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奇症两则     
<正> 大便时阴道流血尹某,女,35岁。1984年6月16日初诊。连续两个月经期后,每次大便则阴道流血3天,血色鲜红、量多,并伴有头痛发热、鼻塞,时头晕乏力,大便干。上个月经用青、链霉素后血止,本次复用青、链霉素无效。以往月经周期正常,量多色红无块,白带不多。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热入血室,血热妄行,治宜养血祛风,凉血止血,处以四物汤加减:当归30g,白芍30g,生熟地各30g,川芎9g,茯苓30g,续断15g,荆芥10g,甘草6g,黄芪15g,柴胡12g,大黄12g,地榆15g。水煎日服1剂。二诊:服药3剂后腰痛寒热消失,大便时阴道流血仅点滴,便稀,上方去大黄加艾炭12g。3剂。三诊:1月22日便时已基本无血,大便干,舌色正常苔白,脉数,上方去荆芥,黄  相似文献   

2.
郭民权 《中医研究》2003,16(6):58-59
脱肛多见于中气下陷 ,然亦有属于实热证者 ,采用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法治疗脱肛而获效 ,今举例如后 :陈某 ,男 ,6 12 岁 ,1999年 6月 15日初诊 :脱肛已有 1月余 ,大便秘结 ,解大便时直肠脱出 ,须用手按之才能收回 ,食少 ,大便两日一解。诊见 :肛头脱出 2cm ,红肿热痛 ,有血渗出 ,面未口渴 ,小便黄赤 ,唇红 ,舌红苔黄 ,脉数。证属实热 (大肠实热 ) ,治宜泻火解毒 ,清热凉血 ,兼以疏导 ,拟方 :黄连 5g、黄柏 3g、黄芩 3g、栀子 5g ,大黄 (后下 ) 3g、银花 9g、生地 6g、槐花 6g、乌梅 3g、赤芍 6g、五倍子 2g、建曲 9g、焦山楂 10g。服上方 1剂…  相似文献   

3.
陈××,男,49岁。1984年3月20日诊。反复发作哮喘20年。曾在某医学院附属医院诊为“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近两年来发作频繁,服中西药均不见效。症见:呼吸困难,气喘哮鸣,痰少,咯痰不畅,大便秘结,四、五日一次。舌红,苔微黄,少津,脉弦数。辨证为阴津亏虚,腑气不通,肺失肃降。处方增液承气汤加味:大黄15克,芒硝15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陈皮6克,苏子10克。紫菀  相似文献   

4.
黄某,女,24岁,1993年6月12日初诊.怀孕8个月,体健无恙,于4天前恣食狗肉,2天前自觉口内有腥臭味,继而频频唾出鲜血,家人检查发现左下第2、3臼齿间渗血,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西医拟诊为“维生素C缺乏症?”、“牙周炎?”中医诊为“齿衄(虚火上炎)”.经补充维生素C,消炎止血,口服中药茜根散、知柏地黄汤加藕节、大蓟等汤剂.治疗2天,未见好转,出血加剧.于6月12日夜急邀余治疗,刻诊:患者面色微赤,两目有神,衄血淡红,无牙痛及衄血病史,无龋齿,牙龈无红肿、溃烂,无特殊口臭,口渴引饮,大便干结,3日未行,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证系胃火炽盛,灼伤血络,非苦寒下夺之剂不足以折其烈焰冲腾之势,处以大黄泻心汤加味;大黄(后下)15g,黄芩12g,黄连10g,白芍20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1剂,药后大便畅行,色微黑,臭秽难闻,出血大减,脉已较前和缓,前方大黄改为6g,再进1剂.药后齿衄全止,神清气爽,火气已退,阴血已伤,处归芍地黄汤加阿胶2剂善后.2月后顺产一女婴,齿衄不再发.  相似文献   

5.
中风治验     
王某,女,59岁,1990—4—20初诊。 七天突然头痛、头晕,右侧肢体失灵,即神昏不语,肌肉抽搐,口眼斜,息粗、面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滑。证属痰热生风,痰浊上扰,治宜涤痰开窍。处方:姜半夏15g、茯苓15g、甘草10g、陈皮15g、胆星10g、菖蒲15g、竹茹15g、大黄10g、水煎服,3剂。  相似文献   

6.
耳衄     
张某,男,25岁。农民。1990年9月12日诊。右侧耳孔出血7天,经用消炎、清热及中药吹耳等法治疗同效。刻诊:右耳孔出血每天2~3次,每次血量较多,色黑,质稠,伴头晕心烦,往来寒热,口苦咽干,小便黄涩,大便硬结。舌红苔黄腻,脉象弦数有力。诊为“耳衄”。证属少阳郁火,迫血妄行。治宜疏利少阳,通便泻火。方用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各12g 姜夏党参各10g 生大黄20g(后下) 白茅根50g  相似文献   

