57.7%(41/71),有临床症状者占42.3%(30/71),其中抽搐占26.8%(19/71),轻瘫占14.1%(10/71),复视占1.4%(1/71);影像学检查显示,活动性强化病灶消退占85.9%(61/71),仍有病灶者占14.1%(10/71),其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吸虫病并发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提高对肺吸虫病并发肺结核的认识。方法对1995—2002年收治的52例肺吸虫病并发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吸虫病并发肺结核均为青年和成年人,男性(67.3%)多于女性,大多数是在疫区居住的农民(76.9%);临床表现呈复杂性、多样性,误诊11例(21.1%);全部病例在流行区均有食半生石蟹或饮溪流生水史,肺结核和肺吸虫病均通过病原学检查确诊。结论肺吸虫病并发肺结核时,两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许多相似之处,影像学有时也难分辨,必须结合病史及病原学检查可确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并殖吸虫病不同临床时期的胸部CT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0年11月至2007年12月上海市肺科医院实验室检查证实为并殖吸虫病的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9~66岁,平均31.4岁.均行胸部CT平扫,部分加增强扫描.结果 48例并殖吸虫病患者的胸部CT表现为支气管周围炎样改变9例;肺浸润性改变13例,胸部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斑片状影,边缘模糊,部位及形态易变,少数病例可见特征性的"隧道"征;结节和肿块11例;囊状影及空洞6例;胸腔积液9例.并殖吸虫病患者不同临床阶段的胸部CT表现不同,感染早期表现为支气管周围炎样及浸润性改变,并出现胸腔积液;中期表现为结节、肿块、囊肿及空洞;稳定期表现为附壁结节、空腔、胸膜增厚或钙化.结论 并殖吸虫病患者不同时期的胸部CT表现不同.并殖吸虫病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和CT表现.  相似文献   

13.
微波辐射ELISA诊断日本血吸虫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高效快速的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方法:用微波辐射ELISA和快速ELISA同步检测各期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118份,健康人血清61份,并殖吸虫病犬血清12份。结果:两种方法的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8.1%(104/118)和91.5%(108/118),无显著性差异。健康人血清抗体假阳性分别为2份(3.3%)和1份(1.6%),亦无显著性差异;交叉反应均无假阳性。结论:微波辐射ELISA具有与快速ELISA类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前者具有快速获得检测结果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急性期并殖吸虫病检测循环抗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纯化的抗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抗体进行双抗体夹心HLISA,检测并殖吸虫病人体内特异的循环抗原。检测累计阳性率82.4%(75/91),假阳性率为4.9%(3/61)。其中感染3个月以上的病人血清测得阳性率为51.9%(14/27),感染不足3个月的急性期病人阳性率为85.9%(55/64)。表明此法对并殖吸虫病,尤其是急性期的诊断具有价值。此外还比较了斑点ELISA法与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循环抗原的效果,发现斑点ELISA法检出率不低于双抗体夹心ELISA法。而且更为简便、省材,在并殖吸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推广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肺吸虫成虫童虫冰冻切片抗原片做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及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对比检测94份肺吸虫感染者和40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两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3.6%、95.7%和89.1%、93.6%,假阳性率均为0。IFAT和IEST对比检测34份血吸虫病人血清,35份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和30份肺结核病人血清。IFAT出现的交叉反应率为14.7%、5.7%、0和14.7%、8.6%、0。IEST出现的交叉反应率为5.9%、0、0和8.8%、5.7%、0。结果表明两法用于肺吸虫病的诊断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而且抗原定位好,IEST不需荧光显微镜或荧光设备,较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用CAg-dot-ELISA法和CAb-ELISA法分别对并殖吸虫病临床诊断患者、并殖吸虫病流行区人群、卫氏并殖吸虫早期感染者及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进行循环抗原和抗体检测。用CAg-dot-ELISA检测70份卫氏并殖吸虫病临床诊断患者血清,阳性29份,敏感性为41.5%(29/70),与华支睾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分别有25%(5/20)和20%(4/20)的交叉反应,与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血清和健康人血清(60份)均为阴性,特异性为93.6%。CAb-ELISA检测70例卫氏并殖吸虫病临床诊断患者血清阳性67份,敏感性为95.7%(67/70),与华支睾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分别有25%(5/20)和20%(4/20)的交叉反应,对其他寄生虫感染者血清和健康人血清的特异性为92.1%。CAg-dot-ELISA和CAb-ELISA分别检测并殖吸虫病流行区人群220份血清,阳性率分别为0和3.2%(7/220)。CAg-dot-ELISA法对辅助诊断并殖吸虫早期感染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洛阳市并殖吸虫病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开展并殖吸虫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3—2019年洛阳市仁和门诊(不明原因发热门诊)及全民健康保障疾控信息系统记录的并殖吸虫病患者就诊资料,对病例的疫源地分布情况、就诊或发病时间、临床特征以及人群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3—2019年洛阳市共发现6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聚发性肺型并殖吸虫病的早期CT表现特征。方法搜集两起9例由聚餐生食石蟹引发的肺型并殖吸虫病,均经实验室及临床证实,其中8例在我院就诊,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7例表现为肺内浸润性病变,随机分布于胸膜下,部分伴有月晕征,其中1例灶中可见特征性CT表现"隧道征",2例伴发支气管周围炎。结论 CT检查如发现随机分布的胸膜下肺内浸润性病变或"隧道征",合并胸腔积液,结合生食石蟹等河鲜史,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可提示并殖吸虫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肺吸虫病病例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12例肺吸虫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肺吸虫病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83.33%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83.33%患者肺吸虫抗体阳性,予吡喹酮口服治疗疗效佳,不良反应小。结论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应重视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肺吸虫抗体阳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