7.
1 三叉神经痛案 张某,女,68岁.1982年11月5日诊.患者右侧偏头痛20余年,反复发作,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近20余日来又发疼痛,虽经服止痛西药及祛风、搜风等中药,痛势有增无减.刻诊:右侧头痛如裂,遇风则剧,牵及右目眦抽痛,右齿龈焮肿,不能嚼食,大便秘结,7日未行,苔厚腻,脉弦滑.此乃外感风邪,内有蕴火,风火上攻,表里俱实之证.拟法解表通里、疏风泄热.宗河间表里分消法,药用荆芥穗10g,防风10g,麻黄10g,鸡苏散12g(包煎),生大黄10g,玄明粉20g(分冲),连翘10g,炒山栀10g.炒黄芩12g.生石膏(先煎)30g,川芎10g.炒白术10g,白芍10g.服药2剂,痛势锐减,得燥矢数枚后大便通畅.去大黄、玄明粉,续服3剂,发作休止.  相似文献   

8.
虫类药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类药大多药力峻猛而疗效显著,且为血肉有情之品。唐容川《本草问答》谓“动物之功利,尤甚于植物”。笔者多年来应用虫类药治疗一些疑难杂病,获得满意疗效。 1 肾移植排异反应 周某,男,40岁,有尿毒症病史,并于半年前行肾脏移植术。1998年9月30日来诊,近3天出现尿量减少,24h总尿量为600ml,兼见肾区胀痛,面色萎黄,身倦懒言,乏力纳呆,下肢浮肿,肌肤甲错,大便干结,舌紫黯,苔薄黄,脉弦。实验室检查:尿素氮、血肌酐升高,尿蛋白(+++)。西医诊断为肾移植排异反应。拟方:黄芪30g,当归12g,制首乌20g,川石斛15g,大黄30g,水蛭6g,川芎20g,水牛角片3…  相似文献   

9.
家父李留振,在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重用薏苡仁,治疗疣状胃炎,现举例介绍如下。刘某,女,59岁,2006年2月15日初诊。患者素有胃病史,近来加重。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疣状胃炎,遂来就诊。刻诊:胃脘胀满,灼热疼痛,恶心欲吐,食少纳差,便干难解,舌苔黄腻,脉弦滑。证属湿热中阻,升降失常,治宜清热经湿,通便降浊。处方:黄连10g,黄芩10g,(清)半夏10g,枳实20g,厚朴10g,大黄15g,薏苡仁50g,丹参20g,藿香10g,豆蔻10g,鱼腥草20g,竹茹10g,瓜蒌15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服5剂后,大便通,灼痛减。效不更方  相似文献   

10.
张某某,男,34岁,农民.1988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发热,体温高达40℃,伴头痛、腰痛、眼眶痛,近2天热退,但尿量明显减少,每日不足100ml,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4天,病情渐重,特请中医诊治.刻诊:频繁呃逆呕吐,呕吐物为咖啡样,大便呈柏油样,日2至3次,日尿量不足50ml,体温37℃,血压60/40mmμg,神志恍惚,精神极差,全身多处瘀斑,舌红无苔,脉细数.治以内服灌肠并举.(1)保留灌肠法:生大黄30g(后下)生槐米30g生牡蛎30g,浓煎150ml,保留灌肠,日2次.(3)内服方:生大黄10g 水牛角粉10g(冲) 鲜生地30g 六月雪30g 麦冬30g 鲜石斛15g 茯苓20g 丰边莲30g 姜丰夏10g代赭石30g(先煎),水煎频饮,日1剂.用药后腹泻5次,为黑色稀水样便,腹胀、呃逆、呕吐稍好转,面浮减轻,尿量共约120ml.继前法灌肠,更内服方:水牛角粉10g(冲)大黄10g(后下)鲜生地30g丰边莲30g六月雪30g益母草30g 赤茯苓30g 泽泻20g 大腹皮20g 六一散20g麦冬20g,水煎频饮,日1剂.服药后日小便量约600ml,含大量膜状物,鲜黑色稀水样便2次,诸证减轻,此后根据上方加减,继续治疗10天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1.
大黄花椒油治愈蛔虫性肠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男,16岁,85年2月26日入院。腹痛四天,呕吐频繁,时吐蛔。腹痛剧烈,且胀满,已四天未解大便,不矢气,检查腹部可见肠形,诊为“蛔虫性肠梗阻”。辨证:胃肠热结,虫团梗阻。治法:润肠散结,驱虫通便。方药:大黄花椒油。(麻油100克、大黄20克、花椒10克)先将花椒置于油中,加温至沸,继投入大黄,随即离火,待凉去渣,二次分服。服上药后,约三小时,矢气,腹痛遂  相似文献   

12.
正患者,女,47岁。2015年10月23日初诊。主诉:大便不畅1个月。现病史:近1个月大便不畅,2~4d一行,大便头干,便黏,纳食尚可,腹胀不适,眠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滑。中医诊断:便秘。西医诊断:功能性便秘。治则:清热消胀,润肠通便。处方:法半夏6g,黄芩10g,黄连6g,干姜10g,生甘草6g,大枣10g,熟大黄10g,生地黄15g,枳实10g,厚朴10g,炒苦杏仁10g,  相似文献   

13.
哭症治验     
周×,女,50岁。1992年5月诊。患者半年前与人口角,后又与家人琐事,遂郁闷寡言,近一月后突然无故发哭,或大哭不止,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少则日一至二次,多则七至八次,每次发作持续五分钟左右,不能自控,先后求诊于中西医效不佳。刻诊,患者自觉胸闷胀满不舒,嗳气打呃,食欲不振,头晕,心烦失眠,口干苦,急躁易怒,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各种检查无异常。本病属郁怒伤肝,肝郁化火,痰湿郁火内扰,心神浮越。治宜疏肝解郁,清心化痰。方用郁金18g,大黄12g,黄连8g,香附、黄芩、石菖蒲、柴胡各15g,滑石30g,瓜蒌、茯苓各20g,甘草3g。上方服3剂后症状大减,效不更方。再进4剂,诸症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相似文献   

14.
外阴抽痛     
<正> 金某,女,68岁。1989年2月9日初诊。患者外阴抽痛2年余,加重20天。外阴抽痛频作难忍,每隔2~3分钟即发作1次,需坐热水袋上稍可缓解,且伴少腹冷痛,小便不畅,口干,口苦,头晕耳鸣,饮食尚可,大便干结,2日1次。面部虚浮,舌苔白厚,脉沉细无力。妇科检查:外阴大小阴唇已萎缩,阴道粘膜苍白,宫颈光滑,宫体前位萎缩,附件两侧阴性。化验:白、脓细胞少许,余无异常。证属肝肾虚寒,治宜温肾暖肝,方用暖肝煎加减:枸杞子15g,制附子6g,肉桂6g,当归15g,小茴香6g,乌药10g,山萸肉10g,沉香3g,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2月12日复诊:服药3剂后,抽痛间隔时间延长,约10~20分钟1次,疼痛减轻,勿需坐热水袋,小便已通畅。上方减沉香继服3剂。2月17日再诊:服药后疼痛甚微,每日  相似文献   

15.
方某,男性, 62岁, 1999年 5月13日初诊.患者素有肝胃病史,且性情急躁,近年来每逢春夏之交均发生持续呃逆,予疏肝和胃降逆之剂罔效,每发则迁延月余.来诊时已发作数日.刻诊:呃逆之声不断,呃声洪亮,两胁胀满不适,口臭口苦,渴不欲饮,烦躁厌食,溲黄,大便数日未解,舌红少津,苔黄微燥,脉沉弦.辨为肝胃阴虚,胃肠积热,腑气不通,上逆而呃.治拟滋阴疏肝,通腑降逆.方用一贯煎合调胃承气汤加减:北沙参 20g,麦冬 12g,生地 20g,白芍 30g,川楝子 10g,芒硝 15g(冲服 ),炙甘草 10g,大黄 6g(后下 ),枳壳 15g,代赭石 30g(先煎 ).  相似文献   

16.
越鞠丸为朱丹溪《丹溪心法》方,是通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剂,但凡六郁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胀疼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之症均可施治。笔者在临床中谨守肝脾郁结之病机,根据不同案例病因病机的特点,精于辨证,灵活遣方施药,推广新用于临床是证,收到满意效果,报告于下。自汗某男,52岁,2007年12月18日初诊。主诉:心烦汗出,入夜犹甚,历时2月。患者曾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及胆囊炎史4—5年,近两月来因单位裁员,竞聘待岗引发精神紧张,夜寐不实,蒸蒸汗出,面赤低热,气粗干呕,渴喜冷饮,胸胁胀痛,烦躁郁冒,大便干而排泄不爽。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腻。中医辨证属自汗,病机属肝郁气滞,里热迫蒸,治以疏肝解郁,清泄里热,消导畅中。方用越鞠丸合金铃子散加减:川芎10g,香附15g,神曲15g,生栀子6g,苍术6g,川楝子15g,元胡15g,制大黄15g,黄芩10g,青蒿15g,法半夏10g,火麻仁20g。投药3剂,腹中肠鸣,矢气频转,5剂后大便日行2次,自觉胃肠豁然,心平神安。自汗渐止,上方调整后再进7剂告愈。按该例患者年逾六八,时届更年期,既往患甲亢热,邪热在里则迫津外泄,故见燥烦郁冒,蒸蒸汗出,面赤气粗,津液初耗则口渴饮冷,大便...  相似文献   

17.
天××,男,14岁,绵阳×校学生。1993年9月13日初诊。胃脘不适,频唾涎水1年余,加重伴乏力15天。患儿一年前因暑天饮冷后,时觉胃中发凉,涎水盈口,频频吐出,每天教室座位下如似盛水,当地数医屡治无效。近半月来,涎水益甚,不唾则欲呕,兼现倦怠乏力。患儿形瘦,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胃中发凉,饮热顿舒,涎水亦稍减,但须臾即复。诊得胃脘正中掌大欠温,舌质淡胖,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诊断为“多涎”,系中焦阳虚,脾运失常,津液上逆所致。拟温中散寒,散水止涎法治之。处方:炙甘草8g,党参15g,白术、附片(先煎)、云苓各12g,吴萸、丁香各3g,胡椒(碎)五粒,生姜、陈皮各10g,砂仁6g。忌食生冷。3剂尽,涎水明显减少,胃中已不觉冷,大便基本成形,唯倦怠乏力症仍存。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此脾虚未复之故,但药已中的,法不更辙,继原方重加健脾之药,处方:炙甘草8g,党参15g,白术、云苓各12g,附片(先煎)10g,吴萸2g,干姜、砂仁各6g,炒扁豆、淮山药各20g。续进3剂,仍忌生冷。9月20日三诊,病者喜曰:“涎水已止,胃中舒适。”询其大便虽成形但软,乏力明显好转。舌淡红,苔薄少,脉沉细。此大势已去,须巩固疗效,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嘱服3剂停药。另予参苓白术散,开水送服,每次服6g,1日3次,连服1月。追访2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笔者运用养血补肾的方法治疗闭经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例1 张某,女,42岁,已婚。患者既往月经正常,13 5/30,量中等,色正常,无痛经史。近1年来因工作赴异地,月经量由少渐至闭经,来诊时月经已4个月未至,自觉腰酸,大便干燥,每周1次,白带量少,纳可寐佳,舌淡苔薄白,脉沉。B超提示子宫、卵巢、输卵管均正常,子宫内膜厚0.5cm。辨证:血虚肾亏,肝气不疏型。治以养血补肾,疏肝解郁之法。处方:当归15g,黄芪20g,赤芍、白芍各15g,柴胡12g,茯苓15g,白术15g,丹参20g,鸡血藤2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何首乌15g,菟丝子15g,熟地20g,熟大黄20g,  相似文献   

19.
憩室以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嗳气呕逆、唾液增多、胸骨后疼痛,伴大便干燥或秘结为主症。我采用西医辨病对症用药和中医辨证论治,获得满意效果。经随访观察未见复发,现总结报告如下:例1 李某。女,45岁,1987年9月8日初诊。自述咽喉部有异物阻塞,吞咽不下,吐之不出已数月,嗳气口臭,恶心呕逆,胸闷胁胀、吞咽困难,进食疼痛,大便干燥数10年,两三日排便1次,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弦滑而数1987年8月27日陇南地区医院钡餐造影诊为:食道上段憩室。1987年9月7日兰医二院赵怀玉教授来宕昌讲学时胃镜诊为:①食道上段憩室,②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属肝气郁结,痰食阻滞食道。治宜疏肝解郁、消食导滞、清热利咽。拟方:郁金20g,金银花30g,金钱草15g,山豆根15g,鸡内金10g,柴胡9g,枳壳9g,元胡6g,五味子15g,法半夏9g,元参20g,射干10g,青果9g,甘草6g。水煎内服。同时用链霉素0.5g、庆大霉素针剂8万单  相似文献   

20.
一、癔病性痪瘫李某,男,37岁,1989年8月6日初诊。患者因生气致失语瘫痪1个月,伴见烦躁不安,小便黄,大便干,苔黄腻,脉弦数有力。西医诊为“癔病性瘫痪”,曾治月余无效。此属肝郁化火,气滞血淤。治宜清泻肝火,理气化淤。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5g,栀子12g,黄芩12g,柴胡12g,生地15g,车前子10g(包煎),泽泻10g,当归12g,木通12g,甘草10g,菖蒲12g,郁金12g,木香10g,大黄15g,日1剂,水煎服。药进1剂,患者泻下两次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